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吴梧桐生物化学--生化疾病总结

吴梧桐生物化学--生化疾病总结

来源:爱go旅游网
生化疾病

1、夜盲症:人视网膜上的棒状细胞中可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可以在傍晚或暗处视物时起作用,即对弱光敏感,可以感受弱光。而视紫红质是由视蛋白和11-顺视黄醛组成。11-顺视黄醛是由Vita A在视黄醛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的。当Vita A不足时,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继而影响暗处或弱光时的视物作用,即对弱光不再敏感,导致“夜盲症”发生。P42

2、佝偻病:Vita D的活性形式1,25-(OH)2-VD3可促进肠道粘膜合成钙结合蛋白,使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增加,同时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维持血浆中钙、磷浓度的正常水平,而这又是成骨的必要条件。同时,Vita D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形成和促进钙在骨质中沉积成磷酸钙、碳酸钙等骨盐,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形成和发育。婴儿缺乏Vita D,肠道钙、磷的吸收发生障碍,血液中钙、磷浓度下降,骨、牙齿不能正常发育,临床表现为手足抽搐,严重者致佝偻病。(成人缺乏Vita D则导致软骨病)【肝、肾病患者易患佝偻病或软骨病,因为Vita D本身无活性,必须在肝和肾组织内羟化为1,25-(OH)2-VD形式才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

防治:补充Vita D的同时应补钙,因为钙可以促进Vita D的吸收;多晒太阳也是防治Vita D缺乏症的有效方法,因为在紫外线照射下,麦角固醇可以转变为VD2,7-脱氢胆固醇可以转变成VD3。P45

3、新生儿出血:Vita K主要生化作用是维持体内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凝血因子的正常水平。这些凝血因子由无活性型向活性型转变需要前体的10个谷氨酸残基羧化变成γ-羧基谷氨酸,后者具有很强的整合钙离子的能力,因而使其转变成活性型。催化这一反应的酶是以Vita K为辅助因子的γ-羧化酶。故新生儿由于肠道中缺乏大肠杆菌(可以产生

Vita K)或者脂肪吸收受阻,引起Vita K缺乏,从而导致凝血因子的活性形式数量不足,不易凝血而易出血。P46

4、脚气病:在体内Vita B1转化成TPP,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之一,该酶系是糖代谢过程的关键酶,Vita B1缺乏则导致TPP减少,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活性必然下降,有关代谢反应受阻,导致ATP产生减少;同时,α-酮酸如丙酮酸的堆积,使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功能不足,功能障碍,出现手足麻木,肌肉萎缩,心里衰竭,下肢水肿,神经功能衰退等症状,被通称为“脚气病”。P48

5、巨幼红细胞贫血:一、叶酸在体内被二氢叶酸还原酶还原为二氢叶酸,再进一步被还原为四氢叶酸(FH4),FH4是叶酸的活性形式,是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载体),体内许多重要物质如嘌呤、嘧啶、核苷酸、丝氨酸、甲硫氨酸等的合成过程中,FH4作为一碳基团的载体提供一碳基团。当叶酸缺乏时,DNA合成必然受到抑制,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细胞分裂速度减慢,细胞体积变大,造成巨幼红细胞贫血;P52

二、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可以甲基化为甲硫氨酸,催化这一反应的甲硫氨酸合成酶(又称甲基转移酶)的辅酶是Vita B12,它参与甲基的转移,Vita B12缺乏时,N5-CH3 FH4上的甲基不能转移给半胱氨酸,不利于甲硫氨酸的合成,进而影响叶酸的再生,使组织中游离的FH4含量下降,不能重新利用它来转运其它的一碳基团,影响嘌呤、嘧啶等的合成,最终导致核酸的合成障碍,影响细胞分裂,结果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

