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中文摘要本文以“表.里.值”小三角的语法研究思想为指导,在借鉴认知语法对中动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情况,对汉语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进行分析。“中动”是具有普遍性的、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汉语中动构句是“中动”语义特征在汉语句法结构上的体现。汉语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由于固有的某种属性特征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状态发生。从句法上讲,它的主语是结构中动词的受事,形容词是结构的必需成分。从语义上讲,中动结构具有非事件性、类属性、状态性等特征,入句成分在语义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汉语中动结构研究的意义,概括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前贤有关中动句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汉语中动句的概念界定为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由于固有的某种属性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性状发生,提出了鉴别汉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标准。第三部分讨论汉语中动结构的两种类型:SI[NP+V-起来+APl和S2[NP+难/好/容易+v1,并将s2进一步分化为s2.I[NP(受事)+好2/难l/容易+Vm,单】和S2-21NP(受事)+好l/难2+V¥1两种类型,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了S1、s2的句法语义特征。第四部分从认知语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汉语中动结构构旬的认知动因,认为人们在心理突显的作用下,为了满足信息表达的需要,以动作事件中的被动参与者受事为视点,将受事语义前景化而淡化施事是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语用因素和语法的动态性也对中动构句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动词体式条件和NP的责任条件是保证中动构句合法的两个条件。第五部分从语言比较的角度,将汉语中动结构与各种相关句式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语法中的语态问题,确立了f动态.中动.静态】语态三分的语态系统,比较汉语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主题句,以及英汉中动结构之间等相关句式的异同。关键词:中动结构;受事;构句;非事件性;性状;认知AbstractGuidedby”Form-Inner·Value”threelittletriangulargrammar,withcognitivegrammar,thistextwillmakeananalysisofChinesemiddleconstructionformsemanticcharacteristic,semantic1tisrestrainingandcognitivemotivationandSOon.arguedinthisthesisthatMiddleisacross—linguisticandphenomenonthatbearsuniversalpropertiesbutrealizedindifferentsemanticessentialcharacteristicofChinesesyntacticrepresentations.Theis:TheentitythataMiddleConstruction(CMClsubjectcertainrepresentsmakesthemovementincidentthattheverbrepresentstakeplacewithstatebecauseofcertaininherentattributivecharacter.ThefulltextPartoneisdividedintofivepartstogether:pointsoutthemeaningofCMCstudiesandsummariestheresearchresultsaboutMC.ParttwogivesrelevantresearchesaboutMC,onthisbasisitdefinestheconceptofcMCthattheentitythatsubjectarepresentsmakesthemovementincidentthattheverbrepresentstakeplacewithcertainstatebecauseoftheinherentacertainattributivecharacter.ItalsopointsoutsemanticPartthreeclassifiesCMCtwoandsyntacticstandardofCMC.types:S1【NP(patient)+V-qilai+AP】ands2【NP(patient)+hao/nail/rongyi+V】,andfurtherdivideS2intotwotype:s2-1【NP(patient)+hao2/nanl/mnyi+V剐#】andPartfourmakesS2-2【NP(patient)+ha01/nan24-V}】,itCMCanalyzessemanticandcharacteristicpropertiesofSIandS2fully.ananalysisthatthecognitivereasonofintermsofcognitivetogrammar.Itpointsthatunderthefunctionwithconspicuouspsychology,inordermeettheneedoftheinformationexpression,peoplereceivewithmovementpassiveparticipantofincidentthingasviewpointandmakeagentunconspicuousplayaandlessimportant.Inaddition,pragmaticalfactortheverbwhileanddynamicgrammarcertainrole.AndstyletermsofandresponsibilityatermsofNParetomoveandconstructtwolegaltermsonceguaranteeing.comparisonaboutChineseMCinseveralrespects.Itincludesthemiddleandsimilarvoice,comparisonPartfiveiscomparisonbetweensimilarbetweenMCandotherothersimilarsentencesinChineseandcomparisonbetweenCMCandEMCandsentences.Keywords:ChineseMC;patient;Constructsentence;non—event;property;cognitionU⑥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储擞:哗甚翔:岫年6冠『|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榔:哟炙日期:呻f局“日导…:乏扫秽日期:b刁罩‘月ff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童唇溢卮i旦圭生i固=生i旦三玺筮鱼!作者签名:张嘲:7年…日翱签名:欠渺I矽翱辊乏挣I多日期:7,。7年彳月『f日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1.导论1.1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以Lekakou(2002)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坚称中动结构语义是跨语言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动结构作为跨语言现象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11J首先,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讲,研究汉语中的中动结构,对于证实或证伪“中动结构的普遍性”这一论点很有必要: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为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提供佐证;从小处看,可以深化认识汉语自身的特点以及同其他人类语言的区别。其次,与中动结构紧密相关的理论涉及到投射原则,论元结构,格理论,空语类,约束理论,移位理论等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以及不同表达层次间的关系。因而研究中动结构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可以验证任何一种语言理论(不管是形式主义的还是功能主义的)的有效性和解释力。1.angacker(1987,1991)的认知语法认为任何语言编码结构不是随意组成的,每一种语言结构都有其认知动因。从认知的角度讲,汉语中动结构反映了我们人类自身是以何种方式观察事件和编码事件的,这种认知方式是我们整个认知方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研究中动结构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种语言结构的认知动因并最终理解语言结构和概念图式之间的关系。再者,研究中动结构,确立汉语中动语态,可以改变传统语法学中关于语态二分格局的缺陷和弊端,厘清与之相关的各种汉语结构。1.2中动结构的研究现状与评价汉语“中动结构”译自(MiddleConstruction,MC)这一术语。MC始见自Keyser&Roepet(1984)(K&R),它被用来命名英语里的一种特殊结构,如下例(1)句所示:(1)a.T1lisbooksellswell.(这种书很好卖。)b.Thecardrivesfast.(这辆车开起来很快。)c.Bureaucratsbribeeasily.(官员很容易贿赂。)像例(1a.c)这类英语句子,从主语的角度看,句首的主语都是受事名词,在这一点上跟被动句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谓语的角度看,句中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一般现在时主动态,在这一点上跟主动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结构谓语动词使‘1I参见Lekakau,M.TheRealizationofMiddleSemanticsinEn#ishandGreek[A].UCLwor/dngpaperinlinguists.2002.1⑥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用主动形式而语义上却表示被动的意思,国内外的语言学文献上称之为中动结构。自K&R至今,欧洲语言里的中动结构一直深受国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语言学界对西德、罗马语中的中动结构多角度地展开了详尽而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包括英语、德语、芬兰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俄罗斯语等众多语言,其中最重要的论著有K&R(1984),Fagan(1988,1992),Fellbaum(1986),Stroik(1992,1995,1999),Ackema&Schoorlemmer(1994,1995),Steinbach(1998)等。国外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从结构和语义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描写和解释。2.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探讨中动结构的形成机制,即中动结构是通过句法操作还是词汇操作形成的。3.解释中动结构的构句制约因素,即为什么有的动词可以形成合法的中动结构而有些动词则不能,中动结构的形成受到哪些制约。第一个方丽的研究,国外语言学家主要关注的是中动结构的是类属性,情态,非事件性,名词的责任性,副词影响效应,施事性,隐含论元和论元结构以及主动形态。K&R(1984)指出中动结构具有很强的非事件性、类属性等特征,它不能用来报道具体事件。但Fellbaum(1986:4)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有些中动句也可以表示单一或重复性的事件。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对中动结构形成机制的探讨出现了句法说和词汇说两种主要的思路。持词汇生成观的主要有Hale和Keyser,Fagan,Achema,Schoolemmer,Massam,Robe,s,Zribi—Hert等。该观点认为中动句的生成是先于句法而在词库里生成的,主要是由于外论元没有在句法上投射,内论元便外移作了句子的主语。Fagan认为中动词在句法上是不及物的。由于介词滞留是一个句法上的操作,中动句不允许介词滞留,表明中动句不是句法生成的,而是通过内论元外化形成的。词汇生成观认为外论元被删除而不在句法上出现,这种观点在实际语言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它解释不了三方面的事实。第一,在许多情况下,施动者在外论元的位置可以得到恢复。例如:(2)ForJohn.thisbookreadseasily.其次,中动句的主语位置可以出现照应语。例如:(3)Booksaboutoneselfreadeasily.再次,中动结构不能像被动句那样通过英语中的介词bv加上一个显性的麓动者。例如:(4)‘ThecardrivesfastbyJohn.而持句法生成观的文献主要有Keyser和Roeper(1984)、Stroik(1992,1995,⑥硕士肇住论炙MASTER‘STHESIS1999)、Hoekstra和Robe,s(1993)、CarrierRandall(1992)等。该观点认为中动结构是在句法阶段形成的,由于中动词与被动词一样不具有给其内论元赋格的能力,这个内论元为了得到格而移到主语位置。Stroik(1992,1995,1999)认为,中动结构靠句法推导而成,中动词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论元降格原则使外论旨角色降至vP附加语位置,内论元通过升格移入结构主语位置。他多次论证中动旬在句法层投射完整的论元结构,从照应语和for短语的角度证据证明了中动词外论元的存在。他认为中动旬和被动句一样可以将外论元投射成附加语,即被动句带by短语,中动句带for短语。但Zribi.Hertz(1993)认为Stroik关于中动句的照应语可以解释为无先行词约束的照应语。Ackema和schoorlemmer(1995:178.180X下称A&s)也不赞成Stroik的施动论旨角色观点。他们认为中动句£of短语中的名词短语是感事i仓元(Expedencerargument)·第三个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多,它使得许多研究中动结构的语言学家困惑不已。关于将什么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K&R(1984)认为若语义上存在一个隐含的施事论元,这些句子就是中动结构。1wata(1999)甚至认为应该将隐含施事论元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但Massam(1992)把情态语义(modality)特征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有关中动结构的构句制约因素探讨的比较多。Roberts(1987)指出中动结构的逻辑主语必须是施事性的论旨角色(Agent/Actor)。Fellbaum(1986:15)指出“表示感知、理解、怀疑、情感等诸如此类的动词都不能构成中动结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解释这种施事性制约,因为这些类别的动词的逻辑主语的论旨角色都不是施事,而是感事,因此不能构成合法的中动句。Fellbaum(1986:18)J丕指出逻辑主语的语义角色也不能是受惠格或目标格。TaegooChung(1995)提出中动构句必须满足致使条件,即中动句的主语必须具备下面的特征:(,nlepropertiesof)XcausetheV-ingtobeAdj.Kemmer(1993)指出中动句通常用在这样的场合:“人们理解到事件存在一个外部施动者,通常是人,但是这个施动者,相对于受事而言,在说话人看来不够明确或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因而在语用上被弱化了。”【1J由于中动结构存在四个成分:主语、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三个可见成分和隐含施事(不可见成分),所以中动形式的合法性被归因于这四个构成成分,人们提出了各种条件来规范这四个构句成分使之形成可能可接受的中动形式。但每个条川Kemmer,S.TheMiddleVoic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3.1473件只能解释一部分中动结构而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动结构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国内语言学界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汉语界和外语界之间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不平衡,从事外语研究的学者对中动结构相对研究的多,从事汉语研究的学者对中动结构相对研究的少;对汉语里的中动结构的研究多是围绕着“NP+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进行句法与语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看到英汉语两种结构之间的相同点的学者多认为汉语里也存在中动结构,着眼于英汉语两种结构之间的不同点的学者否认汉语里存在着中动结构,汉语里中动结构还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国内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最早始于宋国明(1992,1997),他是最早提出汉语里存在中动结构的,并认为下例(5)与英语(a-c)句子对应的下列汉语句子“起来句”(5)a.Thisbooksellswell.这种书卖起来很快。11J这辆车开起来很快。b.Thecardrivesfast.C.Bureaucratsbribeeasily.官员贿赂起来很容易。是中动句,然而他没有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相比于欧洲语言里对中动结构的研究,汉语中动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Jixiaoling(1995:91)总结了英语中动句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中动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形式上是主动而在意义上是被动的。