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_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_胡铁生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

胡铁生

内容提要 美国华裔文学与民族学具有直接关系。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要素。美国华裔又具有其特殊性,即他们是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后代。在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主体的社会中,华裔属于少数族裔。美国华裔文学反映的主要是华夏文化与美利坚文化之间的冲撞与融合。在中美文化的认同方面,美国华裔作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第二类,否定中华传统而崇尚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第三类,持认同华夏文化而又不否定美国文化的折中态度;第四类,持多元文化的态度。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和终极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美国华裔文学的早、中、晚三代作家,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种类型,以其特殊身份在消解中美文化对立和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方面承担了桥梁和纽带的历史重任,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学层面上为增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均印证了这一点。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中美文化 差异与融合 全球化意义

  在比较视域下,美国华裔文学在中美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

桥梁和纽带作用。因为民族文学是该民族整体文化的综合反映,所以民族学与民族文学具有学科的连带关系。中美两国隔海相望,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曾一度缺少应有的联系,对彼此的文化互不了解。自上世纪初以来,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三代作家的共同努力,为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打开了大门。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史。美国华裔文学家作为华夏文化的使者,为增进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而世界文学则需要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相互依存的前

提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具有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意义。

民族差异导致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从广义上讲,美国文学指的是美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美国文学又可分为美利坚民族的主流文学与少数族裔的亚文学。美国民族组成成分的多元性决定了美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美国文学即美利坚民族的文学,因此,研究美国文学必然涉及美国民族的研究。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①华夏文化与美国文化除有其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

本文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研究”(项目号:CSC97822032)的阶段性成果。

190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外,相互之间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首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大洋把美国与亚洲隔开,更有甚者,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把亚裔作家与对亚洲文化及其人民缺乏真正了解的(美国)读者隔裂开来”②。美利坚民族以欧洲白人为社会主体,主要是来自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虽然印第安人是北美最早的居民,但并未构成美国社会的主体。因此,美国的民族文化以欧洲白人移民文化为主体。而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无论是早期移民美国的华人还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后代,在文化上均属于华夏文化,与美国的主流文化相比,属于亚文化;其次,从社会发展史上看,美国建国之时就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美国社会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文明,而中国则主要遵循的是孔孟儒家以及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再次,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因此,中西方,尤其是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民族的组成成分、民族的发展阶段、地理位置以及民族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等因素导致两个民族之间形成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直到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利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再加上美国修筑铁路需要大批劳工和加州“淘金热”的吸引,华人才开始向美国移民,进而形成了中美文化之间交流的开端。然而,作为一个族裔群体,华人在美国社会结构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民族性。早期华人移居美国时,虽然他们讲的依然是汉语,保持的仍是华夏文化的传统并且生活在华人的小圈子里,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文化传统与美国仅有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传统具有历史性的差异,美国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里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华夏文化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必然被置于边缘文化的位置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从广义上看,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学创始人、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所有

其他的能力与习惯。由此推理,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该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由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文化内涵必然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两个民族的文化在缺少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作为少数族裔的华夏文化必然要与美国社会的白人主流文化形成剧烈的碰撞。从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史上看,早期美国华裔作家(或第一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家)所秉承的基本上是华夏文化的传统,即中国近代史上所形成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这种华夏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因而,美国早期华裔文学家作为华夏文化的使者,在中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我国政治学家王惠岩教授指出:“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为一个国家正确制定民族政策和正确处理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也是观察、分析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④民族问题即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民族矛盾。美国民族组成的多元性,决定其整合期内必然存在民族矛盾。“美利坚民族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指北美殖民地时期和美国建国初期),一直处于国际化的背景之下。然而,这仅仅是美利坚民族整合的第一个阶段,这种整合在整个美国的文明发展史中从未间断过,两次世界大战,促使更多的外国移民涌入美国,也就必然会形成新的整合过程,这一时期的民族整合已不再是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民族整合了,而是以美利坚民族为基础,以外来民族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及其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整合过程。”⑤美利坚民族的整合包括欧洲移民与土著印第安人之间的整合、欧洲移民者之间的整合、北美殖民地与母国英国之间的整合、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民族与少数族裔之间的整合。美国华裔文学家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属于最后一种,即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民族与少数族裔之间的整

