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 生物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2. 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3.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4.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由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等构成)。
5. 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它的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6.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 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
征的 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8. 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
9. 固体废物: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的物质称之为固体废物,简称固废。 包括从废水,废气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
10. 电磁污染:指天然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由于广播、电视、微波技术的发展,射频设备功率成倍增加,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已达到直接威胁人体健康的程度。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1. 光污染: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
12. 噪声污染:因自然过程或人为活动引起各种不需要的声音,超过了人类所能允许的程度,以致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13.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问答题
1. 简述固体废物的特点和危害。
特点:
⑴ 直接占用并具有一定空间
固体废物除直接占用土地并具有一定空间,它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水、大气或土壤进行,没有这些媒介,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因此,固体废物既是污染水体、大气、土壤的“源头”,又是废水、废气处理的“终态物”。根据固体废物的这一特性,提示人们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向水体、大气及土壤环境中排放,这是防止和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关键。
⑵ 品种繁多,数量巨大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固体废物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逐年增加,以城市垃圾为例,工业发达国家城市垃圾产生量大致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欧共体国家生活垃圾平均增长率为3%,而我国近几年的垃圾增长率每年约按9%以上的速度增加。
由于处理装置设施严重不足,综合利用率低,致使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放量已达64亿多吨,到200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已达到10亿多吨,生活垃圾近2亿吨。由于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起步较晚,相对于废气、废水污染控制而言,其治理还是个冷门,加上技术比较落后,投入资金又不足,所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⑶ 包括了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液体和用容器装的气体,如装在容器中的废酸,废碱或气体在法律上都称为危险废物,均列于危险废物的管理范畴之内。
危害:
固体废物是环境的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外,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
⑴ 大量堆放固体废物,浪费土地资源 固体废物不像废气、废水那样到处迁移和扩散,必须占有大量的土地。城市固体废物侵占土地的现象日趋严重,我国现在堆积的工业固体废物有60亿吨,生活垃圾有5亿吨,估计每年有1000万吨固体废物无法处理而堆积在城郊或公路两旁,几万公顷的土地被它们侵吞。
⑵ 固体废物的堆放,严重污染土壤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长期使用带有碎砖瓦砾的“垃圾肥”,土壤就严重“渣化”;未经处理的有害废物在土壤中风化、淋溶后,就渗入土壤,杀死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带有病菌、寄生虫卵的粪便施入农田,一些根茎类蔬菜、瓜果就把土壤中的病菌、寄生虫卵吸进或带入体内,人们食用后就会患病。
⑶ 固体废物向江河湖海倾倒,水污染令人堪忧 许多国家把大量的固体废物直接向江河湖海倾倒,不仅减少了水域面积,淤塞航道,而且污染水体,使水质下降。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有直接污染地表水,也有的下渗后污染了地下水。
⑷ 固体废物向大气飘散 固体废物在收运、堆放过程中未作密封处理,有的经日晒、风吹、雨淋、焚化等作用,挥发了大量废气、粉尘;有的发酵分解后产生了有毒气体,向大气中飘散,造成大气污染。
⑸ 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固体废物在城市里大量堆放而又处理不妥,不仅妨碍市容,而且有害城市卫生。城市堆放的生活垃圾,非常容易发酵腐化,产生恶臭,招引蚊蝇、老鼠等孳生繁衍,容易引起疾病传染;在城市下水道的污泥中,还含有几百种病菌和病毒。长期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有毒物质潜伏期较长,会造成长期威胁。
城市的清洁卫生文明,很大程度同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理有关,尤其是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对固体废物不妥善处理,将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2.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原因和危害。
定义: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原因:
由于水体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等浮游植物一有适宜条件即疯狂繁殖。此时鱼类等生物的消费能力赶不上藻类的繁殖速度,水中藻类越长越多,藻类生物集中在水层表面,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溶解在海水表层,表层海水形成饱和溶液,从而阻止了大气中的O2溶入深层海水。与此同时大量死亡的海藻在分解时却要消耗水中的溶氧,这样水中的溶氧
