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太丘与友期行》《季札之初使》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季札之初使》阅读练习及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②徐君:徐国国君。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④冢:坟墓。

9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元方/时年七岁

B.待君久/不至

C.季札/心知之

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9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

(2)系之徐君冢树而去(________) .

9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100.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的孩子。

【答案】

97. B

98. (1)约定 (2)离开

99. (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

(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

100. 诚实守信(信守承诺) 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等

【解析】

97.B.至待君\\久不至。

98.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距离。“期”: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引”:拉。“岂”:怎么。“哉”:语气词,呢。

10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陈太丘与友期》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徐君喜欢季礼的箭,季礼就准备将箭送给他,即使徐君去世,季礼仍信守承诺。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

“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

【点睛】

翻译:

甲文,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乙文,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

季札初次被派出国当大使,从北路经过徐国,他拜访了徐国的国君,看得出国君很喜欢他的佩剑,但不好意思说出来。虽然季札知道,可是季札因为还有任务,必须到其他更大的国家去,所以就没有把佩剑献出来,但心里已准备回程时将剑送给徐国的国君。等季札完成任务返回时,再到徐国,徐国的国君却已经死了。于是,他把剑解下来挂在国君坟墓旁的一棵树上,随后离去。随从问他说:“徐国的国君已经死了,这把剑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能这么说,当初我既然默许要送剑给国君,怎么可以因为他死了就不算数

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