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乡的小吃作文300字_作文300字

来源:爱go旅游网


家乡的小吃作文300字

家乡的小吃 我老家在湖北。湖北有很多好风景,好小吃,可是,我认为我老家的热干面是最出名的哦!热干面的做法:先拿起面粉做手工面,做完以后,再在锅里一煮,捞起来,然后,再加些调料,一搅拌,美味的热干面就做成了!我上次在老家里每天早晨都在吃热干面,热干面的味道非常好,吃起来香香的,脆脆的,非常爽口!

我还知道热干面的来历呢!热干面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板子上。一不小心,碰倒板子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他看见了,也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他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特别引人注目!人们都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的!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这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从此,人们就经常开小店卖“热干面”。

怎么样,口水都流出来了吗?那就赶紧去湖北,吃一下美味的热干面爽爽口吧!

家乡的小吃 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景色优美。但是小吃更是琳琅满目,还物美价廉。

刚开始一定要先尝尝有安阳小吃之首美名的皮渣,它非常的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每逢过年时,皮渣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美食。看它的样子就十分诱人,像水晶一样,恨不得一口把它吞掉。然后再喝上一碗粉浆饭,这可是一种‘’怪味饭‘’,它非常酸,但是酸味中还隐隐约约带着一点儿香味,这可是老人和小孩的最爱。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正

--

在喝粉浆饭的小孩儿,你一定要观察他喝完后的样子。嘴边上全是饭,眼神中流露出满意的样子,一定逗的你哈哈大笑。如果说皮渣是主食,那粉浆饭就是饭后‘’甜‘’点了!接着就是你早餐的食物,里面有菜叶·粉条猪血和豆腐。如果是外地人不一定能猜出来,可安阳人可不一定,他们十天中有六七天吃,这就是安阳人皆知的扁粉菜!

最后一位是特别神秘的,就连有些安阳人也不知道,它是老庙牛肉。它肉质鲜美,还有一点点麻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当游客来游玩吃,都会来尝尝鲜。

安阳的小吃应有尽有,可来源于什么?它是来源于安阳人的智慧与创造而成的!

家乡的小吃袁梦 秋天来了,一阵阵凉风吹来,这让我想起了老家——开封,在这个季节,

使我想起了那道“油泼辣子面”,我一听到这道菜名就不禁想到那次回老家吃油泼辣子面的情景……

我走进那家老店,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香味,让我直咽口水。我立刻找了一个位子坐下,一边闻着香味一边观看厨师的“表演”:

首先,把一团揉好的面用擀面杖碾平,再用刀把面切成一粗条一粗条的,然后一边抖一边旋转,这位厨师好似跟面条翩翩起舞起来,使我们眼花缭乱。接下来把甩好的面条直接下锅,等到完全煮熟的时候出锅,先报事先煮好的青菜放入碗底,把刚刚煮好的面放入碗内,滴几滴热油,放入调制好的辣椒油,最后放些醋和一些调味料,这样一碗油泼辣子面就完成了。

--

会想到这里,我便觉得:啊,老家的菜不仅美味而且还很简单。

当一碗面端到面前时,我立即品尝了起来,那那面条非常的软,很有味道,而且这个辣椒油一点也不辣而是把辣椒的香味给衬托出来了,醋味在其中起到了开胃的作用,青菜的清香也融入到了面条里,直到现在我还回味无穷呢!

想起这做法我都觉得自己饿了,真想立刻再体验一次这美味的旅程!

家乡的小吃 在平常,我早晨就不吃早饭,一个人在外头溜达溜达,买一个蛋饼来填填肚子。

我又走到了那家小店,向老板买了一份蛋饼,只见他拿出已经熬好的面粉汁,不紧不慢地拿起勺子,围着圈儿绕成了一个圆。“咋……!”那油炸开了,圆慢慢胀大,就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倒映在水中,皎皎无瑕。他又拿来香菜、葱、榨菜、鸡蛋等料均匀撒在了“圆”上,“添根火腿肠,再放一点甜酱。”我说。老板迅速地拿出了火腿肠,在上面倒上了点儿甜酱,我的肚子里似乎有虫子在喊叫,可能是闻到如此香的蛋饼。再瞧瞧颜色:葱的绿色,鸡蛋的黄色以及火腿肠的红色,面粉的白色汇入一题,映入了我的眼帘,好似一条彩虹,“真是色香味俱全啊!”我不禁感叹道。老板拿着勺儿,把蛋饼裹了起来,包着塑料袋,递给了我。我付完了钱,一口将蛋饼一个劲儿咬了下去。“香呐!”甜而不腻,味道咸淡正好,很入味,我咬了里面的火腿肠与榨菜,这下子,原本香喷喷的火腿肠,可变成酸甜可口的了。

