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解析

提纲: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4、教科书的特色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教科书设计思路和特色

1、教科书改革的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1)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2)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3)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 (4)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语言注意儿童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探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教学内容表达 注意多样化 化,与学生共鸣 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2、加强技能和能力培养

本册教材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教科书编写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探究性原则

突出学习方法,注重拓展空间。过程和方法目标是主导目标,我们寻求更多地展示学习地理的方法,而不是强调对地理知识“量”上的把握,通过典型案例和一系列“活动”,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观点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满足课标的最低要求

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教材内容与《地理课程标准》对应分析如下:

(一)疆域与人口

教 材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课 程 标 准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位置优越 国土辽阔 34个省级行政区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东多西少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56个民族 民族的分布 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教 材 课 程 标 准 一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众多的河湖 黄河的治理 长江的开发 二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与我们 资源丰富 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

(三)经济与文化

教 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 课 程 标 准 一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转变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与我们 农业的地区分布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与我们 工业的空间分布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经济发展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特色的内容采用分散2.文化特色 的办法,渗透在整个八年级●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教材中。例如,地形与民俗,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降水对建筑、饮食的影响,影响。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风情与●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等 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3)教育性原则

初中地理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优先目标。教材的选材注意从以下几个视角考虑:A、世界的视角——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例如,教材首先从主体(中国)出发,分析其位置和疆域、人口和民族等特色(第一章);最后从客体(世

界)入手,分析当代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九章)。这样,一方面与七年级的世界地理自然衔接;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材有一个比较高的立意。B、国情教育的视角——通过对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评价,了解优势和劣势所在。C、资源与环境教育的视角——强调在对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的同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行动。

4、教科书的特色

(1)在内容的表达上寻求多种思路

基于问题的思路: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目(框题) 人口 东多西少 黄河的 治理

(2)在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

目(框题) 节 章 叙述式 课文 人口 分布不均 中游, 地上河 我国人口分布东西差异及其成因 1、认识黄河忧患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2、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的原因与对策 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 活动式课文

(3)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

(4)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使教材有亲切感

(5)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尤其是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二、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分析

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地理位置可从半球、纬度、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说明,并需落实到地图和地球仪上。地理位置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和海陆位置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也

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优越,可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说明。)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学会在地图上查阅邻国及其濒临

的海洋

学会在地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简称和行

政中心

逻辑联系:位置(纬度和海陆) 领土面积 行政区域 学习方式:阅读分析;(做游戏)

地理位置:(1)特征:半球位置、大洲与大洋位置、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五带位置等

(2)优越性:气候、农业、交通等

国土辽阔:领土四至(季节差异)、陆疆和海疆(资源丰富)、邻

国(发展对外贸易与合作)

34个省级行政区:三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可做填图游戏。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国情和人口国策(国

情教育)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

逻辑联系:人口增长快(计划生育)

人口东多西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法:阅读图表(折线图、密度图和柱状图);计算人口密

度;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从学生的感受中认同,而不做学术推理)

例如:(1)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读图说明晚婚晚育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的意义 (2)读图比较我国西北、东南人口分布的差异 (3)针对“促进人口向西部迁移的利弊”展开讨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重点内容: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国情教育)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读图说明我国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特征

逻辑联系: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

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学习方法:欣赏感受;(个人或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景观图片——多民族的大家庭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分布图——各民族和睦共处,共同促进文化交融和经济发展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重点在地形、地势特征,避免记忆大量地形名称及分布。可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地形(势)作简单评价。说明一,大致了解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有利于判断某地区属哪一阶梯;说明二,了解各阶梯主要地形类型,可了解主要地形区分布)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资料包括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等

(2)对气候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3)气候特征包括复杂多样(分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个干湿地区、5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亚热、温带三种类型)

(4)影响气候因素可结合上述特征学习;气候特征评价可与同纬度地区比较。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A、主要河流可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及内流河。B、长江、黄河概况包括源流概况,人地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长江水能、航运、洪水等;黄河水能、泥沙及地上河等。)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重点内容: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

认识地形和地势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逻辑联系: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山区面积广大 学习方法: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 ——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类型齐全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地势分布特征 (1)东高西低 (2)三级阶梯界线 ——地形类型的比例特点 (1)山区面积广大(60%) (2)山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重点内容:了解我国南北气候差异

了解我国东西干湿差异 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

逻辑联系:气温(南北差异)+降水(东西差异)——气候复杂多

学习方法:探究——用分布图和气候图实证分析与推测

例1、冬季气温分布(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温度带的划分(气温差异+农业生产实际) 例2、植被和民居景观(反映干湿地区的分布)

