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女人,可敬的母亲
汉教4班 陈盼 20090510442
摘要:在《哈姆雷特》戏剧中,乔特鲁德是个备受抨击的人物,其实她是位非常伟大的母亲。为了保护自己儿子——哈姆雷特,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关键词:乔特鲁德;脆弱;悲剧;母亲;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经典戏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在莎翁笔下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更是独领风骚数百年。而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的母亲,却很少受人关注。多数人认为,乔特鲁德是一个朝三暮四,轻浮善变的女人,在丈夫猝死后就匆匆改嫁新王,她是一个不圣洁的母亲形象。这是对乔特鲁德这一人物形象片面化简单化的理解,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人物性格,也不利于对整部作品的把握。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但是伟大的悲剧并非只从属于主人公哈姆雷特,在乔特鲁德身上也蕴含着深刻的悲剧内涵。乔特鲁德的一生体现了在男性主宰的社会中脆弱女人的悲剧,缺少这一悲剧元素,《哈姆雷特》的悲剧效果会大大削弱,而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塑造的丰满程度也会打折扣。
《哈姆雷特》全剧五幕,其中乔特鲁德的台词虽然不多,但在每幕均有出现。作为妻子、情人和母亲,她一直把男人当作自己的依靠,无论是对前夫还是后夫,都百依百顺,对自己的儿子也始终疼爱。她本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老王十分怜爱她“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此外还有让她引以为豪的儿子——年轻有为,求学于威登堡大学的哈姆雷特,丹麦国未来的一国之君。可是她的幸福又何其脆弱,瞬间被宫廷罪恶的阴谋斗争毁灭了:老王猝死、新王继
位、儿子沉溺于这场变故的阴郁中。她不知道克劳狄斯的阴谋,也不知道哈姆雷特忧郁的原因,所以她总是试图调和两人的紧张关系,希望儿子对现在的丈夫和颜悦色一点,企图说服现在的丈夫对儿子好一点。她一直在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诚然,她不合情理的改嫁以及对这一可疑宫廷变故的轻信不能不说是她思想上的局限和天性中的软弱所致,但作为一个被阴谋蒙蔽的对象,和一个被拒绝排斥的母亲,乔特鲁德本身也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得知新王篡位的真相后,她的内心更是陷入痛苦的挣扎和煎熬,直至决斗一幕中误毒酒而死,她的一生也经历了众多的悲惨和不幸。
一、乔特鲁德王后的处境
乔特鲁德在《哈姆雷特》中是丹麦王后,她不仅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有着位高权重者的宠爱。但是,她拥有的地位和宠爱,实在是难以掩饰她们背后自我主导权的沦丧甚至人最起码生命权的彻底沦丧以及无奈的婚姻。
站在老国王的角度对王后进行抨击的文中,都围绕着王后的改嫁问题,认为王后这样的行为是不守贞操的、贪图淫欲的表现。那么,王后到底是改嫁容易生存下去,还是不改嫁容易生存下去呢?如果不改嫁,新国王上任,她作为前国王的妻子,地位就变得非常尴尬。她已经习惯了王后的生活,突然间剥夺了她这一位置,那么她还能给自己什么样的一个人生定位呢?宫廷里可没有“前国王王后”这一称号。乔特鲁德作为先王后,地位之高几乎无以伦比,是女人中的至尊,做王后已经成为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老哈姆雷特的猝逝已使她的这种地位近乎失去,克劳狄斯给了她继续做王后的机会,她当然不愿意放弃。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要改变是很不容易的,恐怕她很难适应从王后到普通人的巨大落差,唯一能使她再继续王后生活的就是再嫁成为新王后,这种机会对于她这样一个步入中年的孀妇来说弥足珍贵,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王克劳狄斯给了她生活的依靠,使她继续原来王后的平常生活。
克劳狄斯在毒杀了他的王兄之后夺取了王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克劳狄斯急同乔特鲁德结婚,这样乔特鲁德似乎依然是王后。然而,在哈姆雷特看来,他的母亲虽然依旧贵为王后,但是已经罪不可赦,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而在波洛涅斯被杀,哈姆雷特痛斥乔特鲁德时候,他那郁积已久的愤懑终于得到释放,“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可是不要上我叔父的床!即使你已经失节,也得勉力学做一个贞节妇人的样子。”哈姆雷特的过激反应已经显示出包括王子在内的所有人对乔特鲁德的身体、情感、思想的支配和操纵。