第29卷第10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O月 VoI.29 No.10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0ct.2013 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研究 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社会各界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标准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面临 这一变化,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如何准确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最终形成统一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 要。本文从现实生活中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目前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 了中、高职院校如何在构建统一高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目标下,各有侧重,层次分明地开展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会计教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3)10-0091-02[收稿日期]2013—07—22 会计专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在我国普通高校 次性和人才培养的梯次性。这从主观上造成了资源 和职业院校普遍开设,尤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 的浪费和人才培养效率的低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发展和转型,近年来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 由于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缺乏导致照搬普通高校教学 长的态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 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严重地挫 的会计专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纵观当 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教 前中、高职会计教育,无论是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 学方式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没有体现出应 (三)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衔接 有的职业特色,两者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也没有表现 虽然目前各中、高职院校普遍开始重视会计专业 出应有的针对性。所以目前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实训课程,但受各种条件所限,实训课 来说,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 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与现实 理顺人才培养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立一套系统的 相脱节、实习资料陈旧、没有达到实训课程应该有的 模式,避免资源的浪费,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仿真性。很多学校仍将实训课程作为理论和实践之 一、目前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 间的桥梁和跳板,但是在实训课程结束以后不能安排 在问题 后续的实习单位,使教学工作出现断档现象,影响了 (一)教学目标层次不清,定位模糊 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心,致使毕业以后仍没有足够的能 由于中、高职院校目前招生方式单一,造成学生 力和信心去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 素质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客观因素制约了中、 (四)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甚至缺失。很多 由于目前的高职和中职院校大多都是从原先的 学校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有些学校照 普通高校或技术学校改制而来,改制后虽然加强了专 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无法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 业建设和改进了教学模式,但是原有的师资缺陷在短 色;还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继续深造在课程设置上过 时期内还是无法彻底改变。近年来各中、高职院校普 于注重理论;有些院校甚至在管理模式上和普通高中 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院校也开始积极推进双师 一模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些学 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仅仅 校主动降低目标,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这些因 局限于双证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 素致使学生毕业以后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严重地影响 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个别院校采用了临时性聘请 了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外单位专业人员的做法,但是由于管理和体制原因, (二)课程设置重复,重理论轻实践 无法有效激励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人员是 目前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是遵循基础 临时性聘请的,在管理上也显现出鞭长莫及的难点; 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思路,课程设置随意 同时,因人员流动性过大也影响了课程的连续性和教 性较大,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 学质量的稳定性。 课程设置上更是互相重复,没有体现出专业教学的层 (五)人才培养模式封闭 [基金项目]兰州市“十二五”职业教育规划课题“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研究”。 [作者简介】马锁生(1975一),男,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 9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9卷 目前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作为各自独立的教学 体目标 单位存在,相互之间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所以在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没有进行细致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两者各自为政、我行我素,中职毕 的方向划分,大而全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 业生和高职毕业生之问没有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准确 节,由于在招生时采用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招生模式 的职业定位。近几年有些地区的中、高职院校开始了 (有些延续中专学校的招生模式),致使中、高职招收 尝试性的合作,推出了诸如“3+2”“3+3”“五年一贯 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等方面与尖子生相比 制”、中职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普通高校和高职等合 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致使社会上很多人员对中、高 作模式,虽然在推出之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 职学生有一些不公平的看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差 者认为,简单地将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关系理解为你下 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 我上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中职院校不应该成为高职院 校的预科。在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推出的举措也 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投入产出关 系而最终得不到社会的有效反馈。 二、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一)从企业实际需求情况出发重新定位中、高职 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深入期和经济发展 的转型期,根据国外的经验,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 私营经济将如雨后春笋一样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中 坚力量。这一变革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对会计人员需 求标准的变化,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出了新的 要求,同时也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 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培养“知识、能力、素 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 J。我们知道,不同的企 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对“够用” 一词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中、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 培养单位,其不能以自己的理解出发来制定自身的人 才培养目标,而应该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是总体原则是确 定的。