1912008.4合。民族问题所产生的民族矛盾,其原因主要在

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剥削制度所产生的民族压迫根源、各民族在社会制度上产生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对民族的界定,除上述斯大林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英国文化学学者爱德华·泰勒的观点以外,19世纪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布伦奇里也提出了民族的八大特征:共同的居住地、同一血统、同肢体形状、共同语言、共同文字、同其家教、共同的风俗和共同的生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特征的界定认为,语言是民族的自然分界线,而共同的地域、历史及其经济条件作为民族特征对民族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华人在民族问题上又有其特殊性,即他们虽然生活在美国华人的小圈子里,但他们在从事经济活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又必然与美国主流社会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人圈子虽然依然重视汉语和使用汉字,但是,当华裔文学家在进行创作时,其读者除了华人以外,还有美国主流社会的大量读者,因此,代表华夏文化传统的文学作品就必然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文化传统形成碰撞。此外,无论学术界做何种解释,客观存在于作家头脑中的能动反映依然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代表华夏文化传统的作品,在宣传华夏文化的同时,又在力图反映居住在美国土地上的华人的意愿(即在政治文化层面上的认同)。他们力图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形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除上述提及的民族差异的因素以外,民族区域是造成民族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所谓共同的地域,是指同一民族的成员居住在同一地域上。而美国华裔是居住在另外一个民族区域的华裔居民。在这一区域内,大多数居民是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民族。虽然白人也是外来者,但是,由于是他们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他们就以主人的身份自居,把后来移居美国的华人看成是低于他们地位之下的劣等民族,因此,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实行种族隔离法,直到194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麦诺森法案》,废除了一系列排华法案,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才得到承认。所以,身份认定的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所探讨的主题。说到底,美国华裔的民族性192问题是美国社会剥削与压迫制度的产物。早期华人在美国从事修筑铁路、开矿、经商、经营餐馆和洗衣房等各项事业,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美国主流社会的当权者以及白人群体却认为华工抢了白人的饭碗,华人移居美国就是为了从经济上榨取当地的资财。在《独立宣言》中,美国政治学家宣称:“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⑥但是,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其目的的美国资产阶级却无视其开国宗旨,无视华人对美国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更谈不上华人在美国的人权。为了保护白人主流社会的利益,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排华法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华夏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只有当美国社会的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反越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一系列大事件的影响,才为美国华裔争取自身权利提供了外部条件。而所有这一切大事件都与民族问题相关。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白人的主流文学中夹缝重生,在宣传华夏文化以及为华人加入美国主流社会所做的不懈努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重任,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

华裔文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与局限美国华裔文学属于美国华裔作家用英文进行创作的有关美国感受的少数族裔文学。美国朝裔批评家金惠敏对亚裔文学的定义值得借鉴,她认为美国亚裔文学属于“(美国)中日韩菲族裔用英文创作的有关于美国经历的文学”⑦。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争议。按照金惠敏的观点,美国华裔文学就应该是美国华裔作家用英文进行创作的有关美国感受的文学。这一点与上面谈到的“共同语言”的民族特征就有其矛盾的一面,而与后殖民文学所强调的其他族裔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在接受了西方的传统教育而后又用英语来表述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感受颇有相似之处。不可

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否认,在美国这个英语国家里,作者和读者基本上都是以英语为表述语言的,美国华裔作家和批评家也都基本上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但也有例外。比如美国华文文学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界定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早期的美国华文文学作品属于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延伸,而非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作为华人共同语言的基本要素,其早期文学作品重在说教与怀旧,如忠、孝、仁、义等题材在华裔文学中的再现,重在宣传和解释华夏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因而在连接华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美国华文文学当今的主题虽然已转变为反映美国生活及其意义等新的方面,但是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经历仍是当代华文作家所更为关心的。这一现象与赴美华人成分的变化以及华文新闻业的发展相关。此外,美国华文文学用中文创作,可以无需顾及主流社会的反应,能够更加大胆地触及美国社会中的敏感问题。华文文学创作的发展还因为读者多为华人,因此作者不必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以及政治意识的限制。华文作家仅需得到华人移民的赞同和认可,而不需要顾及华人群体以外“局外人”的接受态度。由于后期美国华文作家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香港和台湾作家,因此,美国华文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定居美国的华人移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也满足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读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洋两岸的相互了解。这一现象与美国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用意第绪语进行创作有些类似,即把少数族裔与美国主流社会连接在一起,通过自身语言的表述途径达到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但不同点在于华文文学主要沟通的是美国华裔群体内部和美国华裔与港台地区国人之间的关系。受语言的障碍,美国华文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因而常被学术界置于美国华裔文学之外。