她认为汉语中“起来句”(中动短语)不可删除型的中动句才是真正的中动句,“起来句”(中动短语)可删除型的中动句不是真正的中动句。因为只有Jiif者跟英语中的中动句相平行,而后者跟英语中的系动词句相平行。戴曼纯(2003)看到汉语“起来句”(中动句)格式中的AP的存在,称格式表示的句子为中动结构,而把“NP(对象)+(状)+V起来”叫做中动小句。张宽龙、刘晴(2004)认为中动句是在语态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特殊语态类型。并指出中动句是当人们有感于物,针对某个具体事物做出快速反应,他们可能不会,也没有时间去考虑是否是用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而是直抒胸臆,脱口而出产生的。何文忠(2004)指出,英语里存在四种语义类型的中动结构。【2J他对西日曼语和汉语中的中动结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从认知的角度对中动结构的形成,构句11I“这种书卖起来很快”,“官员贿赂起柬很容易”似乎不足地道的汉语句子,町能是译者为了突;|j起来句的标志性而有意为之。但汉语里的确有“书很畅销”,“官员容易受贿”这样的句子。这砦q了含有表属性的性质,本文税之为中功结构。121何文忠(2004)认为英语中存在难易中动句、质量中动句、比较式质量中动铂和设计特征中动句等叫种类型的中动幻。4⑥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THESIS制约及其语义,句法特征进行了统一的解释,他确立了汉语非施事主语“起来”结构的中动地位,并对其语义,句法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证明了目前流行的对中动结构的分析,如句法说和词汇说,都存在较大问题,因而是不可行的;将认知语法理论运用于中动研究,对中动结构的各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解释。曹宏(2004,2005)对汉语中动句作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她将中动旬概括为“NP+VP+AP”这样一种格式,将句首的NP语义限制在受事的范围内,概括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是:旬首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并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划分了中动句的小类,讨论了进入中动句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语义限制:进入中动句中的动词必须是自主的及物动词;中动句对进入其中的形容词的选择限制条件是:就指向受事的形容词而言,它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非自主的,就指向施事的形容词而言,它必须是非自主的而不能是自主的。值得注意的是,她还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中动句的动词后附成分“起来”进行了讨论。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中动结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结构,汉语学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语中的“NP+VP+AP”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动旬或者汉语中不存在所谓的中动句。古川裕(2005)认为,“NP+V-起来+AP”格式具有二重性。从句首NP与V的受动语义关系看,有点类似中动语态,但句首NP对句尾AP来说,不是客体而是典型的主体。因而将“NP+V-起来+AP”格式视为疑似中动语态,并认为“NP(受事)+A(形容词)+v”格式才是真正的中动语态。陈立民(2006)指出,“NP+VP+AP”格式中,不论句首名词NP与动词V之问是“动作一受事”关系或“实施一动作”关系,该格式的句式义都概括为:存在着某个物体(包括人)或某类物体,当发生了与它相关的某种行为的时候,它显现出某种特征(或者说处于某种状态)。而英语middleconstruction这类句子的主语通常具有某种内在的特征,能够促使动词所表现的动作得以实现或难以实现。(VanOostenl977;Jaegglil986;章振邦2003:258)汉语中真正跟英语middle同类的是下例(6)带特定标志成分的受事主语句:(6)a.那些半大孩子,还不好蒙!d.剧本不容易写。b.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c.白虎团进了山就好消灭了。constructione.这本书好卖。f.这个字难写。这些句子表达的共同意思是:由于某个物体具有某种固有的特征,因此针对这个物体的动作容易实现或者难以实现。比如,例(6a)的意思是写成一个剧本费时费力。⑥硕士擘住论吏MASTER’STHESIS例(6d)的意思是蒙住“那些半大孩子”不费时、不费力。例(6b)的意思是“这个地方”不具备让人居住的条件。例(6f)的意思是把“这个字”写下来费时费力。(参看奥田宽2000)殷树林(2006)比较了英语中动句和汉语“NP+(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语义特征,认为“NP+(状)+v起来+AP”格式不是英语里所谓的中动句,而是汉语里常见的一般话题句。尽管有关中动结构的研究己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由于中动结构与其他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汉语中动结构的中动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不同语言学界,甚至同一语言学界的研究文献里,有关中动结构的争议和分歧仍不时存在。另一方面,对中动结构的本质理解和中动结构的特征的解释还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本论题中所讨论的中动结构以往常常被归入所谓的受事主语句,本研究表明,中动结构与其他的受事主语句有很大区别,我们有必要将其单独对待。中动结构有其深刻的认知动因,从认知入手能够抓住中动结构的本质。对中动结构进行详尽而透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动结构及其相近的各种旬式。1.3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文研究将以“表一里—值”小三角的语法观为指导思想,在前贤中动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汉语中动结构,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描写其类型及句法特点,结合语义特征、语义指向理论探讨汉语中动结构的语义特点,并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角度解释中动结构形成的动因,最后还区别了与汉语中动结构有纠葛的相关句式以及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在写作方面,由于中动结构问题在国外研究的较充分,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滞后,并且有些学者以英语中片面的中动理解来审视汉语,认为汉语并没有严格中动结构,因而笔者在借鉴国外对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鉴别标准的基础上,确立汉语的中动结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形成的动因,它与相关结构的辨析来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方面,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分中动结构界说、汉语中动结构的类型及句法语义特点分析、汉语中动构句认知及语用动因分析、汉语中动结构多维度考察四个部分。6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2.中动结构界说国内外语言学者虽然对中动结构的研究和论述颇多,但对中动结构进行明确界定的却很少。有的只是从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方面进行描写。在开展本文的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对中动结构的定义进行探讨和界定。因为,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它将直接切近中动语义的本质,关系到中动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句法语义体,直接关系到本文的考察对象和范围等一系列问题。2.1学术界的讨论关于以什么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国外语言学界存在着不少分歧,主要有以下凡种代表性的观点:隐含施事论元标准和情态语义特征标准。2.1.1以Keyser&Roeper和1wata为代表的隐含施事论元标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动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其外部论元没有得到句法投射,句子存在一个隐含的论元(implicitargument)。1wata(1999:327)认为应该将隐含施事论元作为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K&R(1984)也持类似观点。看下例(1a.c):(1)a.Thiskindofglassbreakseasily.(这种玻璃容易脆)b.Milkchocolatemeltseasily,(牛奶巧克力容易软化)c.Theseheavywindowsopeneasily.(那些重窗户容易打开)这一组句子其实存在两种解读,一种语义上存在一个外部施动者,一种没有。K&R(1984)认为若语义上存在一个隐含的施事论元,这些句子就是中动结构,若不存在外部施动者,句子就是作格结构(ergative),可以用all例(2a.c)就是作格结构:(2)a.Thiskindbyoneself来修饰。如下ofglassbreakseasilyallbyitself.b.Milkchocolatemeltseasilyallbyitself.c.Theseheavywindowsopeneasilyallbythemselves.而Rapoport(1999:151)将例(2a—c)归入中动结构,并认为“英语中动结构在任何层面上都没有什么逻辑主语论元,而且英语中动结构其内在就不是什么施事性的。”Langacker(1991:334)不同意Rapoport,在谈到下面例(3)这个句子时,他指出我们无法想象冰淇淋自己操控勺子把自己舀出来。(3)a.Thisicecreamscoopsoutquiteasily,b。+Thisicecreamscoopsoutquiteeasilyallbyitself.⑧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因此,正如Kemmenfl993)指出的那样,中动结构一定存在一个外部施动者。而作格结构中可以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即其主语就是能量传递的起始点,如:(4)a.ThecrystalvaseIboughtyesterdaybrokefornoreasonata11.b.Thedooropensautomaticallywhenthereatepeopleapproaching.c.Thiskindofcapsuledecomposesautomaticallyinstomach.诚然,中动句在语义上确实隐含着一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的执行者,但如果以隐含的施事论元作为评判中动句的标准,那么英语里大量存在的诸如难易结构也应视为中动结构,如下例(5a-b)两句:(5)a.Itisverydifficulttosolvetheproblem.b.Itisveryeasytoreadthisbook.而汉语里传统的受事主语句诸如这样的例子更多,如例(6a.c):(6)a.石油将很快用光。b.饭吃完了。c.路正修着呢。诸如以上这些例子都存在着动作的实旎者,但这些句子明显与中动句“表示主语通常具有某种内在的特征而促使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方式发生”的语义不相符合。2.1.2以Massam为代表的情态语义特征标准Massam(1992:120)把情态语义(modality)特征作为中动结构的晃定标准,并因此认为下面的句子也属于中动句。(7)a.Happychildrenlearnb.Idon'tpanicwell.(Massam)easily.(Ibid)easily.(Ibid)easily.(Ibid)c.Accidentshappend.Someproblemsarise事实上,(7a-b)中的动词是非作格动词,(7c—d)的动词是非宾格动词。而且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动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其外部论元没有得到句法投射,句子存在一个隐含的论元(implicitargument),这些句子就不应该归入中动结构。Massam的情态语义(modality)标准遭到1wata的反对,他(1999:327)认为“类属性和情态特征只是典型的中动结构的特征,而非中动结构的必要条件。”2.1.3对中动结构的类属性、非事件性的讨论英语里,一般现在时不用来表示真实发生的事件。(Langacker2001)如下侈O(8a—b)所示:⑥硕士擘位论炙MASTER’S丁HESIS(8)a.Hesmokesheavily.b.Hesmokedheavily.例(8a)是使用一般现在时,句子并不涉及到爱吸烟的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吸烟的动作,句子只是表达了一种与时间无关的一般事实;而例(8b)则不同,句子使用过去时,它明显涉及到过去某一时刻主语(He)爱吸烟的真实事件。中动句使用一般现在时,它排斥一般现在时以外的时体范畴。因为其他的时态将涉及到时间,而中动句是用来表述与时间无关的事实的一般属性的。K&R(1984:384)指出中动结构具有很强的非事件性、类属性等特征。Condoravdi(1989:17)认为“中动句有种一般性特征,它陈述了中动句主语的内在特征,正是这种内在特征决定了动作事件的发生。”因此,中动结构虽然使用动作动词但却表示非真实事件。如当有人说“饺子包起来很麻烦”时,并不一定真有“包饺子”这个动作事件在发生。尽管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中动结构在时体范畴方面受到的限制,并认识到这种时体制约与中动结构在语义上表非时间性和类属性的联系,但他们对于中动结构的类属性的理解却仍存在一定的差别。如Condoravdi(1989:17)认为这种一般性是中动句动作事件的一种习惯性的特征。11J而Fagan(1992:154)和Fellbaum(1986:4)则认为这种一般性是针对中动句动词语义上的旌事的。Fagan将中动结构施事的类属性理解为“peopleingeneral”。何文忠(2004)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英语的中动结构进行了界定。下面是他对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及其语义描写:(i)中动结构指的是[NPV(RPw)1结构,在该结构中动词语义上的受事充当句法上的主语而动词本身使用主动态的简单形式,副词或其他副词短语充当动词的修饰成分。(ii)中动语义既可以表述句法上的受事主语所代表的事物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使得在动词的发生呈现某种性状,也可以表述句法上的受事主语所代表的事物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使得在动词能否发生。曹宏(2004)关于汉语中动句的研究也并没有给中动句作出明确的界定。她将中动句形式化为“NP+VP+AP”,并认为其句式义是:句首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AP这样一种性状。但她同时又指出,“中动句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是指向句首的受事NP的”,“汉语中动旬也允许指向施事的形容词表达”。显然,曹文对汉语中动句的句式义的概括与“形容词都是指向句首的受事NP”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因而曹文的定义并不能将它文中的有些例子概括进去。曹文J1英语单“Thenewspaperreadsdaily”之类的{U子在Condoravdi霜束足习惯性中动幻。9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中用例如下:(9)a.这是什么烟,抽起来那么费劲。b.这么大的屋子收拾起来很辛苦。c.事情搞清楚了,解决起来就容易了。d.洋货用起来确实舒服,……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学术界对于中动结构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地方。但对于中动结构的重要特征,(Zwartl997)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i)从语义上说,中动结构是描述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的某种特性或状态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的发生。(ii)动词语义上的施事在结构中隐含,由受事充当句法主语。(iii)动词在结构中使用主动形态,表状态而非时体,句子使用一般现在时。(iv)动词所代表的动作通常要带副词(形容词)或情态词修饰限定。(v)动词表示同类动作的集合而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整个结构具有类属性和非事件性。2.2本文的观点本文拟在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中动结构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界定。首先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用名称“中动结构”中的“中动”既是一种语态范畴更是一种语义表达方式。之所以说“中动”是一种语态,是因为中动结构既不同于汉语主动句,也不同于汉语被动句。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文中第五部分详细讨论。之所以说“中动”是一种语义表达方式,是因为中动结构和主动句、被动句各自表达不同的认知意图,“是对同一事件基体不同认知侧面的表达”。【1】之所以用“中动结构”而不用“中动句”,是将中动句作为一种句式或结构句型来看待,因为以构句语法的观点看,构句义是不依赖于结构中各成分而独立存在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解释中动结构的句式义。