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家沈起凤所在的沈氏家族在吴中为名望大族。其发展历经明清两
朝。不同于众所周知的沈璟家族,二者在明代虽同属吴江望族,但并不属同一支脉。沈起风家族自明代起开始发展并在沈啓一辈登至鼎峰,族中子弟多名宦。发展至清代,经历清初的沉寂后,在乾嘉时期开始复苏,至沈起凤、沈清瑞兄弟俩时尤为显著,这一时期的沈家不同于明代的以仕宦名于乡里,而转变为以文曲传声。
Abstract: Shen family clan is well-known in Wuzhong. Its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two dynasties. As everyone knows the family is different from Shen Jing, two in the Ming Dynasty belong to Wujiang famous family, but does not belong to the same branch. Shen family began to develop and wind up on the Shen Qi in this generation peak since the Ming Dynasty ,their children more than official development.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before, began to recover in the Qianlong period, to Shen Qifeng, Shen Qingrui brother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this period is different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official in the village, and change to the Poetry and Drama sound.
关键词:沈氏家族;仕宦;沈起凤;沈清瑞;文曲
Key words: shen family ; official; Shen Qifeng ; Shen Qingrui ; Poetry and Drama
按,同治《苏州府志》沈清瑞传:“先世吴江副使啓裔孙”①。沈氏兄弟的先世可追溯到明代的沈啓。吴江沈氏是望族大姓,世人皆知,同时也被学界广泛探究。然,广为传颂的吴江沈氏并非沈氏兄弟的家族,两大沈姓之间并不属同一脉。沈氏先祖并非世居吴江。按,《沈氏本支百世家支纪要》:“啓之先开自河南洛阳,随宋南渡,居苏之葑门。元末有国华、国珍皆以富称于乡。国珍生二子,嫡不知名,庶曰思孟,赘居吴江后河王氏,始别籍于葑门。国初没富族、戍广西,葑门与焉。葑门族有不戍者,徙居尹山。”②沈氏先祖宋元时期自河南迁徙至吴江一带,至思孟公时居松陵。而太常府沈氏沈汉家族自元代时由浙江迁松陵,两大家族血脉并无关联。自思孟公始,沈起凤、沈清瑞家族的发展逐步开启。
思孟传三世后至沈啓的爷爷仙隐公沈本。沈本生四子,纲、纪、经、纶。沈啓即沈经之子。沈经字惟彰,号郭野,明弘治初为吴江县医学训导,称“仰髙公”。他不仅会医术,同时也是当时的水利专家。沈经为吴江地区的水利工程做出了许多贡献。按,《吴江水考增辑》卷二“苏州府吴江县医学训科沈经为公勘量修水
①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八十九.沈清瑞传.请光绪九年刊本
② 《沈氏本支百世家支纪要》转引自沈昌华《松陵名门》.吴江档案局
利以苏民困”①。弘治十一年,沈经写有《沈经勘报吴江水利呈》②该文被收录于多部水利专著,如《吴江水考增辑》、《吴中水利全书》、《三吴水考》等,有效解决了当时的水利问题。不仅如此,沈经还将此技能传给其子孙后代,水利技术俨然成为其家学。沈啓及沈岱继承了父亲的治水之道。二人关于水利皆有著述。沈啓著《南船纪》、《吴江水考》,沈岱撰《吴江水考增辑》。此外,沈经还雅好书画,郁逢庆曾在沈经处见“文衡山跋右军袁生帖真迹”,“吾友沈经尝购得以示余”③。明代吴中一带,书画名家辈出,文征明,沈石田等都是著名的书画家。沈经及其后代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饱受熏陶。加上沈经个人对书画的喜爱和收藏,自然而然给后代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世族人中有不少书法精湛,名于一时的书法家,尤其到清代沈惊远、沈懋祖、沈清瑞这三代人,祖孙三人皆擅书法。
