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与古为新——论清中晚期“碑学”的形成及影响

来源:爱go旅游网
学术研究 XUE sHU YAN JlU 与古为新 论清中晚期“碑学"的形成及影响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摘王铁刚 要:纵览清中晚期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在“碑学”的萌芽、确立至鼎盛的发展历程中,重要书法理论家和重点书法家对碑 学发展轨迹的评述和阐释,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碑学;清中晚期;成熟;影响 清代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中 充满着叛逆和创新,可将此分为两个 时期来划分清代书法,从清初始,书 使碑学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充分发展, 最终形成了碑学一统天下之势。 一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 遗性老人,江苏扬州人。阮元聪敏好 学,勤于著述。在钟鼎彝器及款识铭 文著录研究上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碑学理论的确立 法艺术发展逐渐分成“帖学”和“碑 学”的对峙。 在清代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中,虽 然存在着崇尚法帖墨迹和推崇碑版刻 石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气,但明确以 “碑学”和“帖学”这两个名称概括指 于帖学之外,首先另辟天地的是 金农、郑板桥二人,虽无专门书论著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 E碑 南帖论》探索书法演变源流较为详尽, 自谓:“书法迁度,流派混淆,非溯 其源,昌返于古?” 阮元在《南北书派论》的结尾中 作,但散见于诗文中的论述,非常明 确地阐述了他们的书法艺术观点。金 农有诗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 荒疏笔骋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 称这两种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体系的, 则是清末康有为在旷艺舟双楫》中 才正式提出来的。 “帖学”指宋元以 来形成的崇尚王羲之、王献之及属于 二王系统的唐宋诸大家的书风史观、 片石是吾师。”寥寥数语明白地道出了 他不愿奴守帖学、敢于革新的宏大气 说:“元笔札最成,见道已迟,惟从 金石正史得观两派分合,别为碑跋一 卷,以便稽览所望颖敏之士甄拔流俗, 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 堕落,庶几汉魏书法不为俗书,所掩 魄。郑板桥在《跋临兰亭序》中说: “古人书法入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 翻万变,遗意荡然,老复依样葫芦, 才子具归恶道。故作此破格出以警来 审美理论和以晋、唐以来名家墨迹法 不亦秫欤!”此段话倡导碑学发扬光 帖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由于这一 风气是在宋代出现的《淳化阁帖》等 一学,即以请教当代名公,亦无不可。” 此跋明确地道出了郑板桥的革新不仅 是客观自然的发展,而且是一个主观 大,力劈帖学之俗书。想变化可“见 道已迟”,这个“道”是他所景仰的汉 魏六朝碑版,自己来不及进行充分实 大批刻帖的刺激和影响下形成的, 故称帖学。直到清代中期以前,帖学 在书坛上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碑 学”则是指重视汉魏南北朝碑版石刻 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碑刻为取法 上具有强烈变革精神的勇士以毫不顾 忌的姿态向旧势力公开挑战,这是整 个“碑学”复兴运动的萌发阶段。 乾嘉之际,考据金石文字学盛行, 碑派理论应运而生。碑学问世之初, 践,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 E碑南帖论》则指出:“短板长卷, 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 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在《jE碑南帖论》中,阮元对碑 派大加褒奖,读帖学妍态多而古法少 矣。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 碣绝少,惟帖是南字全变为真行草书, 对象的创作风气,在清代中期,由于 阮元的倡导和包世臣的推动才兴盛起 因受金石考据学影响,注意力多集中 于秦汉碑刻。碑派书家均以篆、隶二 体为突破口,当立足于世,研究碑学 来。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创作思 想,碑学在道光以后很快风靡扩展并 取代帖学成为书坛主流,在碑学的发 展过程中,阮元所著的《南北书派论》 E碑南帖论》及包世臣所著《艺舟双 楫》对北碑的发展作了理论的倡导, 而邓石如提出的“万毫齐力,全身力 到”等审美原则,使碑学理论除对书 者,广泛收罗、排比著录,为碑学理 论奠定了深厚基础。如,孙星衍《寰 无复隶古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 与莱州郑道昭《山门》字相较,体似 接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阮元用碑刻书法与帖学进行了比 较,充分肯定碑学的雄强厚重,古意 盎然,而帖学古意失尽,妍态俗意, 宇访碑录》《平津馈金石草编》《嵩 洛访碑记》等对金石碑学研究有重要 价值。 嘉庆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 E碑南帖论》大力提倡六朝碑版,正 式提出了碑学主张。阮元(1764- 法史的梳理研究外更直接进入创作技 法。邓石如、伊秉绶等人的身体力行, 帖学致使书风单调、雷同、摩弱至极, 要扭转这种风气和局面,只有振北派 河南农业2015年第6期(下) 书风,改变帖学。 