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 第l5卷第1期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h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an.2012 V01.15 No.1 大遗址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思考 ——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 张晓明 ,刘 雷 ,林楚燕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广东深圳518040) 摘要:大遗址是展现历史文化和国家尊严的重要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许多大遗址在城 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面临威胁,亟需保护。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遗址的保护一定要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才 能得到落实和保障。本文针对城郊型大遗址与周边地区城市开发建设之问的突出矛盾,结合西安曲江新区的案 例,提出强调空间管制区划和资源保护规划、构建文化产业社区等发展思路。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这一原 则的同时,将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遗址;城市开发建设;文化产业社区;曲江新区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加12)Ol一0015—06 研究、保护和展出的基础,并对现代社会具有增强 一、引言 民族凝聚力、帮助恢复生态环境和促进旅游业发 随着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城市认识水平 展等三方面的作用。¨ 大遗址特别是城郊型大遗 的提高,城市开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问 址的保护利用与周边城市开发建设之间的规划协 题已愈发成为关注的热点。在规划建筑领域,关注 调关系需要深入研究。 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遗存的规划保护、 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是西安、市 建筑和环境的历史风貌协调、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 确立的“四区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 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文化 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发展新区(见图1)。 旅游的兴起,以发展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为目标,以整 2002年以来,曲江新区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大文化旅 体城市设计为手段,对整个地区进行历史文化风貌 游项目,形成了文化旅游、会展创意、影视演艺、出版 包装的做法也开始兴起。 传媒等四大主导产业体系,迅速跃升为西部最为重 大遗址构成了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 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 体,…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的珍贵物证, 标志性区域。并于2007年8月,被国家文化部批准 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蕴涵量大、现存景观宏伟 为我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中国 等特点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l2 大 的文化品牌。 遗址具有很高的综合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科 曲江新区的要素条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 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开发建设与大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成为发展中 等, 孟宪明则认为大遗址构成了历史文化遗产 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矛盾。一方 收稿日期:2011—08—30 作者简介:张晓明(1981一),男,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刘雷(1979一),男,陕西西安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 域规划。 林楚燕(1979一),女,广东汕头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 域规划。 ・】5・ 图1 曲江在西安的位置 面,曲江新区内大遗址等历史遗存众多,在40余平 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曲江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 和杜陵①等众多历史遗迹,历史保护和城市开发之 间的关系需要谨慎处理(见图2)。另一方面,曲江 新区是我国四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②之一 (首批两个之一),这不仅要求城市环境的营造能够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要求在历史文化 风貌的保护和展示方面能成为示范性地区。 图2曲江历史遗存资源 因此,如何抓住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开发建设这 两个关键点,在曲江新区开发建设中协调好各种需 求,既有效保护大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实现历史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利用大遗址促进城市产业经济 的发展,具有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大遗址保护概述 (一)大遗址概念和类型 大遗址,即大型古文化遗址,…是我国从遗产 保护和管理工作角度提出的独有概念,_3 专指中国 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 化遗址和古墓葬。 李海燕等探讨了国外研究和联 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遗址概念 与大遗址的联系和区别, 孟宪明则指出大遗址是 根据《文物保》对国家保护文物分类定义的,国 .16. 务院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 采用大遗址的提法。…赵中枢从占地规模方面限定 大遗址是面积以平方公里计的大型文化遗存, 孟 宪明则认为大遗址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朱海霞 等通过提出大遗址概念的狭义与广义之分强调了大 遗址应包含与其相关的历史环境风貌 ,即文化遗 产相关的环境遗产。… 就大遗址的类型而言,陈同滨根据大遗址在保 护规划编制、特别是背景环境方面的内容差异,将其 分为八种主要的类型:(1)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2)新石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3)大型古代城市遗 址;(4)大型古代建筑群和园林遗址;(5)大型石窟 寺和石刻遗址;(6)大型古代工程遗址;(7)大型古 代手工业遗址;(8)古代帝王陵寝与各类大型墓葬 群 ],其中又以古墓葬数量最多,占我国大遗址总 数的30%以上。 (二)大遗址面临的威胁 大遗址面临的威胁和破坏可以分为对大遗址本 身的破坏和对大遗址背景环境的破坏两种情况。孟 宪明总结了大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1)盗掘、 偷盗、劫掠;(2)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 (3)未经认真前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采取保护措 施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4)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的占地、取土等,并从认识偏差、保护积极性、部门协 调、管理和人财保障等方面分析了原因,…所 指应该认为是对大遗址本身的威胁和破坏。应该说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加强和地方对历史文 化保护认识的提高,对大遗址本身的破坏已经得到 了有效的控制。 对大遗址背景环境的威胁和破坏则具有综合性 强、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等特点,并且缺乏明确 的法律法规保障,致使其治理程度远远落后于对大 遗址本身的维护力度。【2 陈同滨认为现阶段我国经 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资源环境 压力和生态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成为大遗 址背景环境的破坏因素,并指出其中最主要的破坏 威胁来自城镇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专家学 者都提出大遗址背景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程度主要 ①杜陵,为中国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是西汉诸帝陵中 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汉杜陵紧邻唐长安城遗址,为 距城区最近的一处陵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到目前为止,文化部共公布了两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 范园区。首批为西安曲江和深圳华侨城,第二批为曲阜新区 和沈阳棋盘山,呈现出一个传统文化示范区加一个现代文化 示范区的特征。 取决于大遗址与城镇的相对位置关系,位于城市边 缘的大遗址在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方面表现突出,_5’ 而单纯强调保护和,致使 大遗址“保控范围”内外居民经济发展权不公也会 导致不利于大遗址保护和社会和谐的因素,_6 因此 大遗址周边地区的城市开发建设特别需要深人 研究。 (三)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大遗址具有遗产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必须秉承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严加保护, 但也应提倡合理利用,并实现合理利用与严格保护 的相互促进。孟宪明归纳了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展示 的六种作法,【1 李海燕等总结了国内对大遗址采取 的四种整体保护与利用方式和两种局部保护与利用 方式 J,但大多停留在划线保护和不同程度的展示 方面,利用形式主要是旅游和农林园区,缺少对大遗 址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联系的探索。朱海霞提出将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大遗址的 文化价值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李红艳则提出要把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村镇建 设、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等相结合,提高大遗址保护 利用的综合效益。 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方面,陈同滨提出 从管理、社会和谐、生态保护和景观设计四个层面 着手制定规划对策,由此构成大遗址背景环境保 护的规划措施体系(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同 时需要在总体规划层面与地方城镇发展规划进行 统筹协调。I2 赵中枢强调了城郊型大遗址保护利 用规划需要考虑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和大遗址 内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陈稳亮则提出了 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的弹性策略,_l 并将PRED 概念导遗址保护。L8 总的来看,在保护大遗址 的同时发展地方经济方面,这些研究主要考虑的 是如何减少大遗址保护区的内外差距,而没有对 大遗址周边如何置人产业功能乃至成为城市重要 功能区做出探索。 三、曲江的现状与问题 (一)城市建设 曲江新区自2003年设区以来,在“城市经营” 理念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一方面, 主导公共环境建设,利用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 山水格局,高品质建设开敞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建 成了大雁塔北广场、大雁塔南广场、曲江池公园和大 唐不夜城(集中布置影院、图书馆、剧场等文化设 施)等标志性地区;另一方面,积极引人市场投资主 体,建成了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世界等主题公园, 同时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房地产项目,实现了城市 土地的增值。 在曲江新区的建设中也存在与历史遗迹孤 立化和整体城市风貌不协调等问题。例如,以大 雁塔为中心建设的大雁塔北广场和大雁塔南广 场,就其功能而言无可厚非,已成为市民休闲的 好去处,但广场风貌过于现代化,在空间引导方 面缺乏合理设计,再加上嘈杂的人群,使大雁塔 这一著名宗教历史建筑失去了应有的环境意境 和尊严。 (二)历史遗存 曲江新区范围内共有5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 国家级保护3处,陕西省级保护两处。遗址/遗存共 9处,墓群10多处,含周、汉、唐、明、清等多个历史 时期,以汉墓为主。 (1)国家级文保单位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 (652),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 塔体呈方形锥体,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 例递减。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 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 塔。 杜陵遗址保护区:杜陵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 始筑于元康元年(前65),陵园平面方形,边长430 米。墙夯筑,基宽8米。四面正中各辟一门,门址通 宽85米,进深20米,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 成。