我们将汉语中动结构的句式义界定为描述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由于固有的某种属性特征使季导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状态或方式发生。汉语中动结构具有以下一些句法语义特征:(i)进入中动结构的动词在词汇层面属于二价动词。但在句法层面由受事充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如削释【D】J一海外围语人学博卜学位论义200410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当句法主语,该动词语义上的施事在句法层面不能实现。【lJ(ii)动词表示同类动作的集合而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整个结构具有类属性和非事件性。(iii)结构中动词排斥“被”字的修饰,结构也不能包含于“把”字结构。【2J(iv)结构中动词前或动词后必须出现形容词性成分。(v)结构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动词不能加时态词修饰。以上这些特征可以看作是判别汉语中动结构的标准。如下例(10)a-d组例句中,(10)a.这篇文章翻译起来很难。/轿车开起来很舒服。b.这狗叫起来好象饿狼一样。/他跑起来没有多少声响。c.这种小说很畅销。/现在的局面难控制。/进口香蕉好吃。d.老年人容易健忘。/他这人很难上当。根据本文的界定,a组和c组属于中动结构,b组和d组不属于中动结构,因而诸如b组和d组的句子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类。Ol返芈所说的“受事”是广义的受事,包括对象,丁且、结果、方式等语义格。121形式J:使用土动m语义卜表吖i被动星中动结构本质特征,但汉语缺乏形态受化,我{『J无法直接从形式I.识别主动‘J被动,斟l山我们采用“被”。,结构年n“把…,结构水搭删它’I被动态的区别。】1⑧硕士晕住论炙MASTERSTHESIS3.中动结构的类型及句法语义特点3.1中动结构的类型根据上一章节对中动结构的界定标准,我们认为汉语里有两种类型的中动结构:一种是动词位居形容词前的中动结构s1,另一种是形容词位居动词前的s2。从成分构造上看,S1、s2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句首通常是一个名词性成分(记作NP),S1句中通常是动词性成分(V-起来)、句尾通常是一个形容词成分AP,而s2旬中通常是形容词成分(难、容易、好)、句尾通常是一个动词性成分v。我们可以将S1、S2结构形式化,记作:S1:NP(受事)4-V-起来4-APs2:NP(受事)+难/好/容易+V11】请看下表3-1、表3-2分别对S1、S2的示例:表3-1序号123NPv-起来操纵起来开起来理解起来AP这种机器轿车那种小说简单极了很舒服太乏味了表3.2序号123NPA(难/好/容易)很好特别难容易VP这种面包这个手续那种问题吃办理解决从上表3.1、表3.2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S1、s2句首的lqP(机器、轿车、小说、面包、手续、问题)所表示的事物分别是动词语义上的受事;句中动词“操纵、开、理解、吃、办理、解决”都是二价动词,但在句中都只带了一个受事论元,语义上的施事论元没有在句法上实现;句中动词没有带时体助词,句子都是现在时态。并且这些例句都可以用含疑问代词“怎么样/怎样”的疑问句式“NP怎么样”Inl这单我们姑日兜将s2结构描q为“NP(受事)+I好/难/容易l+V”,实白、l二“好/难”虽语表形式相同。但a:语义fI都町以进一步分化为“好,、好2”和“难。、难z”,奉文3.3,1小节将艟开详绑讨论。12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来提问。如在我们的语言事实生活中可以出现如下例(1a-b)问答会话。(1)a.甲1:这种机器怎么样?/这种机器操纵起来怎么样?乙1:(这种机器)操纵起来简单极了。b.甲2:这种面包怎么样?乙2:(这种面包)很好吃。我们知道疑问词“怎么”用于疑问句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等方面进行发问的,而这类中动结构可以回答对事物性质状况的提问。【1l也就是说,中动结构在语义用途上是表达事物性状的。3.2s1结构的句法分析3.2.1格式“NP+v-起来+AP”的分析以图式的观点看,该格式“NP+V-起来+AP”可视为符合某种特征的一组范例的图式。如下例(2a.g)句都是该格式的示例:(2)a.他跑起来慢腾腾的。(施事)e.高度酒喝起来很爽。(对象)g.雅虎通聊起来经济方便。(方式)上例(2)中,从NP、vP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看,例(2a—Is)中主语“他”与动词“跑”“说”是陈述关系,也就是说句首NP(他)是VP(跑、工作)的动作施行者;而例(2c.2)中,主语“这支笔”与动词“写”、“空调房”与“呆”、“高度酒”与“喝”、“饺子”与“包”、b.他说起话来声音沙哑。(施事)f.饺子包起来非常麻烦。(结果)c.这支笔写起来特别流畅。(工具)d.空调房呆起来很凉爽。(处所)“雅虎通”与“聊”等都不是陈述关系,这些句首NP和动词v之间均为广义的支配关系。也就是说,例(2c-g)旬首NP是VP典型的或非典型的受事。于是,根据句首NP与VP动词的语义关系,我们可以将格式“NP+V-起来+AP”分为s0、s1两类:SO:NP《}+v-起来+APS1:NPi,+V-起来+AP上文我们已经指出,s1是本文界定的中动结构的一种类型之一。而我们认为s0虽然具有和s1相似的语表形式,但在句法特别是语义方面与s1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首先,so、Sl之闻一个明显区别是,sO的句法主语是结构中动词v语义上的施事,而S1的句法主语则是结构动词语义上的受事。正是这种动名间施受关系的不同,使得这两种结构在语义表达上存在着不同:s0的语义表达一般可以分解为①111参见几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玎讧JiMl.“怎样”的指代用法询问性质,疑代词用法咖问状况,嗬“怎么栉”用于询问时用法川“怎么”.1994:578-581.13⑥硕士擘住论炙MASTER’STHESISNP+V,②NP+AP,⑨V+AP三个语义结构;而s1的语义表达则分解为OV+NP,②NP+AP(或卜S]+APt”、v+AP)两个语义结构。请看如下两例:(3)那人笑起来怪恐怖的。一①那人笑+②那人怪恐怖的+③笑起来怪恐怖的(4)a.高度酒喝起来很爽。一①(某人)喝高度酒+②喝的爽+③(高度酒让喝的)【.人】爽b.自行车骑起来很耗体力。一①(某人)骑自行车+②骑车很耗体力c.葡萄吃起来有点酸。一①(某人)吃葡萄+②葡萄有点酸其次,SO结构中的动词v可能是及物的也可能是不及物动词的,并且“起来”不是动词v的必须后附成分,因而“起来”可以删去;而S1结构中的动词v则只能是及物的,而且“起来”是动词v的后附成分,不能删去。如下例(5a.c)所示:(5)a.他跑起来慢腾腾的。(不及物,1价)一一他跑慢腾腾的。b.他说起话来声音沙哑。(及物,2价)一一他说话声音沙哑。b.这支笔写起来特别流畅。(及物,2价)一一·这支笔写特别流畅。c.高度酒喝起来很爽。(及物,2价)一一·高度酒喝很爽。第三,我们认为sO、S1的结构层次也不相同。sO的结构层次是INP№g+[v-起来+AP】】’“V.起来”和AP之间是主谓关系;而s1的结构层次是INP§。+【V:起来+AP】】,“V-起来”和AP之间是状心式偏正关系。有关这点我们将在3.2.1.2小节展开详细的讨论。sO和s1句法和语义表达上的种种区别,是我们将s0、s1视为不同的结构的重要原因。我们不同意陈立民(2006)将格式“NP+V-起来+AP”看作一种统一结构,并将这种句式的意义概括为“存在某个物体(包括人)或某类物体,当发生了与它相关的某种行为的时候,它显现出某种特征”。因为象s1这种中动结构要表达的是事物由于本身固有的某种属性特征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状态发生,而不是相反。3.2.2S1构句成分的分析前面我们已经简要地指出,结构S1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句首通常是一个名111符吁I—s】表水动词V语义1.隐含的施事,下文类似。14⑥硕士学位论吏MASTER‘STHESIS词性成分NP,句中通常是一个动词性成分VP(V-起来),句尾通常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分AP。下面我们具体讨论S1构句成分在句法语义方面的特点。3…221NP的构句特点s1结构中的句首成分,绝大多数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如上表3-1和例(2c-g)各例句。另外,曹宏(2004)指出,只有极少数的的句首成分是由动词性成分充当的。如下例(6a-b)所示:(6)a.和著名作家同台领奖,说起来是多么荣耀和令人羡慕啊。b.那么,多给老人们尽点孝心,而少生兄弟妯娌们的闲气,算起来还倒真不错呢。例句(6a-b)从语义表达上看,这些动词性成分都是指称性的而不是陈述性的。其理由有二:其一,旬首的动词性成分都可以用体词性代词“什么”来替换,而不能用谓词性代词“怎么样”来替换。如下例(6al--b1)所示:(6)a1.仕么说起来是多么荣耀和令人羡慕啊。b1.仕么算起来还倒真不错呢。其二,旬首的动词性成分后可以添加指示性的名词短语“这件事”或“这种行为”作为它语义上的同位语。如下例(6a2一b2)所示:(6)a2.和著名作家同台领奖这』生重,说起来是多么荣耀和令人羡慕啊。b2.那么,多给老人们尽点孝心,而少生兄弟妯娌们的闲气鲨盈堑盘,算起来还倒真不错呢。因此,用NP表示中动结构的句首成分基本合适。但在实际语料中,有些中动结构例句句首的NP可以不出现。这里一般分为空语类和隐含性成分两种情况。请看下例(7)。a.那烟i,显然放的时间长了,[ei]抽起来十分干呛。b.他的诗i都很短,[ci]朗诵起来并不费劲。c.幸好来临之前看了好些报纸,[话]说起来才有板有眼。d.古板古调的写东西,如果作者又是一个青年,[他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枯燥而浮浅。例句(7a.d)中,前两句的句首NP承前省略变成了空语类,这个被省略的成分可以从前面的句子中找回来,如例(7a-b)中我们用加相同下标的方法,来表示空语类跟上文的某个NP有相同所指;后两句的句首NP在语义上是隐含性成分,只能根据上下文所表达的内容会意和推断出来,如例(7c.d)句中方括号中的隐含性成分就是中动结构的句首NP。⑥3.2.2.2硕士学位论吏MASTER’STHESISV-起来的构句特点S1:“NP+V-起来+AP”中动结构,“v.起来”处于结构的中间部分,V在语义上统制着NT,句法上联系AP部分,v的语法特征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结构的句法特点。与典型的动词短语相比,能够进入格式Sl:“NP+V-起来+AP”中的v具有独特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V是词汇层面的二价及物动词虽然中动结构的动词在句法层面只联系着一个论元,但进入中动结构的动词首先必须满足二价及物动词这一条件。如果不是及物动词,占据结构句首的句法主语不是受事,那么从语义上看,将不会形成我们所界定的中动结构。因而v在词汇层面上是二价动词,在语义上联系着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2)S1中的V绝对排斥述补式的动词根据宋国明(1997)、何文忠(2004b),尽管英语中动结构允许动结式嵌入,而汉语中动结构却不允许嵌入动结式。如下例(8)所示:a.Plastictireswearsflateasily.b.Thisenvelopsteamsopeneasily.c.Thisbuildin}gsburndowneasily.d.Penniesdon’twaerthineasily.+塑料轮胎磨平起来很容易。111+这种信封拆开起来很容易。’这些房子烧毁起来很容易。‘硬币磨薄起来不容易。·女孩子吃饱起来很斯文。+他写完起作业来很认真。不只s1格式中排斥述补式动词。s0格式中同样排斥述补式动词。如下例(9)(9)a.女孩子吃起来很斯文。b.他写起作业来很认真。例(9)中,“吃”、“写”改换成相应的述补式动词语“吃饱”“写完”,句子就不合法。可见,无论是s1还是s0,结构中的v不能为述补式的动词。(3)S1中的V不能是心理感官类的动词Fellbaum(1986:15)指出,“表示感知、理解、怀疑、情感等诸如此类的动词都不能构成中动结构”。心理感官动词不能构成中动结构,这一点几乎得到共识。因而s结构“NP(受事)+v.起来+VP”中的动词除了不能是述补式动词外,也不能是心里感官类的动词。如:(10)a1.*乞丐同情起来很容易。b1.,武侠小说享受起来很过瘾。a2.乞丐帮助起来很容易,b2,武侠小说阅读起来很过瘾。ill“塑料轮胎磨损起柬很容易”的确小能说,但实际生活中有“塑}{轮胎舞膊损很容易”,杖是语义改变r,I伍凡我们发现”塑料轮胎很容易磨损”也町以说,这人概l硅汉语的韵律有关。16⑨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例(10a1.b1)中因为“同情”“享受”是心理感官类动词而不可接受。而例(10a2-b2)中换成动作动词“帮助、阅读”又成为是合法的表达。我们似乎可以说,格式中的v应该是二价的动作动词。在这一点上,曹宏也指出,能够进入中动句的动词的语义特征为【+自主】。IU(4)Sl中的v时态的无关性“v-起来”在S1“NP+V-起来+VP”中,表示的是一种抽象活动,而非某一确定时间里的具体动作行为,动词v不能添加时态助词“着、了、过”。12l但作为一种活动,一个非事件句,却可以在某一具体语境里由上下文赋予v所表示的这一活动的某种时间特征。而这种时间特征不能从v的句法语义上体现出来,不是V本身所具有的。如例(11)所示,(11)a.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a1.·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着/了,过比较困难。a2.·这个问题解决者/了/过起来很容易。a3.·这个问题解决着/了/过比较困难。b.这篇文章翻译起来很容易。b1.啧l篇文章翻译起来着/了/过很容易。b2.·这篇文章翻译着/了/过起来很容易。b3.,这篇文章翻译着,了/过很容易。上例(11a1一a3)及(1lbl--b3)表明,我们分别在“起来”6口或“起来”后或“起来”的位置添加时态词“着、了,过”,将会导致S1结构不合法。3.2.2.3AP的构旬特点AP部分一般是由形容词性的成分构成。从意义上看,这个AP是表示状态的,而不能表示动作或行为。下面我们分别描写进入S1结构的AP的几种典型情况。根据朱德熙(1956:3.5),形容词的复杂形式主要包括四种:①形容词的各种重叠形式,如“小小儿的、干干净净的、糊里糊涂的”等。②形容词带上各种后加成分。如“热乎乎、老实巴交的”等。③形容词带上各种前加成分,如“冰凉、红通”等。④以形容词为中心构成的词组,如“很高、非常漂亮、多么高兴。”这些形容词的复杂形式都能充当中动结构的AP。例如(12)所示;(12)a.这是什么烟。抽起来那么费劲。11l曹宏中动q对动例形容例的选择限制发,E理摆f町.语苦科学2004(1).Pl曾宏指}I;(20叫:17X中动q的动词历n,以加时态助训“者”,但我们发现她所举的例fU中的动侧都是甲音节的,并且“着”u,咀换j虎“起米”,向双旨节的功诃则小能用“着”H能用“起米”,所以我们认为中曲结构的动例v足倾向于后附。起柬”助诃。17⑥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b.这篇文章翻译起来堡奎曼。c.和著名作家同台领奖,说起来是垒么苤擢塑金厶羡蔓啊。d.这块布料摸起来滑溜溜的。根据朱德熙(1956),形容词的简单形式主要表示性质,而形容词的复杂形式主要表示状态,并且含有评价意义。而上文我们对中动结构的界定中正好涵盖了非动作事件的状态义,可见形容词的复杂形式正好满足了中动结构的语义表达要求。而形容词的简单形式一般不能单独充当中动结构的AP的,除非在对举的语境中才用。请看下例(13a-e)(13)a.有些事情说起来奎星做起来韭。b.这个问题处理起来比较难。c。这个问题处理起来难。进入S1中的AP也可以是否定形式的。如果要对S1结构进行否定的话,就只能对结构末尾的AP添加否定词“不”进行否定而不能对句中的动词V进行否定。如下例(14)所示:(14)a.这篇文章翻译起来很容易。a1.这篇文章翻译起来不容易。b.轿车开起来比较舒服。b1.轿车开起来不舒服。b2.,轿车不开起来舒服。例(14)表明,s1结构中的AP既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如果要表达否定的意义,就只能对结构末尾的AP进行否定而不能对结构中的动词v进行否定,否则句子将不合法。3.2.3a2.·这篇文章不翻译起来容易。S1结构层次分析对于SI:“NP+V-起来+AP”格式的层次结构,我们可以凭语感知道其基本格局是主谓结构,那么其层次结构该如何分析呢?曹宏(2004)使用并立扩展法证明了中动句“NP+VP+AP”的结构层次为NPI(VP+AP)。曹文所谓的“中动句”(NP+vP+AP)其实就是将“NP+VP+AP”格式的句首NP限定在NP是VP动词的受事的范围内,也即本文的S1中动结构。下面我们使用并立扩展法来简单的验证SI:“NP(受事)+v-起来+AP”的结构层次应该分析为“NP(受事)I(V-起来+AP)的正确性。范继淹(1983:231)发明了并立扩展法:如果ABC组合后的后两项能扩展为并立结构(BC+B、C),那么ABC=A+(B+C)。如“他很高”可以扩展为“他很高,⑥硕士擘位论走MASTER‘STttESIS很瘦”,所以层次是“他l彳艮高”。如果ABC组合后的前两项能扩展为并立结构(AB+A'B‘),那么ABC=(A+B)+C。如“红的花”可以扩展为“红的和黄的花”,所以层次是“红的I花”。用这种方法来考察S1:“NP(受事)+V.起来+AP”,不难发现s1的后两个部分“V.起来+AP”可并立扩展为(V-起来+AP)+(v.起来+AP、),而前两个部分NP(受事)+v_起来不能并立扩展为(NP(受事)+v-起来)4-(NP’(受事)+矿.起来)。如例(15)所示:(15)a.那部小说构思起来很费神。一·那部小说构思起来这部小说写起来很费神。一那部小说构思起来很费神写起来很麻烦。b.这种局面控制起来不容易。一·这种局面控制起来那种局面疏导起来不容易。一这种局面控制起来不容易疏导起来很麻烦。通过例(15a-b)我们知道,S1只能并立扩展为NP(受事)+(V-起来+AP)+(矿.起来+AP、),因而NP(受事)+(V-起来+AP)+(v.起来+AP、)层次为NP(受事)l(V-起来+AP)+(V ̄.起来+AP、),也就是说s1的层次为NP(受事)l(v-起来+AP)。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S1的基本层次结构都是切分在旬首NP和“v.起来”之问,也就是说,S1在第一层次结构上是主谓结构。其实,通过结构变换手段,S1中的“v.起来+AP”后附“的”都可以移到句首NP前定语构成名词性短语,以上例(15a-b)说明:(15)a.这种局面控制起来不容易。一控制起来不容易的局面b.那部小说构思起来很费神。一构思起来很费神的那部小说这说明“v_起来+AP”具有结构的凝聚性,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前移至句首。这也是s1的基本层次结构切分为NPI(V-起来+ALP)的一个有力佐证。3.3s2的句法分析在这一小节里,我们对S2“NP(受事)+难/好/容易+VP”结构从构句成分和层次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s2结构的句法特点。3.3.1S2构句成分的分析前面我们已经简要地指出,S2结构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句首通常是一个名词性成分NP,句中通常是形容词成分(好、容易、难),句尾通常是一个动词性成分VP。下面我们具体讨论S1构句成分的特点。⑨3.3.1.1硕士学位论吏MASTER’STHESISNP的构成特点S2结构中的句首成分由名词性成分NP充当的,如上表3.2各例句。S2的句首主语绝大多数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并且这些名词组是复杂形式,倾向于带有指示词或其他修饰语。