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青少年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
学生姓名 王朋 学号 0803024004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应用心理学081班 指导教师 陈红艳
2012 年 3 月 3日
题 目 青少年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选题的目的: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段,同时又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 青少年在认知和社会性方面都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并逐步地实现社会化。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内容, 在青少年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陕西汉中地区青少年(包括初中生50人、高中生50人)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关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成果,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他们的人际信任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以及为青少年人际信任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研究意义: 首先,纵观国内外研究,尤其国内的研究,还存在如下不足:第一,从研究对象上看: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大学生缺乏对青少年研究。第二,缺乏青少年人际信任具体情况的实证性研究。第三,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结合在一起的研究相对较少。第四,在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上不够细化,缺乏对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因素的深入研究,因此,研究青少年人际信任问题对充实青少年人际信任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其次,青少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个体在认知和社会性方面都取得了进一步地发展,并逐步地实现社会化。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当代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现状和表现,分析当代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特点和差异性以及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因素,通过本次研究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拓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新视角,而且对于提高青少年协调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国外研究: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西方学者就编制了有关量表测试人际信任, 其中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是其代表。RotterJ B (1967) 运用社会学习理论, 研制了人际信任量表, 该量表测出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因素影响了人际信任, 造成了人际信任的差异, 但在对性别这一因素的测量上, 未发现人际信任的区别。 国外研究者对人际信任的界定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单因素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是由某种单一成分构成。 (2)相对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同时具有信任和不信任两个方面, 只是在具体的信任事件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各异。如, 埃森克将信任与不信任作为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 Sacchi 通过因素分析考察了青少年人际信任包括相对信任和不信任、一般不信任和相对信任、一般信任三个因素。(3) 整合论, 即认为人际信任包含有多个维度和层次, 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如, Rempel 等认为人际信任包括可预测性、可信赖性、和信念三种成分; Rotenberg 认为人际信任是由信任的基础、信任的领域、信任的目标三个不同的维度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Geller[33]研究了人际信任的内涵, 提出了建立人际信任水平的“ 7C” 法则。该法则涉及到沟通( Communication) 、关心( Caring) 、坦白( Candor)、一贯( Consistency) 、投入( Commitment) 、一致( Consensus)、个性( Character)。 国内研究; 有关中国人专门研究人际信任的关不多见。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有: 杨中芳、彭泅清从文化的根源,寻求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研究架构,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证验证。 张建新、张妙清、梁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在不同社会情景下,泛化信任(一般信任)殊化信任(特殊信任)及可信任性知觉等对信任行为起作用的理论模型。杨宜音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探讨中国人人与人
2
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郑信军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的相关,浅析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张海钟研究了高师专科学生性格分类分布及其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 张建新等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竞争”的不确定条件下, 预期另一方对自己作出合作行为的心理期待。 纵观国内外研究,人们对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大,尤其是在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上不够细化,缺乏对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因素的深入研究,缺乏对青少年人际信任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关系的研究。因而研究青少年人际信任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也将不断深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并细化。青少年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是心理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也在不断曾多,正从多角度横向与纵向交叉式的研究。一方面我们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在本国进行求证式的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在积极探索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但因为我国目前的国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局限,以至于在青少年人际信任研究中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分析报告。因此,只能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限度的调查研究,但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研队伍的壮大,研究方法的完善,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研究方法: 采用Rotter1976年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汉中的1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将调查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应用领域: 主要是应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因素,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拓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新视角,而且对于提高青少年协调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三、对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说明,论文要写出相应的写作提纲 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调查分析陕西汉中地区130名青少年人际信任情况,了解分析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特点和差异性以及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因素。并通过分析结果,总结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现实情况、提出提升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有效方法。 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汉中地区130名青少年人际信任状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提纲: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着手: 1.问题的提出 2.相关概念的解析 3.研究程序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3施测过程 3.4数据处理 4.结果分析 4.1青少年人际信任状况的总体状况分析 4.1.1高中生与初中生人际信任状况的对比 4.1.2男生与女生人际信任状况的对比 4.2影响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因子分析 4.2.1.性别因素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4.2.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4.2.3所处年级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4.2.4学习成绩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5.讨论与分析 5.1性别因素、家庭因素、所处年级、学习成绩对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 6.对如何提高青少年人际信任提出的建议 4
四、检索与本课题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简要说明 (1)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2):300-303. (2)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人际信任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8,3:268-272. (3) 井维华,张庆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探新,2006, 25 (98):61-64. (4) 张建新,张妙青,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D]心理学报,2000,32(6):311-316. (5)林滨,李萍.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信任观[J].中山 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3):101–107. (6)张 静.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述评[J] (7) 杨晓莉、李一茗、邹泓。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宁波 大 学 学 报 (教 育 科 学 版)[J]30 卷第 5 期 (8)程丽。青少年人际信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教育论坛) 第8 卷第11 期2010 年11 月 (9)卢光莉,陈超然. 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 (2) :117 - 119. (10)凌辉。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1)GURTMAN M B.Trust,distrust,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a circumplex 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2):989~1002. (12) MITCHELL C E.Development or restoration of trus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beyond[J].Adolescence,1990,25:847~855. 5
五、毕业论文进程安排 2.10_2.20 收集相关资料 2.20-3.5 与指导老师讨论并完成开题报告 3.5-3.15 确保资料收集齐全 3.15-4.15 对资料进行整理,完成写作提纲 4.15-5.1 进入写作,在老师指导完成初稿 5.1-5.20 定稿 6.5-6.20 论文答辩 六、指导教师意见 1.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2.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6
所在院(系)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年 月 日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