6、髓鞘质变性退化:Vita B12与钴胺素Ⅱ(TCⅡ)的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液中,B12-TCⅡ复合物进入线粒体,转变成5’-脱氧腺苷钴胺素,后者是L-甲基丙二酰Co A变位酶的辅酶,催化琥珀酰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Co A的合成。当Vita B12缺乏时,L-甲基丙二酰Co A大量堆积,由于L-甲基丙二酰Co A的结构与脂肪酸合成的中间体丙二酰Co A相似,

所以导致脂肪酸的正常合成,从而影响了髓鞘质的转化,发生髓鞘质变性退化。P53

7、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一种分子病。患者的血红蛋白(Hb S)与正常血红蛋白(Hb A)在β链第六位有一个氨基酸之差:Hb A β链第六位为谷氨酸,而Hb S β链第六位换成了缬氨酸。Hb S的携氧能力降低,分子间容易“黏合”形成线状巨大分子而沉淀,红细胞从正常的双凹盘状被扭曲成镰刀状,容易产生溶血性贫血症状,称为“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P83

8、呆小症:甲状腺素能促进骨骼钙化,在幼年甲状腺功能低下时,骨骼生长和脑发育障碍,以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称为“呆小症”。P175

9、黏液性水肿: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基础代谢率降低,过多的蛋白质在组织间隙中积存,组织间隙液渗透压增大,防碍细胞液流回血液,出现皮下浮肿,称为“黏液性水肿”。P175

10、库欣病:醛固酮分泌增加时,可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功能亢进时,可出现高血钠、高血糖、高血压和低血钾,低血钾以及H+排出较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肌无力甚至麻痹等症状。P181

11、艾迪生病:肾上腺功能减退,醛固酮分泌不足,糖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肌无力,血压降低,皮肤色素沉着,血糖过低,低血钠和高血钾等症状。P181

12、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的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上有种解耦联蛋白,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了质子通道,质子可经过此通道返回线粒体基质,使得氧化磷酸化解耦联,即抑制了ATP的形成过程而电子传递正常进行,从而使得电子传递产生的自由能不被储存

都变为热能,新生儿可通过这种机制产热,维持体温。当新生儿体内缺乏棕色脂肪组织时,不能通过这种机制产热来维持正常体温进而使皮下脂肪凝固,导致“硬肿症”。P220

13、蚕豆病:有些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产生充足的NADPH而使谷胱甘肽保持还原状态,导致红细胞尤其是较老的红细胞易于破裂,发生溶血性黄疸,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等症状。此病常在使用蚕豆后诱发,故称“蚕豆病”。P242

14、糖原累积症:一组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糖原在组织中大量沉积的疾病,其病因是因为患者先天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糖原代谢中的不同酶的缺陷会引起不同的病理反应。如分支酶(α-1,4→α-1,6)缺陷,会导致Anderson病,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肝硬化,等等。P246

15、糖尿病: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7.28mmol/L时,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值超过肾糖阈8.89~10.00mmol?L时,尿中还可出现糖。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特别是空腹血糖耐量曲线高于正常范围,就属于糖尿病。糖尿病是病理性糖尿,其主要症状是高血糖,常伴有糖尿和多尿症。临床上常见的有Ⅰ型(胰岛β—细胞被自身免疫破坏,引起胰岛分泌不足所致)和Ⅱ型(胰岛素受体缺乏所致)。P254

16、肾性糖尿病:有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引起肾小管对重吸收功能降低的人,肾糖阈比正常人低,及时血糖含量在正常范围,也可出现糖尿,称为“肾性糖尿病”。P254

17、低血糖症:胰岛β—细胞增多或者癌症胰岛素分泌增多,或治疗时应用胰岛素过量,或某些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减少,以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严重的肝疾病患者,血糖浓度低于3.92mmol/L时,可以出现低血糖,表现为饥饿感和四肢无力,以及脸色苍白,心

慌多汗等。P254

18、低血糖昏迷(低血糖休克):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氧化,但脑组织含糖原极少,需要不断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氧化供能。由于脑组织对低血糖敏感,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脑组织因缺乏能源而导致功能障碍,出现头晕,心悸,饥饿感及出汗等。若血糖浓度继续下降至低于2.52mmol/L时,就会严重影响脑功能,出现惊厥和昏迷,一般称为“低血糖昏迷”或“低血糖休克”。P255