如下例(16)(16)a.这种面包很好吃。后一句带修饰语“街道上”。与S1的句首成分相似,S2结构句首成分有时也可以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如:(17)创作小说不容易。b.街道上的混乱局面很难控制。例(16a-b)句首分别是名词组“这种面包、街道上混乱”,前一句带指示语“这种”,a.牡么不容易?b.创作小说这盐红趁不容易。这种动词性成分充当中动结构句法主语,仍然是表指称性而不表陈述性的。因为我们可以用体词性代词“什么”来替换或者在动词性成分后添加体词性成分“这种行为”来复指它。3.3.1.2形容词(好、容易、难):结构成立的必需成分在S2中,形容词“好、容易、难”是处于结构中间的必需成分,有时形容词前面带表程度“很、非常、十分、比较”等的副词修饰。首先,必须指出的是,s2结构中的“好[hao]”应该分化为好1和好2两个。好-表示事物的某种性状好,对主语暗含着某种积极的评价意义;好2相当于“容易”,带有一种对主语所实施的动作v的某种积极的情态意味。【1J如下例(18)所示:(18)a.这件衣服很好l看。b.那篇文章很好2理解。一b1.那篇文章容易理解。一a1.幸这件衣服容易看。一a2.幸好1看这件衣服。一a3.这件衣服看起来很好l。一b2.好2理解那篇文章。一b3.}那篇文章理解起来很好2。例(18a)含有赞美这件衣服的评价义,(18b)含有“理解这篇文章”可能很容易这样一种情态义。同时例(18)显示,好l和好2在s2结构中的句法表现有所不同,(18a3)与(18b3)的差别表明,好l与动词v在结构中相对位置灵活,而好2与动词v在结构中的位置相对固定,好2与动词v结合的很紧,具有词汇化的倾向。其次,s2结构中的“难”也应该分化为难-和难2两个。难l表示困难,与“容易”相对,带有一种对主语所实施的动作V的某种消极的情态意味;难2与好1相对,表示事物的某种性状不如人意,对主语暗含着某种消极的评价意义。难。和难2在S2结构中的句法表现有所不同。如例(19)所示:参见几叔湘现代汉语八西刊【M】.北京:商努日J书馆1994:22620⑥硕士擘住论丈MASTER’STHESIS(19)a.这问题很难1解决。一a1.这问题不容易解决。一a2.很难1解决这问题。b.他那番话真难2听。-..-b1.}他那番话不容易听。一b2.宰真难2听他那番话。一b3。}他那番话听起来真难2。一a3.这问题解决起来很难l。例(19a)含有“解决这问题”可能很难这样一种情态义,(19b)含有批评他那番话的评价义。例(19a1-b3)表明,难2在S2结构中的位置相对固定,难2与动词v结合紧密。具有词汇化倾向。其三,如果没有形容词,那么整个结构将不成立或句子的意思发生了改变,而且S2结构进行否定也只能将否定词“不”添加在形容词上而不能加在句末的动词v上。如下例(20)所示:(20)a.好人(真)难做。a1.·好人做。a2.好人不难做。a3.·好人难不做。b3.·这道题容易不算。c3.,那个地方好不找。b.这道题(比较)容易算。b1.峨l道题算。b2.这道题不容易算。c.那个地方(很)好找。c1.·那个地方找。c2.那个地方不好找。我们认为,s2中的形容词之所以不能少,是因为s2是一种突显受事性状的结构,它表达“句首主语(动词语义的上的受事)由于其自身的固有属性而怎么样”这样一种句式义。一旦结构中缺失形容词,那么句首NP和句末动词V在语义上只存在单纯的受动关系,这样一来,该结构将不能给听话人传达任何新的信息,这违反了汉语“旧信息.新信息”的信息组织结构,没有任何实际的交际价值,显然在语义上没有得到完整表达而不被人们所接受。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将形容词“好,容易/难”在S2结构中的对应关系归纳如下表3.3I情态义好2V容易好l难l难2V这篇外文好√难t/容易翻译。晕冠蛋糕很好1吃。面包很难2吃。l评价义3.3.1.3V的语法特点s2结构中,动词v处于结构的末尾,v在语义上统制着NP,句法上受形容词(容易、好、难)的修饰,能够进入格式S2中的V具有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动词V是词汇层面的二价及物动词和S1相同,S2结构的动词在句法层面也只联系着一个受事论元,但进入中动⑧硕士擘位论炙MASTERST11ESIS结构的动词必须满足二价及物动词这一条件。如果不是及物动词,那么占据结构句首的句法主语不是受事,从语义上看,将不会形成我们所界定的中动结构。因而v在词汇层面上是二价动词,在语义上联系着施事和受事两个论元。在结构中只有动词语义上的受事实现为句法主语。如上表3.2各例所示。(2)S2中动词v的韵律特点从动词v节律的角度看,动词v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但总体上倾向于单音节动词。与s1不同的是,s2中的动词v并不象S1中那样严格排斥述补式动词。下面我们以例(21)来分析s2结构中动形搭配在韵律方面受到的制约要求。如例(21)a1.邓丽君的歌很好-盟。b1.邓丽君的歌很好2盟撞。c1.签证手续很难l壶堡(办)。d.身上散发的汗臭味很难2盟。a2.’邓丽君的歌很好11匣宝。b2.这个问题很好2盘至迭。c2.签证手续很难t查虹(办)。e1.这篇文章容易塑i塞箧。e2.这篇文章容易这:瞳』蚕:瞳。例(21a)中“听”是单音节及物动词,“听完”是双音节述补式,这表明好l倾向与单音节动词v搭配,且与述补式动词不相容;(21b)中“听懂”是双音节述补式动词,“解决”是双音节动词,这表明好2倾向与双音节动词v搭配,且能与述补式动词相容;(19c)中“办理”是双音节动词,“办好”是双音节述补式动词,但“办理、办好”都可以替换成单音节动词“办”,这说明难l既能与单音节动词搭配也能与双音节动词搭配,但倾向与单音节动词搭配,也不排斥述补式动词;例(21d)中的动词“闻”是单音节,表明难2与单音节动词搭配;例(21e)中动词“朗读、读洞、看懂”是双音节动词,“读”是单音节动词,同时“读懂屠懂”还是述补式动词,这表明【容易】与动词搭配对语音节律要求最灵活。我们将S2结构中形容词[jff/容易/难1与动词在韵律要求方面相容搭配的情况归纳为如下表3.4。Ill\\肜(A)V‘动(爪非述补式述补式好1+好2+难l+难2+容易++++V取+++III“+”表水S2结构中动彤搭配相容,“一”表4:动彤小相容搭配,。+/.”表爿÷动彤=l善酣在韵律方由比较自由。22⑥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3)S2中的v时态的无关性在s2中,动词v表示的是一种抽象活动,而非某一确定时间里的具体动作行为,动词V不能添加时态助词“着、了、过”。11l但作为一种活动,一个非事件句,却可以在某一具体语境里由上下文赋予V所表示的这一活动的某种时间特征。而这种时间特征不能从V的句法语义上体现出来,不是v本身所具有的。如例(22)所示,(22)a.这个问题好解决。b.这篇文章很容易翻译。例句(22a1.b1)不合法。3.3.2a1.啧茎个问题好解决着/了,过。b1.·这篇文章很容易翻译着,了,过。上例(22)中,我们分别在例(22a-b)动词后添加时态词“着、了、过”,导致s2s2结构的进一步分化综合上表3.3和表3.4看,我们可以得出s2结构中动形搭配在韵律要求方面与形容词语义关联性的两条重要结论:(i)好2、难l、容易与动词v搭配在韵律方面遵循着基本相同的要求,而这种韵律要求的相似性正是来源于形容词I好2、难1、容易】在s2结构中的情态义。(ii)好1、难2与动词V搭配在韵律方面遵循着基本相同的要求,而这种韵律要求的相似性与正好来源于形容词【好l、难2】在s2结构中的评价义。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S2结构分化为以下两种形式:S2.1:NP(受事)+好2/难l/容易+Vm/单s2.2:NP(受事)+好1/难2+v#3.3.3S2结构层次分析s2结构形式简单,层次明了,其基本格局是主谓结构,即s2的结构层次应该分析为【NP+【难/好/容易+V】】。之所以如此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1.如果对s2结构主语的性状以“NP怎么样”句式进行提问,那么其相应的答句形式是【难/好/容易+v1,这说明【难/好/容易+V】在结构上具有独立性,是一个整体。如下例(23)所示:(23)a.邓丽君的歌很好听。O:邓丽君的歌怎么样?A:(邓丽君的歌)很好听。2.如果对S2结构进行否定也只能将否定词“不”添加在形容词上而不能加在【1l曾宏指出(2004:17)'中动}u的动诃后廿丁以加时态助词“着”.但我们发现她所举的例句中的动诃都是单音节的,并且“着”町以换成“起水”。胁权占节的动洲则小能用“着”只能用“起束”。所以我们以为中动结构的动训v足倾向十后附“起来”助涮。23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句末的动词v上,这说明形容词【难/好/容易】是结构语义表达的中,tL,,而且否定词“不”否定的是【难/好/容易+v】。如下例(22)所示:(24)a.外语很难学。a1.外语不难学。a2.·外语难丕学。3.如果对S2结构定语化,只能将【难/好/容易+V】结构块整体前移至句首作NP的定语。如下例(23)所示:(25)a.外语比较难学。一难学的外语b.这篇文章很容易翻译。一容易翻译的文章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将s2层次结构分析为【NP+【难/好/容易+V】】,而【难/好/容易+V】结构简短,特别是【难2V】和【好2V】还具有很强的词汇化倾向,如“好2说、好2吃、难2吃、难2闻”等,所以我们将【难,好/容易+Ⅵ视作短语词,不再对其进行下位结构划分。3.4汉语中动结构的语义分析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旬法成分特别是问隔的句法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下面我们以S1、S2结构中的形容词AP(包括好、容易、难)为参考点,分析形容词AP与结构中其他成分的语义指向关系,揭示AP在该结构中的语义地位。3.4.1s1中^P的语义指向分析根据语料显示,s1中AP的语义指向存在以下四种情况;(i)当AP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支配对象的性状时,ALP指向NP。如(26)a.这首歌听起来很优美。(歌一优美)b.那姑娘看起来活泼可爱。(姑娘一活泼可爱)(ii)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关涉的广义受事的性状时,又表示该动作行为的隐含实施者的心态反应或感受状态,AP指向(NP、【.s】)。一般说来,这种指向(NP、【.S】)的形容词是在语义上是二价形容词。如(27)a.空调房呆起来舒服凉爽。(空调房一舒服凉爽,【.人】一舒服凉爽)b.这样的生活过起来单调乏味。(生活一单调乏味,【.人】一单调乏味)(iii)当AP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时所伴随或实施后达到的状态,又表示该动作行为隐含实施者的心态反应或感受状态,AP指向(v、f-S])。如(28)a.高度酒喝起来很爽。(喝一爽,【.人】一爽)b.那条山路走起来很费劲。(走一费劲,【.人】一费劲)(iv)当AP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实施后时或实施后所达到的状态,AP指向v。24⑧、o—/硕士学位论走MASTER’STHESIS如(29)a.案件调查起来非常困难。(调查一困难)b,这种表修理起来很麻烦。(修理一麻烦)通过对格式中AP的语义指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①AP是该格式的语义重心,是句子的自然焦点。②AP与格式中构句成分间存在着一个语义连续统。s1中,NP—AP与v—AP处于连续统的两端,而(NP、【.S】)一AP和(VP、[.s】)一AP处于连续统的中间地带,界限模糊。③A_P是整个结构表性状的枢纽点,NP是性状的主体。3.4.282中A的语义指向分析前面3.3.1.2小节中,我们已经指出,s2结构中的形容词表达的是一种对主语所表事物的评价义或情态义,这种评价义或情态义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主观义,它是在句式结构中产生的。因此单纯从S2结构的句法成分来分析形容词在s2中的语义指向是行不通的。下面我们借助变换分析法来确定S2结构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情况。采用变换分析法,s2—1结构可以转换为格式“好2/难1/容易+v露,¥+NP(受事)”,除了【好2v硬,}】,s2—1结构可以转换为格式“v训.+NP(受事)+难l/容易”。如下例(30)所示:(30)a.这个问题很好2解决。一a1.很好2解决这个问题。b.贷款手续很难-办。一b1.很难1办贷款手续。c.这台机器容易操作。一c1.容易操作这台机器。a2.·解决这个问题很好2。b2.办贷款手续很难。。c2.操作这台机器容易。这种转化表明,s2.I结构中形容词【好2/难l/容易】的语义是指向【v驯¥+NP(受事)】的,它表达的是对V-NP这种动作事件的主观评价。采用变换分析法,含【好1+V41的s2—2结构可以转换为格式“Vt+NP(受事)+(觉得)好1”,也可以删除动iNv*】而保持基本句意不变;而含【难l+V*】的s2—2结构则不能以此种方式变换为“V¥+NP(受事)+(觉得)难2”也不能删除动词【V#】,但这种变换的差别是由【难,+Vt】的词汇化倾向造成的,因为【难1+Vt】在变换中被割裂。如下例(31)所示:(31)a.邓丽君的歌很好1听。一a1.听邓丽君的歌(觉得)很好1。b.青涩的苹果很难z吃。a2.邓丽君的歌很好l。⑥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nESIS—b1.木吃青涩的苹果(觉得)很难2。b2.木青涩的苹果很难2。通过对s2—2的变换分析,我们认为形容词【好1/难2】在语义上是指向句法主语NP的,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受事主语NP所表事物的某种属性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义。归纳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s2.1中的形容词【好2/难i/容易】在语义上指向动作事件【V科+NP(受事)】的,它表达的是说话人对【V-NP】这种动作事件的主观评价;而S2-2中的形容词【好1,难2】在语义上是指向句法主语NP的,表达的是说话人对受事主语NP所表事物的某种属性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义。3.4.3句式的语义特点S1、S2结构在表达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语义特点,下面我们从句首NP的通指性、隐含施事NP的任指性、v的无界性、命题表达的非事件性等方面分析中动结构的语义特点。【1】3.4.3.1句首NP(受事)的通指性特征从形式构造上看,不论是s1还是s2,句首的NP有光杆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两种形式。如下例(32)所示:(32)a。这道题算起来有些麻烦。/那入难对付。b.外语学起来不容易。/香蕉好吃。例(32a)句中的句首NP“这道题、那人”是名词性词组,(32b)句中的旬首NP“外语、香蕉”是光杆名词。当光杆名词作主语时,它在指称上往往是通指性的。也就是说,光杆NP所指的对象往往是整个一类事物。例如:(33)a.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光滑。b.派克钢笔好用。(33)中的主语“桃源石、派克钢笔”都是通指性的,所指的对象是整个一类事物或这类事物中的任一个体。名词性词组充当中动结构的主语,在指称上又有任指、泛指、定指三种情况。例如:(34)a.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b.混乱局面比较难控制。c.这篇文章翻译起来很容易。(34a)中“什么”是一种任指性用法,(34b)“混乱局面”是泛指,指某个范围里面不确定的个体,(34c)中旬首NP“这篇文章”是有定的。(34a-b)的句首NP都具有通指性,(34c)中旬首NP虽然是有定的,但整个句子仍然具有通指性特点。Ill参见笑锋文.“NP+V起来+AP”格式纠法语义分析【J】.牛中师范人学研究生学报,2006(4).26⑥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3.4.3.2隐含旌事NP的任指性特征s1、s2中,动词v语义上的施事通常不出现,受事不但出现,而且通常在句首作表层结构的主语。如:(35)文章写得流利,读起来顺口易懂。例(35)中,“读”的施事虽然没有出现,但因为“读”这个二价动词的论元结构中必须包含两个论旨角色:一个是施事,一个是受事;我们知道,这个施事是存在的,那就是‘读’文章的人。只是这种句子中隐含的施事在语义指称上具有任指性的特点,即泛指任何一个施事者。在一定条件下,施事可以通过介词的引导而在状语中出现,构成“在……看来”“从……看来”“对……来说”等形式;或者通过介词的引导或使令动词的引导而出现在句中。11】如:(36)a.可是钱啊,垄我们几个中学生置盎垦塞,真有了不起的重要啊。b.好文章焦人读起来心情愉快。3.4.3.3V-起来厂v时间的无界性在汉语里,与时间有关的事件通常带有时体标记词“着、了、过”。如果缺乏时体标记,动作动词或事件动词表示真实事件的接受度大大降低或不能表示真实事件。如:(37)a.我学英语。b.他修电脑。c.·她解决问题。d.·警察控制局面。例(37a_b)中的动作动词“学、修”没有时体标记词修饰,表示的不是“我正在学英语”“他正在修电脑”这个动作事件,(37c—d)则根本就不能表示真实事件。s1、s2中,v也不带表体貌的助词“着、了、过”,也就是说,在v后附加不能插入表时体的词语。如:(38)a1.·这首歌听起来着/了/过伤感。a2.,这首歌听着/了,过起来伤感。b1.·官僚贿赂起来着/了/过很容易。b2.·官僚贿赂着/了,过起来很容易。这说明动词v表示的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活动,它在语义上是无界的。动词v的无界性使得s1、S2并不表示独立具体的事件,只表示一种恒常状态,因而与句尾的表性状的AP在语义上相容。3.4.3A句式非事件性特征从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情状类型特点看,s1、s2不是陈述具体事件的,而是描写某种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也就是说,在情状类型方面该格式具有状态性和非事…参见凿宏,论中动,1J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义20050).27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件性。Ji(1995:46.47)指出,汉语中动句是非事件性的,在句法上不允许出现在进行体形式中;因为中动句表示的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属性,所以中动旬中不允许有特定时间的表达。她进一步指出,汉语中动句具有通指性解读(genetic—reading)。例如(39)“奔驰”车开起来很舒服。a.对任何人来说,“奔驰”车开起来很舒服。b.通常的情况是,“奔驰”车开起来很舒服。c.任何一辆“奔驰”车,开起来很舒服。本文认为,中动结构的语义特点其实是多位一体的,相互联系统一的,如结构的非事件性(通指性)语义特点正是来源于NP的通指性、谓语v的无界性、施事的隐含性等语义特点的。对于s1或s2来说,它们不一定同时具有上述所有的语义特点,但具有上述所有的语义特点越多,就越典型。3.4.3.5句式的情态性情态性是语义的一个范畴,它表达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有效程度的一种主观态度。情态性可通过与语境条件共同起作用的各种形态的词语的手段表达出来。111“句子的各种语气及语式、语态范畴,都属于这种情态意义。”12j我们认为汉语中动结构S1、S2具有这种情态语义特征。这种情态语义特征体现说话人对句法主语的某种看法或评价。汉语中动结构的情态特征可以通过在句法结构中添加“可能、肯定、应该”等情态动词或“或许、大概、确实”等语气副词突显出来。如下例(40a.c)所示:(40)a.轿车开起来又快又稳。一a1.轿车开起来应该//9能/肯定又快又稳。a2.轿车开起来或许,大概/确实又快又稳。b.混乱的局面很难控制。--b1.混乱的局面可能/肯定很难控制。b2.