就会急剧减少(甚至可降至零)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某些藻类甚至还会释放出一些有毒物质使鱼类中毒死亡。此外由于死亡藻类分解时会放出CH4、H2S等气体,使海水变得腥臭难闻。这种情况如果是在海洋中,赤潮就发生了;如果是发生在淡水中,又叫“水华”。
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
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照射不到阳光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3. 阐述环境噪声的分类及产生的影响。
分类:
⑴按声源的机械特点可分为:气体扰动产生的噪声、固体振动产生的噪声、液体撞击产生的噪声以及电磁作用产生的电磁噪声。
⑵按声音的频率可分为:<400Hz的低频噪声 、400~1000Hz的中频噪声及>1000Hz的高频噪声。
⑶按时间变化的属性可分为: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起伏噪声、间歇噪声以及脉冲噪声等。
⑷噪声有自然现象引起的(见自然界噪声),有人为造成的。故也分为自然噪声和人造噪声。
⑸按来源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产生的影响:
⑴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有研究表明,噪声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⑵噪声能诱发多种疾病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
⑶噪声对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扰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据统计,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由此可见,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⑷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噪声能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噪声对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可使动物失去行为控制能力,出现烦躁不安、失去常态等现象,强噪声会引起动物死亡。鸟类在噪声中会出现羽毛脱落,影响产卵率等。
①噪声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和声致痉挛 实验证明,动物在噪声场中会失去行为控制能
力,不但烦躁不安而且失却常态。如在 165分贝噪声场中,大白鼠会疯狂窜跳、互相撕咬和抽搐,然后就僵直地躺倒。
声致痉挛是声刺激在动物体(特别是啮齿类动物体)上诱发的一种生理-肌肉的失调现象,是声音引起的生理性癫痫。它与人类的癫痫和可能伴随发生的各种病征有类似之处。
②噪声对动物听觉和视觉的影响 豚鼠暴露在 150~160分贝的强噪声场中,它的耳廓对声音的反射能力便会下降甚至消失,强噪声场中反射能力的衰减值约为50分贝。在噪声暴露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噪声声压级增高,耳廓反射能力明显减小或消失,而听力损失程度也越严重。实验表明,暴露在150分贝噪声下的豚鼠耳廓反射能力经过24小时以后基本恢复,这是暂时性的阈移;而暴露在156分贝或162分贝噪声场中的豚鼠的耳廓反射能力的下降和消失很难恢复,这可能是一种永久性的损伤。对在强噪声场中暴露后的豚鼠的中耳进行解剖表明,豚鼠的中耳和卵圆窗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可以观察到鼓膜轻度出血和裂缝状损伤。在更强噪声的作用下,豚鼠鼓膜甚至会穿孔和出现槌骨柄损伤。动物暴露在150分贝以上的低频噪声场中,会引起眼部振动,造成视觉模糊。
③噪声引起动物的病变 豚鼠在强噪声场中体温会升高,心电图和脑电图明显异常。心电图有类似心律衰竭现象。在强噪声场中脏器严重损伤的豚鼠在死亡前记录的脑电图表现为波律变慢,波幅趋于低平。经强噪声作用后,豚鼠外观正常,皮下和四肢并无异常状况,但通过解剖检查却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到损伤。两肺各叶均有大面积瘀血、出血和瘀血性水肿。在胃底和胃部有大片瘀斑,严重的呈弥漫性出血甚至胃粘膜破裂,更严重的则是胃部大面积破裂。盲肠有斑片状或弥漫性瘀血和出血,整段盲肠呈紫褐色。其他脏器也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和出血现象。
④噪声引起动物死亡 大量实验表明,强噪声场能引起动物死亡。噪声声压级越高,
使动物死亡的时间越短。例如,170分贝噪声大约6分钟就可能使半数受试的豚鼠致死。对于豚鼠,噪声声压级增加3分贝,半数致死时间相应减少一半。
⑸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
实验研究表明,特强噪声会损伤仪器设备,甚至使仪器设备失效。噪声对仪器设备的影响与噪声强度、频率以及仪器设备本身的结构与安装方式等因素有关。当噪声级超过150dB时,会严重损坏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当特强噪声作用于火箭、宇航器等机械结构时,由于受声频交变负载的反复作用,会使材料产生疲劳现象而断裂,这种现象叫做声疲劳。一般的噪声对建筑物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噪声级超过140dB时,对轻型建筑开始有破坏作用。例如,当超声速飞机在低空掠过时,在飞机头部和尾部会产生压力和密度突变,经地面反射后形成N形冲击波,传到地面时听起来像爆炸声,这种特殊的噪声叫做轰声。在轰声的作用下,建筑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出现门窗损伤、玻璃破碎、墙壁开裂、抹灰震落、烟囱倒塌等现象。由于轰声衰减较慢,因此传播较远,影响范围较广。此外,在建筑物附近使用空气锤、打桩或爆破,也会导致建筑物的损伤。
4. 阐述电磁辐射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
来源:
(1)广播电视系统。一个城市影响最大的电磁辐射源是广播电视发射塔。目前发射塔高度不断增加。
(2)通信、雷达及导航系统。
(3)工业企业、科研系统、医疗系统的电子设备。工业企业使用的高频焊管机、高频淬火机、高频热合 机等。医疗中使用的射频治疗机、微波理疗机、高频理疗机等。
(4)交通系统。包括轻轨地铁、电气化铁道、有(无)轨电车。机动车点火系统在瞬间产生火花放电, 在 60m 内可干扰周围的电视广播。
(5)高压电力系统。包括高压输电线与高压电缆、高压升压站和降压变电站。
(6)室内电磁辐射污染。最重要的是微波炉。
危害:
电磁辐射的六大危害
危害之一
它极可能是造成儿童患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该国每年有 400 多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线太近,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危害之二
能够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瑞士的研究资料指出,周围有高压线经过的住户居民,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 7.4 倍。
美国得克萨斯州癌症医学基金会针对一些遭受电磁辐射损伤的病人所做的抽样化验结果表明,在高压线附近工作的工人,其癌细胞生长速度比一般人要快 24 倍。
危害之三
影响人类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危害之四
可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 2000 万儿童中,有 35 万为缺陷儿,其中 25 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危害之五
