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曹七巧的形象分析 .................................................................................................................................................................. - 2 -
(一)、未出嫁前善良、直率、泼辣、可爱的曹大姑娘形象 ............................................................................................ - 2 - (二)、嫁入姜家后,贪婪、虚荣、惹人厌、可悲的二奶奶形象 .................................................................................... - 2 - (三)、分家后,疯狂、自私、狠毒、自虐而又他虐的母亲形象 ........................................................................................ - 3 - 二、曹七巧悲剧的形成原因 .......................................................................................................................................................... - 4 -
(一)、社会历史原因 ............................................................................................................................................................ - 4 - (二)、曹七巧的个人原因 .................................................................................................................................................... - 5 - 三、艺术特色 .................................................................................................................................................................................. - 5 -
(一)、意象 ............................................................................................................................................................................ - 6 - (二)、语言 ............................................................................................................................................................................ - 6 - (三)、心理描写 ....................................................................................................................................................................... - 7 -
试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摘要:在张爱玲的诸多作品中《金锁记》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被视为其中篇代表作,“有中国从古以来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之称。《金锁记》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曹七巧从一个心地善良、惹人喜爱的姑娘在无奈之下嫁入贵族大户姜府,成了患骨痨的姜家二少爷的二少奶奶的人性扭曲和人性异化的故事。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形成原因;艺术特色
引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浩淼的苍穹,其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一生创作的诸多作品时至今日仍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她的作品还被世人不断改编、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她,就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在张爱玲的诸多作品中《金锁记》则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被视为其中篇代表作,“有中国从古以来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之称。《金锁记》这是一部关于主人公曹七巧从一个心地善良、惹人喜爱的姑娘在无奈之下嫁入贵族大户姜府,成了患骨痨的姜家二少爷的二少奶奶的人性扭曲和人性异化的故事。下面我就试着对这部小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形成原因以及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作出个人阐述。
- 1 -
一、曹七巧的形象分析
(一)、未出嫁前善良、直率、泼辣、可爱的曹大姑娘形象
曹七巧原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长的眉清目秀,是一个心地善良、惹人喜爱心地极高的姑娘,浑身充满着青春气息,向往着健康清新的爱。出身于市井阶层的七巧,也帮着张罗店里的麻油生意,不仅手脚伶俐,而且脑子也灵活,又加之要强、泼辣,开朗,因此喜欢他的欲追求她的年轻小伙子也很多。在这样环境下的七巧,站惯了柜台,虽有小市民习性,自私,斤斤计较,重视金钱,并且不善于掩饰,说话直露粗俗,泼辣、粗野、直率的性情,对于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而言,是无伤大雅的,反而显得其生机勃勃,对生活的激情,更重要的是保留着原始的天性。这便是未出嫁前的七巧形象,典型的市井小民,但是她依然是正常的,健康的。
如果没有意外,曹七巧就会嫁给跟她家差不多的人家,过着原本应该属于她的小日子。所谓的长兄如父,七巧的命运被她贪财的哥哥嫂嫂所改变,将她嫁到姜家,做了姜家的二少奶奶,从此七巧的命运轨迹便开始改变,这次婚姻酿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二)、嫁入姜家后,贪婪、虚荣、惹人厌、可悲的二奶奶形象
姜家虽已有败落之相,但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按照七巧的出身,原本最多只能做残废二少爷的姨太太,为了让七巧死心塌地地伺候二少爷,让她成了正房做了的二奶奶。由于七巧出身卑微,在姜家受尽耻辱,一家子老老少少的人其实从心眼里瞧不起她,更别说在这个家里还有什么地位可言。
正是由于环境,七巧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精神和肉体也严重压抑,内心无比的空虚孤独,于是她将希望寄托于三少爷季泽的身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季泽的势利与冷漠深深地刺伤了她。
- 2 -
七巧没有了精神的寄托,于是开始变得虚荣贪婪,用尽一切办法,牢牢地抓住她能抓住的每一分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最后七巧什么也没有了,骨痨丈夫也死了,独自承受着这份孤苦的日子。此时她觉得唯有那一份实实在在的家产,才是真实的,于是她把自己强烈的情欲完全转移到对金钱的占有上,带着黄金的枷锁一直牢牢守着那份金钱,任何人也不能挖走一丁点儿。其实这样的七巧是可悲的,是值得同情的,这样的改变即将七巧彻彻底底的毁了!