家乡的美食,是很珍贵的东西,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地方的文化,那里居住之人的性格,在冬天,当你坐在暖炉边,咬下一口蛋饼的时候,心中会激起一股暖流,全身热乎乎的,我爱家乡的美食——蛋饼。

--

家乡的小吃 我的家乡在西安,那里的小吃有很多:柿面糊蹋、贵妃饼、胡麻饼、荠菜春卷、太后饼、咸馓子,庄里合儿饼、黄桂柿子饼、镜糕、凉糕、羊肉泡馍、饺子宴、钟楼的小奶糕、贾三的包子、秦镇的凉皮。

要说我最爱吃的就要数羊肉泡馍了。特别是爸爸带我去东关正街老孙家的羊肉泡馍店吃的。他家的泡馍非常的受欢迎。你看在泛白的羊汤里,一片片红色的羊血,脆绿色的香菜和葱,再加上香喷喷的肉片伴着又香又翠的金黄色的饼子散落其间,真是令人垂延三尺,赞叹不绝啊!羊肉泡馍不仅味香,而且还可以解除寒冷,尤其是冬天吃了,冻僵的身体立刻感觉到一股暖流,浑身上下都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羊肉泡馍的做法很简单:羊汤要用羊的骨架熬制很长时间,直到把骨髓熬出来,成乳白色,熬成汤后把煮好的羊汤过滤干净,然后再把事先洗好的香菜,葱,羊血等放进锅里煮上5。6分钟,羊汤便煮好了,然后实行最后一步,加入特制的调料,一碗香喷喷的,色香味俱全的羊汤就做好了。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把饼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碎碎的泡在汤中,爸爸说这样的馍泡出来才好吃。不过掰饼子可得费一些时间,对我来说。

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上桌了,就可以就着糖蒜,辣椒酱,根据自己的口味开吃了!

我爱我家乡的羊肉泡。

家乡的小吃——羊肉汤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小吃,濮阳老城凉皮、西安的羊肉泡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濮阳有名的小吃——“羊!肉!汤!”

说起羊肉汤,你可千万别说所有地方都一样,因为我们濮阳的最正宗,那可真是色、

--

香、味俱全。说起“色”,那真是一个过目不忘,汤的颜色那叫一个晶莹,那叫一个剔透,肉的颜色更叫一个绝,不是殷虹色,也不是白色,更不是浅棕色,而是有一点点泛红,还略带白色的那种颜色。说起“香”,那真是芳香四溢。如果有一碗羊肉汤从你面前掠过,那在空中久久不散的香味,会使你立刻饥肠辘辘。说起“味”,更是让你回味无穷,一碗羊肉汤你只需喝上一口就会立刻对它爱不释手。每一口汤里你都可以品出无限的回味,那老姜的辛辣已变成几乎喝不出来的微辣,羊肉的腥味也是若隐若现,香菜的香气非常,使你还没喝时就能感觉到它有多香。

在我们家乡,羊肉汤店很多,但每一家都是爆满,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有的人大口大口的喝着,汤溅到身上也不介意,继续大口大口的喝着。

怎么样,听着我家乡的小吃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吧!如果你想喝,就一定要来濮阳喝,记住是濮阳哦!

我家乡的小吃 一种北方面食,长方形,制作时将团面用擀面杖擀平,宽约5—6cm,长约52cm(视具体情况而定),用刷将一面刷上麻油,上洒芝麻,用刀斩上斜纹,切成若干长约8—9cm面块,拉长后,用手指将面抹入饼炉(饼炉为圆柱形,开口朝上)内壁烘烤,待面色烤微黄后即可用铁夹取出。入嘴脆香。

在苏北邳州一带颇为流行,因形状类似古人上朝时的笏板,当地人称“朝牌”。

其实主要的说法为:山东的锅饼

一种北方面食,圆形,大如盘,厚大约5cm。

--

山东锅饼是“死面”,不放任何调味,搓粉时水偏少,硬是用力气反复揉透后做成圆形的厚饼,再放在平底锅用小火烙,慢慢把水份烘干而成的。相传,锅饼产于潍坊一带,尔后传到临沂地区。

锅饼是一种很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风味面食,在费县已有几百年的制做历史。

到了近代,方城镇的面食师傅,精工制做,逐渐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方城锅饼。方城锅饼的制做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一般用八成精细面粉加二成老酵面及适量食用碱和成面团,经过反复杠压,搓好揉匀,擀成2公斤左右,厚薄适中的大饼,放在平锅内烙成淡黄色,再用温火烤得熟透即成。

其特点是:硬而不艮,干香甘美,可口开胃,充饥耐存,久食不厌。因而扬名四方,倍受欢迎。

家乡的小吃冯琳琳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广东汕头等地区的小吃极富盛名。我的家乡在汕头地区的风顺,所以切身感受到汕头小吃的美味和诱人。