经过金石学、文字学的推动,碑 发展到极致,清代论书者一致对伊的 隶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 “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 愈壮,如汉魏人旧迹,隶书则直入汉 玉、郑孝胥、杨守敬、吴昌硕等等, 使碑学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碑学的确立在中国书法史特别是 清代书法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革 命,为书法艺术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 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前景,为清 代中晚期的书法艺术注入了生机和活 学已被书法界普遍接受,阮元的《南 北书派论》 碑南帖论》实为振聋 发聩、倡导风气之举。阮元“二论” 的出现,标志着清代书法碑学理论的 成熟和正式确立,在书法史上具有划 室,邓完石亦逊其醇古,他至无论 矣。”伊秉绶在清代碑派书法潮流中占 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时代的意义。 继阮元“二论”确立碑学地位后, 又一位以碑学理论著称的是包世臣, 其所著((艺舟双楫》为碑学的完善作 出了一定贡献。 包世臣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对北碑 的考察,详细论证了北碑书法的渊源 来历,列举了一系列北碑名品,并从 中总结归纳出北朝碑刻的技法、规律 和风格特点。他指出了“五指齐力, 笔毫平铺,用逆用曲,中实气满”等 原则,不仅响应和发挥了阮元对北碑 的提倡,同时,在创作技法和审美标 准上突破了帖学的原则,是碑学主张 进一步具体化,并且丰满起来成为一 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书家包氏极力 推崇谓: “盖中郎立极,梁转其势, 锺传其韵,后逐判为二派,至近人邓 石如,始于二家,以追中郎未不以时 代优劣也。”“近人邓石如中截无不圆 满道明。”“怀宁篆、隶分已臻绝诣, 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 可及。”包氏作《国朝书品》更以邓石 如一人篆隶分楷四体书为独上神品及 妙品上两个档次,除师生关系外,主 要是由于邓石如的实践和成功与自己 的主张互相一致。 邓石如是清代碑学思潮兴起后第 一位全面实践和体现碑学主张的书家, 在确立和完善碑派书法的技法和审美 追求方面有开宗立派的意义,他在篆 隶楷三种书体及篆刻艺术领域所取得 的成就不仅在当时有转风气的作用, 而且对后来碑派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清代书坛上,伊秉绶以专攻隶 书著称,其隶书苍厚古拙气象混漭, 进行草书风格创作亦焕然一新,伊秉 绶在将汉隶特征转化成为个人风格并 河南农业2015年第6期(下) 二、碑学的完善及影响 在碑学确立后,在继承碑学方面, 理论上以康有为旷艺舟双楫》成就 最著,康有为在“尊碑”方面进行了 理论的论述,把碑学思想推到极致。 他对北碑名品逐一评论总结,是碑学 发展的大力倡导和宣传者,并身体力 行地实践着碑学的技法。 一艺舟双楫》是康有为在尊碑的 基础上更加充实和提高了对“碑学” 的认识后,进一步勤奋探求书法新天 地的著作,它自成体系,包括:文学 源流保书》,前人碑学总法((尊碑》, 名碑评价《购碑》,书体演变《体,变》、 ,断代书史僦分》、((本 、 《传卫》、 《宝南》、 《备魏》、 《取 隋》、 《卑唐》,作品品评《十家》、 《碑品》、 《碑评》、 《技法》、 《执 笔》、 《缀法》,实用《榜书》、 《千 禄》,及各种杂论《体系》、 《导源》、 《十六宗》。这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既纠 正了前期碑学南北之论的牵强处,又 广泛吸收了新的金石学成果,从理论 和实践上阐明了尊碑对挽救僵化衰败 书风的作用,奠定了碑学的理论基础, 为书法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康有为反思国朝书法凡有四变: “康雍之世,专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 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 芽于咸同之际。”清晰地阐明了清代书 学发展的脉络。 在“尊碑”书论潮流外的重要书 法理论著作是刘熙载的《艺概・书概》, 它既是一部书法史概论,又依据前代 的书法理论排评源流、类型演变和书 家风格,对技法特点都有所阐发。 在书法实践方面,在碑学理论影 响下,涌现出了大批以篆隶北碑为创 作旨向的书法大家,如何绍基、张裕 钊、赵之谦、康有为、梁启超、罗振 力。革旧步,开新河,碑学循着这一 规律,完成了书学史上一次伟大的艺 术革新,不但以其崭新的面目和强大 的生命力出现于书坛,而且使碑学形 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了书法理 论宝库。 阮元((南北书派论》和 E碑南 帖论》的出现标志着清代书法碑学理 论的成熟和正式确立,经过包世臣、 康有为的推动和完善,碑学理论达到 了鼎盛时期,一直影响着当代书法创 作。经清中期到清末,书法的发展一 直以碑学为基础,民国时期书法也是 以篆、隶北碑为其取法对象。解放后, 我们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 使得书法艺术发展更是争奇斗艳,书 法风格以复兴帖学和碑帖结合,使得 碑帖完美融合,开启了书法艺术蓬勃 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 出版社.1979. [2]穆孝天.中国书法全集・邓石如卷【M].北京: 荣宝斋出版社,1995.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2. [4]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论 文选集.书学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1985. 【5]t澄.河南书法论文选【M].郑州:河南美术 出版社,1994. [6]徐磊.碑学兴起对行书审美和技法发展的 深远影响【j】.中华儿女(海外版)・书画名家, 2012(8). 【71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2008. 【8】苏全有,王申.近二十年来清代书法史研究 的回顾与反思I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 1(1). (责任编辑刘常兴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