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2):106—107 Aeta Agrieulturae Jiangxi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王金霞,Y-;0-同,白月华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从自然和人文2个因素具体分析了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成因,并指出了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来 开发和利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07)02—0106—0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 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而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的母亲河,曾孕育华夏 文明,现在却满目疮痍。纵观历史,它是生态环境变化最 大,受自然界和人文因素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环境之一, 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开始 恶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适合人类居住,人口数量迅速 增加,城市经济等也得以发展。于是影响环境的因素由 单一的自然因素,又增加了人为的因素。人类文明发展 以来,在自然和人为的综合影响下,植被大面积减少,水 土流失严重,黄河易决、易徙、善淤。从最适宜人类居住、 孕育辉煌农业文明的昨天发展到了灾害频繁、水土流失 严重的今天,黄河的发展史是一部河流的血泪史,应引以 为戒。 1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而成的华 北平原之所在。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湿 润、雨量充沛、植被良好、径流量大,而且泥沙含量较少, 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创造了称举世闻名的黄河文 明。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成因及其原始生态环境的研 究,蒙文通先生研究认为:“古代黄河流域河湖密布、气候 适宜、盛产竹子和水稻”,正有“似今江南地带,则古时北 方气候之温和适宜,必远非今之荒凉干亢者比矣。” 2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分析 2.1自然因素 2.1.1 气候变迁夏商黄河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 域温暖湿润的气候而发展起来的,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 我国5000年来第1个寒冷期,之后便冷暖交替出现。这 之前的环境影响因素以气候的直接影响为主,温暖湿润 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并成就了中国第一个封 距今40oo~5000年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黄河文明,其 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等自然条件在当时起了决定 性作用。在人类发展初期,人为影响因素还是次要的,距 今5000年后,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没有像其他地区走出 建王朝。冷暖交替的气候对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 接的,总体变冷变干的趋势,使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植 气候最适期,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当时的土壤肥力和利用 状况良好,而且黄河流域的大陆泽、大野泽、菏泽等一大 批的湖泊增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湿度,这为黄河中下 被变化影响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间接影响到人口的分 布以及大规模的移民等,黄河文明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 环境就在冷暖交替中艰难前行。气候变化在我国中高纬 度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整个黄 河流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影响更大。环境的总体变干变 冷,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自然灾害带给环境的是 破坏性的作用。 游地区的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经济繁荣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区位物质与能量交 换的形成必先有环境成因而来的先决核心领先 ,没有 当时优越的自然资源,黄河文明无从发展。黄河文明发 2.1.2植被变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期气候温暖湿润, 源时间之早,其重心在中下游地区的事实证明黄河中下 游地区的原始环境是优良的。 于是当时的森林植被也较现在茂盛,黄河流域的新石器 文化遗址发掘证明,当时是有大量森林存在的。商代黄 河中游的关中地区是采伐林木的地方,而下游的山东、河 夏商黄河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域温暖湿润的 气候发展起来的,但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寒 冷期,随后的时间里,虽然气候有周期性波动,但由于自 收稿日期:2006一o9—13 作者简介:王金霞(1979一),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 南地区草木繁盛,物种繁多。到了秦汉时期,其森林仍比 较丰富,种类繁多,而唐代以后,由于气候变冷,树木难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王金霞等: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原因分析 1O7 生长而逐渐消失 。