华裔文学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看,美国华裔文学家大致可以被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第一类,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赵健秀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家,在对

待种族的问题上,他的观点是:“我们并不是为了

成为白人而来到美国的。白颜色并不是财富,也不是自我、家庭或自由。为什么要放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历史,乃至我们的姓名,来取悦于白人,并以此为自豪呢?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羞耻。我的上五代人不是要把我培养成白人,不是要让中国文化灭绝。我不是为灭绝中国文化而写作的。”⑧赵健秀认为,美国华裔一直处于美国主流社会和中国的“双重宰制”之下,美国主流社会把东方主义的概念化形象强加于华裔身上,或是华人对美国奴颜婢膝的“善”,或是代表着意欲吞噬美国“黄祸”的“恶”,即赵健秀所称之为的“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他在《唉咦》文选中,首次提出了`华裔美国感性'的概念,即`既非美国白人又非中国人'的一种全新感性,是扎根于华裔美国人的历史。要了解这种感性,就必须先了解华裔在美国的历史。”⑨老一代美国华人移民因为所受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根深蒂固,因此要求子女学习并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借以维持与祖国的联系,因此,老一代美国华人作家虽然也为华人加入美国主流社会而在努力,但是,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对华夏文化的传承。朱路易是上个世纪中期成名的美国华裔作家,他的《吃碗茶》(1961)以其中国的茶文化、回国招亲的婚俗、中国广东方言的运用、美国排华政策对华人男性的迫害等主题,既传播了中国文化,又如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所形成的压力以及华人在这种压力下所形成的“人性恶”的现实表现,因而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以不具他国情调的唐人街为其背景的美国华裔小说,该小说所描绘的唐人街很具有(华夏文化的)代表性”⑩。第二类,否定中华传统而崇尚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体系。刘裔昌和黄玉雪都是中华文化的背弃者和西方文化的迎合者。这些美国华裔作家都有认同美国文化而贬低中华传统的创作倾向。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和刘裔昌的《虎父虎子》等小说是这类作家的代表作。这类作家所追求的是抛弃中国文化而献媚于美国文化,以期达到身份认同之目的。“刘裔昌获得承认的代价可谓惨重:他试图自我遗忘受压迫的历史意识,不惜变卖自己,为美国白人社会

1932008.4尽力歌唱。他将自我实现的价值纳入某种奴化规

范中去,他不仅未能省查自我乃至华裔族类悲哀的记忆,反而将无法回避的痛苦情绪隐藏在貌似

1

愉快实则自怨自艾的伪饰言语中。” 第三类,认

自守的发展方略,美国实行的是排华政策,结果导

致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之间互不相通,了解甚少。因此,无论出于何种创作目的,美国华裔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向美国主流社会传递了华夏文化的信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成为反法西斯的盟友之后,美国政府取消了反华排华法令,为华裔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移居美国,壮大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和批评队伍,使两个民族以文学为途径,在文化交流领域达到了增进了解之目的。

