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四 古代大铜鼓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四 古代大铜鼓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4年第4期 2014年8月 ・铸造设备与工艺 FOUNDRY E0UIPMENT AND TECHNOL0GY 艺术铸造・ “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之十四 古代大铜鼓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介绍了古代铜鼓的发展、分类和特点,叙述了古代大铜鼓的现况,对其中6面大铜鼓的尺寸、形状、 特点、年代及经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阐述古代铜鼓的铸造工艺。 关键词:古代大铜鼓;特点;铸造 中图分类号:TG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694(2014)04—0050—07 Ancient Big Bronze Drums AⅣG rJ ・zJlUtl (Faculty ofMaterials,Guangdo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Gnangzhou 5114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classiif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bronze drums ar 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ancient big bronze drums are described.Among these bronze drums,6 of them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with their sizes,forms,characteristics,production yeam and experiences.Some foundry techniques for these bronze drum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ancient big bronze drums,characteristic,foundry 1铜鼓的发展和分类 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大类铜鼓,是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很多少 数民族中流行的铜鼓,既是乐器,又是重器、礼器, 这类铜鼓的特点是:鼓面是受击部分,呈圆形,但只 有一面,鼓身是共鸣器,由鼓胸、鼓腰、鼓足组成,外 形呈卡腰状,且有形式各异的曲线,铜鼓上的纹饰 也多种多样,有的铜鼓还铸有小动物塑像,鼓身两 侧,对称地各铸有鼓耳一对,以便悬挂铜鼓。这类铜 鼓,从春秋时期开始,直到清代,两千多年时间内, 直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 一用泥、木、皮等制作的鼓,作为古代乐器,在夏、 商时期就已有了,随之,在我国中原地区,于青铜时 代的商、周时期,出现了铸造的铜鼓,而在我国西南 和南方地区的很多少数民族中,从春秋、战国时期 直到清代,曾长期铸造过大量形式多样的铜鼓,铜 鼓生产获得极大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铸造和保 存铜鼓最多的国家。在我国现存的古代铜鼓中,基 本上可分成三个大类: 第一大类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铸造的铜鼓。 四川等地广泛流传,而且,在东南亚各国也得到广 现存的有2件,一是河南省安阳出土的商代铜鼓, 全高0.79 nl,现存日本,另一件是湖北省崇阳县 1977年6月出土的铜鼓,铸造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 期,鼓面呈椭圆形,竖径39.5 cm,横径38 cm,铜鼓 通高75.5 cmm.这类铜鼓的特点是:鼓形仿木圈皮 鼓,鼓面呈椭圆形,边缘饰三周乳钉纹,通身花纹, 下有座架,上有饰物,称之为“置鼓”。可惜这类铜鼓 泛传布。由于铜鼓的形式多样,大小和年代也不相 同,因而,1980年中国古代铜鼓第一次学术讨论会 后成立的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根据当时馆藏的 1386面铜鼓,将其分为8种类型,即: 1)万家坝型铜鼓。 以云南楚雄市万家埙古墓群出土的铜鼓为代 表,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 的战国中期,流行于云南中部濮族人民中的一类铜 鼓,壁较厚,工艺粗糙,纹饰简单,是第二大类中最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王福谆(1937一),男,江苏昆山市人,教授。 ・早的铜鼓。 50・ 2014年第4期 王福谆:古代大铜鼓 铸造设备与工艺 2)石寨山型铜鼓。 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铜鼓为代 表,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 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 章、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的铜鼓,其铸造工艺已较 精细,纹饰多样,表明铜鼓已进人发展阶段。