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卷满分 120分,调研时间 120分钟;
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卡上,请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卡卷面清洁。
第一部分 积累与梳理 (22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7分)
下面是小益阅读文章时收集的一段材料,请根据语境完成下面小题。
诵读诗文,如经历了一次震hàn( )人心的旅行。我们仿佛和常建漫步山林,欣赏山光水色,参悟空寂禅意;和陶公撑船前行,漫步桃林,赏世间美景……蓦地回首,我们已走过幽悄的山林,览尽天地间无限风情,美景使人戛然而止。
诵读诗文,像欣赏一场精雕细琢的音乐会。它们或高kàng( )或恬静,或奔放或温婉,但无论如何,都浓浓的倾注了诗人情感。慢慢地,你会明白诵读诗文的意义是谈吐、是涵养,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1.(4分)请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震hàn( ) (2)蓦地( ) (3)幽悄( ) (4)高kàng( )
2.(2分)阅读后,小益觉得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词语使用不当,请你找出并修改。 3.(2分)语段中划横线部分有一处语病,请你帮小益改正病句。 (二)、情景默写(共8分)
4.我们常看到一些QQ、微信上的网名化用自古诗文。请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网名 六月息 取名原因 助志问高大之人,走得更快,行得更远 表达自己孤高傲视的情怀 诗文 出处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庄子《逍遥游》 里,(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 群芳如 广厦寒士 (5)_____________ 两词对比,突出自己(3)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身处贫寒却心系天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卖炭翁》《题破山寺后(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禅院》或《桃花源记》中选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 5.语文综合运用。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宁可食无肉,”【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此名言留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
”“咬定青山不放松,云处也无心。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资
料四】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1)(2分)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 )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入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3分)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58分)
(一)、名著阅读(9分)
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B.青春终于胜利了,他没有死于伤寒。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在床上整整躺了一个月之后,苍白消瘦的他已经能够勉强用两条摇摇晃晃的腿站起来,摸着墙壁,在房间里走动了。 (1)(2分)A段激励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___________(国家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
(2)(4分)“这是他第四次死里逃生。”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主人公“四次死里逃生”说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结合选文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作品阅读(共17分) 请你根据要求,独立完成各项任务。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迟子建
①名人的故居,最辛劳的要数门槛了。它要承载参观者或轻或重的步履,这脚印当然比不得落叶抚过来得温存,更比不得风儿漫过来得清爽。
②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可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天色本来就阴沉,再加上人多嘈杂,我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
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这样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了吧。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的活跃。
③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坐下,要了炸臭豆腐干、爆炒黄泥螺、盐水煮茴香豆等菜,叫了一壶酒。酒不用说,一定就是孔乙己和阿Q①都喝过的黄酒。酒被温过,纯正敦厚。酒酣,心中鲁镇的影子便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嗅到了一股旧时中国生活的气息。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他用尖细的手指在柜台上排出一文一文的铜钱。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
④次日我决定到老街走一走。沿着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出现了。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的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倒与天色极为协调,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明净、妥帖。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到这样的屋子走一下,你会嗅到一股散发着隐隐腥气的潮味,仿佛这房子是放置已久的鱼,因离河太久而伤感得落泪,而那气息或许就从它的眼泪而来。
⑤在那条老街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仿佛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凝重的浮云,让我失陷于回忆和思索。
⑥当我喝了一杯碧绿的茶,再望护城河的时候,一条乌篷船正从远处荡来。那船黑黑的,就像越出水面的一条青鱼。到得近处,那桨搅起一阵一阵的乌黑的淤泥上来,使绿水有了一道道黑色的印痕,就像人的伤疤。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坐在石桥上。但又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偏又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于是就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走远。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改)
【注释】①孔乙己和阿Q:分别为鲁迅小说《孔乙己》和《阿Q正传》的主人公。 【写提要】
7.(4分)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内容提要。
所至
所见
所感
鲁迅故居 大排档 老街上 (4) (1) 歪斜的长巷、各种食物和酒 老屋、石板路,行路的白衣盲人 石桥、老屋、乌篷船、弄柳的白衣盲人 暮气沉沉 (2) (3) 陷于回忆和思索 【做摘抄、写批注】 8.(4分)选文描摹鲁镇风光,抒发作者情思,语言优美,值得品味。请从以下小语摘抄的内容中任选一句,围绕语言的精妙做赏析式批注。 (甲)……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 (乙)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的长发。 【写心得】 9.(4分)景物色彩和心中情思常常是对应的。结合文中有关色彩的词语,写下你的发现与思考。 示例: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的老房子 深灰、泛黑的屋顶的瓦 绿色的藤萝 着白衣的盲人 乌黑的淤泥 10.(5分)行文中,作者多次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人和事。请从作者抒情和读者阅读两个角度,对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是微波炉,还是“危”波炉?
生活中,微波炉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习惯用它热牛奶、蒸米饭,甚至是烤鸡翅。然而,各种有关微波炉的谣言也在这时开始四处流传,很多人“谈炉色变”。有人甚至把它称为“危波炉”。那么,微波炉真有那么可怕吗?
