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4期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V01.30 No.4 2010年11月 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NOV 2010 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王 鸿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O07O) 摘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由来以久。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语言,符合 语言象似性原则,具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就单个符号而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遍的,对符号组合来讲,其符合象似 性原则。 关键词:网络语言;象似性;认知理据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10)04—0027—02 一、引言 和象征符(symbo1)--种。象似符指的是具有复制性质 网络语言是网民为了方便网上交际而使用的一 的符号,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 种语言。网络语言通过电子邮件、邮件列表、电子公 Hainman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成分象似和关系 告、博客等的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交往所无法忽 象似。他还对后一种象似现象做了进一步分类,如距 视的文化现象。秦秀白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和 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话 在线流通有关的语言,由三种语言成分构成:(1)计算 题象似性和句式象似性等。Givon指出:“人类语言 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2)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 有~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Wallis认为,象 的术语;(3)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似性存在于无和有这两极之间的各个阶段之中,象 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tl狭义的 似性无所不在。王寅认为语言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 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种即CMC交际用语。本文所探讨 在音、形或结构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 的网络语汇主要为秦秀白提出的狭义的网络语言。 象。pl王铭玉则将“象似性”定义为:“映照在语言符号 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探讨网 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 络语言现象。董启明(2001)等研究网络语言的文体 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41他认 特征;秦秀白(2003)从语体学角度论述了网络语言 为,在“象似性”的定义中,对“体验性”和“感知性”加 的构成、性质及特点;秦俊红(2005)等借用系统功能 以强调是很必要的。 语言学理论分析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2006) 三、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表现 等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探讨网络语言;徐耀君 皮尔斯按照象似符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影像 (2009)从语言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成因进行分析,提 符、图示符和隐喻符三类,本文从影像象似性、图示 出了正确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方面研究网络语言的象似 网络语言的产生基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靠象 性。 似性为纽带联结起来的。I 】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谐 1.影像象似性 音、符号和意义三方面的象似表现分析,论述网络语 影像象似性指语言符号的声音或外形与其所指 言符合象似性原则,探讨网络语言象似性的生成理 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性。I5]影像象似最容易引发人们 据。 对意境或概念的联想,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语音、形态 二、语言的象似性 层面,具体运用于拟声词、象声词和象形文字。 皮尔斯(Peirce) ̄E象似性归纳为两个事物之间的 (1)网络语言中的拟声词。在网络语言中,常用的 共有特征。他把符号分成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 拟声词有数字拟声和汉字拟声。如“5555”表示呜呜 的哭泣声,“777”表示鄙夷的叹词。汉字拟声,如“额 收稿日期:2010—09—15 ……”表示一个人的无奈之情,“切……”表达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鸿(1981一 女,甘肃平凉人,西北师范大学 和“777”是一样的,表示鄙夷的感叹。除了对自然声 2008级应用语言学方向在读硕士,跨文化交际方向。 音的直接模拟外,还有对某种语言语音的模仿。如 一27— 王鸿/著 网络语言符合象似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847一别生气,h0mepage——烘焙鸡,猫——modem; BB表示宝贝,BB既是宝贝拼音的缩写,又是对“ba. 由两个“呆”字组成,强调比“呆”还呆的意思。即用来 形容人很傻,非常傻。 (2)网络语言中的对称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指对 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而顺序象似性 指句子或词语的顺序对应客观事物或人们认知的顺 序,从这点来看,对称象似性和顺序的象似性是矛盾 by”的拟声。网民常常使用谐音词代替原词,如斑 竹——版主,果酱——过奖等;或是为了达到幽默讽 刺的效果,如菌男——俊男,霉女——美女等;与自 然声音的模拟比较,网络语言是一种看似毫无规律 可循的语言,但其出现不是任意的,是有一定动因 的,因为语言形式是不对称的,所以我们不能同时说 的,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2)网络语言中的象形词。网络语言的影像象似 性还表现在形式的象似。汉语的雏体是象形文字,或 表音,或表义,因而汉语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理据性。 如“囚”,这里的“困”不同于古义的“圃”,古义的圃通 “炯”,表示光明的意思,而在网络词汇中,“圆”的意 思完全与古义不同,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的一种拟 像,圃的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为嘴,表示郁闷、悲 伤、无奈、无语等,也指处境困迫,形容尴尬,因而通 “窘”字。另外一种象形词就是网络表情符号的运用。 表情符由键盘符构成,大多是面形图释,在网络交际 中用来传达交际人在言谈时的神态情感。例如,P表 示吐舌头,字母组合ORZ(失意体前屈),O代表人的 头,R代表躯干,Z则是跪下时的双腿,即表现人们 失意或沮丧的心情。表情符号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 在网民的心中已经变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一个词, 或一句表达,是网络语言中的“象形文字”。 2.图示象似性 图示象似性反映的是人在观察世界的过程中所 积累的经验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系统,这种内化的经 验结构透过语言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语符间的结 构与认知结构具有对应关系。与影像象似符相比,图 示象似符具有“隐性”的象似理据。