而在哈姆雷特语言鞭笞下,无措的王后母亲只得丧失自我的存在—— “啊,哈姆雷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我们再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分析王后的改嫁。《哈姆雷特》这一故事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皇宫。那时的丹麦早已是男权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无法避免的沦落为男性的财产,早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当新政权打败旧政权登上王位后,国王原有的财产就全都归新国王所有。作为国王财产的王后,嫁给新的国王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在依旧视男性为生活的主宰的社会里,女性依旧是为了男性的需求而存在的:她们婚前听命于父亲,婚后则受配于夫君。因此乔特鲁德王后只能是一个柔弱、缺乏话语权的女性。其柔弱的社会地位在宫廷争权复仇的漩涡之中,最终成为以男性掌控的政治争斗中的殉葬品。
二、可悲的母亲
尽管乔特鲁德地位柔弱,却有勇敢的举动,比如下嫁克劳狄斯——王后在先王死后不久就改嫁给后任的国王,这种不忠的行为在当时社会是极为令人不齿的,是被世人所否定的,违背了当时妇女贞烈的信条。但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乔特鲁德那柔弱的肩膀无力抵抗王权的重压呢?还是她的虚荣心离不开那份荣耀?抑或她还有为自己辩护的其它理由呢?刚刚脱去孝服之后,匆匆换上嫁衣;在刚刚亡夫的情况下,又匆匆地投入了另一个人的怀抱。正如哈姆雷特所控诉的:“我父王的亡魂就在宫外徘徊”。“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个没有理性的畜牲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父亲的弟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这种毫不留情的、赤裸裸的批判,真可谓字字都铿锵有声、力透纸背。
我的观点是乔特鲁德是牺牲自己的身体和名誉来保护哈姆雷特免受伤害,保护哈姆雷特的王位继承权。她对哈姆雷特的柔情是真挚的,她真切地希望儿子能留在自己身边,她为儿子的突然疯癫而心急如焚,她为儿子的误杀而极力辩护……可以说是她替儿子挡了一次死亡,如果后来哈姆雷特没有被毒剑刺伤。甚至,她并非自愿嫁给克劳狄斯,也许是为了儿子,为了他的王位。
在关键的时候她知道她的决定将影响她儿子的命运,因此她要再三地权衡利弊:克劳狄斯篡夺了王位,现在丹麦至高无上的权利落在了他的手上,他可以为所欲为了,对于他要娶自己的要求,乔特鲁德知道一旦她拒绝,对自己来说,最严重的后果自己以死来表示对前国王的坚贞,而且还保留自己作为丹麦最高贵的女人的尊严,在她死后人们还会对她歌功颂德。难道她不想这样而喜欢遭人唾骂?身为丹麦骄傲的王后,这样的女人定将名誉看作比生命更重要,否则当哈姆雷特指责她不知羞耻地跳入乱伦的旋涡时,她又怎么会说“: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拭不去的黑色污点。”这样看来,她自己也视自己嫁给
克劳狄斯为污点。既然她如此坚贞地守着自己,又为什么会在国王死后的两个月后就迅速地改嫁了?因为她是母亲,牺牲自己而保护儿子是每个母亲最大的心愿,尽管她知道她将永远遭人轻视、辱骂,甚至包括儿子的羞辱。
乔特鲁德这种对儿子的爱在《哈姆雷特》中,也得到很多印证。像所有无私奉献的母亲一样,在了解哈姆雷特疯狂的真相后,乔特鲁德表现出异常的镇定和睿智,适时保护了哈姆雷特“,国王:什么,乔特鲁德?哈姆雷特怎么啦?王后:疯狂得像彼此争强斗胜的天风和海浪一样。在他野性发作的时候,他听见帏幕后面有什么东西爬动的声音,就拔出剑来,嚷着,‘有耗子!有耗子!’于是在一阵疯狂的恐惧之中,把那躲在幕后的好老人家杀死了。”“他知道他自己做错了事,他的纯良的本性就从他的疯狂里透露出来,他哭了。”这些话及时挽救了哈姆雷特。
而且对儿子的婚事她倍加关心,甚至已经为王子准备了结婚的鲜花,只可惜撒的地方不是结婚礼堂而是奥菲丽娅的坟墓上,“好花是应当散在美人身上的;永别了!我本来希望你做我的哈姆雷特的妻子;这些鲜花本来要铺在你的新床上,亲爱的女郎,谁想得到我要把它们散在你的坟上!”(第五幕第一场)在奥菲丽娅死后,乔特鲁德的一段独白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后身上闪耀着慈爱母亲的光环。而且在必要时,为了保护哈姆雷特不受伤害甚至可以为之牺牲生命。在全剧最后一场乔特鲁德接过了本该哈姆雷特饮下的毒酒。“王后: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雷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胜利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好妈妈!国王:乔特鲁德,不要喝。王后: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乔特鲁德作为妻子,她在亡夫短短一个月后就改嫁,这种对爱情的背叛理应受到谴责,但作为母亲,她对哈姆雷特的爱不容质疑。从一开始揪心于哈姆雷特的阴郁直至剧末为儿子饮下祝其胜利的毒酒而死,她给哈姆雷特的爱抚与援助从未改变更未有丝毫减少,而这种理应受到敬重的母爱却被哈姆雷特误解,拒绝和排斥了,乔特鲁德演绎的是一个可悲的母亲形象。