该类型 铜鼓在东南亚各国也有流传。 3)冷水冲型铜鼓。 以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从 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年,到12世纪的北宋,流行 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铜鼓,纹饰图案 化,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此 时,铜鼓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4)遵义型铜鼓。 从10世纪的五代到14世纪的元代,流行于 黔、桂、滇等省区的铜鼓,是冷水冲型铜鼓演变到麻 江型铜鼓的过渡形式。 5)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从l2世纪 的南宋到19世纪的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广西、广 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海南等省区的各少数民 族中间,铜鼓的鼓型矮小,铸造工艺精湛,纹饰丰富 多彩,壁薄,发音效果好,一直为各少数民族所青 睐,使铜鼓发展到巅峰阶段,所以,该类型的铜鼓数 量是最多的。 6)北流型铜鼓。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从公元前1 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广东 的铜鼓,体型硕大,鼓面大于胸,鼓腰收缩,足部较 高,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一般有4只立体蛙饰, 蛙身无纹,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 7)灵山型铜鼓。 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从公元3世 纪的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唐,流行于广西、广东 的铜鼓,形制与北流型铜鼓近似,体型亦较大,鼓面 中心亦有太阳纹,但周边的蛙饰一般为6只,而且 青蛙塑像,都是后面两足并拢为一的“三足蛙”,青 蛙背上饰划线纹或圆涡纹,装饰华丽,有的青蛙背 上还有小青蛙,成“累蹲蛙”。铜鼓的纹饰多为云雷 纹、线纹、鸟纹和兽形纹。 8)西盟型铜鼓。 以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 为代表,从8世纪的唐代到20世纪的清代末期,流 行于云南西南部的铜鼓,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 用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铸造精巧,壁薄,音响 效果好,鼓面上有4组立体蛙饰,每组由3只蛙重 叠一起,还有的铸出立体小象、蛇、海螺等浮雕。该 类型铜鼓还流行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尤其是缅 甸的克伦族使用得最广泛,故也称为克伦鼓。 随着第二大类铜鼓的发展和广泛流传,使铜鼓 不仅是一种打击乐器,而且作为权力的象征,是祭 祀、盟会、集众、赏赐、进献、丧葬的礼器和重器,也 是各少数民族伴舞节乐和娱乐的用具。从考古发掘 和传世的铜鼓来看,我国不仅发现了现代世界上最 早、最原始的铜鼓嘲,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 的古代铜鼓,1980年3月,召开中国古代铜鼓第一 次学术讨论会时,对全国1 1个省、市馆藏铜鼓进行 普查、登记,共收藏铜鼓1 386面。而根据稍后的不 完全统计,豫、鲁、皖、闽、台等其它省市也有56面, 广西、广东、云南、四川等省又新增加205面,故那 时全国各类博物馆现存的古代铜鼓,最少已达到 1 600面以上『3I。而民间收藏的铜鼓,数量要更多,以 广西东兰县为例,1990年广西东兰县普查,仅壮族 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最近20年来,又发 现和出土了不少铜鼓。当然,大多数铜鼓的鼓面直 径都小于lm,约在30 em~80 cm之间,属于中小型 铜鼓,但在北流型铜鼓和灵山型铜鼓中,鼓面直径 在l m以上的大型铜鼓,也有一定数量,最少有3O 多面。铜鼓的壁厚,一般只有1.5 ITI.m一8 mm厚,属于 薄壁铸件。尺寸越大,铸造难度越大,直径lm以上 的大铜鼓,铸造起来就有相当难度,故数量较少,而 且,铜鼓遍体都铸有精细的纹饰,鼓面的边缘上还 铸有小型蛙、牛、马、羊、船、车等雕塑,故带有艺术 铸件的特点。所以,现存的古代铜鼓,当然就成为我 国珍贵的艺术铸造文物了。 第三大类铜鼓,是佛教寺庙中作为法器的铜 鼓。我国寺庙中的钟和鼓,是庙中最重要的2种法 器,古代常用“晨钟暮鼓”来描写寺庙,钟当然是用 铜或铁来铸造,而鼓一般都采用皮鼓,但个别寺庙 中却出现了铜鼓,安徽凤阳县龙兴寺的大殿内,就 保存有一面明代初年铸造的大铜鼓,其形式和功用 与前面一、二大类铜鼓完全不同。 