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体验中的联觉与通感解读
作者:郭锄非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4期
人生充满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体验,音乐欣赏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最常见的艺术体验,而艺术体验的通感联觉和联想都是以人的生理、心理为基础的,它们看上去相似,确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不同之处。 联觉现象
通常认为事实面前人人平等。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神经学家彼得·格罗森巴彻指出,联觉现象证实,我们周围的人们可能会对世界拥有不同的体验。“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通常所说的是对体验的不同联想,而联觉确实给出了不同的体验基础和出发点,带来更大的差异。对于许多有这种能力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上苍的格外恩赐了。
在上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科学家们把联觉视作过分活跃的想象而不予考虑。但是近些年来,他们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不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说明确有其事,还通过研究这一现象寻找人脑创造力的线索,神经学家理查德·西托维奇说:“联觉不只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它是进入人脑巨大领域的一扇窗户。”
有一位职业音乐家说他具有辨别声音味道的能力,这位不知名的音乐家可以尝出大小不同音程的味道,小二度是酸的,大二度是苦的,小三度是咸的,大三度是甜的,小六度是奶油味道的。这位患上“联觉综合征”的音乐家在苏伊士大学接受了一年多的测试,研究人员用不同味道的溶液滴在她的舌头上,然后由她按动按钮来指出相对应的音阶,研究小组首席科学家卢特·杨克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她听到一个音阶,她的舌头就会自然地反映出一种味道,这种味觉必然是和一种特定的音阶相一致的。”专家们说能把听觉和味觉联在一起的情况是少见的。她把这种品尝味道辨别音程的本领用到她的工作中。“联觉综合征”通常涉及色彩,这位音乐家不仅能尝出音阶的味道,也能看出音符的颜色。①
听音乐看见颜色并不是幻觉,他是联觉者,这种人很罕见,对他们来说,一种感觉的输入(比如听音乐)会引发另一种感觉(比如看见颜色),钢琴是浓重的深紫色,而提琴是“柔和的金黄色,像蜜液那样”。
专家认为,差不多任何感觉都能结合在一起,视觉能唤起声音,声音能唤起味觉,而更常见的是黑白数字和字母都会变得有颜色,例如有人说7是绿色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联觉呢?没有人说得清,不过洛克菲勒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寻找或许有助于解释这一神秘现象的基因。联觉者脑内的感觉区域间的联系可能异常密集,也可能是他们的大脑激活了通常受到抑制的一些联系。大多数人的脑中肯定存在类似的联系。不然的话,我们如何解释人们服用致幻药后的体验呢?人不会在半小时内产生全新的神经联系。 这有不同寻常的含义,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仅是有这些联系,而且定期使用它们。一项新的调查结果发现,在84名联觉者中,有26人是职业画家、作家和音乐家,还有44人是技艺精湛的业余爱好者。联觉者最终会过上一种更加富于表现力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联觉是这种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嗅、味、触、听、视五种感官有各自合理而又分明的活动范围。他说感官方面会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如与视觉和触觉都有关的活动)。他还推测色彩调和的秘密可能跟音乐和谐相关。这一思想持续了几个世纪,音乐和谐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被认为对美术和建筑的研究有用。高更说:“与音乐一样,通过感官的中介作用于心灵,和谐的色彩与声音和谐是相似的。”②但是直到19世纪,人们还普遍认为各感官的领域有着本质的分界。 与此同时,开始有报道说少数人能同时体验两种感觉:他们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了颜色,或吃东西的时候听到了声音。就在科学家们对联觉开始感兴趣的同时,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的运动,强调隐喻、暗指和神秘性,这并非偶然。联觉既包含隐喻又神秘莫测,科学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宣称有联觉的人们彼此之间也很难就具体的感觉达成一致。“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描述和那种描述是一样的疯狂愚蠢,如果一个人对联觉的描述落在另一个也有联觉的人手里时,后者会非常反感,甚至会对前者的异端邪说感到愤怒。”维多利亚时代的心理学家和博识者弗朗西斯·高尔顿在1883年写的。
还有一些实验性的电影制作人制作了一些抽象影片,他们使用的形状和绘画者用的差不多——螺旋形的线条,同心圆、锯齿线条还有跳动、摇晃的五彩纸屑,例如迪斯尼电影《幻想2000》。
同样道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美的方法把美术转化为音乐。波形或跳动的曲线可以模仿音乐,但却永远无法变成音乐。亚里士多德是对的,各种感官确有各自的领域。与瓦格纳的合成艺术作品相同,创造一种像另一种艺术的梦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现代人已对艺术的局限性失去了耐心,并且错误地认为艺术就应该像科学一样不断前进,否则就会落伍,会无足轻重。但是艺术不同于科学,它的局限性也是其魅力所在。当然,艺术呈现出的作品,也能使人眼花缭乱地产生联觉。 真情实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联觉是一种奇怪的能以不同方式出现的感觉混合现象。一些人“看”到了声音,另一些人“感觉”到了色彩。由剑桥大学心理学家西蒙·巴龙·科恩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每2000人中就会有1人拥有联觉能力。
最初,当一个人说数字是红色的时候,人们认为仅仅是一种比喻或是儿时的残存记忆,但这些看法都不能正确地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人拥有联觉能力。于是一部分科学家开始从生物学上找到解释。其结果就是目前科学界存在的多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神经学家理查德·西托维奇所说的:这种紊乱现象是由大脑中最原始的边缘系统,或者是主管情绪的大脑区域造成的异常活动,人人都有的现象,只是一些人对此有意识。支持者较多的一种说法是阿莉西亚·卡列哈斯认为联觉现象是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的。利用磁共振进行研究似乎也证实了这种假设,在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相关的处理区域就会激活,但如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上述区域之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区域也同时被激活,联觉者的大脑区域之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相邻区域之间的沟通可能比正常人更加活跃。这种相互的联系可能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区域中,但只有联觉者被激活。