如果说沈氏家族自沈经开始发展,那么到沈啓时期就步入兴盛期。他不仅从父亲手中传承了水利方面的技术,还走入了官场,官至湖广按察副使,将沈氏家族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世贞在《湖广按察副使沈公传》中,赞扬了其杰出的吏治才能。《震泽县志》也称其“练达政体,有经济才”,鲍玉荣编《吴江官吏勤廉故事选》中专篇辑录沈啓的杰出政绩。同时他也喜爱文学,雅好诗骚,“结白云楼社朝夕唱和不缀”④,著有《杜律七言注》、《江村诗稿》。“以吴维岳为代表的刑部诗社亦称“白云楼社”,是嘉靖二十年代京城文人唱和的中心,也是后七子派兴起的母体”⑤显然,白云楼社成员皆是京城吏部官员,此时的沈啓任北刑部主事,往来人员都是达官显贵或文坛巨匠。沈啓和张瀚是该社的发起人,张瀚《沈宪伯子由》说:“往偕文始,适子之馆。”⑥可知最开始,诗歌白云楼社的唱和活动是在沈子由即沈啓家进行的,嘉靖二十六年,王宗沐、王世贞等词坛俊彦也加入其中,白云楼社的酬唱活动越发兴盛。沈氏家族自啓而贵,自此家族子弟多为名宦,有明一代,自啓始至沈德舆,从地方志中可查的族人中就就有4个进士(啓、季文、孚闻、正宗),7个举人。到清代,可查族人中有3个进士(沈翰、惊远、清瑞)。赵星《沈起凤研究》中详细分析了沈啓的显赫政绩以及列表凸显了其家族子弟在明代多为名宦的情况,在此不复赘述。沈啓及儿孙与王世贞交往密切,王世贞有《湖广按察副使沈公传》,《沈理先生传》、《文林郎知河南汝宁商城县事芷阳沈君墓志铭》等文章,且沈啓的孙子沈孚闻的女儿还嫁给了王世贞的儿子。王氏对沈啓之子沈理极尽赞誉,主要是钦慕其高尚的品格。沈理对父母极其孝顺,当啓及其夫人郭安人患病之时,沈理“三日夜驰七百里而达后
① (明)沈岱.《吴江水考增辑》沈氏家藏本
② (明)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二十五《吏部尚书张恭懿公瀚传》,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刻本 ⑤ 杨遇青.从“白云楼社”到“后七子”派一以嘉靖二三十年间京城文学话语之转移为中心 文学遗产2012(3)
⑥ (明)张瀚《奚囊蠢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集部第101册,第26页
先不脱冠带事汤药者四十余日”①,兄长沈察卒后抚养其孤,以一人之力养六子,勤耕织辞“均产”(啓欲将产业均分平分给诸子),高洁之义尤显。王氏赞其虽养六子,但“六子皆文而孚闻季文其前显者”②,以此可看出其教导之功。沈理还特别喜欢临摹古书帖,草书得意之作不输王宠,须知王宠是明代有名的书法家,行草尤为精妙。沈氏家族自沈经就喜好书法,至沈理亦不废,书法已作为沈氏家学代代传承,直到近代沈氏族人沈有鼎书法亦精湛。沈理早逝的兄长沈察,是嘉靖十三年甲午科举人,虽二十八岁便早逝,然在文学上亦有所作为。《震泽县志》载其“工古文诗词,自左氏诗骚而下多所拟作”③,著有《少虚稿》,有《少虚山人选稿》二卷见存目,今散佚。县志称沈察极其聪慧,山经、地志、垦纬、律历、方伎诸书,都有研究。
到了沈啓的孙子这一辈,尤以沈理之子孚闻与季文较为出众,兄弟二人为万历五年同榜进士。孚闻以诚实品质名于朝野,在当时“讳齿”④遍行的情况下,不惧放弃翰林院庶吉士的遴选,毅然选择实报年龄,风骨傲然如其父,沈世家风可见一斑。孚闻曾官河南知县,颇有政声。且,其书法精湛,传承家学,在赵禄祥主编的《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上榜上有名。其兄沈季文,书法亦精,万历二十七年,撰《吴江县重修儒学碑记》并亲自书写,万历戊戌年,沈璟撰季文书《吴江司训溧阳马先生学政碑》。而同为沈啓孙子的沈令誉则以其医术与侠气闻名,方志中均有其以医术往来于各公卿间的记载。医术作为沈氏家学之一,实质上是很多家族子弟谋生的手段,尤其是科举未显的沈氏子弟。沈啓后世子孙中,吏治才能与之匹敌,甚为显著的当属季文与季文之子正宗。二者官宦事迹在《明史》及各种方志中均有所载,季文“以仁恕为本,袪弊不遗余力”⑤,正宗“小尚气节”⑥。正宗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转员外郎,补浙江布政司理问,转兵部主事,崇祯间历山东佥事转河南大梁道参议,有《巡梁稿》。