在上述三大类古代铜鼓中,第一大类和第三大 类的铜鼓数量极少,而第二大类的铜鼓,不仅发展 时间最长,而且种类繁多,留存的数量也非常之多, 其中的北流型和灵山型铜鼓中,还有一些鼓面直径 在lm以上的大型铜鼓,故对北流型大铜鼓和灵山 型大铜鼓的现况,先分别作一介绍,再对其中有代 ・51・ Aug.2014 N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4年第4期 表性的大铜鼓,进较详细的叙述。 2北流型大型铜鼓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 形体硕大厚重,鼓面宽大,鼓面中间的太阳纹,圆突 如饼,其光芒以8芒居多,鼓面四周的蛙饰小而朴 实,鼓腰呈反弧形收束,遍体都有精细的云雷纹等 几何图饰,在我国古代面径1 m以上的大型铜鼓 中,多数是北流型铜鼓。据初步统计,现存鼓面直径 达1.18 m以上的大型铜鼓中,北流型铜鼓就有12 面。分别为: 1)广西南宁市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101 号大铜鼓,也称为“水冲庵大铜鼓”,其鼓面直径为 1.65 m,高67.5 em重达299 kg,是世界上最大的古 代铜鼓,誉为“铜鼓之王”。 2)上海博物馆收藏的6597号大铜鼓,面径 1.46 m,高80 em,为现存第二大古代铜鼓。 3)广东阳江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收藏的“周 亨铜鼓”,面径1.42 m,高82 cm,为现存第三大古代 铜鼓,2009年4月13日,在广东阳东县大八镇周亨 村出土。 4)辽宁大连市唐代大铜鼓,面径为1.38 m,高 为82 am. 5)广东广州市南海神庙铜鼓,面径为1.38 m, 高77.4 am. 6)广西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107号大铜鼓,又 名桂平麻垌铜鼓,面径1.378 m,高72.5 cm,1952年 出土。 7)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005号铜鼓,面径为 1.34 m,鼓面完好,但鼓腰、鼓足都有残缺。 8)广西兴业县小平山乡浪平村铜鼓,面径为 1.245 m,高71.5 cm,重165 kg,1991年3月出土,现 为广西玉林市博物馆收藏。 9)广西北流市白马乡铜鼓,面径为1.231 rn,高 68.9 cm. 1O)广西平南县博物馆收藏的34号铜鼓,面径 为1.222 m,高67.3 cm,1954年平南县平山镇登明 村出土。 1 1)广东廉江市石城镇狗屎坟荒岭铜鼓,面径 为1.21 m,高72 cm,重175 kg,1982年8月出土,现 为广东廉江市博物馆收藏。 12)广西陆川县米场镇新街村铜鼓,面径为 1.18 m,高62 cm,重120 kg,1976年出土。 3灵山型大型铜鼓 ・52・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 形制和北流型铜鼓相近,但鼓面上的青蛙塑像较为 特殊,都是后面两足并拢为一的“三足蛙”,有的青 蛙背上还有小青蛙,称作“累蹲蛙”,青蛙的数目,一 般为6只,有的6只全是“累蹲蛙”,但大多数灵山 型铜鼓面上的青蛙,是3只单蛙和3只“累蹲蛙”相 间排列。铜鼓装饰华丽,其体形大小,仅次于北流型 铜鼓,并且也有一定数量的大型铜鼓,据初步统计, 现存鼓面直径1.15 m以上的灵山型大铜鼓,也有 10面之多,分别为: 1)广西玉林市博物馆收藏的沙田六龙村火烧 岭铜鼓,面径为1.337 m,高为67.2 am,1993年出 土。该铜鼓是现存最大的灵山型铜鼓,但小于前7 位北流型大铜鼓,为现存第8大古代铜鼓。 2)德国柏林博物馆收藏的“南宁府铜鼓”,面径 为1.27 m,是德国雷克斯公司在广西南宁购得。 3)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收藏的铜鼓,面径为 1.24m. 4)广西陆川县博物馆1号铜鼓,面径为1.212m, 1976年,在广西陆川县沙湖乡新街村出土。 5)广西自治区博物馆30号铜鼓,面径为1.21 m, 高66 em,1966年,在广西桂平县大洋出土。 6)广西钦州县长滩镇铜鼓,面径为1.2 m,1996 年8月出土。 7)广西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镇铜鼓,面径为 1.185 113,1995年12月,在石卡镇凤凰林场出土。 8)广东高州福芳铜鼓,面径为1.18 m,1965年 出土。 9)广西横县板露乡圭壁铜鼓,面径为1.18 m, 1988年出土。 10)广西浦北县小江文山村大颈塘铜鼓,面径 为1.15 ITI,1972年出土。 4铜鼓之王 广西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101 号铜鼓,原存广西北流县六靖乡水冲庵中,故也将其 称为“水冲庵大铜鼓”。铜鼓的鼓面直径为1.65 m,残 高为0.675 m,其重量,过去一直估算为300 kg或 300多kg,但实际重量是多少,并不清楚,据广西博 物馆文博管理员韦加军的介绍,在2004年6月5 日下午,大铜鼓在磅秤上称重为299 kg,这才是大 铜鼓的真正重量。由鼓面直径和重量之大可知,它 是我国现存的最大古代铜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 代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见图1所示。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4年第4期 铜鼓完全不同,其壁厚也比后者厚得多,达到30 mm. 