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走“紧凑型”的城市化规划建设道路是合理利用资源的手段之一,所谓“紧凑型”就是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比如坚持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城市用地标准,只有合理的密度,才能够更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使各种生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节约土地和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还要贯彻空间均衡的原则,空间均衡的原则要求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相协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适宜人口居住的空间进行分布。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则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开发新型能源,城市的各种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做到维护生态平衡。 (2)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要使本地区的产业构成与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合理竞争,优胜劣汰。当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机制的偏差和盲区进行矫正和弥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能够合理。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产业链的创建,实现该城市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
(3)因地制宜的走多样化城市化道路。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城市的规模、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及现实的经济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不相同的,全国不适宜走同一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地走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更适合城市化的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多年的城市化政策是控制大城市发展,这一政策并不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对能源造成巨大的浪费等。大城市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小城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起着比中小城市无法替代的作用。加快小城镇也不是城市化道路的唯一模式,小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市场化难度大,发展经济的成本比较高,加之小城镇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机会就相应的减少,如果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大部分往小城镇集中必然增加小城镇的就业压力。
当然,抑制大城市发展还是加快小城镇发展,还得看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有的地区适合抑制大城市发展,比如长江三州地区,已经形成较完备的城市体系,小城镇的发展有更好的依托,较快发展起来。而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稀少,工业化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小城镇的阻力就会相对较大。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因地制宜的走多样化城市化道路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道路还很漫长,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这并不是在短时间里能实现的,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