19、高血脂症:临床上将空腹时血脂持续超出正常值上限称为高血脂症,如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或二者兼高。P262

20、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内膜的大量胆固醇,胆固醇酯及磷脂等脂质沉积,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核纤维细胞增生,逐渐在动脉壁局部形成斑块,斑块内组织变性、坏死崩解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外观似粥样的物质,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异常质血症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因素。P262

21、冠心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增生,变性,管壁出现粥样斑块,使血管壁硬化,失去弹性及收缩力,官腔狭小或闭塞等病变,其结果可引起一时性或持续性心肌缺血,供氧不足,产生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这类疾病总称冠心病。P262

22、酮体症:人体中酮体的产生和利用失去相对平衡时,肝脏产生过多的酮体,当酮体产生超过了肝外组织氧化利用酮体的能力,即生成量大于利用量时,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并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情况总称为酮体症。P271

23、酮血症:糖尿病患者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体内糖的利用失调,就要依靠脂肪的氧化来供应机体所需的能量,从而造成脂肪组织中脂肪被大量动员,运至肝中进行氧化生成大量酮体。大量酮体进入血液后,肝外组织来不及氧化利用过多的酮体,使血液中酮体浓度升高,称为酮血症。(发生酮血症的同时,在尿液中也有大量酮体出现,称为酮尿症。)P271

24、脂肪肝:肝脏中合成的脂类,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被转运出肝脏外的,其中所含的磷脂是合成脂蛋白不可或缺的原料。当磷脂在肝脏中的合成减少时,肝脏中脂肪不能顺利地被运出,引起脂肪在肝脏中堆积,称为“脂肪肝”。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有:肝脏中脂肪来源太多,肝功能不好,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合成磷脂的原料不足(如胆胺或胆碱合成的原料甲硫氨酸、丝氨酸等缺乏或必需脂肪酸不足等)P280

25、胆结石:由于血浆胆固醇过高,胆汁浓而淤积或某些诱因如炎症、术后等引起的发病部位感染,在胆囊或胆道形成结石称为胆结石。胆结石主要由胆固醇、胆色素、胆酸、脂肪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盐组成。P283

26、肥胖症:由于体内积存的脂肪超过消耗的脂肪而引起,或由于缺乏体力劳动,或由于激素功能紊乱或下降。P280(姚文兵版)

27、异常血脂症:由于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引起脂蛋白颗粒合成,转运及分解代谢异常,主要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P280(姚文兵版)

28、肝性脑病: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尿素合成障碍,使血氨浓度升高,当氨进入脑细胞后,与脑中α-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由于血氨浓度升高,大量消耗α-酮戊二酸,引起三羧酸循环减弱,结果使脑组织生成ATP不足,导致脑功能障碍。P308

29、代谢缺陷分子病:若氨基酸代谢中缺乏某种酶,可导致该酶作用的底物在血、尿中大量累积,使机体发育不良,智力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幼年死亡,称为“代谢缺陷分子病”。其病因与DNA分子突变有关,往往是先天性的,又称“遗传性代谢病”。P315

30、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导致正常时的次要代谢产物苯丙酮酸的生成显著上升,出现苯丙酮尿症。P315

31、白化病:酪氨酸酶缺乏使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障碍,使患者皮肤及毛发呈白色,称为“白化病”。P315

32、尿黑症:尿黑酸氧化酶缺乏,使酪氨酸代谢生成的尿黑酸不能进一步氧化而直接自尿中排出,此时尿中尿黑酸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呈黑色,称为“尿黑症”。P315

33、痛风:一种核酸代谢障碍所致的疾病。由于嘌呤分解过盛,尿酸的生成太多货排泄受阻,以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8mg%时,尿酸盐结晶即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甚至肾等处,而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和肾疾病等。常见于成年男性。P3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