植被的减少对当时的水土有直接的 影响,对经济发展也有明显影响,经济政治中心开始退出 来,人口的锐减可以使大量耕地荒芜,天然植被逐渐生长 黄河流域的舞台而东移南迁,黄河流域森林的兴衰与黄 河文明的兴衰同步。总的来看,中纬度的黄河中下游地 起来,因而侵蚀强度可能减缓。因此,人口数量的增加, 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环境的改变有很大影响。地区承载力 受到挑战,对当地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极限。在一 定阀值下,无限度的开发,带来的是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是经济的毁灭性发展,更是环境变迁的导火索。 2.2.2环境保护意识差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发展 早,人类的资源意识淡薄也是带来灾害性破坏的原因之 区由于气候干冷的趋势,森林植被受到影响,生存、保护 和再植都很困难,导致植被类型渐趋单一,生态系统变得 越来越脆弱。 2.1.3水文变化从近5000年来看中国主要江河水文 变迁的总趋势是径流量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而黄河表现 目前,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由来已久,政府 一。尤为明显。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支流径流量更是大减,有 的河流干涸,汾水、渭水等有航运之利的河流如今已濒临 断流,自然湖泊更是减少甚至湮灭。据《水经注》记载黄 河流域有559个湖泊,其中黄淮海的190多个,直到明代 京津地区还有的“九十九淀”,现多已消失。黄河流经青 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雨水变为泥流,于是黄 河水在中游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冲刷到了华北平原,水 流减缓,泥沙堆积,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悬河。泥沙淤塞 河道,对下游河道的危险加剧,遇大水易形成洪流并夹带 大量泥沙,危害严重。再加上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季节,就 形成了黄河下游易淤、易决的基本特征。 2.1.4地质地貌自然因素引起地表侵蚀的自然侵蚀, 即地质侵蚀。黄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对它的塑造有一定的 影响,洪业汤等认为在黄土区植被遭受破坏前沟谷系统 已经形成和发展,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是一种自然环境地 质现象,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密切相关,不是人类活动破 坏的结果。巨量泥沙的成因是天然的,各种人类活动都 未从根本上改变其运行规律,侵蚀产沙是受太阳活动制 约的物理属性。另外对侵蚀速度及堆积作用的研究都表 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迁与自然侵蚀是有一定关 系的,上游地区的来水和泥沙的携带都对中下游地区有 很大影响。黄河中游地区的土壤侵蚀是黄河含沙量的主 要来源,大量下泄的泥沙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决口、改 道的症结所在。 2.2人为因素在人类社会文明早期,自然地理环境决 定了人类文明中心的形成。一般来说,气候湿润、地形平 坦、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和河流中下游 地区,是最早的人类文明中心形成的最佳自然环境。由 于早期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地质、地形、气候、 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作用十分微弱,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也比较低下,所以他们首先选择在平原地区 和河流中下游地区生存、发展、壮大。但随着人类的出 现,加速了自然环境的变迁。 2.2.1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人口的数量可相应的代表某一地区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程度。在历史上,人口的增多, 意味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同时,由于对建筑木材与薪柴的 需求,也会加剧森林与自然植被的破坏速度和程度;反过 保护措施不力,追求个人利益,破坏的却是人类共同的财 富资源。暂时性的经济利益阻碍了人们从宏观角度的整 体把握,于是环境日益破坏,水土流失成了黄河流域新的 代名词,取代了昔日的辉煌。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 使土地变得贫瘠,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而人类为了生 存开始了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如此恶性循环使黄河中 下游地区加速了环境恶化。 2.2.3战争因素历史上的战乱频繁,战争时的破坏是 没有限度的,外族的入侵,当地人民逃荒对环境的破坏, 对农田土壤的闲置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对环境也 是灾难。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森林、土壤、水、矿 产等资源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例证不胜枚举。在繁荣的 黄河文明发展不过几千年之后,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如 今经济落后地区,资源基本上被消耗殆尽,满目疮痍的黄 河已成为一大隐患,治理黄河的经验很早就有了,这是对 人类文明的肯定,更是对人类破坏环境的一大讽刺。 3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变迁的反思 自然和人为的综合因素造就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甚至 黄河流域整体的环境变迁,经济与文明的繁荣是需要建立 在相对符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上的。如果不平衡的发展大 大超出了自然可承载的范围,那么必然导致毁灭性的后 果。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可 持续的发展利用资源环境才是惟一的选择。