混乱的局面确实/或许很难控制。c.这抬机器比较好操作。一c1.这抬机器应该/可能/肯定比较好操作。c1.这抬机器确实/或许比较好操作上例(40a—c)各组例句中,我们能够分别添加“可能、肯定、应该”等情念动词或“或许、大概、确实”等语气副词,句中的情态义自然的突显出来。Ill参见HadumodBubmann.语奇学谢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37.340.121jfl;福义、是振圉.语苦学概论【M】.此汉:华中帅弛人学jf;版礼.2002:155.28⑨硕士学位论支MASTER’STHESIS4.汉语中动构句分析在这一章节里,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动结构进行中动构句的分析,分析中动结构产生的语用动因以及中动构句的制约因素。4.1汉语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分析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是语言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语言是世界的图象,自然语言本质上是人类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现实世界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汉语中动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某种认知方式在语言世界的投射。下面我们以认知语言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动构旬的认知动因。4.1.1认知理论的几个概念:图式、视点、突显下面我们先简单的介绍语言认知分析中几个重要的概念。①图式:图式是“意象”的一种,指人们在与外界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它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和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体验性。如Oakley认为“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压缩性的再描写”。【1嘲如“在……之上”这种处所方位关系就是一个图式。②突显:事物的特征总是多方面的,这些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显著度也是不同的,当人们把注意力有意识的集中到某事物或事物的某特征上,事物的特征便在人们心理上突显出来。③视点:在认知某一事物或表达某一事件时,人们并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或事件的所有方面,总是有意无意的选择某种角度来观察和表达某种事物的某些方面,我们将人们观察事物的基点称为视点。4.1,2受事视点的选择何文忠(2004)指出,中动句和主动句有各自表达不同的认知意图,同属于同一基准事件的不同侧面,说话人根据对所感知事件的判断决定勾勒哪些参与者及选择哪个参与者作为子句射体。同一事件基体有许多不同的认知侧面,同一认知侧面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射体,射体的选择决定于事件参与者的认知显著度。无论是中动结构S1还是S2,它们都是由结构中动词v语义上的受事充当句法主语的,而动词V语义上的施事在结构中却没有得到实现。也就是说,在中动结构中客体名词在语义上被前景化。参见牵福吼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学…版÷}.2006:237·23929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我们知道,在思维过程上,通常都是把已知信息作为表述的基础或出发点,把未知信息作为表达的核心,从已知信息向新的信息扩展:从信息表达的角度看,人们一般总是先说已知的事物,由这种已知的事物引出未知事物,也即话语表达遵循着“旧信息.薪信息”的原则。【1】所以当受事客体在句法主语位置时,在信息度上它必须是人们普遍熟知的旧信息,而在动词动作事件中,动词语义上的施事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受事对于动作来说是一种受动者,显然受事的熟悉度比施事的熟知度低。这样一来,信息表达的要求和动名受.动语义关系之间出现矛盾。要实现受事居于句首,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它在人们心理上的熟知度。这种熟知度最容易实现为事物的某种性状,因为人们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某种固有属性。这样一来,中动结构句首NP受事入句在语义上似乎天生就是用来突显受事的某种属性的。Kemmer(1993:147)指出中动句通常用在这样的场合:“人们理解到事件存在一个外部使动者(external.causer),通常是人,但是这个使动者,相对于受事而言,在说话人看来不够明确或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因而在语用上被弱化了”。可见,要使受事实现为句法主语,其语用目的就是要突显受事的某种内在特性,这种特性是不依赖于动作事件的任何施动者而改变的。如在“开车”这个事件中,存在着施动者即开车的人,还有被开的车,此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状况,如车子的行进情况、开车人的感受等。说话人对这个事件的描述,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他想给听话人传递某种信息,就要选择某种相应的表达视点。当说话人选择以施动者【开车人】为视点时,他向听话人传递【某人在开车】这个事件,当说话人选择受事阵子】作为句法主语时,他或者向听话人说明【车子受到动作“开车”的支配】,或者向听话入传递【车子在开车的事件中怎么样】而不是表达【开车】这个事件本身的,也就是说说话人是在通过“开车”这个事件表达被开的车子的某种性状。下面举例(1)说明:(1)a.司机小王开车去武汉。b.车子开起来很快。例(1a)陈述开车去武汉这样一个实际事件,而(Ib)表明的是车子的一种性状。这种性状是由于车子本身具有的某种待性而在动作事件发生时得以表现出的,所以中动结构中旬首NP理所当然的隐含着事物NP的某种特性。我们可以将事物的这种特性在结构中添加出来。如上例(Ib)可以变为下例(2):邢福义、是振田.语苦学概论【M1.戚汉:华中帅范人学fJ{版社,2002:263-26530⑥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THESlS(2)b1.【车子由王奎皇的届丝,具有开起来很快的性状。】b2.【车子鲑能塞妊:遮让篮望笠挂丝,具有开起来很快的性状。】4.1.3受事的突显与施事的淡化在说话人的心理突显作用下,动词所代表的事件的主动参与者相对于某一个被动参与者来说,对于事件发生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或者主动参与者并不明确。那么说话人有可能认为,该被动参与者似乎具有动作发出者的地位(initiator-status),事件的发生似乎是由该被动参与者引发的,该被动参与者由于内在的特性使得事件以某种方式发生。这样一来,受事的突显与施事的淡化便同时发生,其直接结果就是受事占据了句法主语的位置,而施事在句法中被压缩掉了。说话人的这种心理突显,既是中动结构的认知动因也是其认知功能。换句话说,中动结构的功能是聚焦(focus)事件的被动参与者对事件发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弱化(defocus)主动参与者对于事件的发生所发挥的作用的。11】事件过程中被动参与者(受事)积极作用的发生,是由于其自身固有的某种特性。这种性状是一种恒时性特征,它们不描述具体的实际事件而描述虚拟事件的特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被动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为主动态形式,其二是被动参与者在事件发生过程发挥积极作用,事件似乎是由该被动参与者引发。4.2汉语中动构句语用动因分析4.2.1表达意图的制约影响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所进行的话语表达总是受到一定交际意图的制约。同样,中动结构构句的实现与说话入想要突显受事的某种性状的表达意图也是分不开的。何文忠(2004)指出,广告中存在许多中动结构。我们认为,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动是一种焦聚受事的独立的结构。因为广告使用中动结构,能够清楚的表达广告产品的设计特征能带来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的那种效果,而这种效果与施事无关,并非针对某一特殊的使用者。因此这种中动结构的使用使得潜在的购买者认为该产品使用于每一个人,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广告产品的宣传度。如下例(3)从百度网站搜索的广告词。(3)a.劲酒好喝,可不许贪杯噢。(劲酒广告词)b.宏一佳智能门窗,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装修广告词)何义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4).4.2.2语法动态性的影响“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提出的。其大意是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1】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4)小王有一撮黄头发。“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例(4)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5)小王黄头发。例(5)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我们可以把郭锐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6)a.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b.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2.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发生变化。例如:(7)a.张三跑了一身汗。b.张三高李四一个头。例(7a)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配价成分【-。身汗1);例(7b)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_一个头1。也就是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我们在前面指出,汉语中动结构s1、s2的动词在词汇层面是【+自主】义的二价及物动词。如下例(8)所示(8)a.苹果吃起来很甜。”i陆俭明,测语fU法,语义的多』JJ能性:对“构A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团语,2004(2).32⑥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b.武侠小说读起来很有趣。C.外语比较难学。上例(8)中,动词“吃、读、学”在词汇层面上都是及物动词,语义上存在两个论元【施事】和【受事】,但在句法结构中都只存在一个【受事】论元并且居于句首。我们认为这是动词V语法动态性的表现,当然动词v这种动态性受到s1、S2结构本身的句管控。4.3汉语中动构句的制约因素中动结构构句的制约因素从来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国外研究中动句的学者曾经提出各种条件来限制,以期形成合法的中动句,但遗憾的是,这些条件往往顾此失彼,相互重叠,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中动构句的合法性问题。何文忠(2004)认为,虽然人们曾提出了许多构句的限制条件。但要制约中动构句的合法性,只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体式条件,一个是责任条件。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条件表示如下图4-1。图4-14.3.1中动构句的体式制约根据何文忠(2004),所谓体式条件就是只有动作动词和持续动词才能够形成中动结构。II】Vendler(1976)根据动词的时体特征将动词划分为动作动词、持续动词、瞬时动词、状态动词四个小类。按照Vendler的分类,各小类词举例如下:Activityverbs:drive、smoke、play……Accomplishmentverbs:assemble、bribe、mount……Achievementverbs:recogonize、acquire、see、notice……StateVCrbs:knOW、own、believe、love……Robert(1987)和Fagan(1992)采用Vendler的动词时体分类来研究中动结构。Robert认为只有动作动词才能形成中动结构,而Fagan则认为动作动词、持续动词都能够形成中动结构。如下例(9)所示:参见何文忠.中功皇{;构的认知削释fD】}:海外因语人学博I:学位论文2004:165-17433⑧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9)a.Thecardriveseasily.(activity)译文:轿车开起来很快。b.Thebookreadseasily.(accomplishment)译文:这本书读起来很容易。c.+Frenchacquireseasily.(achievement)译文:法语掌握起来很容易。d.’Theanswerknowseasily.(state)译文:·答案知道起来很容易。而汉语的中动结构S1也有类似的限制。如下例(10)。(10)a.·事情的真相知道起来很容易。(state)b.·豪华别墅拥有起来不容易。(state)c.。山顶到达起来不容易。(achievement)d.+边境线穿越起来很困难。(achievement)但是,这种体式条件,对S2结构的制约似乎并不象S1那么严格。如上例(10)可以转换为下例(11)。(11)a.事情的真相很容易知道。(state)b.豪华别墅不容易拥有。(state)c.山顶不容易到达。(achievement)(achievement)d.边境线很难穿越。本上可以转换为S2。我们注意到,上例(10)、(11)也表明当S1结构中的AP是【困难/容易】时,S1基4.3.2中动构句的责任条件所谓责任条件,指的是中动结构句法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对于动作事件的发生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Oosten(1977,1986)指出,中动构句应该满足责任条件。TaegooChung(1995a)也认为要形成可接受的中动句,中动句的主语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语义特征:(Thepropertiesof1XcausetheV-ingtobehaj.也就是说,中动句的句法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属性导致了动作事件的发生。请看下例(12)a.这种书很畅销。b.这种书卖起来很快。例(12)句首NP[这种书1“畅销”、“卖起来很快”这个“买书”动作事件的发生,不是由外在原因导致的,而是由“这种书”本身的某种属性(具有卖点)所引发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动旬后添加一个表原因的从句来突显句法主语的这种属性。因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而例(12)我们可以添加表原因从句变为下例(13)。(13)a.这种书很畅销是因为它囱查堑题:星塑丝强。b.这种书卖起来很快是因为它缝苴酋堑:适宣垡差。相反,“这种书买起来很快”却不可接受,因为在“卖书”这个动作事件中,“书”是最不具有责任条件的。大多数的研究者认为要构成中动结构,只有带有客体论元的动词且只有当客体论元受到动作影响而发生了内在性质的改变或状态的改变时,即受到动作影响(affected)时才可以构成中动句,这个限制通常被称为影响制约或影响效应。关于影响效应,宋国明(1997)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影响效应是指必须是受到动词语义上直接影响的词组才能在该结构中出现。例如张三揍李四,李四受影响;张三等李四,李四不受影响;张三开车,车受影响了;张三怕坐飞机,飞机不受影响。宋国明还认为,汉语中影响效应见于把字句、被字句与中动句。(14)a.这种车开起来很容易。b.·这种车喜欢起来很容易。(15)a.张三把这辆车卖了。(把字句)b.·张三把这辆车怕了。(中动句)(16)a.这出戏被张三演坏了。(被字句)b.·这出戏被张三欣赏了。以上三组例句中的b句不合法,由于“这辆车”不受动词“喜欢”的影响,不受动词“怕”的影响,“这出戏”不受动词“欣赏”的影响,所以不能出现在这些结构中。11l关于汉语中动句对动词的选择限制,宋国明主张的影响效应非常有影响。的确有相当多的中动句,其中的动词对其主语具有影响效应。请看下例(17)a.变速车骑起来很快。b.这种苹果吃起来很酸。c.那种树砍起来很费劲儿。d.发霉的烟卷抽起来又苦又涩。“变速车”受动作“骑”的影响,“骑”使“变速车”行驶起来:“这种苹果”受动作“吃”的影响,“吃”使“节果”渐趋消失;“这种树木”受动作“砍”的影响,“砍”使“树木”倒地;“发霉的烟卷”受动作“抽”的影响,“抽”使“烟卷”化Ill来闭叫,q法理论纲要IM】一t京:中困礼会科学f|;版利.,1997:356.378.35⑥为灰烬。所示:硕士擘位论文MASTERSTHESIS但是曹宏认为并不是所有中动旬中的动词对其主语都有影响效应。如下例(18)(18)a.法语学起来很容易。b.简单的故事讲起来很容易。c.这本书读起来挺有意思。很难想象动作“学”对“法语”有什么影响,动作“讲”对“简单的故事”有什么影响,动作“读”对“这本书”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动作“看、讲、读”对“法文、简单的故事、这本书”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法文、简单的故事、这本书”分别对于动作事件“看、讲、读”的发生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句首NP仍具有责任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影响效应在解释中动构句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责任条件对中动构句可以提供更合理的解释。⑥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TI-IESIS汉语中动结构的多维度考察5.1语态问题:主动、中动、被动语态问题是语言学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它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印欧语言里,传统语法描写采用的是语义和结构形式两个标准来区分语态:当主语为施事(agent)时,句子为主动态(activevoice);而当主语为受事(patient),谓语具有be+V-ed的形式时,句子为被动态。