哈姆雷特原本拥有真挚的亲情之爱,在他眼里父亲英明威武,母亲温柔娴淑,他甚至开始憧憬着与心爱的奥菲利娅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可是父亲的猝死和母亲的改嫁摧毁了他的生活理想。他的反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给他的母亲打上了薄情、淫荡的烙印。在哈姆雷特的心目中,母亲乃至女性的形象都被彻底颠覆。这种观点甚至牵扯到无辜的命运女神,哈姆雷特亦是咒骂她“本来是个娼妓”,在他心中圣洁的奥菲利娅,也变得让人迷惑不解,“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哈姆雷特对女性的认知、情欲的理解与权利的角逐、叵测的阴谋纠缠在了一起,这注定他对女性存有羞耻和怀疑的偏见,而乔特鲁德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偏见的矛头指向。当哈姆雷特从亡父的冤魂那里得知了真相,这给了他更具毁灭性的打击,在远比想象酷烈的现实面前,他无法自持地喊到:“我要从我的记忆的碑版上,拭去一切琐碎愚蠢的记录,一切书本上的格言、一切陈言套语、一切过去的印象、我的少年的阅历所留下的痕迹 ……”这一同抹去的包括人性、亲情,包括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至亲——母亲乔特鲁德。在哈姆雷特看来,母亲不顾理智的约束,玷污了心中的形象勾销了全部高贵的品质,所以处于权力和现实的残酷与微妙之中的他选择拒绝、排斥母亲,而母亲则一如既往地疼惜儿子,如此母亲处境的可悲可怜不言自明。
三、 乔特鲁德王后的结局
乔特鲁德王后的结局,必须是死亡。首先,从对哈姆雷特的关心到帮他掩盖罪行,足以看出乔特鲁德王后身上散发出浓浓的母爱光辉。而她伟大母亲形象的最终确立,是在她将死之时。原著中王后喝下毒酒一情节表现得好像她是误饮的,而实际上,她是故意喝下这杯酒的。第四幕第七场,克劳狄斯与雷欧提斯谋划用毒酒毒死哈姆雷特的对话最后,克劳狄斯说了一句:“且慢!什么声音?” 紧接着王后就上场了,此时王后已经听到了他俩的对话,并打定主意要代哈姆雷特饮下毒酒。第五幕第二场中,克劳狄斯叫王后不要喝那杯酒,王后说:“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一句 “请您原谅我 ”,不仅包含着往后违抗克劳狄斯命令的一种抱歉,还是一种道别,潜台词是:“请您原谅我代哈姆莱特去死。”
再次,《哈姆雷特》旨在通过自我寻找,使剧中男性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的使命,以树立相对于当时的新男性形象。这一定位决定了剧中女性作用的局限性——男性自我实现以前,她们为其维系着暂时的“平衡”,在男性自我实现之时,她们是实现“之名”。即在哈姆雷特寻找到“to be or not to be”的答案之前,她是王室三角关系中的一边,是使横架在对立双方之间的天平取得暂时“平衡”的砝码。当剧情发展到需要打破这种暂时的“平衡”的时候,她便要“自动”从三角关系中走出,从天平一端滑落,促成哈姆雷特杀死新王。哈姆雷特为丹麦老王报仇是“弑君”之实,而她是“弑君”之名,基于此,乔特鲁德必须死。
在被男性主宰的社会中,人们遵循的是男性价值观和竞争体系。在男权社会中长大的哈姆雷特心中或许还未认真考虑过对女性、对母亲的义务与责任。他以男性的立场一言蔽之,如同囚禁他与奥菲利娅的爱情一样,也割断了自己和母亲的母爱深情。而乔特鲁德则是这种悲剧环境下的受害者,无论她是作为一个被蒙骗利用的情人还是作为被排斥拒绝的母亲。在这样“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雷特一旦决定肩负起替父报仇、重整乾坤的重任,人性、亲情的概念在他的脑海中也将日渐淡漠:他对奥菲利娅声色俱厉;听到幕后声响即拔剑把偷听者刺死;杀死大臣且是爱人的父亲仅像挑死一条虫而引起一丝惊讶,甚至还要臭骂一顿;甚至不容忍一位哥哥对死去的妹妹悲伤得那么厉害。而作为母亲的乔特鲁德受到他的怀疑、反感乃至憎恶也就不足为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乔特鲁德的悲痛又不仅仅来自与她缺乏理解与沟通的儿子,她的悲剧命运又是同她生存于其中并深受影响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而乔特鲁德的可悲与不幸是其中的悲剧元素之一。虽然在全剧中她只是一个配角,但正如海涅说过的那样,“在一切伟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他们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乔特鲁德悲剧的一生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如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出路以及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乔特鲁德是宫廷阴谋的牺牲品,是其自身性格弱点
的牺牲品,更是由男性主宰的现实社会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陈艳芳.美丽与悲哀—奥菲丽娅的悲剧初探[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1)38.
[2]张沛.哈姆雷特的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