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蒂凡尼早餐》
作者:张宇斐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6期
摘要:通过解读《蒂凡尼的早餐》所体现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特征,如存在先于本质、荒谬、自由、选择等,展现郝莉这个人物形象在追求梦想时所面临的困惑、孤独以及最后梦想的破灭,探索主人公对人生本质的追求,进而揭示作者追求自我的存在主义态度。 关键词:蒂凡尼早餐 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94-02
《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作品。小说一经面市,便引起巨大轰动,并入选《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小说是通过回忆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贫穷落魄的作家在纽约一所公寓与女主人公郝莉·戈莱特利从相识到分离的过程。清秀俏丽的郝莉来自得克萨斯农村,她经历过人生的颠沛流离,希望能够寻找心中理想的归宿。然而,谋生的艰难使她沦为了高级伴游女郎,不得不周旋于众多富豪巨子之间。作家在与郝莉的交往中,渐渐了解了郝莉悲惨的过去,并爱上了她那种乐观、洒脱、自由、不羁的个性。后来,郝莉为了赚取小费,被关在狱中的黑手党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后不幸流产,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离开了她,最终郝莉被迫离开纽约远赴南美寻找新的生活。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信条是: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第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高度自我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冷酷、荒谬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失望、苦闷、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第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无论怎样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做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蒂凡尼的早餐》不仅仅是一部畅销的小说,更是一部关注现代人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作品。小说中主人公从乡村到城市,从追求自由与爱情到梦想破灭,在此过程中历经了迷惘、困惑、痛苦与矛盾挣扎。近些年来,国外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主人公形象的复杂性解读,认为在郝莉独立开放与活跃的外表下隐藏着与自己过去复杂生活抗争的纠结,而有些评论家认为郝莉对性的开放态度有悖于道德准则。但笔者认为,小说中体现的人生主题与20世纪兴起的存在主义十分吻合。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但是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蒂凡尼的早餐》,从而使人们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指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一定要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进入这个世界之后在人生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因此,可以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本质,并且随着时空变化而不断更新,不断超越自我,具有多种潜在的可能性,并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因人而异。人的本质并不是一出生就确定了的,而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选择中。我们要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的本质。在萨特看来,事物首先存在着,然后人才去规定它的本质。比如,某物之所以是一张桌子,就因为人可以在它上面看书、写字、吃饭;在另一种情况下,它也可能作为一堆柴禾,或一种武器。所以事物的本质都是后于它的存在,并且是人赋予它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只能通过他人来发现自我,“除非通过另一个人的介入,我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实情况的。对于我的存在,别人是少不了的;对于我所获得的关于自己的任何知识,别人也是同样少不了的”。郝莉本来是一个相对单纯的乡下姑娘,来到纽约之后,在这个繁华的城市,她抵御不住诱惑,选择用肉体换来物质的享受和满足她的“上流社会生活”的渴望。小说的名字“蒂凡尼早餐”,“蒂凡尼”是纽约著名的珠宝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蒂凡尼”就是上流社会的符号,郝莉对“蒂凡尼”的渴望就是对上流社会的渴望。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郝莉的本质,而是透过郝莉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生活中的表现及选择为人们展示了她的本质。它的本质就体现在她不断地选择当中,为了生存就要不断地选择,为了进入上流社会,就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象,改变自己的人生,她的本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存在的意义需要在存在的状态中体现出来,郝莉选择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她的生存意义,体现了她的本质,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我们被不由自主地抛进存在,荒诞地来到世界上,荒诞地生活,又荒诞地死去。人类,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荒诞的世界的一部分,是不能逃离这个世界的。人类无法逃离这冷漠荒谬的世界,因此他们有着一种难以表述的压力。世界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吞没了所有怜悯、希望及任何激发人类尊严、自由和知识的想法的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渊。人类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各种痛苦、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年老体衰的世界里,处处是折磨、奴役、饥饿和死亡。