影响人们的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失眠,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等。如果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压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的使用。
危害之六
对人们的视觉系统有不良影响。由于眼睛属于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敏感器官,过高的电磁辐射污染会引起视力下降,白内障等。高剂量的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及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物电流和生物磁场,使人体内原有的电磁场发生异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老人、儿童、孕妇属于对电磁辐射
的敏感人群。
控制措施:
(1)屏蔽法:采用某些技术措施,将电磁辐射的影响控制在指定的空间范围内。一种是将辐射污染源加以屏蔽,使其不对限定范围以外的生物机体或仪器设备产生影响,称之为主动场屏蔽或有源场屏蔽;另一种是将指定范围内的人或仪器设备加以屏蔽,使其不受电磁辐射的影响或干扰,称之为被动场屏蔽或无源场屏蔽。
(2)接地法:将屏蔽部分或屏蔽体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由电极导入地下,以免再次成为二次辐射源。
(3)吸收法:选用能吸收电磁波的材料,使电磁波衰减。
(4)个体防护法:对处于电磁辐射场环境中的作业人员的防护。主要是穿着防护服;戴防护头盔;戴防护眼镜等。
(5)增强辐射环境保护意识,注意工业射频设备的布局与分区控制,实行干净区、轻度污染区与重污染区的“三区”管理,确定保护距离,大功率的发射设备必须安置在远郊区,电台附近不应建设居民区及学校,对大型发射台站的选址应执行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
5. 阐述光污染的分类、危害
分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光污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⑴白亮污染
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对光的反射造成的污染。
⑵人工白昼
广告灯、霓虹灯等强光束造成的污染。
⑶彩光污染
彩光灯(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等彩色光源造成的污染。
危害:
(1)白光污染:强烈的白光会损害人们眼睛的视网膜和虹膜,使视力下降,白内障发病率高,还会使人感到心烦、头昏、食欲下降、失眠、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
(2)白昼污染:白昼污染使人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同时,人工白昼还会破坏夜间鸟类和昆虫的正常繁殖,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3)彩光污染:长期受彩光照射,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会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性欲减退等,甚至诱发鼻腔流血、牙齿脱落、白内障、白血病和其他癌变。
6.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原则:
⑴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⑵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
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⑶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⑷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⑸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⑹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7. 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三大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八项制度: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明确了一个区域、一个部门及至一个单位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者和责任荡围,理顺了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系,从而使改善环境质量的任务能够得到层层落实。这是我国环境环保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是我国在总结近年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3)污染集中控制
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污染集中控制,应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打基础安照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为主,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
(4)限期治理制度
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
(5)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我国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费制度到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征收排污费工作。目前,我国征收排污的项目有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
(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7)\"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8)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8.结合电影《后天》,谈谈什么是全球变暖及其产生的原因
《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各国,一天之内突然急剧降温,进入冰河期的科幻故事。电影的开篇是平静安宁的城市生活,连续几天的暴雨让习惯了坏天气的美国人不为所动。然而此时气候突变的种种迹象已悄悄呈现:观测站发现大西洋洋流温度奇异变化;飞机遭遇怪异气流袭击;卫星云图异常……一场大灾难迫在眉睫。
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发出警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并急告美国副总统宣布北纬3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快向赤道方向撤离。葡萄柚大小的冰雹重创东京;狂雪掩覆印度新德里;欧洲也在洪水之下不复存在;龙卷风袭击了洛杉矶;纽约在一天之间变成了汪洋,变成了冰天雪地。白雪覆盖了一切:道路、白宫、城市……冰雪让世界变成了白色,气温骤降让在图书馆里的美国人不得不靠焚烧书籍来取暖,气温骤降让美国国旗冻结在半空,让直升机的螺旋桨和燃料都被冻住,让摩天大楼
