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技术创新作出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原那么,构建的指标要既能反映区域内政府在培育和促进创新活动开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又能评价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的运作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地区开展潜力。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根底上,综合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并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那么,构建的指标如下: (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该要素是决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根底,本文主要包括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 (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指标
该要素反映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4、科学家和工程师X5、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7。 (三)科技投入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科学技术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程度,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8、R&D(科学研究与试验开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9。 (四)科技产出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技术资源转化状况,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化方案工程X10、专利申请受理数X11、专利授权数X12、技术市
场成交额(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效劳等有偿技术交易额)X13。 (一)评价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数据
本文所选用指标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开展研究报告2009》和相关文献资料等,采集了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数据。 (一)主因子的提取及含义的解释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总方差解释率到达89.316%,具体结果见表2。另外,也可以从图1中清楚的看到,明显的拐点发生在第3个点上,所以提取前3个主因子。本文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从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来看,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均较高(0.73以上),说明变量中的大局部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由于初始载荷阵中各主因子的含义不是很明确、结构不够清晰,对变量实际意义的解释不是很容易,因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旋转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给出初始因子载荷阵。由表3可见,在主因子F1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3地方财政收入、X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5科学家和工程师、X6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7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11专利申请受理数、X12
专利授权数8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少,可将主因子F1概括为区域经济开展、农业技术创新人力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2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8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9R&D(科学研究与试验开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10国家产业化方案工程、X13技术市场成交额4个指标,可将F2概括为科研投入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3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展状况,可概括为区域经济开展因子。
(二)主因子得分及排名为了明确西部各省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本文对各主因子的得分进行排序,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简单易懂,又以各因子的方差奉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奉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主因子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相应排名(见图2),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开展水平、农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水平、科研投入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上下不等,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现出不同水平。在表4和图2中,从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西部12省市中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普遍较低(除四川和陕西外),均小于0.35,说明西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西部12省市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排在前列的省份依次是四川、陕西、重庆、内蒙古,其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四川省,其综合得分为1.499294,比其综合得分排第二的陕西高0.686377,这个差距
是相当惊人的,由此可见,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很大。广西、云南、甘肃、4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西部12省市的中等水平,其得分在某个主因子上很高,而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各方面开展的不均衡,导致综合得分较低,但得分尚未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后的贵州、宁夏、青海、四省份的综合得分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政府支持程度欠缺,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这四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四川,说明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低。就和宁夏相比,宁夏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比青海高0.26043,这个差距也很大,说明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开展极其不平衡,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聚类结果分析本文在对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的根底上,运用聚类分析中的K-均值聚类法把西部12省份聚为3类,在计算过程中采用IterateandClassify法,分类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四川省和陕西省聚为第一类,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内蒙古和聚为第二类,广西、云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青海、8个省份聚为第三类。西部12省份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强,农业财政投入较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应也较强;陕西是经济、文化、科技开展较好的省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处于全国前列,文化教育兴旺,交通、通讯等根底设施较好,农业开展良好,因此,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与四川省归为一类。但是两省份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四川省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与其经济总体开展
水平相关,如2008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陕西省高了近一倍。第二类涉及内蒙古和两个省份,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第三类涉及的省份较多,在12个省份中占据了8个(66.7%),这8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划分为同一类的标准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还很低。
本文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西部12个省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说明:第一,西部除四川省和陕西省外的各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欠佳,且区域差距很大;第二,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较大;第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西部地区要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展态势和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区域经济总体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开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力资本建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效劳水平,以此不断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同时,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差距,并借此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有望赶上东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局部省份(如、宁夏、青海等)的科技人员较少,农业科技人员更少,并且农业科技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学历人才尤其缺乏,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首先,建
立健全的鼓励机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国际化战略,努力引进、培养和使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并想法设法留住人才;其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利用各地区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最后,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以及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掌握与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而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越高,农业科技创新相对就越强。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宁夏、云南等地农民教育水平偏低,因此,要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重点在于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农民摄取、吸收、消化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总量。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都将重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而农业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投入列入农业投入的优先与重点领域,不断增加对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改变西部地区多年来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缺乏的现状。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要重点优化根底研究、应用研究及其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综合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结构,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动
力机制;不断优化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投入经费,确保科研人员日常根本的业务费和机构的运行费;不断优化行业结构,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投入的不平衡结构,构建一条协调开展的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农产品的生产不仅要增加对农业高技术领域的投入,而且要加大对农产品平安质量等相关技术的投入。
4.拓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首先,建立和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金、企业资金、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总量,以便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并满足区域农业科技经济开展的内在要求。其次,对于中小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诱导和鼓励企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最后,是非常重要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要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视与管理,坚决杜绝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被挪作他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以使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5.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机制,推动农业技术的扩散与流动。西部地区不仅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与运营不合理的现象,而且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普遍存在着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现象,这必然会造成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与开展桎梏,不利于农业技术大范围的扩散与流动,也会严重制约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健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并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农业生产
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技术的扩散与流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