(三)、分家后,疯狂、自私、狠毒、自虐而又他虐的母亲形象
当丈夫和婆婆相继去世后,她觉得分家就是她的新生了,她这一辈子想要的婚姻爱情等一切想要的都未曾得到,那么她就必须在分家时抓住她最后的生机,那就是属于她的那一份家产。在分家时她锱铢必较,不惜得罪九老太爷,甚至不惜和季泽撕破脸皮。当这点爱情被泯灭后她便彻底套上了黄金的枷锁,拼命卫护这她的金钱。她扭曲成了一个疯狂报复的女人,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成了她的报复对象,包括她的那双儿女。
一生没有正常男人相伴的七巧,有着疯狂的恋子情节。儿子长大了,成天去赌钱,捧女戏子,有时还跟他三叔去管逛窑子,七巧慌了神,想给他娶个媳妇,栓在家里。娶亲当天就当众羞辱新娘子芝寿“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但愿咱们白哥儿这条命别送在她手里”。娶了儿媳妇,儿子结婚没多久,没有几天与她在一起,于是心里越发的不是滋味,那股子恨劲在心里萌发,这种幸福是她不允许的。于是她就想法子让儿子长白整夜的替自己点烟陪着自己,然后套出儿子在房子与媳妇的那些事,继而邀了几家女眷来打牌,亲家母也在内。在麻将桌上恬不知耻地将她儿子亲口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绘声绘色地宣布了出来,还略加渲染,弄得儿媳没脸见人。这样的家在芝寿看来“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不是他们疯了,就是她疯了”。在这样一个畸形变态的家庭里,受着变态的折磨,两个儿媳先后自杀,儿子从此断了再娶的念头。自己畸形变态的心理,难以容忍其他人有这样那样甜蜜的生活,哪怕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儿子长白的幸福就这样毁在这个自私,疯狂,变态的母亲手里。
- 3 -
再来看看女儿长安,同样没有逃脱母亲的魔爪。她不想女儿长大到处跑,竟然在早已废除缠足的时代背景下给十四岁的女儿缠足。她送女儿进洋学堂读书,只是想和大房三房的比,女儿丢点不要紧的东西,就要去和校长理论。长安颜面扫地,自此辍学在家。如果有替长安做媒的,她总是疑心人家贪他们的钱。女儿得了痢疾,不送女儿去医院,竟然只劝女儿抽两筒鸦片。女儿一晃到了三十岁,终于在堂妹长馨帮助下认识一个游学海外的海归童世舫,两人各自倾心,长安狠劲把烟都戒了,并订了婚。但是七巧却背着长安吩咐长白下帖子请童世舫吃便饭时,造谣女儿有鸦片瘾,生生地破坏了女儿原本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母亲在不动声色中给女儿的爱情断了根。在母亲的变态折磨下,长安也断了结婚的念头。七巧也达到了心理上的宣泄和满足。
这样曹七巧是自私的,是疯狂的,是变态的,她冷酷残忍,不仅自虐,还疯狂变相的虐待一双儿女。
二、曹七巧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个好原本好端端的曹大姑娘,为何会一步步的转变成冷酷残忍、自虐而又他虐的有着疯狂的金钱欲的变态者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曹七巧悲剧的形成根源何在。
(一)、社会历史原因
《金锁记》故事发生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人们日常的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封建礼教观念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都深深地可在人们的脑海中。这是七巧悲惨命运产生的根源所在。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死,兄为大”的封建宗法中,七巧太过渺小,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迫嫁入姜家。首先,曹七巧出身麻油店,属社会的底层,父亲早亡,就成了长兄为父,这样的家庭,有着攀附权贵的向往,哥嫂为了贪图钱财将她嫁入姜家,嫁给了患有骨痨的二少爷。在这样的封建大家庭里,七巧备受歧视,所以她处处小心的巩固着自己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西方的新思想正在强烈的撞击着依旧
- 4 -
处于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守旧的人们对传统的旧习有着根深蒂固的态度,那就是绝对的相信和服从,当他们面对新思想时,有了一定的疑惑和兴趣,但却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于是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被套上了黄金枷锁,让一个本来正常的女人在金钱的束缚下,变得脱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
(二)、曹七巧的个人原因
从小说来看,情欲的压抑,精神方面的毫无寄托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试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下七巧悲剧性格的心理根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隐秘的部分,它包括人的各种基本需求和人类本能特别是性本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我们可以理解为精神的需求。我们再来看看七巧,七巧自嫁入姜家起,就备受歧视,原本丈夫应该是依靠,可是她的丈夫不仅需要她照顾,连最基本的性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更不用说爱情。于是七巧就将爱情的幻想转向小叔子姜季泽的身上,然而事并不随人愿,最后的一点希冀也泯灭了。在这样的家庭里最基本的生物功能得不到满足,更不用谈精神生活功能。当七巧所追求的东西都一无所有的时候,她想到了最后的一线生机,那就是钱,于是她开始给自己戴上黄金的枷锁。在情欲性欲的压抑和精神极度崩溃的状态下,七巧的心灵开始扭曲,开始走向变态的深渊。
这就是个人觉得曹七巧改变异化的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三、艺术特色
