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期末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9.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分别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指什么?

10.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分)

9.李白 杜甫 10. 古今对比古今之人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观点。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诗中“巴山夜雨”重逢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 将来回味的夜雨,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4、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 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6、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8、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想见共语的期盼。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23.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4.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

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夜。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湖北十堰2009无题 湖北十堰2009无题

23.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23.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2分,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4.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

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分,如果考生答题仅从字面意思解释只给1分。)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答案1、(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5、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

索取。

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0、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61.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62.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6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60、C 61、A

62、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63、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64、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默写重点句

1.,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一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这里

4.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是:“□□□□□□□,□□□□□□□”

、《天净沙 秋思》中考题集锦

1、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断肠人在天涯 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意思对即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

深秋晚景图

4、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5、简要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6、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寓情于景 断肠

7、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 思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8、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 的心情。(3分)

(三)13.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2分)悲凉 凄苦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 燕然未勒归无计,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1、 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睡觉 )

2、 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这首词的21.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

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2007 湖北省孝感市

2007 江苏泰州9.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

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百色市2007年(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回答问题

1、李白,字 ,号 ,是我国 朝著名的 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 。

3、 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 ,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 、 、 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 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 青莲居士 唐浪漫主义 诗

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 谢灵运 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 曹丕 曹植 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

个字: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愁 2.“昨日”那些时日

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4.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

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