当然,用途更不相同,不是作为乐器和礼器,而是作 为佛教寺庙的法器,是僧人礼忏时的敲击之器,龙兴 寺大殿没有一般寺庙的皮革鼓,而是用铜鼓来代替, 其做法在全国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所以,铜鼓就成 为龙兴寺的重要文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初 期,却被当作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好在没有作为废 品处理掉,而被当作消防蓄水缸使用,故没有受到破 坏,从而保护了大铜鼓。后来,被县文化馆保管,并在 1982年4月,将铜鼓送回了龙兴寺。现在,铜鼓作为 龙兴寺的重要文物,受到国内外佛教信徒和游客的 重视,他们用手抚摸或轻轻拍打铜鼓,以示礼仪。据 查,作为现存于佛教寺庙内用作法器的古代大铜鼓, 在全国范围内,目前,还只有龙兴寺这一面大铜鼓, 是非常珍贵的。 l0铜鼓的铸造 我国古代的铜鼓,绝大多数都是第二大类铜鼓, 属于薄壁铸件,所以,铸造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 直径1 rn以上的大铜鼓,鼓身遍体都铸有精细的纹 饰,鼓面的边缘上还铸有小型青蛙等雕塑,带有艺术 铸件的特点,故铸造起来就有很大难度。综观古代西 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各类铜鼓,早期、中期的铜鼓, 早在600年前,就已不再铸造了,只有麻江型铜鼓和 西盟型铜鼓,直到清代,还在铸造和使用,但到民国 时期,铜鼓的铸造活动已经停止,铸造技术也随之失 传。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铜鼓的铸造,才重新被重 视起来。1995年起,广西民族学院试铸了一些麻江 型铜鼓,但不很成功。1998年,北科大冶金材料研究 所也铸造了一批麻江型铜鼓,其中4面鼓寄到广西 河池文物管理站,经一年多使用,发现新鼓的壁较 厚,声音传不远。2004年,广西河池市文物管理站, 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平治村农民韦启初、韦启叁兄 弟合作,成功铸造出麻江型铜鼓。并在一年多时间 内,将新铸造的100多面麻江型铜鼓,送到南丹、东 兰等地的壮族、瑶族民众中试用,完全符合他们的要 求。之后,于2006年6月,铸造出鼓面直径1.1 m的 大铜鼓,也获得成功。另一方面,由广西民族学院、上 海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和南宁重型机器厂合作,按照 我国古代传统的泥型铸造方法,复制古代最大铜鼓, 即广西博物馆收藏的101号铜鼓。他们从备料开始, ・56・ 经过制造模型、骨架、刮板以及制内范、外范、刻花 纹、干燥等工序,直到合范、预热、浇注、清理等工艺 过程,一步一步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复制的“铜鼓之 王”,现悬挂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大厅内。 关于古代铜鼓的铸造方法,从大量古代铜鼓的 铸造工艺来看,大多有合范缝,尤其是北流型和灵山 型铜鼓,其鼓身两侧都有一条明显的合范缝,所以是 采用传统的泥型法来铸造的,只有少量铜鼓,主要是 西盟型铜鼓,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至于有一些鼓上 铸有青蛙、马、牛、乌龟等动物塑像的铜鼓,则往往先 用失蜡法制成动物的外范,让蜡流出后,再将该范嵌 入铜鼓的外范,与鼓身一起,用浑铸法,将铜鼓整体 浇注出来。一般说,泥型法铸造铜鼓的工艺流程,通 常要经过4个步骤l2道工序,包括准备、制模、制造 外范、内范、刻花纹、干燥、烘烤、合范、浇注、清理、修 整、定音等工艺过程【 。为了保证铜鼓的壁厚均匀, 常采用夹垫铸造工艺,并常常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每一个铜鼓的具体铸造方法。关于铜鼓的合金成份, 有关专家都已作过很多分析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铜 鼓,都是铅锡青铜铸造的,只有少数是红铜铜鼓或锡 青铜铜鼓。 参考文献: [1]韩丙告.铜鼓及其铸造技术EJ3.现代铸造,1981(4):31—36. [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8(10). [3]蒋廷瑜.铜鼓——南国奇葩[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洪声.广西古代铜鼓研究[J].考古学报,1974(1):45—49. [5]李伟卿.中国南方铜鼓的分类和断代[J].考古,1979(1):66—78. [6]何纪生.北流型铜鼓初探[c],/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 京:文物出版社,1982:126—138. [7]蒋廷瑜.粤式铜鼓的初步研究[G],/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39—151. [8]陈杰、许广企.1700岁古铜鼓雨后“显神”[N].广州日报, 2009—06—22(A11版). [9]陈杰等.“周亨铜鼓”达到国家一级文物标准[N].广州日报, 2009—07—10(A7版). [10]方信孺.铜鼓[M]//南海百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6[M].北京:中华书店,1985: 435-438. [12]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I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6-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