如果说早期和中期的美国华裔文学主要反映的是华裔美国人在美国艰难的创业史,在文化层面上反映的是碰撞与冲突,那么时至今日,美国华裔文学经过三代作家的共同努力,已从边缘文学逐渐走向主流文学,形成了民族文学在文化层面上融合与共荣的新局面。诸如汤婷婷、谭恩美、赵健秀和黄哲伦等一批优秀的美国华裔作家和批评家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已经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美国华裔文学家在传播华夏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也要辩证地、历史地予以评论。受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因素的影响,华裔作家在传递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即使像赵健秀那样身为华人而感到自豪并竭力弘扬中华传统的作家,在传播华夏文化的过程中也是采取变形华夏文化的手段来进行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美国华裔作家所处的社会地位直接相关。美国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地位低下,若想加入主流社会,就必然要尽力迎合主流社会的胃口;此外,大洋两岸长期以来互不来往,美国华裔作家缺少对华夏文化底蕴的深刻了解。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致使美国华裔作家在充当中美文化传播者的过程中,都对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予以公式化、概念化,甚至仅仅抓住一些落后的中国封建传统中的陋习,以取悦美国主流社会的读者。如刘裔昌的《虎父虎子》和黄玉雪的《华女阿五》等作品,均以文化冲突为前导,以臣服美国文化而告终,因而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背弃者和西方文化的迎合者。对“背弃”与“迎合”问题,也要辩证地、

同华夏文化而又不否定美国文化的折中态度。这类作家占美国华裔文学家的大多数。新一代美国华裔作家多数属于这一类型。按照美国学者艾里奥特的看法,美国华裔作家的理想可以被界定为:“非白人,有色人,同时又完全可能是一个真正资

21

格上的美国人。” 这类作家的代表人物当属汤婷婷。汤婷婷在向占统治地位的强势白人进行抗争和为弱势种族争取权利的同时,又向华人内部男性主宰一切的不良传统进行斗争,其本人同白人通婚以及其《女勇士》的创作,均具有中美文化融合的折中意义。第四类,持多元文化的态度。这类美国华裔作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后殖民理论、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球化发展的影响,认为,中美两种文化以冲撞开始,经过整合,最终都要达到融合的目的,“要华人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顽固坚持也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立足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学习西方文化

31

中顺应历史潮流的因素” 。在雷庭招和赵健秀之后的美国华裔作家,如任碧莲,就放弃了民族主义的追求,认为中美两种文化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这类作家所持态度的根基在于美国华裔群体民族性的变化:首先,当今的美国华裔虽然祖上属于华夏文化,但是,由于华裔移民全盘接受了美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或者他们干脆就出生于美国并成长于美国,与主流社会已融为一体,因此,原本以华夏文化为根基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特征都已发生了本质变化。其次,文学全球化和后现代文学的发展已打破了过去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使文学发展走向了多元文化共生与共荣的发展道路。

美国华裔文学为美国社会打开了中国文化之窗,加深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夏文化的了解。中美两国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度,因而在意识形态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价值取向上均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闭关194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历史地去看。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封建文化中必然存在糟粕,美国文化中也必然有其优秀的地方,对此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做出绝对性的判断。

美国华裔文学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意义当代文学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文学起始于西方,而后影响了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文学的发展进程直接受益于这种全球化的发展。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研究重心已由文学内部研究向与其相关的外部研究扩展。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文学也已经走向共生与共荣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轨道。在美国这个多元民族的国家里,华裔文学走上全球化轨道这一事实是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因素的必然反映。

全球化发展引发的最大悖论之一就是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使我们既能受惠于这场变革,又

41

不至于失去我们民族的独立性” 。“与国际接

们更关心的是全球化对人的生活信念、人的价值

观念、人的社会构成的影响和改造。这同我们对

71`文明对话'的关心是息息相关的” 。华裔美国

文学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担当的历史角色就是中美文化(或曰文明)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使者。美国主流社会以信奉基督教文化为主,中华民族则以信奉儒家文化为主,两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原因,致使两个民族的文化长期以来相互隔绝,互不来往。作为文化使者,美国华裔文学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方式、传播文化的准确程度如何,都为增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抉择的意义上看,“全球多元主义是承认世界或人类有共享文明或文化的相互开放的多元主义,我群或我族中心主义的多元主义则是彼此封闭的完全相对主义的多元主

81义”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生学和发展史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

来划分,美国华裔文学又可以划分为凸显华夏文化、中美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全球化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共存与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反映华人对华夏文化之根的追寻和华工在美国扎根的艰难历程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反映华夏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力图使华人加入美国主流社会为主;第三个阶段以反映在全球化语境下美国华裔逐渐加入美国主流社会而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为主。美国华裔文学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民族性走向开放性。在晚期的美国华裔文学中,作家们所反映的不再仅仅是华夏文化自身,而是将多种文化融为一体;在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上,美国华裔作家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合理性,进而为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铺平了道路。形成这一事实的根基在于美国移民法的改变使华裔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当整个世界进入后现代社会阶段之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世界人口的流动、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跨国组织与机构的形成使文化交流不再受到地域和空间的阻碍。鉴于此,美国华裔文学也由文化冲突与碰撞向对话与融合发展,民族问题逐