与宣帝合葬的王皇后陵墓在杜陵东南575米, 此外还有陪葬墓127座,其中有封者62座,分布在 杜陵东南、东北和北部3处。 杜陵邑:杜陵邑为看护杜陵所设陵邑,在杜陵西 北5里,现存城址为长方形,东西长2100米,南北宽 约500米。 (2)省级保护单位。包括唐天坛遗址和秦二世 胡亥墓。 (3)遗址/遗存。包括大慈恩寺遗址、芙蓉苑遗 址、曲江池遗址、寒窑遗址、三兆遗址、马腾空遗址和 余王鳊遗址等。 (三)产业发展 曲江新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但从曲 江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在“经营城市”理念指导 下,曲江在“文化+旅游+地产”这条路上走得比较 远,旅游业和房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而历史文化成 为其发展旅游和房地产的噱头。在文化产业本源的 ・】7・ 意义上,按照文化产业的圈层学说④,曲江新区目前 的产业构成更多地停留在发行层和延伸层方面,核 点,海拔高度达600米,由此处可以俯瞰西安城市全 貌,是较好的观景区;(2)大雁塔北广场、唐长安城 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目前为止 是整个区域景观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域,这片区域汇 集了大量的绿地和水系。 1.禁建区 心层和制造层均发展不够,特别是核心层(创意、策 划)缺失,停留于传统文化展示层面,可以说处于一 种“无文化创意之魂”的状态。因此,在下一步发展 中,需要真正找到其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 四、曲江的应对与思路 由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曲江新区未来发展中一 规划原则:为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持生态 网络的正常,在保证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同 时,必须兼顾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保障生态环境的 方面需要对众多的文保单位、遗址遗存及其背景环 境风貌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提升产业发展 水平、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迫切需求。针对这 一情况,在最近编制的曲江新区规划… 中重点突出 了空间管制区划、资源保护规划,以对大遗址及其背 景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提出了文化产业社 区的空间组织理念,以在保护大遗址风貌的先决条 件下,营造适宜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 (一)空间管制区划 空间管制规划在传统依据生态环境要求划定的 基础上,加入了大遗址观景、视廊和风貌展示等因素 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并 提出了各区的规划原则性质及范围(见图3、图4)。 图3各因素叠加分析 图4空间管制规划 曲江新区自然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总体 看来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扇形分布,规划考虑的重 点大遗址及观景区包括:(1)杜陵,是新区内的制高 ・18・ 稳定。 性质及范围:禁建区指存在非常严格的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地质等制约条件,禁止开展城乡建设 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廊道的 严格控制区、生态公益林以及水源保护地。禁建区 面积约为5.91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8.97%。 2.限建区 规划原则:由于主要的资源环境保护要素已经 划定,因此从建设适宜性的角度进一步划分区 就显得依据不足。因此无论从划定依据还是管制方 法来看,都应当从另外的角度来划定限建区。本次 规划主要从加强预留用地管理的角度将城市未来发 展预留用地划定区,同时结合组团分区规划确 定其范围。 性质及范围:限建区距离保护资源、生态环境、 地质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对城乡建设的规模、强 度有一定的区域。包括文物古迹周边用地、一 般生态用地。限建区面积约8.55平方公里,占全区 面积的20.87% 3.适建区 规划原则:建设行为应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的要 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本着集约 用地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和速度。 ①从文化产业的价值含量和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分为 核心层、制造层、发行层和延伸层四个圈层:(1)核心层。文 化内容的创造活动,包括各类创意、策划、创作活动、信息等, 它提供了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信息性内容,是文化产业的生 命种子;(2)制造层。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通过科技手段 和工业生产形式,大量地复制文化产品,是把文化内容转化 成为商业产品的关键环节;(3)发行层。文化产品的发行零 售和服务活动,通过市场的中介,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变 成消费品,从生产环节进入市场推广领域;(4)延伸层。是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以后产生的混合产业形态。这些 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旅游、展览、广告、教育培训等。在文 化产业的四个圈层中,核心层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 力,是其他圈层发展的价值源泉。 性质及范围:适建区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地 质条件等制约条件较少、适合进行城乡建设的区域, 其范围即禁、限建区以外的未建设用地,约为26.51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70%。 (二)资源保护规划 资源保护规划首先对曲江的文化遗址资源进行 摸底调查,将曲江新区的文化遗产按资源形式分为 物质文化遗址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两大类, 按资源类型分为古墓葬、城墙、苑囿、寺庙、其他遗 址、民间艺术、民间艺人、民间节庆等8中类。 同时,明确了曲江文化资源保护的内容和内涵。 图5文物保护分区规划图 规划提出曲江文物保护的内容既包含物质文化遗址 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包含这些资源的环境 氛围。因此,将曲江文物作为“大”遗址的概念进行整 体保护。曲江“大”遗址是指规划区内文化遗产中规 模较大、具有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 以及与这些遗存相关的环境综合体(包括历史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意境等)的总和。除了由杜陵 及杜陵邑组成的汉帝陵大遗址以外,还涵盖曲江新区 范围内的其他古代遗址遗存,包括曲江池遗址、唐长 安城墙遗址、秦二世墓遗址、古墓群等。 在此基础上,规划采取分区分级保护的方法,将 图6文物保护分类规划图 规划区内的文化遗产资源划分为文物保护范围、建 的用地和相对破碎化的空间肌理,使产业发展社区 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区域,采取不 化_ l。一方面可以避免集中成片的写字楼、办公建 同的保护管理措施和利用控制要求。 