既要满足当 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 胁,兼顾当代人的利益,也为后代人着想,不仅仅追求短期 的经济利益,更要长远的考虑环境承载力,人类与环境和 谐相处,才能成就黄河文明的再次辉煌。黄河中下游地区 正处于“改革期”,从基础治理着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结合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取其精华, 考虑环境承载力,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使黄河中下 游这个曾经创造文明的地区再次出现奇迹。 长江流域以及其他正在发展的地区,虽然发展较黄 河流域晚,但破坏性开发利用也略见端倪,黄河带给人们 的教训不能再次重演,挽救它的同时也在给其他地区的 发展敲响警钟。总结历史,吸取教训,只有走可持续的道 路才是明智的选择! (下转第110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0 江西农业学报 19卷 或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微波是频率300M~ 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今 300GMHz的电磁波,具有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价格低廉 生物质利用总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绿色农业倡导开 以及对环境友好的特点,目前利用微波处理纤维素还处 发生物质能,充分利用农产品的废弃物和农业副产物,惠 于试验阶段;蒸汽爆破法是由w.H.Mason提出并发展 及广大农民和全球人民,前景十分广阔。 起来的,这种工艺广泛应用于制浆工业,是将不同木质纤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 维原料降解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一个高效、重 上,同时我国也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进入21世 要手段。蒸汽爆破可以有效地处理木质纤维素而不需外 纪以后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 加任何添加剂。 此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 3.2化学法化学法包括碱处理法和酸处理法。纤维 生的清洁能源资源对建立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有助于解 素被碱液浸渍后发生溶胀,溶胀可分为晶间溶胀和晶内 决“三农”、能源和环境问题,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 溶胀,晶间溶胀仅达非结晶区,晶内溶胀可及结晶区,不 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同溶剂溶胀形式不同。氢氧化钠法是应用最广且较有效 的预处理方法之一。除氢氧化钠法外,还有其它的碱处 参考文献: 理方法,如液氨法等。 『1]Adam Karl KHAN.Research into biodiesel—Kinetics and cat. 高浓度的酸能溶出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而纤维素在 alyst development[D].University of Queenlnad,Australia, 较低的温度(10—45oC)下能完全溶解于浓硫酸和浓盐 2002.5. 酸中,但形成的产物不是葡萄糖而是寡糖等。酸处理过 [2]王倩,张伟,王颉,等.生物质生产酒精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 程需要控制酸的浓度、温度和时间。酸处理法中应用较 技,2003,(3):56-58. [3]Robert Wooley.Bioethanol—Moving into the marketplace[J]. 多的是硫酸、磷酸、乙酸和次氯酸。酸法处理环境污染情 Bifouels,2001,4(1). 况较为严重。 [4]吴志华.巴西的能源农业战略[J].求是杂志,2006,(10):59 3.3生物法生物法预处理技术开始是应用于制浆工 —6o. 艺的打浆过程。早在1959年,就有人分离出纤维素酶的 [5]顾卫兵.美国玉米产业支持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产 产生菌并将其用于棉杆等非木质原料的纸浆的细纤维 业化,2005,(4-5):55-56. 化。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的一组酶的总 [6]傅其军,苏毅.美国酒精工业的政策、生产和收益性[J].广西 称,纤维素酶在处理过程中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纤维素 轻工业,2005,(3):29~30. 的结构、纤维素酶的用量、酶解的温度、pH等等。生物法 [7]徐芬芬,叶利民,王爱斌.我国的淀粉、糖类和纤维植物资源及 的优点是作用条件温和、能耗低、无污染。 其用于乙醇发酵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2006,6(3):63 ~65. 4结束语 [8]李资玲,刘成梅,刘伟,等.纤维素酒精原料预处理技术研究概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 况[J].江西食品工业,2004,(4):36~38. 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 (上接第107页) [4]许炯心.黄河下游历史泥沙灾害的宏观特征及其与流域因素 参考文献: 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01,lO(3):7~12. [1]王飞,李锐,杨勤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 [5]胡丽芳.区域环境变迁与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J].热带地理, 综述[J].泥沙研究,2003,(5):74—80 2002,22(3):214-218. [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李景旺.历史上的黄河治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 [3]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M].北京:科学出 (3):49~50. 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