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为上古主要部落分布图,这反映出( )
A.中国历史已进入文明时代 C.大一统政治格局日趋明显
B.中华民族是多元交融的结晶 D.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西周( ) A.周王牢固管控地方 C.礼制维护分封等级
B.敬祖习俗非常盛行 D.丧葬背离宗法制度
3、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已”。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4、印章是用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文字的方法。石刻是印章的扩大。秦国的十个石鼓是现存最早的石刻。公元4世纪左右的晋代,发明了墨拓法,即用事先浸湿了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面,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罅隙处。待纸干后,刷墨于纸上,再把纸
揭下,就成为黑底白字的拓本。在这些条件下,雕版印刷术发明了,这反映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具有( ) A.渐进性
B.开放性
C.实用性
D.经验性
5、下表所示的唐代诗人的相关作品中均带有明显的汉朝背景。这说明(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皇重色思缅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A.汉唐均盛行相同的文学体裁 C.诗人托古言事抒发内心情怀
王昌龄《出塞》 高适《燕歌行》 白居易《长恨歌》 杜牧《月》 B.汉唐均出现边患与无道昏君 D.诗人对汉代盛世的仰慕追思
6、南宋风俗宝典《梦粱录》有云:“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在南宋都城临安府,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关扑”。所谓“歌叫”,就是用唱腔来叫卖,吆喝出来如同唱歌。至于“关扑”,则类似于有奖促销。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的发展 C.经营模式的突破
B.市民文化的丰富 D.音乐艺术的革新
7、下图为明朝前期的应天府(南京)地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南京( )
A.政治职能突出 C.安全防卫到位
B.经济文化繁荣 D.布局分工明确
8、下表为明清重要年代人口数,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明 纪年 太祖洪武十四年 成祖永乐元年 世祖顺治八年 高宗乾隆十八年 清 高宗乾隆三十一年 宣宗道光十三年 注:顺治八年为丁口数 A.明清时期疆域的扩大 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B.农业生产技术的突破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广
公元年份 1381年 1403年 1651年 1753年 1766年 1833年 人口数 59873305 66598337 10633326 102750000 208095796 3942036 9、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经营者伍秉鉴拥有资产超过2600万两白银,约为当年清财政收入的一半。怡和行巨额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等现代金融项目,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据此可知,当时( ) A.私商可以进行大规模外贸 C.民间仍有了解世界的渠道
B.中国掌握对外贸易主动权 D.地方经济势力与外部勾结
10、下图为五大召开(1927年4月28日)前全国分布图。这反映出( )
A.人数发展迅速 C.致力工人运动
B.南方已成中心 D.形势正在酝酿
11、1946年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 ) A.消灭了中国封建剥削制度 C.顺应了形势发展需要
B.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D.满足了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
12、在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安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到1957年底,安徽高校已由初期的三所增至五所,专业也有所增加。在校学生8632人,比1949年的1052人,增加7.2倍:教职工2569人,其中专任教师1310人,分别比1949年增加5倍和6.5倍。据此可知,安徽高等教育发展( ) A.实现了全面与均衡 C.重在扩大受教育机会
B.旨在提升劳动者技艺水平 D.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13、1955年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作出调整( ) A.出于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B.意在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说明“左”倾错误危害严重 D.表明国家工业化战略已经搁置
14、1982年,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根据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又进行了一次修改。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原来草案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动,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这表明( ) A.修改有基础 C.民主集中制得到健全
B.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D.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
15、1996年12月11日,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推行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董建华为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日,任命董建华为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这反映出( ) A.中英顺利解决交接事务 C.回归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B.中国行使对管理权 D.实行特殊行政管理体系
16、下图是1980一2020年我国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统计曲线图。据此可知,中国( )
A.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C.工业实力不断增强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总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
B.对外贸易日益多元化 D.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顺治四年(17年)三月,“大清律成”。它基本上承袭了《大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于雍正三年(1725年)基本上稳定下来。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乾隆年间,定三年一次,后改为一年一修,因而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刑部议定,成为清代法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讼狱案件的处理,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讲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纹”。奴婢说主人的坏话,就等于说犯了设骂家长之罪,应处以绞刑。对人们集会结社、聚众罢市、喧闹公堂、编写或演唱违禁词曲,以及一切有碍于封建统治的言行,都严加禁止。满、汉人在法律上的量刑标准不一样。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南京临时一成立,就很重视其法制的建设与改革。它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30来件除旧布新的法律、法令。主要有:1.行规;2.保护私有财产,振兴实业法令;3.维护、严禁贩卖“猪仔”法令;4.维护治安、整领军纪法令;5.改革司法法令。与此同时,还先后颁布了晓示人民限期剪辫、劝禁缠足、厉行禁烟和禁赌等命令。南京临时曾拟出了《裁判所官制令草案》《律师法草案》,有些地区已实行合议制、律师辩护制度、陪审和审判公开等制度,又颁布了《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等改革教育的法令,宣称:将从前各类“学堂”一律改为学校,“堂长”一律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摘编自白寿葬《中国通史》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期法律的重大发展,简析清朝和法律建设的历史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观应生平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8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被提升为宝顺洋行买办。