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优质课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优质课教学设计1

来源:爱go旅游网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5海上日出优质课教学设计1

本课教材分析: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 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学,一路上,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和风光,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古诗三首》后面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培养学生写小标题。

教学设计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训练“”和内容与表达进行。

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第2学期,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习得学习方法,而且使语文素养步步提高。

学生课前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巴金的资料,并进行了分享,对《海行杂记》有所了解。也提前布置了观察日出、秋雨、夕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习欲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晴天里和有云的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观察事物,大胆想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三、教学难点:

1、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过程。

2、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四、 教学过程及学法引导。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熟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精读(品读)、思考和图文对照,并利用自读、抽读、齐读等形式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美,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一环节:

1、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观察海上日出的。

2、精读课文,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

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课文难点是抓动词“负--纵—冲—跳”,帮助学生运用勾、画、批注,缩句、扩句和课件,在头脑中建立想象的基础,体会太阳在上升的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环节:

1、课件出示日落、下雨、刮风等自然现象。

2、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三环节:习作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一)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 指名读每一自然段,相机指导阅读,并引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讲“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学习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时候太阳躲进了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

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课件出示: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热眼睛

发痛。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点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

程度较强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泽。“光芒”指向四面八

方发射的强烈光线。)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

奇观:观,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二) 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写出各段大意。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与巴金爷爷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二、 精读第二、三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笔勾画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变化的词语,并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一片浅蓝、转眼间、一道红霞、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2、理解“目不转睛”“知道”的含义以及在文中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通过多次、细致地观察、了解了日出前天空、云霞的变化规律。)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插图,学生观察并作详细描述。

投影图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

投影图2:(覆盖片)天空出现红霞

投影图3:(覆盖、抽拉片)在天水相接处出现太阳的小半边

脸,红红的。然后,太阳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后,定格为本课图1的景象。

4、默读第三自然段,讨论:太阳升起时的颜色、亮光有何变?

课件出示句子1: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思考:日出时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光各发生了怎么的变化?(小半边脸—圆东西)课件演示

(红——深红)

(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1)读句子,缩句。

(2)再扩句 ,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所填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太阳在上升的过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

课件出示句子2: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从“冲、跳”这两个词体会到什么?(“冲”体现了太阳上升时有力量、势不可挡、“跳”体会到太阳冲破云霞,如释重负、可爱)

总结:1、颜色:红得很、红得可爱、深红;

2、亮光:没有亮光、发出夺目的亮光、;云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3、上述内容从色彩和亮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海上日出的“壮 观”。

课件出示句子3: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越来越亮。我知道太阳就有从天边升起来,便目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日出前天空、云彩的颜色)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日出时的动态美)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日出后)

观察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使人颇感壮观。

三、总结、扩展

1.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作者感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晴朗的天气还是有云的天气,太阳都能最终冲破云霄, 给世界以光明,所以这样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美的热爱。)

2. 日出日落其实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把很平常的事物写 得很细致传神、变化万千呢?

(由于作者善于观察并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多方面地展开描

写。)

3. 要获得丰富的作文内容,写好文章还要讲究方法,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4.作者运用语言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全文 写法指导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

那我们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时,有XX前、XX时、XX后的顺序,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7 海上日出

日出前:浅蓝、红霞、

日出时:负—纵—冲—跳

日出后:夺目的亮光

阅读理解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只猫,它总是把自己吹嘘得有多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时,不小心,老鼠逃掉了。它掩饰说:“我看它太瘦了,只好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容说:“我是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刚才到阁楼上玩,把我的脸搞得多脏啊!”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都是污泥。看到同伴们诧异的目光,它解释到:“身上的跳蚤太多了,用这种方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会遇到危险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就沉没了。

“走吧!”同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又在表演潜水了。”

(1)给短文加个题目。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吹捧——________ 惊异——________

掩盖——________ 可能——________

(3)文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

(4)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吹捧——吹嘘捧场。惊异——感到意外,奇怪;惊奇诧异。掩盖——遮盖大雪掩盖着田野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掩盖丑事。可能——可以实现;也许;不肯定,估量。(3)解题时了解省略号的作用,依据句意可知,此处省略号是表示猫的话还没有说完。(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爱吹嘘的猫 (2)吹嘘、诧异、掩饰、大概 (3)猫的话还没有说完 (4)有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不能对过失百般掩盖而不愿承认。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考查学生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弃。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未雨绸缪。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满怀期待。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竭尽所能。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___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

(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 (1)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

(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解析】【分析】(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这是设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示例: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九寨沟(节选)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选自《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第1期)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________

②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________

(2)读句子,完成填空。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写出了湖泊多,“________”写出了颜色多。

(3)选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4)读画线句子,从文中找出瀑布形成的原因。

(5)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憨态可掬;诗情画意

(2)比喻;大大小小的湖泊;颗颗宝石;大大小小;颗颗;彩带

(3)选文主要是从美丽景观和珍稀动物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4)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就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5)示例:我体会到作者对九寨沟神奇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憨态可掬;②诗情画意;⑵比喻;大大小小的湖泊;颗颗宝石;大大小小;颗颗;彩带;⑶选文主要是从美丽景观和珍稀动物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⑷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就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⑸示例:我体会到作者对九寨沟神奇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呵护世界

我曾经在一个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散步,当我走进一座花坛时,有一个小女孩挡住了我,轻轻地说:“叔叔,你不要过去,那边有只漂亮的蝴蝶,你不要惊吓了它。”在我看来,这个小女孩呵护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小生灵,她关爱的是自己面对着的美好的世界。

在我们面对着自己时时接触的生活,面对与你打交道的人们时,你是不是像这个小女

孩一样地小心呵护,给人以关爱?我们是否常常因为自己的________斥责、________怒容、一句搪塞,或是一时的冲撞,就这么弄伤了对方的心灵,或是大煞风景,破坏了美好的景致?

当然,我们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常常有不顺心的时候,会常常在心里怀着一股怒气和怨恨,如果任凭这些情绪流泻感染,就会使眼前的世界变得灰暗,没什么美好可言。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更需要我们投入关爱和呵护。

我通过一段文字,看到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有个常怀关爱之心的绅士走进一家花店,要求把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里的人照着他的话去做,并问他要买多少。这个绅士出人意料地回答:“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怕它们被压坏,想让它们轻松一下。”他就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是否都能常常怀着这样的关爱,为他人也为自己留心保护一片美丽的世界!

在接触那些容易碎的物品时,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只怕弄坏了它们,那我们也不妨将这份细致带到日常生活里来,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

(1)选择合适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一声 一气 一脸 一片

________斥责 ________怒容

(2)从文中找出恰当词语填空。

例:(呵护)世界 ________世界 ________世界

(3)此文告诉人们________的道理,并说明了理由________。

①世界是美好的,有很多荚的景致;

②我们承受着压力;

③有人觉得眼前的世界是灰暗的;

④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⑤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列举的两件事。

【答案】(1)一声 ;一脸

(2)关爱 ;善待

(3)要小心呵护和善待我们所生存着的这个世界;①④⑤

(4)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及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在于平时学生多读。这道题是让填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如:一声斥责、一脸怒容。

(2)词语搭配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关爱世界、善待世界。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继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短文列举的两件事:花坛前小女孩让“我”不要走过去,怕惊吓了蝴蝶。一位绅士请求把橱窗的花取出一部分,怕因拥挤压坏了花儿。

【点评】(1)掌握量词的用法,学生做题就容易了,平时要注意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些词语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4)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