中、高职院校作为两个层次的办学单位,在面 对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共同问题时必然会产生冲突。 对于这种冲突,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强行去消除它,中 职教育应该侧重解决“一技”的问题,高职教育应该侧 重解决“多能”的问题。中职教育应该突出基础教育, 注重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能力;高职教育应该将专业 细化,突出方向和重点。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不 应该简单地体现在课程的不同上,相反,课程的适当 重叠和交叉是非常必要的。 在目标确定以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应该 体现在培养模式上,比如在中职期间已经取得学分并 经考核合格的课程可以给予免修,鼓励学生在高职期 间选读第二专业,选修相关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将中 职和高职教育叠加起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 的低效率。 (二)结合中、高职院校具体情况细化会计专业具 者必须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可造之处。所以细 化知识方向在中、高职院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 该多设置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相关课程,在各自的层次 上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根据前面对经济发展方向的推测,结合中、高职 院校各自的具体目标,笔者认为,目前在中、高职院校 中开设诸如中小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专业等细化性 专业或在其他专业中开辟各细化专业的培养方向是 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先统一 培养基础再分别培养专业的模式。比如可以采用一 年半的基础知识教育,然后再分专业进行培养,中职 院校侧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侧重专业细 化技能培养。对于中职院校毕业生以及其他有一定 基础的生源可以在考核认定后直接进入专业化培养 阶段。 当然,中、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方向的细化工作不 能简单照搬研究生教学的模式,应该以课程为主而不 是导师为主,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在提升学生学习积 极性的基础上指导和推动学生向专业化方向努力。 (三)根据层级目标重构会计人才素质提升之路 会计职业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 使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解决实际问题 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专业 技能;三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四是健康的 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J。其中后两者不仅仅是学校 教育的目标而且更是社会教育的目标。而对于中、高 职院校来说,后两者应该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对 于会计专业更应如此。对于前两者来说又存在一个 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分工和侧重问题。 根据当前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以及结合会计 职业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中职院校应该重点培养能 熟练记账算账报账的日常核算人员,高职院校应该重 点培养除了能胜任日常核算工作,还要有一定的职业 判断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能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 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的人员。 另外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管理办法,将学历教 育和职业资格认证(这里所说的职业(下转第95页) 第10期 陈伟:系统论视阈下的勒夏特列原理 95 反应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数量标志… 。因此, l 7. 针对存在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的情况,我们在基于系 [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统论的基本观点充分挖掘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的系 2010. 统观、运用系统稳定性原理对勒夏特列原理进行解 [4]吴国庆.由勒沙特列诞生150周年想到的[J].中学化学教 释、从环境对平衡系统影响的角度对勒夏特列原理应 学参考,2001,(7):6—9. 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平衡的数学模型 [5]宋心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Oo7:28. 平衡常数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特 [6]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 别是在判断不适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化学平衡移动)时 教育出版社,2001:85. 综合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和平衡常数就显得尤为重要。 [7]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 三、结语 华大学出版社,1995:255. 系统论作为一・门横贯科学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对 [8]陈伟.系统论视阈下的楞次定律与勒夏特列原理[J].中学 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系统论对勒 化学教学参考,2012,(12):5—6. 夏特列原理进行分析,为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正确 [9]张金玲.浅谈勒沙特列原理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J].保定 应用勒夏特列原理以及认识勒夏特列原理与平衡常 师专学报,1999,(4):83—84. 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思路,对我们进行勒夏特列 [1O]韩江涛.恒温恒压下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J].化学教育, 20o7,(3):58—59. 原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陈伟,李宏亮,周青.英国高中教材《高级化学》化学平衡 [参考文献] 常数内容的编排特点分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 59—61. [1]陈伟,谢铁丽.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系统 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93—94. 【责任编辑:张小宝】 [2]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上接92第页) 资格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使毕业 学校和专业的吸引力,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中、高职 生具备起码的职业素质。 教育的有效衔接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J。 五、以目标为导向,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构建中、高职会计人才培 人才培养效率 养的一体化模式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中职院校定义为 中、高职教育要落实以目标为导向,其毕业生就 高职院校的预科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 必须“学会工作”。首先在面临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置、专业目标上应该有必要的交叉和重复,这也使得 时要具备通过第一关的能力。目前招聘单位对新招 中、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竞 员工的工作经验比较看重,这一要求本身就暴露出了 争关系对于双方实现个自的教学目标是有益的。另 目前中、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弱点,面对这一情况,学 外在构建一体化培养目标时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利益 校应该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加强对准毕业生的服务工 去考虑,引导学生按照一体化培养目标所设计的路线 作,建立“扶上马、送一程”的思想,尽量使学生在面对 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像目前各院校普遍推 第一关时有足够的经验和信心。这样,学生参加工作 行的诸如“3+2”模式应该摒弃,因为目前所设计的各 以后就能够马上胜任相应的工作而不需要进行职前 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着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的问题,取 培训,大大削减用人单位用于培训的费用,同时也为 而代之的应该是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培养模式。 学校树立良好的声誉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其发展目标应该多样 [参考文献] 化,除培养学生具备基本工作技能之外还鼓励学生进 [1]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 入高职院校进行深造,中、高职院校之间应该建立起 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良好的合作机制,树立服务思想,打造畅通的人才培 [2]银清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 养通路。尤其是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招生的渠道,不应 究,2008,(3). 该将招收目标仅仅锁定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教学中 [3]邢晖.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 要灵活运用学分制,使真正已具备能力的学生可以提 育报,2010—12—17. 前毕业,加强准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这样才可以增加 [责任编辑:张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