汕头小吃多为糕点类,同时也有油炸类和汤粉类。

在我小时候,每当全家团圆时,家中的成年人就围在一张方桌上包菜粿。首先是由健壮的青年将面粉渗点水,发酵粉等,用手用力的揉来揉去。然后几个人坐着包菜粿,他们用了一个跟鸡蛋大小的石头,又圆又滑的,捏一块揉好的面,洒上点面粉,将它按在掌心中,然后将石头放在上面滚来滚去,转出一个像篮子似的形状(如弯曲的饺子皮)。然后另一个手接过这面皮,用勺子在盆中舀些馅料放在面皮上,后两手一捏,中间轻轻一拍,一个圆圆的菜粿就做好了,菜粿可炸可蒸,炸之焦香入味,蒸之清甜可口。

--

现在的人大多爱吃油炸类和汤粉类。我最喜欢吃炸豆腐。炸豆腐有两种,一种是用凉粉皮炸的,只不过切成豆腐状罢了;二是用真豆腐炸的。凉粉皮炸的两面呈银白色,表面有些硬,中间依然是凉粉;而用真豆腐炸的,则表皮金黄诱人,里外都不太硬,易咬动。

吃这些豆腐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吃豆腐时要蘸酱料。酱料以液体为主,一种是清热下火的蒜头酱,由蒜头、醋、水做成;一种是清甜可口的辣椒酱,其实就是几块布丁大小的辣椒皮用盐、糖混合而成。蘸了这两口味酱料的炸豆腐特别美味,会让人越吃越想吃。

还有一种普通而又好吃的粉粿,颜色有点深银色且透明,很爽滑,有点地瓜的味道。它的汤底是猪骨熬成的,汤中还有炸的猪油皮和肉条、猪杂,混合在一起真是五花八门,但汤却清香,没有一点腥味儿。煲好后,在上面撒一些葱花或香菜,粉粿就好了。

哈哈,口馋了吧!

好吃竟在不言中,自己去尝尝吧!

家乡的小吃任韬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不过,刀削面只是山西面食的一个最典型、最响亮的一个代表。北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吃,可能是天儿冷,人们需要不断的吃东西,所以各式各样的小吃应运而生。

在家乡,最受欢迎的小吃就是凉粉、凉皮,其中要数浑源县的最为有名。和食堂凉皮不同的是,家乡的凉皮更劲道,更滑,再配上特制的辣椒油、豆腐干……(好了,不说了,要落泪了,口水也都快出来了。)吃食堂的凉皮,总归没有家乡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家的面,豆面、莜面、刀削面,应有尽有,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

--

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要说这面,那可是三分面,七分料。没有好料,一碗面也是淡而无味。北方的甜面酱也是一绝,至今我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做的。在大街上,随处可见面馆,4块钱一大碗儿面,管饱,地道的很。一碗面从厨房端出,浇上一勺肉汤,撒点葱花,香菜,香飘深巷。

家乡的小吃当然不知这些,真希望能在尝到地道的家乡味儿。

家乡的小吃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杭州,那里的小吃和那里的山水一样小巧而秀气,含有着一份独特的细腻与清淡。

也许是同姓的原因,在众多杭州的小吃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吴山的酥油饼。

还记得儿时的我回杭州,爷爷奶妈的老屋紧临吴山。每当陪着奶奶在小院里乘凉,总会听到那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吆喝;“酥油饼——又酥又脆的油饼——”接着,我就会嚷嚷着要吃酥油饼。奶奶慈祥地说:“乖娃儿,奶奶给你做,做出来的比卖的还香呢。”

--

记得当时奶奶撸起袖子,在白色的麻袋中舀出几勺面粉,兑上水,便开始揉面。这其实是制作过程中最费力的一步。只见奶奶一手按照着大盆边缘,一手用力的揉着,抬起、按下、再抬起、再按下……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奶奶重复了不知多少次。即使是冬天,奶奶的鬓角也会缓缓地滚下汗珠。每当这时,我便拿着毛巾,踮着脚尖,轻轻地拭去双白鬓角的汗滴。奶奶便扭过头来,慈祥地说:“娃儿也是奶奶的好帮手哟!”我就是那个获得赞许而欢跃的孩童,蹦着跳着,常常弄了自己一身的面粉……

随着金色的饼在油锅中泛着油泡,轻快的翻转时,阵阵诱人的喷香钻入鼻孔。奶奶把第一个饼递给了我,我欢呼着,顾不上烫就咬了一口:脆而不碎,油而不腻,又香又甜,入口即化。那味道啊,激活了我口中所有的味蕾。我满足地吃着,奶奶在油锅前忙碌着还不忘扭头大声说:“小心点儿啊,别烫着!”