的玻璃窗层层碎裂……这种景象我们前所未见。这场灾难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且并不能用人力来解决,此时的人类所能做的只是逃、逃、逃……美国总统不得不承认他所奉行的气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败笔。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一种是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燃烧了大量的矿物燃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再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种是自然原因,地球上的气候本来就是冷暖干湿交替变化的,我们现在正处于气温波动上升阶段。所以全球气候也是变暖的。
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汽车尾气的排放 ,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增多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资源问题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也被称之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它导致气候的变暖,进一步会使海平面上升 ,对那些地势低的沿海地区来说,会意味着灭顶之灾。
电影《后天》为唤起世界对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及理论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纪威胁,针对全球著名地标设计了一系列相关冰冻图像,显示气候对人类威胁的急迫性与全面性。由于影片中气候异变是先由海水淹没后因气温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尔铁塔、伦敦大笨钟都将被冻成冰柱,横向的冰柱突显地球的急速降温与急冻。当这些灾难结束时,世界已经沧海桑田改变。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它不是把时间搬到几十年后,而是让灾难活活地在眼皮子底下席卷而来:洪水,就在眼前;冰雹,就在眼前;酷
寒,就在眼前;一切人力不可抗力,就在眼前!上一个冰河世纪结束时,恐龙灭绝,但人类存活了;如果又一个冰河世纪就在眼前,措手不及的我们将如何?
《后天》并非杞人忧天,自然在破坏,环境在恶化,长此以往,它离我们也并不远。所以我们要善待地球,要珍惜自己生存的环境,尽可能地让我们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减轻一些负担,这样地球才会善待我们。
9.请你谈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学习体会
因为我去年暑假参加了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队,是以环保为主题,参与了红树林观察、西门岛植被观察、海洋标本展、环保夏令营、人文调研、宣传低碳生活等多方面的活动,深切地感受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学习更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知识,这学期我选修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在课上,我学习到了环境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各种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等,也对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原则有一定的认识。这次课最让我有深切感受的是老师给我们看的三部电影:《后天》、《2012》和《可可西里》,《后天》和《2012》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灾难来临时人类的无助,而《可可西里》让我知道原来在青海可可西里有一群藏羚羊守护者,他们的守护着野生藏羚羊,以至于为此而付出生命,另我肃然起敬。三部影片共同告诉我们要善待地球,要珍惜自己生存的环境,爱护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尽可能地让我们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地球减轻一些负担,这样地球才会善待我们。在最后一次课,老师教给了我们许多生活中的环保小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我觉得《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选修课是非常不错的,课上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老师还会穿插着给我们看一些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小短片,使枯燥的课程变得有味道。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环保知识,
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我们树立环保意识,能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共同参与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去,这也正是现在我们这些大学生们普遍所欠缺的。
10.阐述政府、组织、企业或个人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象可自选,取其一进行阐述)
在保护环境方面,个人应该做到:
(1)打扫清洁家居,减少使用化学清洁剂或杀虫剂
(2)用柠檬及炭等消除异味,代替化学空气清新剂
(3)食具不大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4)室内外多种植物可使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
(5)时常留意保养电器 (特别是冷气机),减少耗电
(6)选用效能好的电器用品 (参考消委会的介绍)
(7)非必需的电器 (电动牙刷等)可以少买
(8)若不是太热时,用电风扇代替冷气较省电
(9)冰箱放在阴凉角落可省电,开门取物后尽快关上
(10)冰箱不贮存太多食物,这样省电又减少中毒危险
(11)使用日光灯及省电灯炮较省电,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12)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和冷气机
(13)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时才开暖炉
(14)储积一机的衣物才开洗衣机,既省水、省电又省工夫
(15)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许多水
(16)多用快锅或闷烧锅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时间,更保存营养
(17)多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可节省燃料
(18)厨房里用餐布一样卫生,不必用大量的纸巾
(19)煮食时份量不必过多,以免浪费
(20)尽量用密封盒或瓶装食物,减少消耗保洁膜
(21)采买用可回收材质包装的商品,少买其他包装
(22)不买象牙筷子或其他稀有动物的产品
(23)药物及残馀食物不要冲入厕所,应包好放垃圾箱
(24)选购白色卫生纸,可以减少颜料污染,用草纸更好
(25)用电胡刀,不用刀片剃,减少浪费金属资源
(26)多用自然物料家俱,少用塑胶及人造纤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