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17期 ・公共卫生与卫生防疫・ 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对策 顾蓉 (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四川德阳618000) 关键词: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3.17.224 0引言 社区护理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如何找好角色定位,既 关系到护理工作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内的作业、地位, 也在客观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和服务体系 】。为了 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社区护理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制约 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1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1.1社区服务模式不够健全 由于社区卫生事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社区护理的 发展也只能是逐步完善,故而必然存在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探 讨的问题。由于各种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补 偿差异等导致社区服务被动应付。在社区服务功能不到位 的情况下,目前社区服务基本以医疗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卫 生的各项工作但】。社区护理工作仍处于功能制护理时期,由 于受到在经济效益的限制,护理目标仍以疾病为中心,一 时还难以提供综合的社区护理,还难完成以从医院护理模 式向社区家庭整体化护理方向转变。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 的制约,服务功能基本上只能满足以疾病为中心对社区居 民的服务。护理人员的意识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1.2社区护理形式单一。缺乏多元化服务的保障,角色 定位狭窄 社区护理承担着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 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 到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的限制,护理工作仍大部分 集中在以疾病为中心,以完成医嘱为目的的阶段pJ。注重医 疗活动,社区护理的其它工作就必然弱化。由于财政补贴 的不到位,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由于预防、保健搞好了,社 区居民发病率低了,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增长点过低 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服务人群的锁定,大部分仍只能局 限在患者及创造经济效益的目标人群,不能满足社区人群 多层次的要求,违背了社区服务的最终目的。社会护理还 只是医院门诊护理的延伸。 1.3社区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 全 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领导对社区护理工 作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功能认识不足,对社区护士的职责定 位不够明确,致使社区护理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不少医务工作者 认为社区卫生机构是养老所、疗养院,在人员配置上大部 分护理人员是年老体弱,或是即将退休人员,或是刚毕业 的缺少临床经验的招聘人员,且配置比例也往往不太合理I4】。 1.4观念和知识需进一步提高 不少护理人员观念还未完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服务 人群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为中心转变过来, 对社区护理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差 距,因而缺乏自觉性和责任心。在专业知识上,社区护理 人员多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为主,对社会、人文知识涉及 较少,面对要求知识水平全面,需大量社会工作的社区保健、 健康促进的重任难以独立承担,直接影响到社区护理的服 务功能,制约了服务项目的扩展。 1.5社会认同感差。工作情绪不稳定 传统的就医意识是人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不足,社 区护理被局限认为于打针、输液、测血压等初级繁琐、重 复的单纯的技术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未 被提到促进人类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 1.6保障政策不健全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新型的服务模式,其相对应的法 律法规,操作程序还不太完善。由于缺乏对社区护士权益 的依法保障以及相应的依法管理。从业规范,从业内容缺 少国家立法的界定,这也是社区护理发展不够的重要原因。 1.7缺乏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提高培养 由于社区护理作为护理学的另一新学科,其在师资培 养,课程设置,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上都处于摸索,研究 阶段。各地社区护士的转岗培训不统一,不规范,在培训 内容上没有突出社区护理的特点,难适应社区护理的需求。 2发展社区护理的对策 社区护理的发展需多方的共同努力,对一些客观制约的 因素,需要国家,地方各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对于 主观制约的因素则需要靠社区护理工作者自身的不断努力 去改善和提高。 2.1转变观念。重新正确定位社区护理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 求,人们对经济,便利的社区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 越迫切,其重要性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就要求护理 人员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 出门”的社区卫生基础服务格局为前提,缩小社区护理的 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人民群众需求存在的差距,适应当 前形势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 2.2提升整体素质修养。适应社会竞争 2.2.1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 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 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 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区护理分工不可能过细,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 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还应学习 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学,伦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 学科,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修养。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 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观,就诊等, 对社区护理的从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护理人 员有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以适应社区护理国际化的要求。 开展社区护理研究是社区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 社区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摸索,总结社区护理 经验,以促进社区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2.3调整社区护理人员结构。