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种群和群落: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群落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2. 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度区域。 3.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或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4.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5. 限制因子原理: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6. 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7.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8.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其产量基本保持恒定 。 Y = W*d=K,Y-产量,W-平均株重,d-密度,K-常数
9.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与种群密度呈负指数关系,W=cd,英国生态学家在对黑麦草的研究发现为一个恒定值-3/2。
10. 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二、
简答及论述
-a
1.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构与营养结构 (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5)、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包括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1
(7)、一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具有一定的边界特征 2. 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3.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4. 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5. 什么是植物的他感作用,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意义:(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6. 中度干扰假说的其根据是什么?
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理由是:(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7.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
2
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8.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1)水体污染严重; (2)大气环境质量恶化;(3)陆地生态资源质量下降 ;(4)生物多样性减少;(5)外来生物威胁加剧;(5)气候变暖
9. 关于生物的繁殖策略,MacArthur提出了r-k自然选择理论,简述该理论。 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r-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选择倾向 1、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 寿命 最终结果 短,通常少于一年 高繁殖力 1、发育缓慢 2、竞争力高 3、延迟生育 4、体型大 5、多次繁殖 长,通常大于一年 高存活力 r-选择 多变,不确定,难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k-选择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 多变,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10. 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
3
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11. 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某地计划设立自然保护区。请根据有关生态学原理谈谈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应注意什么?
(1)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积越大越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据为:岛屿效应。同样面积下,①若每一小保护区内都是相同的一些种,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的种;②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③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的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④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传性,较大的保护区足必需的,保护区过小,种群数量过低,可能由于近交使遗传特征退化。
(2)自然保护区设置的地理范围:应含有一定范围的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度区域。依据为:群落交错区存在边缘效应,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3)干扰要适度: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12. 生物体对低温的适应有哪些?
动物:(1)形态:贝格曼(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约旦(Jordan)规律——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高温水域的多。(2)生理:动物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或减少体内热量损失(毛皮)来适应低温环境。(3)行为:休眠、迁移、筑巢
植物:(1)形态:寒冷地区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2)生理:植物常通过以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