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下列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B ) A、流苏 狡黠(xiá) 殉(xùn)职 自出心裁 B、淘冶 慰藉(jiâ) 鄙薄(báo) 拈轻怕重 C、桑梓 牡蛎(lì) 亢(kàng)奋 飞黄腾达 D、奠定 轩榭(xiâ) 拮(jiã)据 流连忘返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无与伦比 声名狼籍 廓然无累 销声匿迹
B、出类拔萃 锋芒必露 一代天骄 莫衷一是 C、义愤填膺 怒不可遏 化为乌有 张皇失措 D、擎天撼地 不可名状 重蹈复辙 别出心裁 3、下列各组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A、“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根深蒂固;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 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D、做学问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应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恪尽职守:比喻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建成符合老区人民期望的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分句次序不当,“建成……社会”与“加快……步伐”位置颠倒。) B、能否摸清学校办学情况,搞好学校基础设施,是提高教育扶贫实效的关键。
(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C、新成立的靖西市将着力建设广西新型口岸城市,并将其打造成为中越边境线上进出 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后句宾语多余,应删去“的重要基地”。) D、几年前我就断定我市申报“国家卫生城市”估计能顺利通过验收,因为当时我市实施了一系列创卫攻战。(前后自相矛盾。“断定”表肯定;“估计”表不肯定,应删去“估计”。)
5、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______①__„„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__②_____。
A、①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 ②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①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②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①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 ②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①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 ②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B、《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二、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回答问题(15分)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7、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3分)
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8、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体指的是哪些内容。(4分)
是指拥有阅读能力的人能够了解现实世界以外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能够了解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而丧失阅读能力的人则无法拥有,这便是文中所说的“精神的不平等”。
9、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出两个这样的倒子。(4分)
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居里夫人学得科学探究。②从《繁星•春水》学得对母爱、童真的讴歌,从张海迪学得志强不息。等等。
10、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11、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5分)
一定要好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名著,读专家、学者、老师推荐的书。博览才能广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