年轻的乡村姑娘郝莉只身来到纽约,而且还是个满脑子都是幻想的青春少女(实际是少妇),做着不切实际的平步青云的美梦,然而严酷的现实沉重地打击了她。她所面临的新环境是如此冷漠与荒谬,使她茫然并不知所措。当新环境已经无序、杂乱、难以适应时,郝莉在焦虑、惊慌、困惑、动荡不安的心态中挣扎,忽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一个充满各种各样障碍和限制的世界,只有威胁和冷漠的世界。面对这一切,只是感到无奈而荒诞。 在荒诞处境下的人类会感到绝望,更会感到孤独、孤立。当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这种个人是被对象化了的失去了个性的、受到他人和社会约束的个人,是一种被他人、集体或社会所吞没的个人,是被异化了的人。在存在主义者眼中,任何集体、社会都是人的异化的力量,都必然奴役人。像郝莉她这样一个孤独、孤立的无知少女,进入到了如此冷酷与充满自私自利的社会时,她注定要发生异化,她不可能再变成曾经单纯的郝莉。在纽约,到处都是令她羡慕而又无法得到的东西!漂亮衣服、珠宝、首饰。特别是蒂凡尼珠宝店橱窗里面的饰品,她只能站在橱窗外观看而没有钱购买。大城市的奢靡的生活像蒂凡尼的珠宝一样深深地抓住了她的眼睛,郝莉开始对自己美梦的追寻。
三、自由选择
由于存在先于本质,人因此失去了行动的规定。这样,人就注定处于一种绝对的、无所依傍的、无所规避的自由之中,在这种自由中人才有机会建立起自己的个性或特质,这就是存在哲学给现代人找回的行动自由。这种自由取决于两种对立力量斗争的结果,一种是异化的力量,一种是存在意愿的力量。因此,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品质都应该负责任。在萨特看来,自由就体现在选择之中,自由也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一旦被抛于世,他就开始了自由的选择,人就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成为自己的。人是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成为懦夫或是英雄,因此人的自由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人所进行的选择活动中。由于这个责任,人有在世界上选择自我的自由,即发现自己的世界的自由。这个自由观是一个非常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哲学学说,包含着鼓舞人抛开规范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力量,其目标是正视人的自由并肩负起自己对世界和自身的责任。
郝莉在她的人生中做了无数次的选择。还在年幼的时候,就选择了和他的哥哥弗雷迪投靠乡村大夫家里,之后,选择了和大夫结婚。年龄稍微大了之后,她带着年轻的梦想,远离了乡村和自己的丈夫,只身来到纽约。纽约这个大城市又刺激了她的欲望,她选择成为一名交际花。在有机会成为演员时,她选择了放弃,继续做交际花。在男朋友抛弃她时,她选择了继续去巴西,寻找富豪男朋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萨特认为,我们不仅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还可以自由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人的选择不仅仅是单纯的选择,而是与他人和社会以及未来是密切相关的。为了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郝莉在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离开贫穷的家乡到成为一名交际花,郝莉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根据萨特的观点,人是世界中的人,每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密不可分。人的存在首先是他的外在存在,即作为对象的存在,而人的自由便是对这种对象性的超越。因此,人的自由不是远离现实的自由,而是在世界中作选择的自由。郝莉的选择不但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她的丈夫、情人和文中的小说家是密切联系的。郝莉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和自由,但是她也要为她的选择负责任,同时也要承担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以上选择体现了萨特“人是绝对自由的”的哲学思想。
在《蒂凡尼的早餐》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郝莉在追寻自己本质过程中产生了异化,感到孤独与迷茫,有着与现代人类似的心理困境和摆脱困境的方式。卡波特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展现的人生主题,与20世纪兴起的存在主义主张如出一辙。对该作品的存在主义解读,有利于我们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内涵,进一步认识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和存在困惑,对小说中人物的迷惘、困惑,以及对自由的追寻进行探讨能帮助当代人认清自我身份的归属与定位,摆脱精神空虚与落差,同时对生存意义进行哲理性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1-07-07
作者简介:张宇斐(1981),男,助理研究员,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鲁门·卡波特.在蒂凡尼进早餐[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 李钧.存在主义文论[M]//王岳川.20世纪文论研究丛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 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第凡尼的早餐》[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6). [责任编辑张 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