有人说微波烹饪破坏食物营养。真是这样吗?其实大多数食材是通过“加热”才能成为我们的食物。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在高温环境下食材蕴含的营养都会有所流失。科学研究证明,由于微波炉提供的热源加热快、效率高,在加热到同样温度的情况下,使用的时间会短于煮熟食物。所以,微波炉加热对食物营养的破坏有时还会少于传统烹饪方法。
然而,这并不是说微波烹调十全十美。它不太适合用于水分少且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及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微波加热之后,鱼类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保存率就低于蒸煮方法,特别是Omega-3脂肪酸会有下降。国内其他相关研究也证实,微波加热肉类同样会引起不饱和脂肪酸的降低。但是,微波加热并不是破坏Omega-3脂肪酸最严重的烹调方法,油炸和油煎方法损失更大。
网络上,很多文章说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研究表明,在200℃以上的烹调温度下,蛋白质类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脂肪类会产生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如果到了300℃,就会产生更多的有害物质。因此,控制烹调中产生致癌物的关键就是降低烹调温度。微波烹调时由于主要以水分子作为导热介质,在含有大量水分的情况下,加热温度不会超过100℃,更不会达到180℃以上。刚刚说了,低于200℃时是不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类致癌物的。所以,只要不是过度加热,中心温度恰当,反而可能减少致癌物产生的机会。
唯一的例外,就是蒸大米饭时产生丙烯酰胺(一种有机化合物,有致癌性)的数量。有研究发现,使用微波炉蒸大米饭,其丙烯酰胺产生量是普通饭锅的数倍。尽管这个数量仍然远低于煎炸食品中的量,但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推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大米淀粉粒受热糊化时,由于淀粉粒外包裹物和米粒本身的限制,其热量不能及时传出,从而使局部温度升高,
出现“过热”现象。这么看来,用微波炉加热冷饭、冷粥是可以的,想要蒸熟米饭还是换种方式吧。
有些人认为微波炉加热食物受热不均,食用之后易生病。在加热和解冻食物的时候,由于食物形状不规则,容易出现加热不均匀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怪罪微波炉。因为就算把一只整鸡放在普通煮锅或蒸锅里,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加热均匀。我们都知道,用普通锅加热食物时,应当把食物切成小块才能受热均匀;而用微波炉加热的时候,需要把食物铺成一个扁平的平面,这样是最有利于均匀加热的。
有了这些科学解读,相信谣言会不攻自破。为安全起见,在使用电器前必须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避免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危险。另外,还请你把正确的知识告诉自己的父母、朋友,通过科学的见解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11.(3分)微波炉,是“危”波炉吗?请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回答。 12.(4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所以,微波炉加热对食物营养的破坏有时还会少于传统烹饪方法。
(2)为安全起见,在使用电器前必须要认真阅读说明书,避免由于使用不当造成危险。 13.(4分)文章结尾说:“有了这些科学解读,相信谣言会不攻自破。”文中提到了哪些有关微波炉的谣言?
14.(5分)退休的王大妈独自在家,中餐准备用微波炉热一热冷饭,并清蒸一条鲫鱼,你觉得王大妈的哪样食物是不适合用微波炉烹饪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理由。 (四)、古诗文阅读(共16分)
跟着诗文去旅行。小滨同学跟随文人足迹,共游黄山,感受大美祖国。 【甲】 游黄山记 清·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路又绝矣。过百步云梯,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尚相峙。山高寒甚,端午犹被重裳拥火。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②
。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③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解银散绝,良久浑成一片。当“海马”负时,冲突急走,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其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 (本文有删改) 【乙】 百步云梯 明·唐世靖
一线天高不可升,穿云深处有梯登。 猿惊难上回山木,鸟骇迟飞落野藤。 行客携筇④常起伏,山僧着屐每凌兢。 后阶先幸奇松护,独立能遮最上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垂趾二分在外:指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③白练:白绢;④筇(qióng):用竹子做成的拐杖。
15.(4分)请你用所学方法,完成下表,帮助小滨了解黄山。 文言词句 (1)泉甘且冽 (2)路绝矣 方法 课内迁移法: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语境推测法: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解释 ______ ______ ______(填序号) ______ (3)他松类是者多 查阅字典法:①种类,类别②类似,像③类比,类推 (4)不可胜记 参考成语法:美不胜收 16.(2分)请用“/”给下面这句话划分节奏,限断三处。 石 似 活 似 中 空 故 能 伏 匿 其 中 而 与 之 相 化 17.(4分)黄山处处皆有胜景,然自古以来无人能尽登,小滨和小文同学联系【甲】文和【乙】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小滨: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1)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甲文中多次提到“路绝”,需要攀登云梯,穿过奇石而上,可见登山之艰难。 小江:的确如此,另外还可能是因为黄山诸峰过于挺拔高峻,如甲文先是运用(2)______的手法,写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又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3)_________________体现海拔之高。 小滨:我发现乙诗也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黄山之“高险”,如(4)________。 18.(3分)黄山景区将进行云旅游直播,请你参照示例,结合句意理解,帮助小滨写一段“黄山松”的景点推广词,吸引游客。 【示例】云铺海: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推广词:“云铺海”初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丝棉团一般,许久之后又浑然凝成一片。美不胜收、奇幻无穷的云海,可谓是魅力无限,令人神往! 【景点】黄山松: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19.(3分)云旅深度游需“找到每个地域的文化脉搏”。诗文不仅可以带我们云游黄山美景,更能让我们感受其人文意蕴,请结合诗文内容,体味古人登临黄山时的情思。 第三部分 交流与表达 (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班正在举行关于“梦想与追求”的演讲比赛—— 主持人:
各位同学: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遇见了尚美超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庄子,遇见了因厌恶黑暗现实而构筑美妙世外桃源的陶渊明,遇见了胸怀抱负却怀才不遇但仍积极渴望入世的韩愈;我们也感受到了杜甫饱经忧患却依然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感受到了闻一多追求民主和平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慷慨激昂,感受到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的全新思考……你又有着怎样的梦想与追求呢?请大胆陈词,让我们共同聆听你的心声!
请根据以上提示,参照演讲稿的基本要求,在下面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题目自拟,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稿。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所在学校等相关的信息。 话题一:我的梦想;
话题二:我希望自己的一生这样度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