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试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2年第2期 总第219期 THE SILK R0AD 囊瓣乏黪 理论与实践I 试论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刘洁婷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本文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发展的历程——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尤其突出了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变迁;影响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24—02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之一。科学技术是“物化”在生产力的各个组成要素之中, 革、发展、提高和进步。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与技术的合称,科学和技术是两 通过自身的进步以促进生产力的各个组成要素的不断变 个不同的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 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科学与技术 日益交织在一起以及人们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习 惯.因此本文在探讨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时,没有 体——科学技术。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一)古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古代的科学技术发端于原始社会。从严格意义上来 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只能理解为萌芽状态的科学技术。 而不同于后来形成状态的科学技术。更不同于现代成熟 状态的科学技术。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 会的科学技术正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打制石器、人 工取火和创造文字这些原始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发明创 造,极大地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制石器揭开 对科学和技术作过细的区分,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 说,原始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我们追溯的 二、社会变迁的含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 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 从事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原始社 态过程和结果。虽然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 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 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同时,社会体 系的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 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 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社 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才能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能够影响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 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巨大。 马克思在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科学与生产相 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正 是靠石器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才能够更加有效地采集 植物、猎取动物.直到进行手工制造和农业耕种。人工取 火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没有火就不可能有文明社 从而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 会的出现。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正是因为有了火,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日子, 学会熟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增加,营养增强。促进了人 体特别是人类大脑的发育。人们用火取暖、照明,扩大了 的历史,传承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促进人们交往范围的 扩大。原始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由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使原始共产制经济逐步解体。私有制逐步出 现,国家随之产生。人们的生产生活也由采集、狩猎逐步 向定居农耕和畜牧业过渡,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们开始定居生活以后,一些水力充沛、土壤肥沃的 地区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尼罗 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 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这些地区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 祥地,进而也孕育了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这一时期 使人们可以记录自己 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也是影响到社会变迁的因素。 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文字的创制,互关系的新特点后,最先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从 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的这一重要思想。邓小 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他指出,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既然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 定力量.那么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必然对社会 的发展变化发挥不可小视的作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并不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24 7 } i . } 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世界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具 (三)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有重大的意义。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欧洲 伯。后又传人欧洲.并大大推动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导 致了一系列新大陆的发现,从而促进了商业贸易的扩大 和工业的发展。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传人阿拉伯,后又传 欧洲以后,改变了僧侣垄断文化的状况,为欧洲文艺复兴 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越来越直接.它不 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 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 局的必要条件。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全方位地影响、决 定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方方面面。它与政治的 联系日益加强.科学技术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科学技术化 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 人欧洲,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术传人 成为当代的一个重要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电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火药传人欧洲后,对资产阶 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 级战胜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古代巴比伦、 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在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 生产和农业技术方面的进步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 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 (二)近代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涉及信息技术、新 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 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 严格地说,科学技术起源于近代的欧洲。西半球的欧 发展,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加强了产业结 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 洲产生的近代科学技术是东西半球各文明区古代科学技 术汇流的结果。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 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 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第三次科 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 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 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促使了近代科 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 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 论》,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牛顿力学和蒸汽动力 的出现则标志近代科学技术的成熟。尤其是18世纪60 年代至19世纪中叶的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 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第三次 科技革命,使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人力与手工作业,极大 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 地解放了生产力并引起了整个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 化;产业结构完成了由种植业向轻工制造业为主的调 “人一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 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有了实现的可能。空间技术和海 “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 整。形成了自由主义新经济运行模式,并最终带动了全 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 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摧毁了整个旧的封建体 制。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 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 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第三次科技 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 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但是,现代科 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同 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及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体系也由 此而产生。19世纪下半叶至2O世纪初以电能的开发和 时,英国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 革命对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 利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此进入全新的 电气时代。工业生产结构从棉纺轻工为主发展到汽车、 机电、石化等重工业。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 的产业。19世纪晚期,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2O世纪 初,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在政治上、经济上 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剥削的完整的 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人口爆 炸、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使人类面临着毁灭 性的灾难。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一直伴随在 全球体系,并导致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战争、殖民地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 国际政治现象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终导致了具有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极其丰富内容 的国际关系的形成。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之中。如今,它对现代社会变迁的影 响越来越大,已经广泛地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 变迁的影响,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又 要解决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陈凡,李兆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沈阳:东北 大学出版社.2004. 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李庆臻,卢继传,李春国.大协调——科学技术社会学[M].济 [4]张密生.科学技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黪∥≮ , 嚣 ≯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