总之,沈氏家族,自明嘉靖到崇祯这百年时间,兴盛不衰,入朝为官者不计其数。虽多以吏治闻名,然家族内部对文学的喜爱并没有放松,流传下来的作品虽并不多,但仍不废诗骚。沈啓自身就很喜爱吟诗,其《江村诗稿》虽难以看到,但对后世家族子弟的影响巨大。且家学的传承不缀,无论是医学还是水利,亦或文学书法,族人都未偏废。
明末清初是沈氏家族的沉寂期。尤其经历了甲申之变后,沈氏家族受到严重
①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搞》卷七十五文部《沈理先生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搞》卷七十五文部《沈理先生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乾隆《震泽县志》卷十九,人物篇,沈察本转,光绪十九年刻本
④ 陈长文《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中对“讳齿”即虚报年龄这一普遍现象象做出了解释,当时沈孚闻43岁,而“40岁以下可以参加翰林院庶吉士的遴选,38岁以下可以参加考选六科给事中或监察御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3,第199页 ⑤ (同治)《苏州府志》卷十五人物.清光绪九年刊本 ⑥ (乾隆)《震泽县志》卷十六人物.清光绪重刊本
的创伤,孚闻的孙子沈龙含与两个弟弟致㫤、致昺皆殉节而死。清人入关后,沈氏族人多离乱,留居吴中的族人世代行医。清初百年的时间,沈氏族人在科举一道上并没有突出者,且在方志中也不见踪迹。直到清乾隆年间,沈氏家族开始复苏。乾隆年间沈家有沈翰、沈惊远、沈清瑞三位进士,且不同于明代以吏治传声,这一时期,转变为以文曲传声。家族中人尤以起凤和清瑞两兄弟最为突出,兄弟俩在诗词、戏曲方面俱显著,包括其子孙都受其影响在诗词上造诣颇深。
沈惊远是起凤与清瑞二人的祖父,于乾隆四年中进士,曾官江宁府教授,淮安府教授。沈惊远擅长书法,《中国美术家大词典》上载有其名。惊远对子孙要求严格,故其子孙书法皆佳,连师从惊远之子沈懋组的林蕃钟的书法亦为上品。因沈家世为官宦之家,故对子孙在科举一道期望甚高。起凤曾写道“当年祖父教我读书,原望高登云路,显耀门闾”①。惜,只有清瑞高中进士,且未授官职。沈懋祖,字笠舫,于科举一道不显,在乡里或为塾师,府志载“林蕃钟少孤,从同里沈懋祖学,沈爱其早慧以女妻之”②,据此,沈懋祖在乡里文名甚著,其子起凤或同里之人皆从其学。起凤与清瑞之叔沈鸣皋则精于吏治,起凤于《谐铎》卷八《术士驱蝇》自述“予叔鸣皋,字楚鹤,任直隶保定府太守,政尙严肃,有能隶名”③。按《清苑县文史资料》,沈鸣皋于乾隆二十七年任清苑县知县,还曾任河北定州知州,参与修建定武书院。起凤与清瑞的姑丈陈初哲则更是显赫,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状元,其与严福、钱棨、起凤都曾受知与张鹏门下,《苏州府志》中有传。但,《谐铎·村姬毒舌》以及钱泳的《履园丛话·太岁》篇所写陈初哲的故事相当戏谑,并带有贬义色彩,故起凤、清瑞兄弟与其来往不多。沈氏家族中,起凤的表叔蒋元益、姉丈邵南俶皆为官吏。其中蒋元益,在府志中有传,为乾隆乙丑科会元。生平著述颇丰,起凤在《谐铎》巻二《祭蠹文》中提到其有一藏书之地万卷楼,著有《西园唱和集》、《志雅堂诗钞》、《清雅堂诗余》及《学吟集》等。
至起凤,清瑞,文名闻于大江南北,起凤因制曲名扬天下,其弟清瑞在为其小说《谐铎》所作跋中写到他制曲不下五十余种,其流传下来的戏曲除《沈氏四种曲》外,还有《云龙会》,其他存目有《泥金带》、《千金笑》,不少皆散佚。另外,清瑞亦是制曲能手,吴书荫在《清人杂剧<浇墓>作者考辨》一文中考证了《全清散曲》所收录的《浇墓》套曲为剧曲,并证明其作者为沈清瑞,清瑞还著有散曲集《樱桃花下银箫谱》,其中《北双调》中的两首摘套《太平令》和《沽美酒》被收入《清曲三百首》中。他二人对戏曲的创作和研究对其后世亦产生重要影响。不光在制曲上,二人卓有成绩,在诗词文赋上亦见功力。据府志记载,清瑞很小