文章是折射镜。张爱玲能够见微知著,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金锁记》的艺术特色也是不得不提的,无论是意象、语言、修辞,还是心理描写等各
- 5 -
个方面,都是运用的独具匠心,堪称一绝,但个人觉得意象,语言及心理描写更是值得一提。
(一)、意象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意象众多,比如白团扇、月亮、longlong ago的曲调等,正是因为意象的使用,使得小说更加的意蕴丰富,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小说中“月亮”这一意象的使用贯穿了全篇,奠定了故事的悲剧性。如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小说开头就把月亮写的那么别具一格,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把苍凉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结尾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月亮的意象在小说结尾重又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出悲剧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这一意象,包括其他意象的使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语言
《金锁记》的语言特色的也别具一格,新颖、华美又精雕细琢,同时也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人不禁再三细读。如“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玻璃窗上面,没来由开了小小的一朵霓虹灯的花——对过一家店面里反映过来的,绿心红瓣,是尼罗河祀神的莲花,又是法国王室的百合徽章”,这些语言是多么的华美、绚丽而又通达。作品风格笔触细腻,遣词造句极为精致,充满华丽、苍凉、真实、冷静客观的描写色彩,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个性。
- 6 -
(三)、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在《金锁记》中更是用到了极致,深刻并传神地镂刻出人物的鲜明形象,达到了惊人的艺术效果。一方面,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暗示人物的心理。张爱玲的笔下对动作的描写,用字精准、形象生动,如文中七巧刚出场,对三少奶奶兰仙的一系列动作,“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得走了样才好。”,“揣、捏、打、挤”等表面上看是妯娌间的嬉笑打闹,但实际上却将七巧对兰仙的忌妒与愤恨表现出来。最后以一个“挤”字收尾,形象地表现出被损害受委屈人物的心理宣泄。另一方面,是通过服饰和肖像来展现人物内心。 比如曹七巧是以这样一个形象出场的:“那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了,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蓝如意小脚裤。”在当时已经流行素净颜色的时候,七巧却还偏爱“雪青”“银红”“雪青闪蓝”这些俗艳的颜色,这无疑就暗示了人物的庸俗与浅薄,让人一看便知。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在曹七巧的那对可怜的儿女,“在年下,一个穿着品蓝摹本缎袍,一个穿着葱绿遍地锦棉袍;衣服太厚了,直挺挺撑开了两臂……纸糊的人似的”,这样的描写让人想到旧时亡人灵前纸扎的童男童女,这样的童男童女注定了是悲剧的。这看似写的长安长白的肖像外貌,实则从侧面写出了曹七巧极度变态的心理,以及长安长白的呗长期变相虐待时压抑的痛苦的描写。
通过对《金锁记》艺术特色的简单探讨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张爱玲独具匠心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在《金锁记》里,其深刻细腻、形象逼真的心理描绘以及那炉火纯青、精致华美的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通读整部小说后,使我不禁掩卷沉思:原本麻油店的那个善良、直率、泼辣、可爱的曹大姑娘,为何会变成后来那个贪婪、虚荣、惹人厌、可悲的二奶奶,又进而沦为疯狂、自私、狠毒、自虐而又他虐的母亲,一个人性异化的变态者呢?深思之下发现曹七巧的悲剧,封建性因
- 7 -
素占主要方面,她的一生,是受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门第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的钳制和压抑,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造成的。她生命中最宝贵的是金钱而不是家庭与亲情,然而这两样恰恰就是七巧一生都未曾得到的!《金锁记》到底“锁”住了什么?张爱玲以她高超的写作技巧,谱写出如此精彩传奇,故而流传自今的经典小说,故事是那么的精彩,主题那么的深刻,语言是那么的华美!其实我们通过对张爱玲《金锁记》的读析,就会发现张爱玲笔下表现的“传奇”故事,所表现的世界的无情和人生的苍凉,正因为如此,曹七巧一直就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的独一无二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①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肖萍主编.《社会学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⑤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