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中药制剂分析: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研究和发展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学科。
2. 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3. 中药制剂鉴别: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制剂的真伪性。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面;各鉴别项之间互相补充和互相佐证。
4. 显微鉴别:是指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等微观特征,以此鉴别药材品种和质量的方法。
5. 药品的干燥失重: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只要是检查药物中的水分,结晶水及其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干燥失重的检查方法一般包括常温恒压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热分析法。
6. 准确度:是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7.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8. 专属性:是指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的测定出被测成分的特性。
9. 检测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测出的最低量。
10. 定量限:是指供试品中被测成分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一定准确度和精确度。用于限量检查的定量测定的分析方法应确定定量限。
11. 线性:是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供试品中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
12. 范围:是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定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13. 耐用性:是指在测定条件下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使用于常规检验提供依据。
14. 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方法:讲中药制剂用适当方法提取分离,制成供试品液,取5~10ml,加入数滴盐酸,然后加入少量的镁粉或锌粉(必要时加热),数分钟后溶液出现红色~紫红色,说明含有黄铜,黄铜醇,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铜醇类化合物。
15. 栓剂:系指提取物或饮片细分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专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因施用腔道不同,分为直肠栓,阴道栓和尿道栓。
16. 药物代谢:又称药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药物经过体内吸收和分布之后,在药酶的作用下经历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药物代谢是机体对药物进行化学处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7. 药品质量标准:是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检测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18. 中药制剂分析内容:①中药制剂质量分析②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③体内中药分析研究④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⑤中药对照物质研究
19. 中国药典:的内容一般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
20. 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评价中药制剂质量。2.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3.中药制剂原料药材质量的差别。(1.原料药材的品种、规格、产地、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的影响。2.炮制方法的影响)4.中药制剂工艺及辅料的影响。5.中药制剂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6.中药制剂有效成分的非单一性。
21. 中药制剂的显微鉴别适用范围:适用于仍保留了原药味显微特征的成药,可利用成药中原药粉末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来鉴别处方组成的真实性
22. 薄层色谱法常用的吸附剂:硅胶、氧化铝、聚酰胺、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
23. 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三氧化铝-醋酸钾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
24. 显色剂有:最常用稀碘化铋钾试剂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般用C18,柱中一般会加入酸类离子,避免硅胶层析
26. 甾体皂苷可用香草醛硫酸溶液或硫酸类的通用显色剂显色成绿色。
27. 泡腾颗粒检查法:取供试品三袋,分别置盛有200ml水温15℃~25℃水的烧杯中,应迅速产生气体而呈泡腾状,5分钟内完全分散或溶解在水中。
28. 片剂的含量:常以每片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重量来表示
29. 中药制剂在生物体内过程:分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简称药物的ADME。
30. 血液样品包括:血浆、血清、全血。
31.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值一般应在0.999以上,薄层扫描的r值应在0.995以上
二:简答题
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气相色谱法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快速,准确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分析制剂中的挥发性成分,如麝香酮,薄荷醇,冰片,水杨酸甲酯等。
2. 为什么中药制剂的杂质只进行限量检查,一般不测定其准确含量?在不影响疗效和不发生毒副作用的原则下,对于中药制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允许有一定限度,在此限度内,杂质的存在不致对人体有毒害,不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因此,对中药制剂中的杂质进行限度检查即可。
3. 理化鉴别常用方法与显色反应:1.化学反应法、显微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鉴别技术。2.显色反应通常利用组方药味中化学成分与适宜试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色物质的颜色特征作为该制剂的鉴别依据之一。3.常用的显色反应有:蒽醌类成分遇碱性试剂的呈色反应;黄酮类成分的盐酸—镁粉反应;香豆素和内酯类成分的异羟肟酸铁反应;酚类成分的三氯化铁反应;皂苷类成分的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氨基酸的茚三酮反应;糖的Molish反应等。
4. 色谱鉴别法内容:1.纸色谱法:纸色谱法系以滤纸为载体,以纸上所含水或其他物
质为固定相,用展开剂进行展开的分配色谱。2.薄层色谱法:鉴别中药制剂,通常是在同一薄层色谱板上加点供试品和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展开,显色检出色谱斑点后,将所得供试品的色谱图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制剂进行鉴别。(它是目前中药制剂鉴别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易普及等特点)。3.气相色谱法GC:(较常用)在同一色谱条件下,将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对二者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比对,供试品应呈现与对照品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从而对样品进行鉴别。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气相色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般当TLC无法鉴别是才考虑HPLC (Hplc不受样品挥发性的限制,流动相、固定相、可选择的种类多检测手法多,比gc应用广泛)
5. 鞣制检查方法:?