【饲图示象似性分为 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 等。 (1)网络语言中的数量象似性。语言单位的数量 与所表示概念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正比,与可预测 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量大的信息,越是重要的信 息,则语言表达的成分就应该相应增多,结构也相对 复杂。在网络语言中,数量的象似性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上;首先,语言成分的无限增加,如“5555”用的 5越多表明一个人越伤心;又如“Zzzzz…”,用的Z越 多,表明越是困倦。同理,“gooooo…gle”,O的数量是 可以无限增加的,表明网络搜索功能的强大。其次, 网络语言中的造词现象,如“髁”,就体现出数量的象 似性。单看“稞”字和“呆”字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古语 中“髁”通“梅”,而现在在网络语言中,“_脎”应解释为 一28一 出两件事,然而概念上的对称关系实际上在语言中 仍然是存在的,网络语言也不例外。如“很……,很 ……”的表达如;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等等, 这种结构就可以表达其对称性。强调两个概念的同 等地位。 (3)网络语言中的重叠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重 叠象似性不同于数量的象似性,并不是用来增加意 义的复杂程度。如饭饭——饭,漂漂——漂亮,东 东——东西等,这实际上是模拟小孩子咿呀学语时 的发音方式,增添说话时的俏皮。标记象似性是指标 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 知的自然程序。无标记项比有标记项有更一般化的 意义,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从某种程度上来 说,网络语言的大部分用语都不同于一般的语言,都 有一种隐性的标记和显性的标记。如“吃饭一ing”(正 在吃饭),“吃饭一ed”(吃过了),“-ing”表示进行,“一 ed”表示过去。英语中的动词具有时态标记,而汉语 则没有,网友巧妙地将英语和汉语联结在一起,将英 语的标记项移置汉语中,使汉语中的动词从无标记 到有标记,使其额外意义得以增加。可见,任何标记 或特殊表达都有其存在的依据,与人们的认知和生 活经验有关系。 3.隐喻象似性。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71 隐喻象似的主喻体之间、源域目标域之间有相似点, 才会让人产生象似的联想。隐喻象似性在网络语言 中的体现如,大虾——大侠,“大虾”是“大侠”的谐 音,而且“大虾”和“大侠”两个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相 似性。“大侠”在网络语言中不是武林高手而是网络 高手的意思。两者存在相似性,即本领高强,乐于助 人。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例子包含一个隐喻 链,两两概念相映射。网络高手在网络空间里就如同 大虾在水里畅游,既形似又神似。 四、网络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理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符号和意义之间不是任意的关 系,符号的意义取决于认识主体的认知能力,是人类 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 法和规律等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理据性。[81网络 第30卷第4期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V01.30 No.4 2010年11月 Journal of Chengde Teachers’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NOV 201O 在“物"中见“心" ——重读鲁迅小说《在酒楼上》 张艳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承德067000) 摘要:《在酒楼上》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颇有争议的一篇,作者试图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来深入解析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探求文本的真正旨归。 关键词:变形书写;跳线;小玛德莱娜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10)04-0029—04 《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篇,所 索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短篇小说中,《在酒楼上》 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评价悬殊。上世纪3O年 是“最有深度和境界”的;二是理解多样,同是面对这 代,李长之先生批评《在酒楼上》对话简单,是鲁迅写 篇小说,许钦文看到了“知识分子改造”,周作人和曹 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几篇作品之一; 聚仁看到了“鲁迅气氛”,王瑶先生看到了嗜酒、颓 到了80年代,林非先生则认为,在以来诸多探 废、消沉和随遇而安,看到了小说与魏晋风度、魏晋 风骨的内在联系……。 收稿日期:2010—04—20 然而,当我重读这篇作品,总是抑制不住一种冲 作者简介:张艳龙(1976一),男。满族,河北隆化人,河北 动,一种“索隐”和“猜谜”般的冲动,小说字里行间流 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溢出的文本信息,使我越来越相信:《在酒楼上》是鲁 语言的象似性表现,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能够满 三、结语 足人的情感需求。 总之,无论是影像象似性、图示象似性还是隐喻 1.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象似性,网络语言符合语言象似性原则。网民将自己 经济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付出最小的 的生活经验,或认知经历带人到网络中,并通过网络 努力而获得最大的回报。[91语言的经济原则符合快节 语言表达出来。语言映照人的体验,人的体验映照自 奏的现代生活和人们追求高效实用的心理特征。为 然实在,网络语言的出现是有一定认知理据的。 了节省时间,接收更多的信息,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来 缩减符号形式,如3Q(thank you),UC(you see?)等等。 参考文献: 拼音、字母、数字等的相互混合使用摆脱了以汉字为 [1]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1-6. 唯一构成单位的,使简短的形式表达了广泛的 [2]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9). 含义。 [3]王寅.再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2.满足人们交流时的情感需求 [4]王铭玉.语言符号学[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的交际双方是一种纯信息的交流,缺乏面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 对面的情感互动。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可以充分 1 993。(1). 模拟人类的面部表情,能够弥补非面对面交际时副 [6]王艳.语言符号象似性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7):97-98. 语言的不足。陈原(1983)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 [7]潘虹.隐喻的语用和认知解读[J].福州大学学报,2001,(1). 现象。网络语言的出现反映了特定社会人群的心理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上海外国 状态以及心理需求。使用网络语言的群体大部分是 语大学学报.2000.(1). 18-35岁的年轻群体,追求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是 [9]谢亚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探讨——省力原则 网络新词汇出现的主要原因。 的视角[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一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