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19世纪60年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1873年,参与创办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并成为总买办,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1882年,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次年升任总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修订《易言》。1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1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制度的弊病,首次提出“立”“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警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摘编自《中国第一代“国企经理人”的升职之路》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对中国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优秀品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都城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印染、造纸产业,这些水污染会引发瘟疫蔓延、疾病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隋朝之前,古人处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
地掩埋为主,慢慢地才开始有专人处理。到了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移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移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报,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业污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内全水河两岸,即创置短墙遮护,不许放入浊污河水”,后又通过开小池和置斗门的方式来控制水练、过滤污水,同时还开凿了退水沟渠,将染院产生的废污水泄至宫城外的城壕中,以此减少对城内水城的直接污染。宋代还把对河渠的治理养护纳入到的考核目标中。宋代对环境、水源卫生保护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无论日方如何辩解,都改变不了未来30年日本将把上百万吨的核污染水持续向太平洋排放的现实,都改变不了排海将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的事实。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加强城市工业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参
1、答案:B
解析: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距今五六千年有众多部落和部族,他们相互交融,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与发展,华夏族是多部族交融的结晶,故选B项。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阶级、国家和文字的出现,夏朝建立中国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排除A项,当时还没有出现大一统格局,排除C项,仅凭中国境内部族的分布,不足以得出中华文明的先进,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料可知,死者的地位越高,丧礼越隆重,殡葬时间越长,这种丧葬制度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礼仪,故选C项。西周王室没有完全控制地方,排除A项。材料中的对葬礼的规定是源于等级制度,无法体现对祖先的敬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丧葬制度是宗法分封制下等级礼仪的重要体现,与宗法制并不背离,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辛德勇与司马光处于不同的时代,他对汉武帝的认识与传统观点存在差异并引发广泛学术争论,说明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故选D项。“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出对汉武帝晚年形象的认识出现争议,不能体现“饱满”,排除B项。C项仅是对材料的表面解读,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是在印章、石刻、墨拓等基础上发明的,这反映出雕版印刷术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的,故选D项。印章、石刻、墨拓只是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某些条件,他们本身不是雕版印刷术,因而材料没有体现雕版印刷术的渐进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雕版印刷术如何吸收其他技术来发展自身,或对外传播情况,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未涉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的唐诗均取材汉代故事,其实是诗人借古讽今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或追怀汉代军事的强盛,或表达对君主昏庸的不满,或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思,故选C项。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占主流的文学体裁不同,故“相同的文学体藏”表述与汉唐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属于对材料的表面
解读,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均排除。 6、答案:A
解析: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已经突破坊市界限,因而有了“小商贩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商贩为了促销自己所卖的商品,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叫卖方式“歌叫关扑”,这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故选A项,市民文化主要表现市井生活,包括讲史、说书、散乐等多种形式,“歌叫关扑”只是叫卖方式,无法体现市民文化的丰富多彩,且商业经营模式也未发生重大突破,排除B.C两项。“歌叫”是市场叫卖的形式,虽带有音乐元素,但无法表明音乐革新,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片信息可知,明代皇域外的北部区域主要以机构为主、西南区域以寺庙为主,经济活动区域主要在皇城的西边。由此可知,当时的南京布局分工相对明确,故选D项。仅凭南京的局部地图,难以体现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文化繁荣,排除A、B两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作为明朝前期的都城,是政治军事中心,安全防卫定会到位,但仅凭地图信息,无法得出防卫到位的结论,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为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D项,明清时期的疆域扩大主要在边疆地区,虽是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但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重大突破,排除B项。明清时期生产关系有所变革,但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料可知,当时广州地区通过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说明中外有所联系,能够了解外国情况,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当时虽存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但受海禁影响,私商不能开展大规模外贸,排除A项,单纯从材料中一个行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情况,没有涉及中外比较,无法得出中国掌握外贸主动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正常对外经济关系,并非内外勾结,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图可知,湖南、湖北、江浙、广东、江西等南方地区、人数比较多,这是大时期南方运动发展、已经成为中心的结果,故选B项,仅凭五大