有专家用基因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人有这种联觉现象。如果一个家族中有一个人具有联觉能力,那么很可能其他人也会有。2006年柏林三一学院的心理学家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42%的联觉者在家谱的同一等级中拥有一位亲属具有同样能力。一些理论认为,联觉现象与X染色体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联觉者大多数为女性的现象。
与生俱来和后天获得
有人认为人生来就有联觉能力,有专家小组研究发现,从出生到六个月的婴儿会把各种感觉混合在一起,原因是出生时神经系统尚未成熟,在这一阶段,各种神经元和大脑区域之间相互联系非常旺盛。当功能逐步健全时,这种现象逐渐消失。目前科学界还无法解释哪种基因对联觉功能发挥了作用及其遗传构成,或许是由某一基因突变引起的大脑各区域间的异常联系,或许是出生时的大脑区域间过度联系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自然消失,反而更加活跃造成的一种现象。研究结果指出,联觉现象还多出现在数学能力差、左撇子、方向感差或有预知经历的人身上。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还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因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现实中还有些人因颅内损伤或中风引起中脑一个黄豆大小区域的病变,造成大脑里通常互不相干的几个区域之间感觉“短路”,使各种官能奇妙地混在一起,使彼此没有什么关联的区域如听觉和触觉之间的联系加强。脑扫描可见中脑呈现紊乱和萎缩,这就是罕见的“后天性联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的来说,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和意识行为的研究,联觉现象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许多专家指出,对联觉现象的研究为找到比喻和语言能力的神经学基础打开了一扇大门,一些针对联觉现象的研究指出,使声音和物体形象之间建立联系能力可以成为语言起源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认识桥梁。例如“头”、“手”,最初很可能也不是人类祖先的那一部落首领的号令所成。它是不是也是由联觉到通感转化而来的呢?
通感与共鸣
通感一般是指人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某感官可获得另一感官才得出的感觉,各感官的感觉在大脑中形成联系,如“热闹”一词,就是人们对温度和声音的相通的特殊感觉。五官感觉交互为用,同一事物的多种属性也可以同时诉诸人的不同感官,这些感觉的多次“重合”,便可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容易由此感觉自然而推至另一感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视听通感,“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则是视、听、嗅、触觉的交相为用。由于视觉、听觉都是高级审美感官,这些通感也就更具有美学意味,通感的产生也大多是心理原因,是外界信息进入感官后,信息心理上造成感觉与感觉之间,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殊联系,生活中也较为常见。
瓦西里·康克斯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里说“如果两圆圈分别给上黄色和蓝色,静观片刻之后就可以看出黄色圆圈有一个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运动,而且明显向观者逼近,相比之下蓝色却从观者返回”。因此,这些对色彩心理的研究结果用在了我们今天的交通标牌上。冷暖色调给人的视觉感觉不同,暖色调有逼近膨大的感觉,冷色调有后退或收缩的感觉。
波长长的红光本身有暖和感,波长短的蓝色光有寒冷的感觉。此外,在光线颜色还有重觉感、湿度感等,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冷色有稀薄的感觉,冷色透明感更强,暖色则弱,冷色湿润,暖色干燥,冷色退远,暖色则有逼近感。这些感觉都偏向于物理方面的印象,但却不是物理的真实,是我们心理作用的主观印象,一种心理错觉,就是通感。 共鸣却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和生活或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相同或相通的审美情感的心理状态,带有斑斓和浓重的情感色彩,由联想而迸发出情感共鸣,即“全人格的震动”。③或喜悦或悲伤或兴奋或感慨。而这种强烈的情感是建立在设想“我就是你”的基础上的,从别人的喜怒哀乐中联想到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怆感叹则正是商贾弃女的琵琶曲拨动了白居易的情感之弦,产生了极其沉郁的美感共鸣。西方美学史上,毕达格拉斯以人的内在和谐与宇宙外在和谐的同声相应解释共鸣;休莫以人心理结构普遍具有“同情心”解释人与人、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情共鸣现象;康德则是以“共通感”作为共鸣的基础;黑格尔以“情致”解释共鸣。近代西方一些美术家、心理学家对共鸣现象作了深入的说明,例如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外在世界的力(物理)在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形式结构上同形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显然,仅仅从心理方面揭示共鸣的实质是不够的,共鸣更多的是复杂的文化、社会现象。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和密不可分的。
同形不同构
联觉是基于知觉的直接层面,生理的、机械联动的,是由于大脑神经某些系统之间的抑制系统不健全或不成熟,或某种病态的连接,造成感觉神经不同方面的“短路”、“串联”,信号传递混乱而生成的,是生理层面的。
通感是来自或建立在各类感觉体验的基础上的,感觉与感觉在心理或思维层面上的互换、串换、连接、交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艺术家或艺术作品也常利用特定手法调动人们的通感来完成审美体验,通感是心理层面的。
共鸣是指情感体验上的相同或相似。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透过暗示、联想而产生的思维状态或心理现象。它的实质是人与审美对象形成协调一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并把情感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使审美主体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并从中观照社会和自身、收到更深刻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升华。所以共鸣是以个人文化背景或社会经历生存状态等因素为基础的,共鸣是人文层面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联觉、通感、共鸣虽然广泛存在于各类审美活动中,其确是有较大差别的。 注释:
①《参考消息》,《听音辨味》,2005年3月15日第4版。
②亨特著,平野译:《二十世纪西方绘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61页。
③吴世常、陈伟(主编):《新编美学词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71页。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编校:杨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