这种从主语与谓语的施受语义关系及谓语的形式角度来区别被动句十分有效,但却也存在一些弊端,这种语态二分的做法与英语语态的实际情况存在着不相符合的地方。例如在英语中会出现下例(1)的说法:(1)a.Thispenwritessmoothly.b.ThedoorWOll’topen.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是:主语都表示受事,但其谓语又都不具备be+V-ed的形式标记,它们是主动还是被动?显然,采用主动、被动语态二分的传统语法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样,对于上述句子的语态归属给予一种适当的名称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本文导言所述,K&R用(Mc)来指称。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夸克等人还将这类句子称为“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我觉得这种称谓既不法简洁也不伦不类。伊拉德斯明确指出,“这类句子并非表达被动的含义,而是其主语所指称的事物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属性。”fll他深刻地分析过这类句子同其对应的被动句之间的不同。他是通过下面两个句子说明的:(2)a.Thedoorwon’topen.b.Thedoorwillnotbeopened.伊拉德斯发现例(2b)可以加上表施事者的by短语,而例(2a)添加了by短语则不能成立。(3)a.’Thedoorwon’topenbyTom.b.ThedoorwillnotbeopenedbyTom.因此他指出,例(2a)是对门的属性的描述说明,而例(2b)则着眼的是将来不可发生的动作。两者的区别在于,例(2a)中的“门”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原因打不开,例(2b)中的“门”是可以打开的,只是没有入去施加开门的动作。伊拉德斯对这类句子的论证是颇为深刻而有说服力的。但可惜的是,他仍然没有回答这类句子的语态归属问题。11I伊拉德斯,现代英语幻法问题集【M】.J二海:卜海译殳出版礼,1992.37⑥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THESIS张宽龙、刘晴(2004)从乔姆斯基生成转换句法理论的角度上认为中动句是在语态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特殊语态类型。并指出这类句子是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环节与结构)产生的,故而称之为“中动旬”,属“中动态”。本文认为,中动结构属“中动态”。【1】但我们认为中动结构不是主动态与被动态的中间环节,而是动态和静态之间的一种中动态,即介于动态句和静态句之间的中动结构。中动结构即中动句的提法可以纠正人们对语态的错误看法,打破了语态二分法的格局,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语态问题,并完善语法的语态系统。语态指的是句子中主语与谓语间的语义关系。由语义关系出发,句子的语态首先可以分为动态、中动态和静态。动态中可以分出及物动态和非及物动态,只有及物动态句才可以区别出主动态和被动态。按照对语态的这种新的认识,我们可以语态做出如下图5.1的系统描述。【2J图5.15.1.1中动句与相应的主动旬和被动句请看下面的句子:(3)a.我摸了一下那个桃子。b.那个桃子软软的。(4)a.那个桃子,被我摸了一下。b.那个桃子,被摸了一下。c.那个桃子,我摸了一下。(5)那个桃子摸起来软软的。例(3)分别是主动句和性状静态旬,(4)是被动句。例(5)是中动句,它一方面跟(3b)相似,谓语中的状态词“软软的”陈述主语“那个桃子”的性状;另一方…Halliday(1984)所说的中动态包括Theglassbroke这样的flJ于,返n·K&R(1984)中破认为足作格结耗;。12}张宽尼、刘晴,英语“中动q”及相关问题【J】,中南人学学撤(1}|:科版),2004(3).38⑨硕士擘位论炙MASTER’STHESIS面跟(4)相似,谓语中的动词“摸”跟主语“那个桃子”是一种“受事.动作”的关系。但是不管如何相似,它们之间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具体的语义关系上,中动句与相应的主动句和被动句都是不同的。它们是分属不同语态层面的句子结构。5.1.2中动句与被动句的的联系与区别如果说中动结构和被动旬有共同联系的话,那就是中动结构的受事主语与动词存在着语义上的受动关系,也就是在表达被动语义上,中动结构与被动句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但是,中动结构与相应的被动句在语义上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中动结构与被动旬的语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态动词用于中动句时,侧重描写事物的某种性状或陈述某种客观事实;用于被动句时,所强调的是具体的行为及其结果。如下例(6)所示:(6)a1.外文很难翻译。a2.外文已经翻译了。b1.自行车骑起来很费劲。b2.自行车骑走了。上例(6)的(a1.b1)是中动态的句子,(a2.b2)是被动态的句子,它们都表达了“翻译外文”、“骑自行车”这个事件。但(6al、6b1)句重在述说“翻译外文”、“骑自行车”这个事件中事物的特性;(6a2、662)句则重在强调“翻译外文”、“骑自行车”这个事件本身:翻译完成了、自行车骑走了。②感觉动词用于中动句,它重在描述事实或说明物体的状况或特性;感觉动词用于被动句,它所强调的则是施动者有意识的感觉行为。如例(7)所示:(7)a.Thebooktouchescold.译文:这本书摸起来冷冰冰的。b.Thisbookhasnotbeentouchedbyanyoneformonths.(有意识的)译文:这本书好几个月没被人摸碰过。上例(7)的中文译句是本文作者加译的。含感觉动词的中动句与其被动旬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侧重点明显不同:(7a)句说明书“冰冷”的特性,(7a)句说明书“没被人摸碰过”的事实。⑨在否定句里,中动句和被动句在含义上往往有所区别。(8)a.Thedoorwon’tlock.(门锁不上)b.ThedoorwillnotbeIockcd.(门没有锁)上例(8),依照依拉德斯的结论是:“只有当主语具有某种内在品质,可以促进、妨碍或者阻止谓语表示的概念得以实现时才能用这类结构。”这种解释颇有道理。例(8a)说明门本身有问题而导致“锁不上”,而(8b)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并非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说明门本身有问题而锁不上,而是指某人没有实施“锁门”这个动作行为。5.1.3中动句与性状句(静态句)的关系中动结构是用类动作来表示性状的句子,它突显的是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而性状句(静态句)虽然也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句子,但它根本就不涉及到动作行为。中动句与性状句(静态句)是两种不同语态的句子结构。在表达状态方面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句法主语是句子所表达的性状的属性主体,但中动结构句法主语所表事物同时还是结构中动词v语义上的受事。也就是说,中动结构的句法主语是属性的主体和动作行为的受事,有着双重语义角色。5.2汉语中动与受事主语句辨析5.2.1受事主语句的重新审视顾名思义,受事主语句就是由动词语义上的受事充当句法主语的句子。诸如“饭吃完了、作业上交了、房子盖好了”就是受事主语句。在汉语语法领域里,受事主语句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类。从语态看,受事主语句归属被动语态,因而人们一般认为受事主语句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①受事主语句能够进入“把”字结构,表示句法主语受到处置的意思。如下例(9)所示:(9)a.饭吃完了b.作业上交了c.房子盖好了把饭吃完了把作业上交了把房子盖好了②受事主语句能够进入“被”字结构,表示句法主语受到某种处置的意思。请看下例:(10)a.饭吃完了b.作业上交了c.房子盖好了饭被吃完了作业被上交了房子被盖好了5.2.2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的异同中动结构并非就是传统语法所说的意念被动旬或受事主语句,将它们混同是一个错误的观念。11坨与一般受事主语句在语义与句法表现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不同;①中动句通常表示一种可能性,表述的是虚拟事件,而受事主语句描述实际的是事件或状态。看下面例(1la.c1:Ill参见何文忠.中功结构的界定f】】.外语教学.2006(4).40⑥硕士擘住论炙MASTER’STHESIS(11)a.馒头蒸了。b。馒头蒸起来很方便。c.馒头容易蒸。在(1lb.-c)这两个中动句中,并没有特定的馒头被蒸,说话人并未看到实实在在的蒸馒头的事件发生,而受事主语句(5a)却不一样,确实有特定的馒头被蒸,这个事件实实在在发生了。②中动句不能包含于被动结构,不能添加“被”字进行扩展,而受事主语句则可以添加添加“被”字进行扩展。如下例(12a-c):(12)a.馒头蒸了。一馒头被蒸了。一b.馒头蒸起来很方便。c.馒头容易蒸。一·馒头被蒸起来很方便。·馒头被容易蒸。③中动句不能包含于“把”字结构,不能添加“把”字进行扩展,而受事主语句则可以添加添加“把”字进行扩展。如下例(13a-c):(13)a.轿车开走了。一b.轿车开起来很舒服。c.轿车容易开。一把轿车开走了。一·把轿车开起来很舒服。·把轿车容易开。通过上例(12)、例(13)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动结构不能包含于“被”字结构和“把”字结构,而一般的受事主语句则可以包含于被”字结构和“把”字结构。对此,我们的解释是,“被”字句本来就是表被动的,而“把”字结构有表示“处置”的含义,这两种结构都表示被动的含义。而中动结构的句首NP与动词V之间虽然含有被动的含义,但同时句首NP还是句尾AP的属性主体,“V-起来+AP”是一个结构整体,对中动结构添加被”字结构和“把”字结构,会因为被动语义的越界而不合法;而受事主语句则不同,受事主语句的句首受事主语与述补结构中的中心动词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受动语义关系,它是无标志的被动结构,添加“被”字结构或“把”字结构只是将句首受事主语与述补结构中的中心动词之间隐含的受动语义外显化。④中动句里的动词排斥使用述补式形式,而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则要求使用复杂形式,倾向用述补结构。如下例(14a.c):(14)a.青果吃完了。鞋子磨破了。一房子打扫干净了。b.青果吃起来又脆又甜。c.苹果很好吃。一·青果吃完起来又脆又甜。·苹果很好吃完。例(14a)的受事句谓语“吃完…磨破~‘打扫干净”都是使用复杂的述补结构,而(14b.c)的中动结构中动词都是使用简单形式。可见,中动句与受事主语句对进41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入的动词语要求存在着严格的对立。⑤在时体方面,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也存在着不同。中动结构由于表达事物的固有特征,因而在时体上受到制约,通常只用(一般)现在时,有时也用于过去时,基本不用于将来时;而受事主语句可以采用各种时态。如下例OSa-e):(15)a1.石油【将】j艮快用光。a2.饭吃完[TI。a3.路【正】修着呢。b.这辆自行车【通常】骑起来特费劲。b1.这辆自行车【昨天】骑起来特费劲。b2.这辆自行车【昨天】骑起来特费劲,【今天】骑起来很轻松。b3.这辆自行车【明天1骑起来将特费劲。c启行车很容易骑。c1.自行车【通常】很容易骑。e2.自行车【-。年前】{艮容易骑。c3.·自行车I三天后】很容易骑。例(15a)表明,受事主语句可以用于现在时、将来时、进行体、完成时各种时体;而例(15b)句用现在时,例(15b1)在例(15b)的基础上对它添加表过去时的时问词语“昨天”,基本可以接受,例(15b2)是包含例(15b)句的对比结构,例(15b3)在例(15b)的基础上对它添加表将来时的时间词语“明天”,句子变得不合法。例(15c)情况同(15b)。通过对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时体范畴适应能力的比较,我们可以归纳为下图表5.2:\时体范畴句子痈卜\中动结构受事主语句一般过去时基本适应适应一般现在时适应适应将来时不适应适应完成体不适应适应5.2.3中动结构与话题旬的关系汉语中动结构主要以受事充当句法主语,这种句首NP和后面的两个构句成分【V、AP]之间可以有停顿,插入语气词【“啊、呢、吧”】、副词“也许”、“是不是”等疑问形式。如下例(16)(16)a.轿车丌起来又稳又快。⑥硕士擘位论吏MASTER’STHESISa1.轿车,开起来又稳又快。a2.轿车【啊/是不是】开起来又稳又快。b.臭豆腐闻起来臭味刺鼻吃起来香甜可口。b1.臭豆腐呢,闻起来臭味刺鼻,吃起来香甜可口。c.繁体字写起来十分麻烦,辨别起来比较容易。c1.?繁体字十分难写,比较容易辨别。c2.繁体字【啊,呢】十分难写。繁体字【啊/呢】比较容易辨别。d.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困难。d1.?这种事好说,可是难做。d2.这种事【Ⅱ阿/呢】好说。这种事【啊/昵】很难做。而我们知道,话题句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句首成分可以停顿,可以插入语气词等,并且句首的成分对后面的说明部分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1】以这种特征来判断上例(16),我们不难看出,s1的实例(16a-d)完全符合话题句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话题连接功能。而s2的实例(16c1.d1)则表明,s2不能用于对比性结构,同时(16c2一d2)又反映出s2句首的NP仍具有一定的话题功能。所以,从话语表达的角度看,S1是话题句,句首NP具有很强的话语连接功能,可以进行多项[VP+AP]并列扩展;而S2虽不是话题句,其句首NP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性。5.3汉英中动结构及相关句式对比考察虽然中动结构作为一种跨语言现象的存在是事实,但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中动语义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差别的:英语中动结构在语义上分为四种类型,而汉语中动结构从结构形式上分为两种类型;在具体表现上,英语的中动构句严格,能产性低,入句成分在语义上的表现单一化;而汉语中动构句相对宽松,能产性更高,入句成分在语义上表现相对多样等。下面我们具体展开讨论。5.3.1s1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①首先,从句首NP与句中动词v的语义角色看,英语句首NP的语义角色只能是典型受事即动作的对象,而汉语中动结构的句首NP的语义类别更多,除了是10徐别炯,刘坩青,话题0焦点新论【M】,}:海教育出版杜,2003:1.1843⑧硕士荦住论炙MASTER’STHESIS典型的受事(对象、结果)外,还可以是非典型的受事,如工具、方式、处所等语义角色。因而在这些句首NP前我们可以添加相应的格标记来突显这种语义角色。例如例(17):(17)a.轿车开起来又稳又快。(对象格)b.饺子包起来麻烦费时。(结果格)c.这把刀切起来非常省劲。一【用】这把刀翅起墓来非常省劲。(工具格)d.壁虐通聊起来经济方便。一【用】雅虎通盟起云来经济方便。(方式格)e.窒i隧住起来舒服凉爽。一【在】空调房焦起厶来舒服凉爽。(处所格)例(17a-b)句首NP是典型的受事,例(17e.e)句首NP是非典型的受事,我们可以对它添加相应的格标记,而且动词语义上的真正受事(切菜、聊天、住人)还可以在句法中得以实现。关于句首NP的语义角色,曹宏(2004)认为这是汉语中动句的句式扩张现象。刘子波(2006)将与本文S1对应的中动句进一步分为受事主语类、工具主语类、处所主语类三种类型的中动旬。对此,我们认为这种进一步的划分没有必要,因为从实际语料来看,句首NP的语义角色仍以典型受事为主,这种非典型的受事(工具、方式、处所)进入中动结构的实例并不是很多。②其次,从进入中动结构的动词v来看,汉语和英语中动句的动词V在语义类别和音节韵律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动词语义特征看,英语里的动词在词汇层面只能是【+自主】及物动词,不能是表心理感觉类的动词;并且动词没有节律方面的要求,既可以是述补式动词,也可以是非述补式动词。汉语s1的动词是【+自主】义及物二价动词,在这一点上与英语中动句的动词特征相同,但这种动词却有节律方面的制约,不能是述补式动词。相反,s2的动词在语义上也是【+自主】义及物二价动词,但在语义和节律方面受到的制约相对小,(18)a.Theknifecutswell.这把刀切起来很顺手。b.Thisenvelopesteamsopeneasily.4这种信封近Ⅱ起来很容易。c.这封信很难读懂。/文章表达的思想容易理解。可以是双音节的述补式动词,而且少数带有心理特征的动词也可进入。如下例(18)所示:例(18a-b)表明,汉语s1与英语中动句的动词在节律方面的差别,例(18c)中表明s2的动词在语义和节律方面与英语中动句不同。③从构句的副词性成分来看,汉语和英语中动句的副词性成分在句中位置和语义指向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英语动词后的副词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副词,就需要采用否定手段来修饰动词,并且这种副词在句法上修饰动词,语义上却指向动词或句首NP。如下例(19)所示:(19)a.Thecardrivesfast/smoothly.b.Booksaboutoneselfreadeasfly.c.Hisplaywon’tact.例(19a)表昵“fast/smoothly”在句法上修饰动i司[drive]但在语义上却说明主语【mecar】行使中的状态[fast/smooth]的:例(19b)在句法上修饰动词【rcad】,语义上也是说明动作[read]的;而(19c)表明如果句中没有副词性成分,中动旬就借助否定词来抑止动词[act]的动作性来表达主i吾[hisplay]某种性状。而在汉语中动结构里,s1结构中动词后的副词性成分是形容词,而且这种形容词本身就可以添加“不”迸行否定;而s2结构里,形容词不是在动词后而是在动词前。而且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比英语中动旬的副词的语义指向要复杂的多,我们在前面3.4.1小节已有详细讨论。5.3.2s2与英语难易结构的比较s2结构中的s2.1与英语中的难易型中动句(简称难易旬)相对应。如下例(20a—d)就是英语难易型中动句。(20)a.Greektranslateseasily.译文:希腊语很容易翻译。b.Thiskindofproblemdoesnotsolveeasily.译文:这种问题不好2解决。c.Thedriedmudscrapsoffeffortlessly.(Ibid,adapted)译文:干了的泥土容易擦掉。d.Thewindowopensonlywithgreatdifficulty.(Ibid,adapted)译文:窗户很难t打开。上例(20)中,英语难易型中动句的动词在句法上联系着一个表示难易的副词性成分,如经常使用的有“easily、effortlessly、withoutanydifficulty”等。比较汉语的S2.1结构和英语的难易句,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⑥的相似点。