① 沈起凤《沈薲渔四种曲》《文星榜》二十七出《反劝》,傅惜华藏本,南京图书馆 ②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 清光绪九年刊本
③ 沈起凤《谐铎》卷八《术士驱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27页
就有文名,年少时就有“小鸿博”之誉,吴中少年皆知。这在其好友以及清人文献中均有记载。石韫玉《沈氏群峰集序》中说他“稍长,与当墨艺荟林立”、“承父兄余绪,妍词秘旨一出而凌其侪偶”①,吴翌凤《感旧诗九首》中写到“世通金闰籍,尔尤擅文章。一举作解头,年甫二十疆”②。清瑞与起凤俱以诗名,但清瑞更擅词赋,其著有词集《保春词》一卷,收入《沈氏群峰集》中,另有词集名《情忏词》、《众香词》、《眉匠词》存,惜未见文。清瑞在当时与王昶、吴翌凤、施源、吴泰来等合称“江左七子”,这七人俱为乾嘉时浙派名望很高的词人。起凤亦有《吹雪词》、《红心词》,前者未见存,后者收录于《全清词》中。起凤还与林蕃钟一起被称为“浙派殿末之军”。林蕃钟乃起凤、清瑞之姉丈,乾隆戊子举人,后官娄县教谕。三人从生平到词风皆相似。都师承懋祖,生平不显,皆擅书法,其中书法尤以林蕃钟为最。且其年三十九而卒,与清瑞一样英年早逝。《苏州府志》中有其传记,“善书,力追晋唐”③,少年子弟多从其学。吴翌凤《感旧诗九首》中有五言长诗道其生平。“填词宗白石,临帖橅黄庭”④,诗词亦工,著有《兰叶诗》二卷、《兰叶词》一卷,《箧中词》收录其词七首,《国朝词综》收录二十一首。三人诗词亦入评点家之眼,清代著名词话家陈廷焯、郭麐皆对其词皆有评点赏析。
沈起凤的妻子张灵亦能诗,“初学诗,古体不甚作,七言瓣香浣花,五言逼似王、孟”⑤《谐铎》卷十二《天府贤书》中载有其诗,兹录于下:
吹笛向江楼,春风起暮愁。 何人折杨柳,江水自孤舟。 薄俗无青眼,高堂有白头。 临行重怅望,空作稻粱谋。
另有五言诗句“花落已如此,春风犹未归”,七言诗句“三尺鸳鸯空塚,千秋云雨本无台”。张灵雅好诗书,起凤在《亡室张孺人小传》中载其“唯爱旧书富,伴夜读于黄灯„„乃于侍巾之暇,窃慕赋茗之才”⑥,奉他为闺塾师,所作诗词皆承于他。起凤还赞其“不愧扫眉博士,真成不栉书生”⑦,可见沈家文化氛围浓厚。故其子侄辈亦好文学,入文坛,名声斐然入籍。
起凤之女沈纕,字蕙孙,号散华女史,亦工诗词,幼从林蕃钟学,是清代著名的闺阁诗人。另工吹箫,自制箫谱。起凤在《谐铎》卷七《有根女》篇借神话故事称赞女儿的文采和慧黠。其著作亦丰,有《翡翠楼诗文集》、《浣纱词》、《绣
① 沈清瑞《沈氏群峰集》,嘉庆元年镌,鹤寿山堂藏板 ② 吴翌凤《与稽斎丛稿》《感旧诗九首》,清嘉庆刻本 ③ 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九十.清光绪九年刊本 ④ 吴翌凤《与稽斎丛稿》《感旧诗九首》,清嘉庆刻本
⑤ 沈起凤《谐铎》卷十二《天府贤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88页 ⑥ 沈起凤《薲渔杂著》《亡室张孺人小传》清钞本. 国家图书馆 ⑦ 沈起凤《薲渔杂著》《亡室张孺人小传》清钞本. 国家图书馆
余集》,《国朝词综》收录其词二首,《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十五首。乾嘉时期,江南经济繁荣,生活稳定和谐,女性诗人、词人渐多,并兴起一股闺秀诗人潮流。且早在明代吴江地区就有叶氏家族叶小鸾、沈璟家族沈宜修等诸多闺秀名于江南,这对沈纕等江南女诗人是一个激励。且在当时,诸如袁枚、任兆麟等人大力倡导女性学习诗文,有一大批女弟子跟随他们学习,在社会上兴起一股热潮。蕙孙自小在江南环境的影响及家族父母的熏陶下,喜爱诗词文赋,还与苏州才女结成诗社,号“吴中十子”。沈纕“爱吟柳絮之词”①,“初,不喜填词„„岁戊申,始研心音律.自唐迄宋。诸名家词.靡不手自抄录.典之所之.恒彻夜忠寝.细雨篱灯.冷光如豆.弗知倦也。”②故其词堪读,任兆麟称读其词“每以灵均、太白一流人自处,便觉寄托遥深,有一段缠绵悱恻,不可语人光景。„„盖情至之作,自能感人,春女秋士,情一而已。”③张滋兰则言其词“披丽句于金荃,数章宫体;托美人于香草,一片骚心”④。兹录其诗词各一如下:
《采莲曲》
红渠十里晓风凉,露滴侬家翠袖香。桥畔盈盈双髻女,隔溪相唤渡横塘。
《点绛唇》
书静簾垂,落花满地莺无语,愁心如许,不共春归去。 天涯一带云连树,人何处,相思寄与,分付风前絮。
其诗词多清丽可读,词承其叔清瑞余绪。沈纕夫婿林衍朝,林蕃钟之子,亦工书,文宗韩柳,兼擅杂家之长诗,夫妇二人诗词唱和,亦为佳谈。惜,年二十六即卒,不久。沈纕亦卒。
清瑞之子沈沂曾、沈彦曾亦享名吴中文坛。沈沂曾,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著有《瘦吟草》二卷,《春风庐词》。《国朝词综》与《箧中词》均收录其词《齐天乐·秣陵伤感》。其弟沈彦曾,字士美,号兰如,著有《兰素词》,《国朝词综续编》录其词十首。名列后吴中七子,与戈载、王嘉禄、尤维熊、沈传桂等齐名。其词神清意远,字字合律。王嘉禄称其“少负殊禀,以余力精研四声二十八调而求其离合„„循节揣声,动谐律吕,有空灵之气,有宕往之神,有凄缛之采,有绵邈之旨。”⑤
总结:起凤与清瑞的家族自宋元至明清,历经兴衰复苏,百年大族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同时也留下了族人赖以生存的技能和良好的品质。自先世沈经起传承下来的医学技术、水利技术皆不曾荒废。沈氏家族自明代起,就喜爱书法,研习
① 沈起凤《薲渔杂著》《寄女蕙孙书》清钞本.国家图书馆
② 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第二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2,第567页
③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著,《清人词话 》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021页 ④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著,《清人词话 》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021页 ⑤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著,《清人词话 》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312页
诗词、戏曲,族中代有人才出。虽说多以吏治才能闻名于乡,然其在文学方面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至清代乾嘉年间,沈起凤与沈清瑞兄弟倆以诗词戏曲名于乡,在吴中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请光绪九年刊本
[2]沈起凤.谐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3]沈起凤.沈薲渔四种曲.傅惜华藏本,南京:南京图书馆 [4]沈起凤.薲渔杂著.清钞本. 国家图书馆
[5]沈清瑞.沈氏群峰集.嘉庆元年镌,鹤寿山堂藏板 [6]吴翌凤.与稽斎丛稿.清嘉庆刻本
[7]冯乾.清词序跋汇编(第二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8]孙克强、杨传庆、裴喆.清人词话(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9]沈岱.吴江水考增辑.沈氏家藏本
[10]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搞.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赵星.明清江南曲学家族辑考.[J].四川戏剧,20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