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⑴17世纪~20世纪30年代,宏观经济学的萌芽时期;⑵1936~20世纪70年代,这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形成时期;⑶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宏观经济学中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的分庭对抗时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国民收入的调节。 4、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5、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
1、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 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4、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 5、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 6、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
7、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DPI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 、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给定时期内(一季度或一年),一国或一个经济社会中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 、关于GDP的几个要点 (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实际GDP=基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名义GDP=计算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GDP的价格指数=现期名义GDP/现期实际GDP
(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 1.个人消费品 2.投资品
3.政府购买物品
4.出口商品:不管是否到国外在转卖都是最终产品
(三)现在生产和现在销售
企业当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卖掉的当作企业的存货,叫存货投资,要记入当年的GDP。 今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今年销售的最终产品价值-上年的库存价值+今年的库存价值 库存净变动额等于上年库存和今年库存的差额。 库存增加说明今年生产的大于今年销售的,称为存货的正投资。库存减少说明今年生产的小于今年销售的,称为存货的负投资。
(四)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是指在一国或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由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GNP=GDP +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参与外国生产的报酬—外国国民生产要素参与本国生产的报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自国外的净收入
一国的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收入。
(五)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六)GDP指标的局限性
1.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家务劳动) 2.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3.不能反映一国的分配公平程度;
4.GDP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不能说明它包含具体是什么商品; 5.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产出、收入和支出
一 、产出=收入 某厂产出和收入报表 收入(支) 产出(收) 生产出成品纱20万 减去购买棉花15万 工资2万 利息1.5万 地租0.5万 利润1万 总计收入5万 产出(增值)5万
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因此,一国的总产出=一国的总收入。
二、 产出=支出
从全社会看,总产出=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一 、国民收入的概念:
狭义:一国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报酬之总和。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GDP或GNP。 二 、核算国民收入方法: (1)收入法
是以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角度看,也以企业的生产成本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收入。
国民收入(广义)=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工资(广义 ):包括工作的所有报酬、补助、福利费、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利息:本期净利息收入。政府的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不计入其中。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的收入。 地租:包括房租。
利润:是公司税前利润。 间接税:可以转嫁的税收。
企业转移支付:不是政府转移支付,指企业的慈善捐款及坏账。 折旧:是企业以前购买的生产资料在使用期限内因为有形的使用和无形的损耗而带来的价值损失。 (2)支出法
以最终产品出售角度来看,也以消费部门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来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广义)=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3)增值法:通过核算各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即等于各行业增值总额之和。
三 、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PI是指个人所实际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DPI是指缴纳个人所得税后留下的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
第四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衡等关系
一、 两部门经济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看
Y=消费+投资=C+I 需求方面 从收入角度看
Y=消费+储蓄=C+S 供给方面 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I=S
二、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 三部门,即加入政府部门。 Y(支出角度)=C+I+G(政府购买)
Y(收入角度)=C+S+T(政府得到的税收-转移支付) I+G=S+T或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2)四部门,即再加入进出口贸易 需求角度:Y=C+I+G+X-M 供给角度:Y=C+S+T+Kr
I=S+(T-G)+(M-X+Kr)=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储蓄
习 题
1.能否说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时比少卖掉一些时GDP增加要多一些?
2.如果政府雇佣原来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员作工作人员了,GDP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定甲为乙提供服务应得到报酬400美元,乙为甲提供服务应得到报酬300美元,甲乙商定相互的支付互相抵消300美元,结果甲只收乙100美元。试问加入GDP的是否就是这100美元?
4.下列哪几项计入当年GDP?( ) A.购买一辆旧车 B.购买1000元股票
C.蛋糕厂购入的5吨面粉
D.购买旧车,支付中介费1000元 E.农民自己生产用于消费的粮食
5.设一经济社会生产六种产品,他们在1990年和1992年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如下表。试计算:
(1)1990年和1992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2)如果以1990年作为基年,则1992年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 (3)计算1990—199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1992年价格比199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 1990年产量 1990年价格(美元) 1992年产量 1992年价格(美元) A B C D E 25 50 40 30 60 1.5 7.5 6 5 2 30 60 50 35 70 1.6 8 7 5.5 2.5
6.假如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收入为2000亿元,在国外的收入为500亿元,该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入为1200亿元,在国外的劳动收入为10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入为80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0亿元。试求:该国的GDP和GNP。
7.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生产服装的一系列商家构成,该社会没有政府。已知条件如下表(单位:百万元)。
试求: (1)、用定义法计算GDP; (2)、用生产法计算GDP; (3)、用支出法计算GDP;
⑴根据定义,GDP为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GDP=1.9+4+0.5+2.1+0.8=9.3(百万元)。
⑵生产法:即考虑所有企业的资产增值的总和:GDP=Σ(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原料采购总值)=(1.9–1.8)+(4+1.8–1.5)+(0.5+1.5–1.2)+(2.1+1.2–1)+(1+0.8–0)=9.3(百万元)。
⑶支出法: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 GDP=C+I=1.9+7.4=9.3(百万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