硕士学位论炙MASTER’STHESIS①首先,S2.1和难易句一样,都表示状态而不是表事件,这正是中动结构重要的语义特征之一。②其次,S2.1和难易句有需要一个表示事件难易即可能性的情态词。汉语¥2-1结构中经常使用的形容词是“难l、好2、容易”三个词。在这一点上,S2.1和英语难易句是相似的,如上例(20)。③从句中的动词的节律看,s2.1和难易句的动词都可以是双音节的述补式动词。如上例(21)所示:(21)a.Thedriedmudeffortlessly.(Ibid.adapted)译文:干了的泥土容易握韭。b.Penniesdon’t—wear—thineasily.译文:硬币不容易壁洼。上例(21)中英语难易句所使用的述补式动词分别是[scrapsoffl[wearth/n/,而对应的汉语S2.1结构动词是双音节的述补结构。这在S1中是不允许的。④最后,从句首NP的语义角色看,汉语s2.1和英语难易句句首的NP是都是是典型的受事(对象格、结果格)。在这一点上,S2和s1很不相同。当然,s2和难易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存在着差别:英语难易句动词只能是含『+自主】义的及物动词,不能是心理感官类的动词;而s2.2的动词除了是【+自主1义的及动词外,也可以是心理感觉类的动词。如下例(22)所示:(22)a.王朝干红葡萄酒很好-堡。b.他的话不难2盟懂£瞳。例(22a)中的动词“喝”是自主动词,例(22b)中的动词“听懂”是非自主动词,它还可以替换成“懂”。这表明,汉语s2结构和英语难易句对动词v在语义特征上的要求不同。通过汉语s2和英语难易句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种结构同大于异,基本上存在着对等地位。5.3.3S2与英语句型litis+Adj+todosth.]的关系do我们发现,英语的s2.1结构和英语形式主语旬【nis+Adj+to(23)a.这个问题很难1解决。译文:Itisverydifficulttosolvethisproblem.sth.】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如下例(23a.c)都可以翻译成相应的英语形式主语句。b.这辆车很容易开。译文:Itisveryeasytodrivethecal.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C.外语不好2学。译文:Itisnoteasytolearnaforeignlanguage.在句法变换方式上,上例(23)各句中的【难l,容易+动词V】前移至句首NP前可以相应转化为下例(24al-c1),也可以将动词v前移至句首NP前转化为(24a2.c2)。(24)a1.【某人】很难1解决这个问题。a2.解决这个问题很难。b1.【某人】很容易开这辆车。b2.开这辆车很容易。c1.?【某人】不好2学外语。c2.·学外语不好2。与之相似,英语里的英语形式主语句也可以将相应的【t0(25)a1.Tosolvethisproblemisverydifficult.a2.Solvingthisproblemisveryb1.Todrivethecardosth。】短语前移或将【todostll.】转化[doingsth.】再前置于形式主语【it】变换为如下例(25)。difficult.isveryeasy.b2.Drivingthecal"isveryeasy.c1.Toleamaforeignlanguageisnoteasy.foreignlanguageisnoteasy.c2.I_gaminga本文认为,之所以存在着这种相应的转化方式,是因为英语作为一种富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由动词不定式或动词现在分词形式作主语是合乎英语语法的。而s2的【难/容易+动词v1在句法上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以lji『移至句首NP定语化,而单独将动词V前置于句首NP,也可以突出将形容词【难/容易】在结构中的语义焦点地位,但当【难/容易+动词V】具有词汇化倾向时,这种前移有可能因为改变了原意而不被接受,如例(24cI.c2)。此外,例(23)中各句我们可以添加动词语义上的任指性施事,对应的英语【nis+Adj+to(26)所示。dosth.】句结构中经常以介词短语[forsb.】引出动词V的施事。如下例(26)a.这个问题【我们】很难解决。译文:Itisverydifficult【forUS】tosolvethiseasy【fordrivers】toproblem.b.这辆车f司机】很容易开。译文:Itisverydrivethecar.c.外语【学生】不好学。⑨+todo硕士学位论丈MASTER’STHESIS译文:Itisnoteasy[forstudents】Iolearnaforeignlanguage.但S2结构和英语英语[Itis+Adj+tod0sth.】旬也存在着一些区别,女fl[Itis+Aajsth.1的旬式转化似乎是不受限制的,而S2.1在转化时要受到一些制约:而且iss2.2结构中的形容词仅局限于【难l/好√容易】这三个词,而英语lit4-Aaj4-tOdosth.】旬作为一种固定句型,其中的形容词除Y[easy/difficult]Jz塞两个,还有很多形容词都可以进入。⑥硕士擘住论文MASTER’S丁HESIS6.结语“中动”是具有普遍性的、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中动结构是现代汉语里一种重要的句法语义结构。但由于汉语里是否存在中动结构似乎是一个争议性的论题,因而中动结构并没引起太多汉语界语言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国内外中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汉语中动结构,并提出一系列鉴别汉语中动旬句法语义的标准。本研究表明:1.汉语中动结构的本质特征是:句法主语所代表的实体由于固有的某种属性特征使得动词所代表的动作事件以某种状态发生。从句法上讲,它的主语是结构中动词的受事,形容词是结构的必需成分。从语义上讲,中动结构具有非事件性、类属性、状态性等特征,入句成分在语义上受到一定的限制。2.现代汉语存在中动结构。我们考察了两种结构类型的中动结构:SI[NP+V-起来州廿】和S2[NP+难/好/容易+V】。并将S2进一步分化为S2.1INr'(受事)+好2/难1/容易+V驯}】和s2-2[NP(受事)+好1/难2+V·】两种类型,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了s1、s2的句法语义特征,并指出s1、s2在构句成分方面的语义差别。3.汉语中动构句的实现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因。人们在对事物心理突显的作用下,出于信息表达的需要,以动作事件中的被动参与者受事为视点,将受事语义前景化而淡化施事是中动构句的认知动因;语用因素和语法的动态性也对中动构句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动词体式条件和NP的责任条件是保证中动构句合法的两个条件。4.确立中动句结构,可以完善传统语法语态系统的弊端。比较汉语中动结构与受事主语句、主题句,以及英汉中动结构的异同,深化了我们对汉语中动结构的认识。通过对本论文的撰写,我发觉中动结构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由于功力原因,本论文中许多观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掘,诸如中动结构的认知动因写得还很肤浅。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中动结构现象,特别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中动结构的深层次动因。参考文献【1】何文忠.汉语和西日耳曼语中的附加语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21-25.【2】何文忠冲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1.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3).【4】曹宏.论中动旬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5】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1).【6】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7】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2).【8】殷树林.“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9】吴锋文。“NP+v-起来+AP,,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1.华中师大研究生学报.2006(4).【10】陈立民.中动句的范围和结构【J】.北大中文论坛www.pkucn,tom.【11】赵运明.英汉中动结构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12】李勇忠.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131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4】王凤娥.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5]RIJ子波.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6】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17]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夕}语学刊.2001(4)【18】曹逢甫、林丽卿.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以汉语难字结构为例谈句法与构词之间的关系fJl.现代中国语法研究.2001(2).f19】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乡}国语.2004(2).【20】纪云霞,林书武.一种新的语言理论:构块式语法【J】.夕HNN(5).2002.【21】罗瑞球.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J1.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221韩景泉.英语中间结构的生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23]q:蓓蓓.德英语中间结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241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fJ】.语言研究.2002(3).【25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奥田宽.作为助动词的“容易”和“好”【J】.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constmction,’.一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⑥顾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271高兴刚.英语中间结构辨析【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281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1).【29]宋玉柱.说“起来”及与之有关的一种句式【J】.现代语法语法论集.1996.【30]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1]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32]菲尔墨.格辩(中译本)【M】.胡明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徐烈炯、刘丹青.话题与焦点新论[MI.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4]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35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6】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3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8]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3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0】HadumodBubmann.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37.340.【41]Ji·Xiaoling.TheMiddleConstructioninEn西ishandChinese.MAthesisof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1995.【42]Chung,Taegoo.On1996,(6):281—317.Englishmiddleformation[J].StudiesingenerativeGrammar.【43]Ackema,E&M.Schoorlemmer.Middle(26):173—197.andNonmovement.LinguisticInquiry.1995【44]Fagan,S.M.B.The【45]Stroik,T.S.Middle[46】Keyser,S.J.andLinguisticInquiryEnglishMiddle,LinguisticInquiryand1998(19):181·203.Movement.LinguisticInquiry.1992(23):127—137.En#ish【J].Roeper’T.OntheMiddleandErgativeConstructionsin1984(15):381-416.⑥硕士擘值论文MASTER‘STHESIS后记2007年5月5日凌晨4:50,当我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时,倦意全无的我再一次遭遇窗外拂晓中的晨曦渐渐泛白。论文的定稿匆匆如斯,我心中惭愧与庆幸交加。惭愧的是,怕稚气肤浅的论文辱没了恩师对我多年的教诲与栽培;庆幸的是,虽因身体不适半年多的时间里往返于医院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但终究按时完成了论文,对自己总算有个交代。师从导师吴振国教授三年,恩师对我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导师很忙,平时多是通过邮件联系,曾几次收到导师在凌晨两三点钟给我回复的邮件,导师诲人不倦的帮助之及时,让学生终生难忘;炎炎暑假,导师放弃宝贵休息时间,曾多次与我当面讨论论文问题:导师对学生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从小到生活,大到为人处世,让我受惠良多。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更是我终身学习的向标。华师桂子山三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我遇到的良师很多:热情生动的李向农教授,和蔼严谨的汪国胜教授,学识渊博的储泽祥和徐杰教授,年轻有为的刘云老师和谢晓明老师,他们的学识、修养无不熏陶影响着我。徜徉桂子山头,沐浴语言学殿堂的阳光,我很感激各位老师的教诲,我期待着能再次在这里聆听各位老师阐释着语言学的圣音。感谢同门师兄周卫华对我的帮助,感谢同学田源、张绘娟、乐耀、王宇波、金鑫、田金莲、陶立军以及室友卜太山、贾海龙等,你们是我人生的一笔友情财富。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以及我的朋友刘海燕及其家人对我的关心和理解,他们是我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撑。吴锋文2007年5月5日现代汉语中动结构论析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被引用次数:
吴锋文
华中师范大学2次
1. 黄冬丽.马贝加.Huang Dongli.Ma Beijia \"S+V起来+AP/VP\"构式及其来源[期刊论文]-语文研究2008(4)2. 殷树林.Yin Shulin \"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期刊论文]-语言科学2006,5(2)3. 孙宜春.SUN Yi-chun \"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期刊论文]-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1)4. 龚玲莉 英语中动结构[学位论文]2005
5. 刘楚群.LIU Chu-qun \"把NV起来\"句式的成活机制[期刊论文]-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6. 王艳伟 英汉中动结构语法化认知研究[学位论文]20087. 王旭芳 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学位论文]20098. 刘子波 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学位论文]2006
9. 郑军 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期刊论文]-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0. 刘楚群 动趋结构中动、宾的双向选择[期刊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张静媛.张冰 英汉中动结构语义特征对比及认知动因研究[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2.胡翠萍 英汉中动结构的认知分析[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121645.aspx
I;咖j”就是在2003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决心从
政界引退的元干事长野中广务在指责一部分开始支持小泉首相的政治家时使用的
词语,这个流行语具体所指的就是小泉当选之后所内定的职位。
而2004年的流行语~“自己责任”的汉语意思是“由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
是由2004年4月的日本人质在伊拉克被绑架事件引出的流行语。当时很多日本国 民认为应该由被绑架者自己来承担责任,甚至有些人认为被绑的人质这种不负责任 的行为使得日本政府花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去进行营救工作,不但不应该受到同
情,反而应该受到责备。于是“自己责任”这一流行语就这样流行开来。日本历来 有一种传统,即崇尚集体主义,也就是说,每个日本人都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集体, 作为个人,都应该为这个集体增光而不是抹黑。于是在日本人之间,自然形成了一 些不成文的交往规则:比如在集团内部要相互协调,尽量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等等。 这种集团主义的扩而广之,就可以成为一种国家主义,即国家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 切,甚至高于个人生命。“自己责任”这个流行语便成为日本这种集团主义的社会 文化的最佳代表。
