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思索
作者:许彦伟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4期
新闻采访活动作为一种调查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的性质,使得新闻采访工作比一般的社会调查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新闻记者更要重视采访中的思索。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许用在新闻采访方面并不过分。所以,新闻采访活动,从头到尾——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选择,采访后的成文,无不贯穿着记者紧张的思索。采访的成败,采访成果的大小,都与记者的思维能力、思索方法密切相关。记者通过思索,形成各种观点,这些观点,能像电火花一样,照亮新闻线索之所在。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李承邰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写道:“记者的采访活动有一个特点,就是选择性。”记者靠什么去选择?为什么去采访甲,而不去采访乙?给记者导向的,正是他通过思索而形成的各种思想、观点、想法、打算等。不带观点的记者是不可想象的:他一出报社的大门,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要到哪里采访,这能行吗?而帮助记者选择新闻线索的观点、想法都离不开记者的思索。没有新闻线索或极少有新闻线索的“穷记者”,往往因为他是不动脑筋的。
新闻采访中的思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索。这种思索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思索内容的客观性。一般说来思索活动的形式是主观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这一点,新闻采访中的思索表现得更突出、更直接。记者本领再大,都不能离开新闻事实去凭空臆想。记者在采访中的思索,只能建立在采访中所获得的新闻事实的能动反应上。思索,是记者主观对客观的新闻事实的能动反应。不能用我们的主观思索去硬套客观事实;而只能用我们的主观思索去适应和反映客观事实。这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所决定的。 思索空间的广阔性。受众的广泛需要,决定了新闻采访题材的广泛性。而我们有些记者的采访路子却很窄。他的采访活动不仅为一个具体地区的党委中心工作所局限,甚至为一个具体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所局限。到农村采访,只想到采访农业;采访农业只想到采访田间种植;采访田间种植只想到粮食作物种植,如此等等。这种狭窄的采访路子,使采访中心的思索空间也越来越狭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狭窄的采访空间又制约着采访活动,使采访的路子越来越狭窄。我们要开辟出采访的新路子,必须拓宽采访中思索的新天地。 思索过程的科学性。随着电子技术在大众传播工具上的应用,作为不同于电视、广播的报纸要赢得读者,不仅要为读者及时提供新闻事实,而且要就新闻事实提供正确的评价和预见性的分析,以满足读者需要,实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做到这几点,记者采访中的思索必须具有科学性,这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所采访的新闻事实,发现新闻事实本身的实质和“未来因素”,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带有科学预见性的新闻报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索方式的速断性。时间和事实永远是记者追求的对象。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新闻事实,这是记者采访工作的最大特点。新闻采访的这个特点,决定了采访中的思索十分敏捷、决断。不管是个别访问、开座谈会还是现场观察,要求记者的思想都要集中。对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材料,是真是假,有用无用,是继续追问还是暂搁一旁,这些都是要求记者迅速作出决断的。我们不可能请采访对象暂停,让我们思索一番再说。我们只能追随采访对象所提供的事实,紧张地开展思索,并同时产生出思索成果一一进行决断,长时间的犹豫不决、含含糊糊,都将使采访活动陷入困境,甚至耽误时机而导致采访的失败。
提高记者在采访中的思索能力,主要靠记者的勤奋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努力:
第一,增强采访中积极思索的意识。不管是采访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过程中,或者是收尾阶段,都要开动脑筋,让脑子进入亢奋状态。
第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脑力劳动是生产精神产品的,它和体力劳动一样,要有必要的投入,才可能有一定的产出;脑力和体力一样,有必要的营养。才能有健全的发育。这种投入和营养,就是学习和吸取前人或别人的思索成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记者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经常的、大量的学习是向采访对象学习。我们的采访对象,不论是专家、教授,还是工人、农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本生动的教科书,他们不仅各自有专业特长,更有笔墨无法记述的“无字书”,这种“无字书”要十分用心地体察才能学到。记者在采访中进行这种学习的时候,既要注意搜集事实,又要注意搜集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思索的本领就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第三,掌握方法,善于比较。在许多情况下,“比较”是启动我们思索的电钮。从比较入手,我们思索的闸门打开了,诸多思维便滚滚涌来。所以我们要自觉地运用“比较法”,在比较中思索,在思索中比较。
第四,改变思维方式。当前,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穿靴戴帽”、片面归类等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对采访的影响。我们要提高思维能力,必须从片面归类中走出来,从独断性思索模式中走出来,走向开放性、多向性、创造性的新天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中的思索,是新闻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过程。这就更需要我们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中的思索就是一篇报道的灵魂。因而,我们要勤动脑,为受众写出更具深度的报道。
(作者单位:吉林榆树市广播电视局) 编校:张红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