年降水量分布(东南多,西北少) 干湿地区划分(降水与蒸发的匹配) 例3、季风气候

(1)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特点 (2)读冬季风风向,了解季风的成因 (3)读图认识季风区分布范围及其影响 例4、气候复杂多样

综合分析气温和降水要素

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防灾减灾措施 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对策

逻辑联系:河湖概况

水文特征——黄河(水害治理)

长江(资源利用)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体验式地学习(提供问题解决情境) (1)河湖概况

内流河和外流河及其分布

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汛期、结冰期)

(2)黄河

治理

P50活动

断流、水污染等 P50图2.35及P52表 源流 概况 P48图2.32

泥沙含量大 P49图2.33

地上河 P51图2.35 危害

P49图2.34、P50阅读

治理 P50阅读、P50活动1(2)

(3)长江

成因 治理 P55阅读 洪水危害 源流 概况 水能 P53图P53图开发 航运 问题及治理 P55活动1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重大工程课标解读举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包括:

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利用土地比重大等。突出耕地特点及利用保护,可结合实例,尤其是当地实际情况。 资料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图表、一些具体事例等。)

第一节 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重点内容: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国情教育)

逻辑联系:自然资源(种类和作用)——资源节约和保护——我

国资源国情

学习方式:读图讨论;运用数据资料比较,得出结论;

例1、图3.1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作用 例2、图3.3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意义

例3、以国土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径流量、森

林面积等为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重量丰富,人均不足,一方面要重视节约和保护资源,另一方面要保证资源供给(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渠道)

第二节 土地资源

重点内容: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运用图表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结构特征和分布特征

树立合理利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逻辑联系:

构成 特点 评价 P67活动 图土地类型分 类 P67问题 差异及 成因 对策 分布特 点 3.8及阅P68图

P69活动

学习方式:讲练结合;析图找规律 例如:读图分析

人均耕地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 比例构成不尽合理(难利用土地多) 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集中在季风区)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阅读漫画图3.15,讨论城市化、生态破坏、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水资源 与第二节是姊妹篇

重点内容: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贫水国

联系气候和河流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工程措施)

逻辑联系;有限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节水、保护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学习方法:归纳、推理;实地考察(节水保水意识和行动) (1)水资源是有限的与水危机(读图3.16,设立水日的意义)

(世界各届水日与主题见附件)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现象:南丰北少;夏秋多,春冬少 成因:降水和河流分布状况 对策: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课标解读举例: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分布指耕、林、牧、渔业的主要分布区,由此归纳农业的地区差异(东西部、南北部的差异),并简析自然原因。(资料包括地图、文字等。)联系实际指联系当地或其他地区,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对比说明农业的地区差异。

所举实例可抓住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如从地形角度;从热量角度等。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重点内容:了解铁路线命名方法,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运用地图说明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其特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选择的依据 根据需要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学会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逻辑联系:

通论(交通运输的重要作用)

面和线(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铁路、公路干线) 点(交通枢纽及其重要作用) 应用(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方法:读图练习;案例分析 例1、四大米市

(1)四大米市的位置分布(长江流域) (2)米的源地(气候和生产力) (3)米的售出(市场消费群体)

(4)运输条件(大宗物流,当时的生产力) 例2、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促进五岭县经济发展 (1)五岭县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制约五岭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解决瓶颈1:交通建设 (4)解决瓶颈2:项目投资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重点内容:运用资料说明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地区分布特征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和措施 举例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逻辑联系:农业与生产生活——农业的地区分布——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

地区分布特征、地区分布的成因(以南北差异为例) 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生物)

例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对比(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业部门)

(2)南北对比(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和地形、气候的关系)

(3)山地农业(垂直差异、立体种植)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重点内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区

运用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举例说明我国高薪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

逻辑联系:什么是工业——工业的空间分布——高新技术产业

学习方式:运用数据、资料,结合读图分析总结;案例分析

例如:工业的空间分布 (1)由点到面的呈现方式

面:图4.26分布大势

点:图4.27辽中南地区,图4.28沪宁杭地区 (2)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过去、现在、未来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件:

94年——09年世界水日与主题

1994年:关心水资源人人有责(caring for our water resources is everyone's business)

1995年:妇女和水(women and water)

1996年:为干渴的城市供水(water for thirsty cities) 1997年:水的短缺(water scarce)

1998年: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ground water -- invisible resource)

1999年:我们(人类)永远生活在缺水状态之中(everyone lives downstream)

2000年:卫生用水(water and health)

2001年:21世纪的水(water for the 21st century) 2002年:水与发展(water for development) 2003年:水——人类的未来(water for the future) 2004年:水与灾害(water and disasters) 2005年:生命之水(water for life) 2006年:水与文化(water and culture)

2007年:应对水短缺(coping with water scarcity)

2008年:涉水卫生(water sanitation) 2009年: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