日本流行语大赏的结果尽管每年只有十个词语,但是却也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很
。日语流行语资料全部取自日本新语·流行语大赏官方主页:http://w'.vwjiyu.co.jp/singo/
29
⑨
MASTER,S THESIS
硕士学位论丈
多方面,比如:“一i~o、冬y寸-@”是通过电视媒体中的综艺演员或是主持人的
使用或提出流行开来;而“萌五~”@这个流行语的出现则是日本动漫电玩产业的
衍生物,日本的动漫文化一直都是极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形势,这个流行语的产生 表现出这种文化在日本社会的渗入之深;“I T革命、SAR S、生物兵器(BC
兵器)、狂牛病”这类的流行语又显示出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日本的文化长期以来极大地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虽然日本文化源于中国,但 却早己融入其本国所固有变化基础之中,与其具体国情相结合,深深扎根于其赖以
生长的大和民族的土壤之中,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是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一般不去考虑文
化的系统性与思想背景,只是毫无抵触地学习外来文化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具有 一种对外部世界善变的弹性适应力。“集团意识”是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集
团意识”原本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今天仍普遍存在于日本社会并起积极作用。所谓
“集团意识”,就是日本人意识到个体与整体息息相关,集团是命运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决不能靠拆台或损害同伴利益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同中国一样,日本 流行语的最大受众群体是青少年群体。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
日本青少年中常用的流行语也成为了语言变化的重要媒体。
正如以上所说,流行语体现出日本大众在某段时期的文化倾向,当然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隐含在日本流行语背后的“核家族”、“少子化”,亲戚和邻里之间 关系淡漠化,传统的观念改变,经济低迷造成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工薪阶层终生献
身于事业的观念的动摇等等社会问题。
(四)两国社会文化对比分析小结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是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人类在社会 生活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自身创造的一种成果。文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外在文 化,即:政治、历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自然环境等;另一种则指的是内
在文化,即:生活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内容的表现是
通过语言作为载体的。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法以及语言心理等要素 也都会给语言的结构变化及运用形式带来很大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意 识、思想感情、地域观念、生活习俗。
。^i~:富士电视台某综艺节日以此为单位来评价受感动的程度。 。冬y于:韩剧《冬季恋歌》在日本热播引起流行语,是韩流的代表。
。萌土~:是对漫画、动画、游戏中的角色、偶想等抽象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对其外表或是行动的特征的偏爱。
30
⑨
MASTER,S THI!SIS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日本与我国具有悠
久的文化交流史。与中国文化的理性主义特点不同,日本是个岛国,是个经济资 源相对贫乏而自身又缺乏文化原创性和自创力的国家,这使日本文化有了一种
“即物主义”性格,即有明显的直观性,这种性格与理性主义相结合又导致了实 用主义的产生。
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两个国家对于流行语这个现象都有着同样程度的重视, 两国的流行语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大众焦点,使得人们
可以通过简单但是却直接的流行语来透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
如果说中国当代流行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渗透的话,那 么日本流行语更倾向于表现日本国内部所关注的自身文化。日本的流行语都是由日 本国民提出,尽管也体现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更多的还是日本国内文化的 体现。关于这点,我们要看到中国和日本在瀛行语统计方式上就存在着区别,这样 导致的结果也自然存在差异。中国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的统计,那么得到的 结果范围广阔、种类繁多,自然也就更为明显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 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纷呈联系。而日本的流行语大赏所评选的结果本身就是来源于某 个体性的日本国民的提出,所以所带有的日本特色就较为强烈,一个新词语提出到 之后的流行体现出日本社会文化自身固有的、别人难以学到的特点和优点。其实从 评选方式本身来说,就体现出中国和日本文化区别的体现。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三、结语
语言和社会是共变的,它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其中,词汇最为敏感的反映出 社会的发展变迁。当新事物和新概念出现的时候,如果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 递出现了空白,为了填补这个空白。那么必然大量的新词语就会被刨造出来或是原
有词语赋予新意,这些新词语中一部分逐渐流传开来,为人们所接受病广泛运用就 成为流行语。
社会观念不停地变化着,就恿想观念而言,传统社会静止而保守,现代社会则 是变动而激进。而流行语的全面泛滥和快速更替,正可谓是对现代人们思想状况的 多向折射。无论是对流行语发展纵向脉络的梳理从而揭示出大众社会心理的变迁还 是横向比较不同地域流行语以分析不同文化的区别联系,都是可行的做法。 不管是处于哪个年代,不论“流行语”这个概念是否存在,流行语这个现象都 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毫不含蓄地体现出社会文化心理。在这个时代,选择一种语言 就意味着选择一种文化价值,从而能反映出一种社会心理。正因为语言包含着社会 文化、社会心理的深层奥秘,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重视必然具体化为对语言的 重视。故而,处在多元文化的现代人纷纷将之具体化为语言变革的冲动,即首先以 色彩斑斓的流行语表现出来,诸如“权力话语~‘解构”“过把瘾就死”等等。语言 多元化的情状真可谓奇语喧哗,充满了对一元化的大众群言和精英独自的激烈且不 妥协的反叛色彩。而这些流行语又正好暗合了现代西方社会侵入的平面化、反讽化、 反形式、反主流、多元化的后现代文化,所以才会“流行起来没商量”。 当然,正如前文质说。“流行语”这个概念出现得较晚,而且至今也并没有严 密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的流行语、进入固定词汇的流行语的界定也就并 不是那么清晰;再加上流行语统计毕竟存在限制,所以通过流行语来分析社会心理 嬗变也好,进行社会文化对比也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分界点以及认识倾向。所 以本文只是就搜集到的流行语资料进行分析的一家之见,至于通过流行语看中国心 理嬗变的四个阶段,不同的切入点应该就会有不同的分界,若是将来能将过去30 年的报纸广播等媒体的语料像现在一样进行分析统计,那么相信这个心理嬗变的轨 迹会愈加明朗。另外,本文也只是通过流行语对当代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做了简 略的对比分车厅,实际上流行语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值得更加详尽地研究的。 另外,本文对流行语和社会文化心理嬗变之间关系的研究只是涉及到比较小的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范围。实际上,本文的研究范围可以扩大。研究之初,本文尝试过将对二十一世纪 美国流行语列入研究范围,但是由于对于美国比较权威的流行语资料的欠缺,所以 研究搁置。但是通过流行语对比分析中日美三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区别确实可行的扩 大研究——汉语、日语以及英语的语言学特征的明显差异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显著 不同,使得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差异在流行语这个载体上表现的就更为明显、清晰。
⑨
MASTER’S THESIS
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书籍类: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中国百姓蓝皮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04年春夏季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 4.周运清:《蜕变与更新——现代化与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1992年。 5.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千年嬗变:1992—20029,2002年。
6.刘崇顺:《变革社会的心理冲突》,香港中华科技出版社,1992年。 7.刘崇顺、王铁:《大潮下的情感波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刘崇顺:《社会转型与心理变迁》,武汉出版社,1997年 9.叶南容,《中国人的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
lO.秦在东:《社会主义精神质量:逻辑关联与价值转换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11.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年。 12.[美]I.芒福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光明日报出版社。
13.张宇、辛向阳、徐恕:《转轨的中国一一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的十大方面9,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14.邵道生:《现代化的精神陷阱——嬗变中的国民心态》,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
15.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16.郭大松,陈海红主编《五十年流行词语1949—19999,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17.《中国统计年鉴1976--20049
18.沙莲香等:《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19.[英]玛丽.塔尔博特:《语言及社会性别导论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0.[法]雅克.阿塔利:(21世纪词典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5年。
22.周伟主编:《变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
⑨
硕士学位论文
MAS丁EⅣS THESIS
23.熊忠武主编:《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论文类:
1.《共和国55年流行语报告》,新民周刊,2004年lO月。 2.李骏虎:《对现代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北京日报》 3.《中南海新风9位常委108次下基层》,《嘹望周刊》
4.王钦鸿:《时尚与权力:社会流行语的文化透视》,《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5年02期。
5.王玉珊:《日本2004年十大新语流行语》,《日语知识》,2005年01期。 6.郑也夫:《走向杀熟之路》,《学术界》。
7.陈丽:《日本2003年新语流行语》,《日语知识》,2004年02期。
8.1(2003年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01期。 9.金瑛:《流行语回顾》,《日语知识》,2005年04期。 10.刘英,《社会变异与流行语》,《语文学刊》,2005年01期。 11.江鸽宾:《流行语的特点及其传播方式》,《学语文》,2004年03期。 12.苗芡:《将爱”与’寺厶夕,”——试析中日两国流行语的造词规则》,《日语 学习与研究》,2004年0l期。
13.翟颖华:《流行文化对流行语的影响和渗透》,《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02期。
14.于静.吴斐:《英汉流行语初探》,《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05期。
15.胡启敏.陈全明:《从中日流行语来看社会变迁及其与日语教学的关系》,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6.夏中华,曹起:《汉语流行语产生途径的考察与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7.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背景青少年流行语》,《语文建设》,1990年第 2期。
18.赵琳:《关于现代日语最新流行词的考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年03期。
19.刘丽英:《当代社会流行语及其文化心理分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l期
20.宫伟:《日本的‘新瓶指族’》,《日语知识》,2004年03期。
⑨
MASTER’S THESIS
硕士学位论文
21.乐国安、沈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南 开学报》。
22.杨晓凤:《成熟与务实:l 9 9 7年中国青年社会心态》,《中国青年研究》, 1997年3月。
23.孙立平:《贫困、不平等与社会权利》,来源:犀锐新文化论坛。 24.孙立平:《不平等的根源》,《经济观察》,2002年03期。
25.王玉珊:《日本2005年十大新语流行语》,《日语知识》,2006年03期。 26.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一种学科制度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6期。
27.张兰英:《当代流行语的特色及产生根源简析》,《语文学刊》,2004年07 期。
28.周一民:《北京现代流行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29.吴艳:《流行语的生成方式及社会文化、心理透视》,《宜春学院学报》2005 年。
30.《2003十大流行语》,《计算机与网络》,2004年Ol期。 其他:
1.http:l/www.jiyu.co.jp/singo/日本新语新语·流行语大赏主页 2.http://www.jiyu.c0 jp/singo!日本周刊新语情报主页
@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W S THESIS
致谢
在华师的七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这些年,我有幸得到了众多师长的帮助, 使我从茫然走向坚定,逐渐明确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在此我要表达深深的谢意。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向农教授。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中,他高尚的师 德和渊博的学识以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引和激励着我每一个前进的脚步。这篇 论文无论是题目的选定还是结构的设计、内容的完善、语言的修饰乃至标点、格式 的规范化,都倾注着李老师的心血。在今后的成长岁月里,我会牢记他的教诲,走 好人生的每一步。他永远是我最敬重的导师。
我还要深深感谢给我辛勤教课和指导的吴振国老师、汪国胜老师、刘云老师以 及谢晓明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使我学会了许多课本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 做学问的智慧,使我受用终身。
最后要感谢我们专业的同学,在共同学习的几年里我们相处偷快,互相激励, 各自都取得丰收的硕果。在这个集体温暖而上进的环境中,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珍贵的友谊。
遗憾的是,由于我的才疏学浅,导致本文与各位良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今后带着各位老师的教导和期许,我将走上自己的岗位,我想我会好好利用这笔财 富,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稳每一步: 富,在今后的道路上走稳每一步: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