健全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在社区护理中护理角色有多种,如护理服务、教育、代 言、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观察及研究等。社 区护士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工作范围的分 散性及服务的长期性、综合性、多学科协作性,都需要社 (下转第296页) 296 Z P 7.291 <0.O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17期 6.392 <0.O5 8.344 <0.05 3讨论 孕期开展保健干预可以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以及新 生儿出生体质量。经本院的不断摸索,自制出相关系统化、 个性化的孕期保健干预具体方案,对观察组进行实施后, 临床效果显著。通过对孕妇进行膳食的评估以及指导后并 且配以孕期适当的运动,有效的对孕妇孕期体质量过度增 长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且为自然分娩打下有力的基础『2】。通 娩空间相对缩小,分娩时胎头人盆过晚或发生头盆不称等 难产等并发症的几率相对增大,因此增加了剖宫产率 】。 产妇自然分娩会为新生儿带来多处益处,降低新生儿窒息、 肺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的发生;自然分娩产出的新生儿具 有更好的机体免疫力;能够促进胎儿大脑的发育;在胎儿 胎头经产道时可以增强新生儿呼吸中枢神经的兴奋性,能 够提高新生儿出生后有效的建立正常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晶霞.孕期健康教育的作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11(10): 281-281. 过心理干预指导,使孕妇能够较全面的对分娩减痛方式良 好掌握,孕妇对分娩的过程充分了解,消除产妇在分娩时 的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提高孕妇对自然分娩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同时降低剖宫产率;而未进 行饮食指导导致孕期肥胖者的盆腔脂肪堆积,可利用的分 【2】胡晓吟.孕期体重管理模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 展,2012,10(13):2811—2812. [3】陆琼.孕妇体重状况与妊娠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关系U】.中国优 生与遗传杂志,2010,1(23):442. (上接第291页) 及时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动向,对有关医保政策基 本知识的文件及医院制定的一系列农村医疗管理制度熟背 于心口】。此外,为了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了解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规定,农民要配合医务人员工作,有效地维护自己的 医保权益,医护人员还应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 传力度,如:在农民接受健康指标检查时进行口头宣传, 或者在医院宣传栏制作各类医保知识。最后,医护人员还 应该对自身行医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并分享给身边其他同 事,对行医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及时反馈并纠 正,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解,满足病 人的需求。 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的出台,推广农民参 加农村合作医疗有助于农民健康指标的完善,这对定点医 院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关 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作为医护人员更不能等闲视之。在 具体行动上,一方面医院应该主动适应农村合作医疗的大 趋势,从农民的健康角度出发,加强医护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加强 自身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学习,在行医过程中自觉的、主动的、 多途径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促进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继芬,万长秀.享受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对医疗护理要求的调查 分析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04. [2]张乐,徐凌忠.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SWOT分 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13一l4. [3]梁晖.谈医院如何做好医保管理工作[J】.中国医药导报,2008, 5(221:89. (上接第292页) 区护士除了必须具有丰富的护理知识、经验及能力外,还 应具备明锐的观察能力及护理评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职 业道德修养、改善服务态度和具备健康的身 ti"。 员的个人和整体素质。 2.6 2.4寻求政策决策层的支持 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社区护理的管理力度,出台 相应的政策法规,健全社区护理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在探 视制度、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项目上有相应的法律 法规、政策的保障以及工作价值的体现。各地卫生行政部 门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制度适应本地区护理工作特点的服务 规范、明确规定可入户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安全保障措施, 并组织定期监督、指导。逐步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服务的收 费标准,体现社区护理人员技术劳务的价值。同时在社区 护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晋升晋级上有所扶持,鼓励社 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区护理人员的 自身发展和社区护理队伍的稳步发展。 加强社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社区覆盖人群的实时 监护功能。目前“老龄化”是我们社会的普遍现象,慢性 病人群逐年递增,实时监测及时护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 我们逐步建设一个用于实时跟踪监护特殊人群的网络平台, 定期评估社区人群的疾病风险系数,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 监护,提高社会健康水平。 随着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国际化走向,社区卫生服务所 具备的方便、快捷、便宜、人性化的服务优势,使得社区护 理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所以应抓住机遇,重 视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 尽力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需要的多化护理服务,充分利 用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大力 发展社区护理事业。 2.5加大对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 在社区护理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人员的继续教育上 有规范、系统化的设计,规范转岗培训,开展社区护士继 续教育,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 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 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培训,大力提高社区护理人 参考文献 [1]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22. [2]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_现代护 理报,2006,02,27. 『3 庄华.3]关于社区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53—55. [4]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