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创造和使用探讨

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创造和使用探讨

来源:爱go旅游网


城市规划中城市文化的创造和使用探讨

摘要:通过对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证,提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的轴心脉络,并对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创造进行初步论述,阐述了创造城市文化的积极意义,提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和城市设计手段在当代城市的发展塑造中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化;城市规划 1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根据一份资料的数据显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从1978年的13个增加到今年的125左右。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但是城市盲目的建设以及建设中各种抄袭、复制的现象使得城市逐渐失去了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大大削弱了城市的竞争力。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有必要了。 2 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 2.1 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无论其文化背景,从本质上讲,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人的美好生活。离开了人的生活,所谓的城市充其量只能算是文明的废墟,抑或历史的遗迹。城市同人们生活之间这种本质上的关联,正是我们理解城市文化的关键。如果说城市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是表征,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深层结构。表里揉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城市这

一特殊的生活环境。 2.2 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2.2.1 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性主义规划观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观主要分为两类:1)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礼制为目标的规划思想。儒家“礼”的意识从宅院扩大到城市建设,于是就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徒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划形制。2)受道家和佛家影响的追求“自然”的规划思想。这种“自然”的规划观表现在规划上的“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2.2 近代西方城市理想主义规划观

15世纪~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精神的桎梏,带来了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的崇尚进一步发展为人文主义的倾向,反映在城市规划思想上,突出了以“人”为主体来代替“神”的权威,“理想城市”的思潮萌发,规划建设更多地反映市民生活的要求。

2.2.3 近代后期城市的功能主义和技术主义规划观 19世纪以勒?可布西耶(le corbusier)为代表的改革者将建筑领域内的“新建筑运动”渗透到城市规划领域:新的观念改变了学院式地将规划作为建筑设计的扩大的作法,摒弃了形式主义的手法,注重功能布局的合理,强调功能分区的概念,并把规划工作认为是一门技术工作。

2.3 现代多元化城市规划理论

2.3.1 规划的复合化、系统化、动态化

现代城市规划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内容范围上都与以前大不相同:社会科学渗入到过去以建筑、市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城市规划采取一种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试图在超巨大的系统中从多角度认识和研究规划的对象城市。按照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发展完善规划学科,把城市的发展看作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引导这种过程合理、有序发展的手段,否定了把城市规划看作是城市“终极状态”理想蓝图的观念,战略规划、概念规划逐步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总体规划。面对现实的问题,城市规划愈来愈进入现实的世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从理想走向现实,从遵循教条转向对社会负责;在强调加强规划宏观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微观的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经验描述向系统化过渡;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换,使得现代规划技术在正确的规划观指导下发挥充分的作用。 2.3.2 规划的人本化

源自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变革使得现代城市规划变得丰富多彩。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把人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把关心人、对人的本质进行反思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本主义的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指出,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人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因素,城市由人组成、操纵、运转,并且是为了人的系统。在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

物质生活条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交往。在这种规划“哲学观”的指引下,城市规划愈来愈重视研究所谓“城市味”“人情味”和人们的网络结构,重视保护原有的社区结构,提倡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形体环境,反对把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的作法,提倡群众参与,协调好各种关系和力量;提倡规划为全民服务,用社会价值观的决策观念替代用规划者价值观决策的观念。 2.3.3 规划的可持续化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观,人们在充分认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病症”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为导向,寻找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即在强调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质量,包括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态结构质量、建筑的美学质量、精神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再现与升华,最终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既关注城市发展的现状,又注重城市向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它把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最充分地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既是一种发展观,更是一种城市进步的行动准则。 3 建筑文化性应当蕴含在使用之中 3.1 城市建筑具有文化性

有专家说过:“建筑支持某种生活,它的文化性也蕴含在特定的使用过程之中。”建筑的本质就是有目的的空间,要满足使用者的

意图。在整体的理性把握之后,应当以具体的人的目光对整体的构想加以审视,并不断充实,才可能产生具有生命的作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莫不如此。城市各类房屋建筑是实现城市基本居住功能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城市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住房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直观反映了城市的文化韵味,从这个意义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是实用的雕塑,是科学技术的具体展示,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3.2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应对比融合

任何文化都是在对比中使a己的人性特点更加确定。同时也在相互融合中使自己更加优秀。城市的建筑风格,文化格调,不仅要考虑到文化承接、文化开掘,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去吸收融合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特点。上海、大连等城市,在处理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相互对比和融合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当然其中涉及民风,民俗、审美习惯等问题,但是作为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应当少一些“迎合”,多一些引导。 3.3 城市文化发展应当满足人的精神要求

中国古语说:先华、后丽、而后质,“华”是先要有物质,“丽”是在有物质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多祥化,“质”则是用发展的高标准来要求物质的档次品位,精神世界更是如此。城市发展应是保证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充实提高,否则正当的精神需求只能在压抑中衰亡,生活质量而由此降低。

4 创造“人巷合一”的空间美感 4.1 新地域文化的发展

把传统的地域看成是一种稳定的、封闭的、实体的静止概念,试图通过简单化地去恢复某种已消失的乡土风格而使城市文化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在环球文明的强大攻势下,是一种消极文化方法。 新地域文化方法是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通过有效吸引采纳,重建城市精神和场所感。新地域文化历史观认为,历史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积累,一部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未来的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活动中诞生,而不是来自于对传统的滞留。所以,对待历史,只能创造性地改造,而不是绝对地保留。要将传统中有活力的部分,发展运用到现实中来;而传统文化中的地域特点,则应当创造性地转换到社会中来;对于未来,要实行创造性的保留和全方位的开放发展。

4.2 城市规划建设要体现地域文化物征

城市楼宇林立、纵横街道都相同,但是其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是不同的。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都各具不同的特点,假若规划建设不依照地方特点,茸目效法外地的规划建设,必然会丢掉城市的地方特点。所以,城市规划要把握文化和民俗风情,在道路格局、城廓形象和局部风貌上对地方特点加以体现,成为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城市。 5 结语

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文化规划与功能规划放在同等

重要的位置 规划人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对于所做规划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心理等都要有透彻的了解.再加上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作出较为理想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使城市变得更现代化、更秩序化.城市文化则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独有个性。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文化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城市文化成为吸引城市各种资源的个性名片,促进城市各项产业的发展.既保证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为将来的城市规划储备了物质、技术、文化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