长大后,我吃过不同的酥油饼,但异地的再好吃,哪有家乡的味道?饼只是薄薄的一张,但它满载的,却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那好听的儿化音总是亲切轻软;那秀丽的山水总是旖旎醉人;那可口的小吃总是香甜无比,萦绕在舌尖,久久不肯散去。

岁月的齿轮静静地转动,带走了时光,却带不走我对家乡的那份深深的依恋,带不走想起家乡时,心中溢满的美好与感动。

家乡的小吃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内黄县的一个小镇——楚旺,古时叫繁阳,是南北客运的集散地,北至天津、北京,南至苏杭等地的客商、小贩们都在此或歇脚或路过,有的也做些小买卖。不同的人群带来的不同文化、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风俗习惯。而这座小镇,都一一接纳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饮食文化。

楚旺最特色的小吃是扒糕。扒糕是用荞麦面做成的巴掌大的圆饼,用来凉拌吃。它的

--

颜色并不好看,呈浅灰色,但是味道很好。吃起来有点像南方的面筋。在我的记忆中,卖扒糕的总是一个老人,个子很矮,瞎了一只眼睛,穿着一身很破旧的中山装,挑了两个类似木箱的担子。上面的盖子放着碟碗、木制的叉子,切扒糕的刀,还有香油、芥末、醋。盖子是活动的,轻轻向前一推,就能从下面拿出做好的扒糕。老人把扒糕握在手中,用刀熟练地把它在掌心中切成不规则的菱形。再舀上一小勺芥末放在特制的小茶杯中,倒上醋和香油,用小勺搅拌使它化开。最后浇再切成块的扒糕上。就这样,不到一分钟,一份美味可口的凉拌扒糕就做好了。扒糕做之前就是配好的料,咸淡适宜,不用再另外配料。加上醋的微酸,芥末特有的辛辣,香油的香味,吃在口中令人回味无穷。在盛夏的傍晚,来一碗不仅开胃,还能降温,老少皆宜。老人们常说:“荞麦面做的扒糕,是凉性的,能降火祛暑。”当然,多食扒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是有益。

据说,扒糕的做法、吃法是源于天津,一个过路的商贩留下的手艺。于是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扒糕盛行于十里八乡。后来临乡也有做扒糕的,但楚旺大街的最正宗、最好吃。一直到现在,还能看到十字街口卖扒糕老汉的摊子,那是我每次回家必去的地方。

我家乡的小吃 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都,自三国两晋起,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当然,“民以食为天”,既然有人在,那就避不开吃了。

徐州的小吃也是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就是“马市街sha汤”了。这家店自打清朝起就一直流传至今。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喝着这汤好喝,便随口问了句:“这是啥汤?”店主一听,急得一头汗,突然灵机一动答道:“皇上可真是厉害,一猜就中,这汤就叫sha汤。”乾隆皇帝一听,大喜,自此,sha汤也流传了下来。

sha汤的做法听起来很简单,无非是鸡汤骨头汤炖在一起,并在里面加入麦仁和调料,可是在家试了几次,味道都是怪怪的,却不知道败在了哪里。没办法,还是去“马市街sha

--

汤”喝正宗的吧。早上七点多就来到了店门口,可是那儿早已排起了长队,但为了sha汤,排上再说吧。老天真是不负苦心人,半个小时后,我端着碗打了鸡蛋的sha汤和一两煎得黄澄澄的煎包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找了个空位子,便与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开工了。先夹起一个煎包,放在sha汤里泡一泡,再轻轻一咬,浓汁涌进了嘴中,香味扑鼻。解决完一个包子后,端起sha汤猛的喝上一大口,浓浓的麻辣中混杂着麦仁的清香,热滚滚的汤汁顺着食道滚入了肚子里,暖暖的,似乎给清晨灌满了活力。不过这也是要担风险的,因为这种喝法很容易烫着舌头,不过若是小口小口的品,就品不出汤汁的厚重了。只有喝sha汤,才能喝出徐州人民的朴素、刚直,这远比匹萨等快餐要美味得多。

下面,就让我们尝点清淡的吧。徐州的豆脑也是一种有名的美食,虽说它的名胜远远不及sha汤,但我个人来看,我从小就是豆脑的忠实粉丝。

豆脑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白嫩嫩的脑儿,二是浓香的卤汁,再在滴一滴香油,撒上些许咸菜,就是一碗美味的豆脑了。爱辣的朋友们也可以浇上一勺红艳艳的辣酱。

豆脑之所以美味,是因为它的刚柔并施。白嫩嫩的脑儿软软的,就好似轻轻一沾勺尖,便会裂开,小心翼翼地盛上半勺,放在口中,入口即化,口齿留香。而卤汁就相反了,卤汁的味道很重,却也是扑鼻香,和脑儿配在一起,正是美味。每当喝豆脑时,我总会想着青山绿水的完美结合。

总之,徐州的小吃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满了地地道道的徐州味儿。我爱家乡的小吃,我爱家乡的味道。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