取注射剂1mL,加新配制的含1%鸡蛋清的生理氯化钠溶液5mL(必要时,用0.45um的微孔滤膜过滤),放置10分钟,不得出现浑浊或沉淀。如出现浑浊或沉淀,取注射液1mL,加稀醋酸1滴,再加氯化钠明胶试液4-5滴,不得出现浑浊或沉淀。
6. 杂质来源及限量检查?
①由中药材原料中引入②在生产制备过程中引入③贮存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使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改变而生产。
中国药典规定的杂质检查通常为限量检查,限量检查不要求测定其准确含量,只需检查杂质是否超过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即为杂质限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来表示。
杂质限量(L)=杂质最大允许量/供试品量X10
7. 一般杂质检查方法 ?
1.重金属检查法:①第一法又名硫代乙酰胺法,是重金属检查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供试品可不经有机破坏,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重金属检查。硫代乙酰胺试液与重金属反应的最佳PH值是3.5,最佳显色时间为2分钟②第二法即为样品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难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有机药物 重金属检查。温度500~600℃,超700会损失重金属盐③第三法,为硫化钠法,适用于供试品能溶于碱而不溶于酸或稀酸中生成沉淀的药物重金属检查。硫化钠对玻璃有腐蚀作用,久置会产生絮状物,应临用时配制。④铅、镉、砷、汞、铜的检查⒉砷盐检查法,系指药物中用于微量砷(以As计算)限量检查的方法。①古蔡氏法,原理:利用金属锌和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供试品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挥发性砷化氢,砷化氢再与溴化汞试纸作用生成黄色至棕色砷斑。与标准砷溶液在同一条件下所形成的砷斑进行比较,判定供试品中砷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标准砷贮备液存放时间不宜超过一年,碘化钾试液贮存不超10日,酸性氯化亚锡不超3个月。供试品和锌粒中可能含有少量硫化物,在酸性溶液中产生的H2S气
体会干扰检查,用醋酸铅棉花可吸收除去。醋酸铅棉花用量和装填高度应适当且保持干燥状态。在碱性情况下,经高温(500~600℃)灼烧转变成不挥发的无机物,再依法测定②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简称Ag—DDC法,也可用于微量砷盐的含量测定。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供试品的微量亚砷酸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被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溶液吸收,使Ag—DDC中的银还原成红色的胶态银。⒊铁盐检查法⒋干燥失重测定法,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是检查药物中的水分、结晶水及其他挥发性的物质如乙醇等。由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包括常压恒温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热分析法。又名烘干法,适用于受热稳定的供试品。⒌水分测定法包括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气相色谱法⒍炽灼残渣检查法⒎灰分测定法。
8. 干燥失重测定和水分测定有何区别?常用水分测定方法有哪些 ? 干燥失重测定法除测定水分外尚包括挥发性成分,而水分测定仅仅是测定供试品中的水分。水分测定方法主要有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气相色谱法、费休氏水分测定法等。检查方法一般包括常温恒压干燥法,干燥剂干燥法,减压干燥法和热分析法。
9. 沉淀法的注意事项:·过量的试剂若干扰被测成分的测定,则应设法除去;大量杂质以沉淀形式除去时,被测成分不能产生共沉淀而损失;被测组分生成沉淀时,其沉淀分离后可重新溶解或直接用重量法测定。
10. HPLC法测定中药制剂中某成分含量时,如何确定选用外标一点法或外标二点法?
HPLC测定制剂中某成分含量时,首先应进行方法学考察,其中一项为线性关系—即工作曲线,若工作曲线过原点(截距为零),可用外标一点法定量;若工作曲线不过原点(截
距不为零),只能用外标二点法定量。
11. 当采用硅胶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成分时,为什么常有斑点Rf值较小或斑点明显拖尾的现象?可采用哪些方法克服?