195轨”指的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因此,接受西方标准就是全球化无法回避

的现实,因为,第一,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无法否定文化的全球化;第二,科技使文化传播手段更新,现代传媒手段使文学传统面临生存困境;第三,积累社会活动成果和传播社会活动成果是文化的两大社会功能;第四,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消解了国与国、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障,那么,就必然产生经济、科技和思想观念之

51 间的交流、碰撞和竞争并最终走向融合。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现代和后现代社会阶段,现代和后现

代社会必然具有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统一与多元综合的现代性,现代性一旦超出西欧的范围便与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现代性。然而,尽管如此,现代性基本的共同原则却是一定的。成熟的现代性以及作为其直接反映的后现代性意识和文化是世界和平和文

61

明共生的最重要条件。”

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功不可

没。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美国华裔文学逐渐由民族性走向了多元文化共生与发展的道路,因为“我

2008.4渐被淡化,文化共同体层面上的“我族中心主义”

逐渐被“民族之林”所代替。因而,像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在文化冲突层面上有“自我东方主义化”之嫌、赵健秀在《唉咦》文选中极力维护中华传统所采取的极端态度以及汤婷婷在《女勇士》中对中国文化的讥讽态度在全球化语境下都是不足取的,而任碧莲主张文化融合,而非对立的观点却具有其极大的合理性。可以说,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学的危机,那么,以华裔为创作主体的美国华裔文学所受到的冲击则更大。

全球化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冲击也应置于历史的长河中予以考证和评判。世间任何事物都由产生、发展到消亡形成第一个轮回,继而形成下一个轮回。但更为重要的是,下一个轮回绝非是第一个轮回的机械复制,不是量的简单变化,而是质的飞跃。“事实上,世界文明、文化除了冲突的一面以外,也确实还有另一面,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91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一面。” 如果说,早期美国

 ③参见朱振武等《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④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第161页。

 ⑤胡铁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美利

坚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学发生学的全球化因素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⑥托马斯·杰弗逊等:《美国独立宣言》,载《美国赖以立国的文

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⑦ElainH.Kim.AsianAmericanLiterature:AnIntroductiontothe

WritingsandTheirSocialContext.Philadelphia:TempleUniversityPress.1982,p.285.

 ⑧徐颖果:《我不是为灭绝中国文化而写作的———美籍华裔作

家赵健秀访谈录》,《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3日。 ⑨胡铁生:《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载《创新与发展》(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⑩FrankChin,etal.eds.Aiiieeeee!:AnAnthologyofAsian-Amer-icanWriters.NewYork:AnchorBooks,1975,p.15.

  1宋伟杰:《文化臣属·华埠牛仔·殖民谎言———论华裔美国作

家刘裔昌、赵健秀、黄哲伦》,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3吴冰:1《从异国情调、真实反映到批判、创造———试论中国文

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反映》,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81页。

  4胡铁生:1《对全球化的悖论及中国发展的再思考》,《东岳论

丛》2004年第11期。

  5参见徐圻、陶渝苏《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贵州人民出1

版社2005年版,第45~50页。

  6 18苏国勋等:1《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年版,第291、282页。

  7哈佛燕京学社编:1《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403页。

  9孙伟平:1《“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华裔文学为中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话,那么今天美国华裔文学逐渐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学,作为美利坚民族文学的一部分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从表面上看,华夏文化的成分被削弱了,但是,美国华裔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及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却发挥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当今的美国华裔文学突破以往的移民和族裔创作题材而走向创作题材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以及多类型化,使美国华裔文学超越时代、民族和性别的界限,是文学发展史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必然结果。

 ①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

页。

 ② 2EmoryElliotted.1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8,pp.811,684.

作者简介:胡铁生,1952年生,吉林大学公共

外语教育学院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 蔚〕

1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