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体育休闲化与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体育休闲化与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期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Vo1.26 No.5 Sept.2006 体育休闲化与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罗 林 (江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正逐步进入休闲社会,体育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A- ̄J'1一种稳定的休闲方式。本 文以体育休闲化带来的群众体育新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关键词:体育休闲化;群众体育;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6)05—0043—03 Study 011 Reconstruction Between P.E Leisur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Public Sports in China (College of PE,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mankind is stepping into the leisure society.Sport has entered into people S daily life and become a stable leisure style.This paper bases on the analysis of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ports brings by PE leisure,and restructur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mass physical training in chi— na. Keywords:P.E leisure;mass physical training;management system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 位提升。体育也逐步凸显出被遏制已久的人文精神,彰显出其独 特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 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有了 的侵扰所带来的人类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使得休闲悄然走近人 类生活。余暇时间的增多使休闲有了必要的前提,经济的发展为 人们从事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有能力选择更多的休闲方 式。人们期望通过休闲来提高健康水平、丰富文化生活、改善生 活习惯、满足个体需求、塑造完整人格、端正人生态度、升华道德 情操。 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财力,现代文明病对人类身心健康 情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规则的 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的也并不把 体育的强身祛病的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 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 都得到休息。体育从为政治和生产服务的工具逐渐转变成为生 活服务的玩具。从服从群体的安排逐渐转变为满足个体的需 求。这种变化的结果使体育淡化了功利性、强化了休闲娱乐性。 自休闲兴起以来,体育就逐渐融人人类生活,成为人们休闲 时的重要选择。体育休闲化是伴随着人们对体育价值取向的重 新审视而逐步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多元价值 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体育的价值取向也有了重新领悟,体育 在劳动力衍生因素中的重要性下降,而在个人健康生活中的地 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所提供的数据,1998年 我国已有体育人口1.4亿,占当时我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更 是充分证明了体育已成为我国人民余暇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时, 根据以体育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分析,其中为了“散心解 闷、消遣娱乐”和“为了和朋友、同伴的交流”的人数比例就排在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罗林(1972一),男,副院长,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4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第2和第3位,分别占47.97%和33.65%,这说明在当时,人们 第26卷 着群众体育休闲化的发展,我国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存在 着明 与群众体育新特点的不适应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 在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的同时,已经对体育的多元价值_已有了 充分的认识,体育已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的工具,而被人们赋予 r更多的内涵。 第一、全国和地方各级体育协会(包括单项、行业、人群)和 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同时受政府体育局和体育总会的指导,造成 体育行政部f-j职能不清,群众体育社会组织官办色彩较浓,不利 于调动协会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群众体育社会管理 网络的形成。这就使得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仅足一种群 I 体育休闲化带来的群众体育的新特点 I.1 个性化与多样化 人们对体育的多元认识不仅体现在参与,更体现在创造。体 育与休闲的结合最突出特点就在于不断地创新,人们不断地用 新颖、独特的方式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 与自身的关系,并从中确认作为主体的力量。现代人在休闲体育 活动中的目的不只是追求生存,而更多地是为了享受和发展;人 们不再考虑“是否去运动”,而足考虑“如何运动”才能带来更多 的快乐;人们不再是享受活动的结果,而是享受活动的过程;人 们不再满足于简单萤复别人或自己已经做过的一切,而是设计 自己与众不同的活动。因此,体育休闲化给群众体育带来了充分 的自主创造的空间,使群众体育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 展。 1.2 户外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人们与自然越来越疏远,人—— 这种自然的孕育的生灵也渐渐失去了灵性。人们在体育活动中 显示出回归自然的愿望,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感觉,期望 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蕴意和人生的价值,群众体育呈现户外 化的发展趋势。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体育运动在西方国家呈现户 外化的热潮。在美国,这种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美国联邦政 府中,有70多个机构或多或少地向人们提供户外运动的机会, 这些机构每年都要接待近10亿人次从事户外运动。其他国家, 如英国的环境部、国民文化遗产部,日本的公园与建设省、通产 省、自然环境与环境厅等也向国民提供大量的户外运动的机会, 大大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户外体育的开展,既可以 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品质,同时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保护生态环 境的意识。2O世纪80年代初,西欧一些国家就曾提出“回归大自 然”的口号,日本政府一直将户外运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 2 我国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管理学角度讲,管理体制是针对某一事物管理的机构设 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和,是实现某 些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利益的组织保证。 在中国经济、社会和世界体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群众 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如何建立符合体 育休闲化发展趋势的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保障群众体育权 益的重要方面。就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而言,包括宏 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其中宏观和中观管理系统由群众体育 政府管理系统和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共同组成,微观管理系 统由体育活动点、辅导站和俱乐部构成。 