由于硅胶本身有弱酸性,对碱性物质吸附较强,故可使Rf较小或影响分离使斑点拖尾,克服的方法如展开剂中加入适量有机碱、在饱和氨蒸气下展开以及用碱液铺制薄层板等方法
12. 雷氏盐比色法测定生物碱成分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雷氏盐试剂室温下即易分解,故需新鲜配制,并在低温进行;反应液的浓度不能过低,注意杂质干扰;雷氏盐丙酮液吸收值随时间有变化,故应尽快测定,一般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关键在于PH
13. 三萜皂苷类成分分析的供试液制备?
在复方制剂中由于成分较多,干扰较大,在含有皂苷的成分样品处理中,一半需要经过净化处理,常见的净化方法有萃取法和柱色谱法等,在色谱法中利用皂苷具有水溶性的特性,一般先用甲醇提取,挥杆后用水溶解,再用正丁醇萃取,已达到净化的目的。(为了除去黄酮类成分)当皂苷干扰较大时,有时可将皂苷水解成苷元处理,如人参养容丸中人参的鉴别,由于所含皂苷类成分比较多,干扰较大,取样品加70%硫酸加热水解,再加石油醚萃取,作为供试液,以人参二醇,人参三醇作为对照品检测。薄层层析后,可选用5%以及10%硫酸乙醇液,香草醛硫酸溶液,碘蒸气,浓硫酸-醋酸酐溶液等显色剂进行显色。
14. 醌类:游离醌类成分极小,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或不溶于水,常用亲脂性有机溶剂乙醚或氯仿提取;结合醌类成分极性极大,多用极性
大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提取。
15.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⒈名称⒉处方,处方量重量以‘g’为单位,容量以‘mL’为单位⒊制法⒋性状色泽以两色调组合的,描写时以后者为主。外用药及剧毒药不描述味⒌鉴别,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色谱鉴别⒍检查⒎浸出物测定⒏含量测定⒐功能主治⒑用法与用量11.注意12.规格13.贮藏
16.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分析:
1意义: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材存在来源、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药注射剂成分的复杂性、制备工艺和分析技术的局限等原因,使产品质量不易稳定,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诸多的不良反应等。2.目的: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有效、稳定、安全。3.安全性检查:1热原或细菌内毒素检查2异常毒性检查3降压物质检查4过敏反应检查5溶血与凝聚检查6刺激性物质检查
17. 液体中药制剂一般质量要求包括哪些内容?
液体中药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包括性状、相对密度(合剂、口服液)、总固体含量(酒剂)、pH值(合剂、口服液)、装量差异、乙醇量(酒剂、酊剂)、甲醇量(酒剂、酊剂)、防腐剂量(口服液、合剂)、微生物限度标准等项目
18. 液体中药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包括:?
1性状2相对密度和总固体含量(合剂一般规定相对密度,酒剂一般规定总固体含量)
3PH值4装量5乙醇量6甲醇量(酒剂必须规定甲醇含量)7防腐剂量8微生物限度
19. 颗粒剂的一般质量要求?
