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耕读式劳动教育项目化研究学术思想创新之处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自古以来,晴耕雨织、昼耕夜读、耕读并重的教育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独特教育智慧的体现。20xx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文化”,由于城区耕读教育的空间局限,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被忽视。为此,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学校在“天籁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更加坚定劳动教育初心,站在五育并举、培育全人的视角,探索“新耕读教育”模式,建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一、创建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联动,以劳致知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施力点,整体规划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赋能于“xx”,全方位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学科融合育人模式。
(一)上好劳动技术课,使实践课程多元化
劳动课教学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而它的核心在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课程进课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行;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注重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注重综合性,把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二)实现多学科融合,使系列课程项目化
多学科融合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各门学科都有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这样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三)开设劳动小社团,使校本课程特色化
在“xx”背景下,学校开设精彩纷呈的劳动社团,如手工DIY、电子百拼、拼豆、十字绣、毛线编织、插花、服装设计、折纸、扎染等,将劳动教育寓于特色社团活动中,丰富学生们的劳动体验,探索劳动活动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态度和修养。比如“青铜器和染布坊创作社团”,让学生们了解染料的提取,扎染的技巧,扎染背后的美术工艺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电子百拼社团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动手实践,拼出数百种变幻无穷的趣味电路,乐趣无限,感受到劳动创造生活,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