我国现行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正处于由政府管理型体制向 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伴随 体性的管理,并不适应群众体育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并没有体现对户外休闲 资源(如公园、江河、森林等)的管理和利用,这将不利于群众户 外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群众体育休闲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体育活动指导、 项目咨询,策划与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 群众体育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它对休闲体育的开展具有推动作 用,而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的作 用 3 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重构 考虑到上述我国现行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中对体育休闲化趋 势的不适应之处,重新构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实有必 要。新构建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将各级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基层组织置于中华全国 体育总会的业务指导关系之下,明确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全国 和地方各类体育协会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业 务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各类体育协会壮大和充实,真正实现在中 华全国体育总会导业务指导下的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网络的完 善。国家和地方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集中为主要负责制 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法规,对社会组织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监督。 这样,政府、体育总会、各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基层组织的职能 分工得到明确,实现了对群众体育工作由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负 责,体育总会“主办”,各体育协会和群众体育基层组织“实干”的 有效组织形式,适应了群众体育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二、伴随休闲体育户外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政府群众体 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体育组织都与户外休闲资源管理部门存在 着协作关系,因此,管理体制中增加了户外资源管理部门,以适 应休闲体育户外化的发展趋势,并加强对户外休闲资源的管理 和合理利用。 第三、将学校体育协会单列出来,以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体育 教师和学校培养的体育专门人才对休闲体育的指导和推动作 用.. 4 结语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特别是部分地区已率 先实现现代化。虽然,目前存在部分城乡贫困人VI和剩余劳动 力,处于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态,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休闲活动和 要求。如何对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群进行正确、健康的休闲方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的引导,对一部分尚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群进行有效教育和文化 出版社,1998. 第26卷 援助,共同建设先进的休闲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 题。我们所构建的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符合体育休闲化发 展的一种新型管理体制。当然,这一管理体制的效力能否充分发 挥,不仅有赖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是否到位,更有赖于今后我国 社会体育组织的壮大和学校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3】刘一民.余暇体育一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 I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1). 14】胡小明.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皈依——从__L具到玩具…. 体育文化导刊,2002,(4). 『5】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3,(1). 『6】陈琦.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8). 【7】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3. 【1】卢锋.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4). 【2】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J.北京体育大学 1 8I卢锋.娱乐体育【M1.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上接第36页) 皆知,让体育健身活动能广泛的进入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 领域。 指导和缺乏时间也是影响上海市老年人健身因素的主要原因, 这与肖林鹏对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的结论相吻 4.2.2 经常组织和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体性活动,积极引导老 年人科学健身。加速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 员的指导率,让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4.2.3 国家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将体育设施建设 合。他的研究认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组 织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需求…。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纳入社区规划,尤其是在居民集中的小区应建方便于民的配套 体育健身设施;同时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体育资源 的闲置与浪费。 参考文献 4、1.1 上海市老年人每周体育健身3次以上的比例高于全国 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女性老年人的比例高于男性老年人。 4.1、2 上海市男性老年人选择每次健身时间为30—60分钟的 比例最高,女性老年人每次健身时间超过60分钟的比例最高。 【1】辛利.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发展趋势【J】.中国 体育科技,2001,(3):20—21. 【2】曹士云、2l世纪中国老年人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体 育科学,2002,(1):13—15. 4、1.3 上海市老年人的健身场所相对固定。舞蹈类、太极拳 类、木兰拳类成为E海市老年人健身内容的主要选项。 4、1.4 与亲朋好友一起锻炼是上海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 主要形式,男性老年人独自锻炼的比例远高于女性老年人的比 例。 【3】王力森.运动因子影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统计研究【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 【4】秦椿林.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2004年第七届全国 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l0. 【5】程云峰.我国城市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的研 究,2004年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l2. 【61肖林鹏。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2004年第七届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l5. 4.1.5 上海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稳定而集中,健身、 消遣娱乐和交际交往是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所追求的主要目 标 4.2 建议 4、2.1 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多种媒体深入 持久地展开全民健身的宣传,使全民健身的意义家喻户晓,人人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