一 性状:颗粒剂应干燥,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吸潮,结块,潮解等现象。二 粒度不能通过一号筛与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与粉末总和不得超过15% 。三 水分: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超过8.0%。四 溶化性:取供试品一袋(多剂量包装取10克),加热水200ml。搅拌5分钟,立即观察,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混悬颗粒应能混悬均匀。 五 装量差异:单剂量包装的颗粒剂,应作装量差异检查,检查法及装量差异限度应符合《中国药典》。 六 装量:多剂量包装颗粒剂,应照《中国药典》附录最低装量检查法并符合规定。 七 微生物限度:具体应根据制剂特点及给药部位不同,按照《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及检查法,进行相关检查并应符合规定。 另外,为防潮,掩盖不良气味,在制备颗粒剂时也可根据情况进行薄膜包衣,对于包衣颗粒剂,必要时应检查残留溶剂。注:提取时,在选择溶剂时要注意其渗透性,同时还应考虑药材中所含杂质的种类。
20. 详细论述如何选定中药制剂含量测定的测定成分。
一般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⑴ 测定有效成分 : 对于有效成分清楚,其药理作用与该味药的主治功能相一致的成分,应作为首选。
⑵ 测定毒性成分 : 如乌头中所含多种生物碱,其中酯型生物碱(包括单酯型、双酯型及三酯型)具有毒性,可测定总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作为质控指标之一,保证中药制剂服用安全有效。
⑶ 测定总成分 : 有效部位或指标性成分类别清楚的,可进行总成分的测定,如总黄
酮、总皂苷、总生物碱、总有机酸、总挥发油等。
⑷ 对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制剂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 测定指标性成分:指标性成分专属性要强,其含量高低可代表药材在制剂中的量。
② 测定浸出物:溶剂的选择应具针对性,能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一般不采用水和乙醇。因其溶出物量太大,难于反映某些原料或工艺影响其质量的差异。
③ 以某一物理常数为测定指标:如柴胡注射液(蒸馏液)其有效成分不太清楚,但实验证明,在27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且吸收度的高低与其1:1蒸馏液浓度呈正比,所以可用276nm的吸收度值(A)来控制其质量。此外,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也可考虑建立生物测定等其它方法。
⑸ 测定易损失成分 : 测定在制备、贮存过程中易损失的成分,如冰片易挥发损失,因此在含有冰片的中药制剂中要测定其含量。
⑹ 测定专属性成分 : 被测成分应归属于某一药味,若为两味或两味以上药材所共有的成分,则不应选为定量指标。如处方中同时含有黄连、黄柏,最好不选小檗碱作为定量指标。
⑺ 测定成分应尽量与中医理论相一致,与药理作用和主治功能一致。:如山楂在制剂中若以消食健胃为主,则应测定有机酸含量,若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主则应测定黄酮类成分。又如制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的功能,若以大黄素为定量指标,就不太适宜。
21样品提取:
1.萃取法:主要用于液体样品中待测组分的萃取分离,多用有机溶剂将水相中的有机溶剂萃取出来。特点:相似相溶(萃取过程中注意防止和消除乳化。酒剂和酊剂萃取前大多先挥发去乙醇) (石油醚可萃取挥发油、亲脂性强的游离甾体及萜类;氯仿和乙醚萃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极性较小的二萜、三萜;乙酸乙酯萃取极性较大的黄铜、有机酸;正丁醇{水饱和}萃取含糖较多的苷类,如皂苷)2.浸渍法:是将样品置于溶媒中浸泡一段时间分离出浸渍液。分为a.冷渍法(室温提取)b.温浸法40-60°C。优点:操作方便,简单易行,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被破坏、挥发或含淀粉、果胶、粘液质较多的中药制剂提取。缺点:提取时间长,提取效率不高,用水作溶剂提取时,水提取易发霉变质,必要时需加防腐剂。3.回流提取法:主要用于固体样品的提取。特点:提取溶剂沸点不宜太高,每次提取时间大约在0.5-2小时。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且可缩短提取时间,但提取杂质较多。该法提取速度快,但操作繁琐,且对热稳定或具有挥发性的成分不宜使用。4.连续回流提取法:选用低沸点的溶剂,如乙醚、甲醇。无需过滤。特点提取效率高,所需溶剂少,操作简便。(但受热易分解的成分不宜使用)5.超声提取法:特点;时间短,操作简便,无需加热。适用于固体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提取,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提取方法。6.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与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在水中稳定且难容或不溶于水的药材成分的提取。7.韦伯辅助萃取法:仅适用于热稳定性物质的提取,对于热敏性物质,可使其变性或失活。特点: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节省时间、节省试剂、污染小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