筑对大遗址背景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使大遗址 1.文物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环境氛围能在片区中随时随地显现,迎合了 依据《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 创意产业从业者的行为习惯和对空间品质的要求。 文物保护单位和《杜陵文物保护规划》对杜陵遗址 结合文化产业选择,以文化产业发展链为藤蔓, 划定的保护界限,划定规划区内的紫线(文物保护 以文化产业和居住功能复合的文化产业社区为基本 范围)。总面积约1010.67ha。 空问构成,规划形成九大文化产业园区:当代艺术产 2.建设控制地带 业园(艺术家村落)、动漫游戏产业区、出版传媒产 为确保文化遗址资源及其风貌环境的完整性, 业区、国际文化创意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会展 规划结合道路、绿化等要素,在保护范围外划定建设 产业区、影视产业区、康体休闲产业区以及曲江文化 控制地带。总面积约1448.76ha。 旅游区等。 3.环境协调区 由于规划范围内的文化遗址除了杜陵遗址外, 均位于城市已建设地区,城市环境风貌均已形成。 因此,规划只落实《杜陵文物保护规划》中杜陵遗址 的环境协调区范围。总面积约792.42ha。 此外,还进行了文化资源保护分类保护规划。 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环 境资源内涵等分别提出了保护范围和要求。 (三)文化产业社区‘ 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社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将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与居住社区相结合,通过混合功能 图7产业空间分布图 ・19・ 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 文化,2001(1). [2] 陈同滨.城镇化建设中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规划策略 [N].中国文物报,2006—07—28(5). [3]李海燕,权东计.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2). [5] 赵中枢.名城城郊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初探——以咸阳 西汉帝陵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5). [6] 朱海霞,权东计.汉杜陵雁塔区域发展大遗址文化产 图8杜陵周边文化产业社区规划概念图 业集群构想[J].经济地理,2008(1). [7] 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 五、结论 大遗址是展现历史文化和国家尊严的重要地区, 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J].中国文物报,20O5一l0—14(7). [8] 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 案例与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与思考[J].城 市规划,2006(7). 世界著名古都如希腊雅典、意大利罗马、埃及开罗等 城市都十分重视对大遗址的保护,并通过严格的保护 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我 国的大遗址保护还刚刚起步,存在着地域分散、资金 短缺、意识不够等问题,也面临着城市化发展的巨大 压力。本文介绍的曲江新区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 第一”这一原则的同时,将大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这 一[9] 李红艳.陕西大遗址保护与规划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中的弹性规划策略研究——基于 雍城遗址保护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OO9(8). [1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西安曲江国家 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oo9—2020)[Z],2009. [12] 阮仪三,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 展——上海文化产业区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城市 规划汇刊,2004(4). 新兴产业发展联系起来,或许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 区的城市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 [责任编辑石晓博]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round Heritage Sites A Case Study of Qujiang New District In Xilm City ZHANG Xiao—ming ,LIU Lei ,LIN Chu—yan (1.School ofArchitecture,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ia nAcademy of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Shenzhen department,Shenzhen 518040,Chia)n Abstract:Chinese heritage sites are important areas to represent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 dignity.However,wi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y,many herritage sites are facing threats brought by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can be workable only if it was combined with development and use in Market Economy.Aimed at the urg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 age sites and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uctrion of surrounding areas,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ree counter。 measures including spatil governance zoning,resourc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aucting cultural industial Con— rmunity.With a case study of Qujiang new distirct in Xihn city,this paper shows how to combine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sites wih the developmentt of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Heritage sites;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uctrion;Culturla industiral community;Qujiang new dis— trict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