召开前的人数信息,无法得出人数发展迅速、致力工人运动的结论,排除A.C两项。大兴起于1924年,“形势正在酝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6年调整了抗战时期的土地,1947年又调整了1946年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土地的调整都是出于当时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战争时期还存在封建剥削制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才基本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排除B项。材料中的土地没有满足农民的政治要求,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家经济得到恢复,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工业。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由此全国以及安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仅凭材料内容,不足以反映安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全面与均衡,排除A项。当时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只能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技艺水平,而非提升大部分劳动者的技艺水平,排除B项,高等教育发展,录取人数增加能够扩大受教育机会,这属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C项。 13、答案:A
解析:1959年到1961年,中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灾害,从而导致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根据1962年的规定可知,当时国家控制城镇规模。从而减少城市人口数量,以缓解城市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轻重比例的问题,排除B项。仅凭材料中国的规定无法得出“左”倾错误危害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工业化战略进行调整,而非搁置,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意见和建议”“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可知,民众参与修改,修改意见得到采纳,这说明修改有基础,故选A项,让民众参与讨论修改,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没有涉及前后比较,不能体现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排除B项。民众参与修改讨论,体现
了民主集中制,但材料不能体现民主集中制得到健全,排除C项。材料没有前后两个时期对比,不能得出民主意识增强,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1996年12月,选举和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为1997年7月接管作准备,而不是行使管理权,故选C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对问题交接事务的解决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行政长官的任命进行表述,没有体现行政管理体系的特殊性,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统计曲线图可知,工业出口占比基本上处于不断增长状态且1995年以后超过工业进口占比,初级出口占比基本上处于下降状态且1995年之后低于初级进口占比,这正是我国工业水平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仅凭工业进出口、初级产品进出口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对外贸易日益多元化、工业水平世界领先,排除A、B、D三项。
17、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有其必然的原因。在地理条件上,中华文明所处的区域东临大海,北面是荒漠戈壁,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横断山脉,虽不利于中华文明对外交往,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外来势力扩张的困难,近代以前,除了北方的游牧文明,其他强势文明都未能强势扩张到中华文明所处区域。在政治上,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权。由于这一制度的成熟稳定、效果明显。不仅汉朝廷延续了这一制度,历朝历代包括元朝和清朝也加以继承。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经营方式。唐代曲辕犁的出现,表明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农业生产技术的发达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秦朝统一文字,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文化。宋代儒家学者在吸收佛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系统完善的理学体系,重建了人们的信仰。在民族关系上,一方面汉族主导的中原王朝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治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积极向中原王朝学习,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总之,中华文明具有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其无惧于外来文明的冲击,始终绵延传承。 解析:
18、答案:(1)特点:承袭前代法律;不断增删且相对较稳定;判例起到重要作用;
维护封建等级;具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
(2)重大发展:立法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加强各领域立法;保护私有权、;否定前朝的法律。历史启示:要善于继承或学习前代、外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制定法律;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权,更要保护私权;法律要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解析:(1)据材料“它基本上承袭了《大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得出承袭前代法律,不断增删且相对较稳定;据材料“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得出判例起到重要作用;据材料“对人们集会结社、聚众罢市、喧闹公堂、编写或演唱违禁词曲,以及一切有碍于封建统治的言行,都严加禁止”,得出维护封建等级;据材料“满、汉人在法律上的量刑标准不一样”,得出具有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
(2)重大发展:据材料“自由、平等、博爱”,得出立法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主要有:1.行规;2.保护私有财产,振兴实业法令”,得出加强各领域立法;据材料“保护私有财产,振兴实业法令”,得出保护私有权、;据材料“制定了30来件除旧布新的法律、法令”,得出否定前朝的法律。历史启示: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善于继承或学习前代、外国法律制度、法律思想;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修订、制定法律;法律不仅要保护公权,更要保护私权;法律要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19、答案:(1)贡献:投资、经营实业;著书立说,宣传西学;倡导改革,振兴国家;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全面评价;按生产力标准和发展标准评价;注意历史人物的阶级立场。品质:勤于学习;爱国,关心国家命运(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思想;敬业。 解析:
20、答案:(1)特点:主导;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措施不断完善;纳入考核系统,注重责任追究;重视环境保护。
(2)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注重环境保护的传统,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