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0卷第1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续上表) ・57・ 步的消痘疹作了铺垫。③清热凉血法。叶氏认为血热则肉红, 其症为内毒壅遏所致。症见痘红,触之有热感,口干,为血热, 或是血停滞于痘疹四周,时间久亦会郁而化热。应用清热凉 血法或活血消瘕法治之。药用牡丹皮、赤芍、犀角、生地黄、丹 参、穿山甲、川芎等味,凉血活血消瘕来治疗痘色深红之实证。 ④解表疏风化痰法。风邪为百病之长,最易侵犯人体阳位,夹 杂他症,主要见于痘疹初发,又有外邪表症,痘疹出而不畅。 运用解表疏风化痰法,用荆芥、葛根、牛蒡子、升麻、蝉蜕、半夏 等药味以疏风解表,透疹外出。⑤理气健脾化湿法。叶氏治 痘病多从脾胃角度论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从中焦论治,理气健脾,固护脾胃,可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 减轻痘疹的发展势头,进而辨证施治。 从药物的使用频次看,这些药物的功效多是补益气血、清 热解毒、清热凉血、解表疏风化痰、理气健脾化湿。由此可见, 叶氏治疗痘病多从气血、痰毒、热毒、湿热立论,并根据患者的 实际病情调整用药,以治其本。其主要治法方药分析如下:① 清热解毒法。痘之成也,全赖先天之胎毒。中医认为“精为万 4结语 综上所述,痘病(古言为天花)在现今社会虽已被消灭,但 是叶氏痘疹诊治思想在当今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仍具有现实 意义。叶氏在对前贤论治痘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同时,结 物之源。”人体的先天之精实际是概括了禀受于父母并构成 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生命物质,以及母体从饮食物中汲取的各 种营养物质,先天之精主要藏于肾 。因而,“胎毒”是胎中受 毒邪,感发于肾,肾可传至他脏,五脏皆可受邪。叶氏见患者 多表现为热盛烦躁,无汗多泪,痘成片见于面颊部,色红,脉洪 数。治以黄连、犀角、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等解毒清热, 连服7日,每日3剂,使热毒渐退,后予人参以固其本,调理 之,渐愈。②补气养血法。气血是人体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物质。痘疹之发于体表,使痘疹发之为脓,这与人体 气血的盛衰有着一定关系。气血盛则邪毒易发之于表。见患 者痘疹根皮淡薄光亮,而无血泽,头面四肢密甚。用养血升提 之法,药用白芍、当归、熟地黄等味。又因“有行之血不能速生, 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补气药诸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等使 用频次最多。可见,补气养血法中补气是治痘关键点,通过补 气可以达到养血、生血的目的,气血同补,可托痘发之,为下一 合自身的临床实践以及临证经验,为后人论治痘病或者皮肤 病留下很好的辨证诊疗思路。例如叶氏论瘰病,认为脾肺受 风邪,郁而生瘰,外用荆芥苦参煎汤洗浴,内服疏风散二剂,瘰 病遂愈。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压力大,饮食过于厚腻或因紧张 焦虑情绪等,易患皮肤病(尤其是女性)。而叶氏临证思路和 诊疗方法,也为我们从中医整体观角度分析一些疑难疾病提 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葛洪.肘后备急方[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140. [2]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77. (编辑弓艳玲) 浅析针灸临床发挥作用的关键 王琪,王述菊。王彬,程井军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关键词:针灸;发挥作用;辨证论治;穴位配伍 430065) 中图分类号:R24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4J41(2017)01—0057—03 收稿日期:2016—12—0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编号:2015GB068);湖北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2014年度重点项目(编 号:2014A05) 通信作者:王述菊,研究方向:针灸防治脑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E—mail:361786273@qq.com ・58 ・ Universitv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Vo1.20 No.1 ,针灸是中医治病疗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适应证极其广 泛,基本涵盖临床各科,《通玄指要赋》中开篇即言“必欲治病, 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足见对针灸疗法 状,推测可能是针刺通过调节幽门括约肌为中心的胃与十二 指肠交界区域的活动来缓解幽门括约肌的压力。针刺左侧常 可缓解便秘等肠道症状。综上可知穴性与诸多因素相关,临 床应结合中医经典及现代解剖不断学习与实践,方能明白穴 性与功效之间的奥妙之处。 评价之高,但针灸要发挥其疗效却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思辨过 程基础上。笔者认为,医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疾病,应在中医理 论的指导下,抓住疾病的关键,本文初步浅析了临床运用针灸 3合理配伍。协同增效 治病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详询病史、准确辨证,明确穴性、选穴 精当,合理配伍、协同增效,方法灵活、不拘一格四个角度分别 论述之,以期为同行临床运用举一反三并提供一些参考。 1详询病史。辨证准确 针灸治病,同运用中药一样,都应遵循中医的基本原 则——辨证论治。临床辨证准确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最常用 的辨证方法是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而准确辨证的前提是详 询病史,这样可以对患者的一些个体信息做N,6中有数,必要 时因人而异施治。程莘农院士认为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 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 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尤其重视经络辨 证,临证每获良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日:“眼大眦痛, 刺手太阳井穴少泽;小眦痛,刺少阳井穴关冲”(注:大眦指内 眼角,小眦指外眼角),由此可推知当目肿之疾见于上下眼睑 的中部,则分属于足太阳和足阳明,分取相应井穴至阴、厉兑 针之。同是眼肿之疾,根据不同部位分属不同经络,故而选取 不同经络的井穴治疗,这亦是经络辨证的典型案例。我们亦 应该在熟练掌握经络循行和主治概要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 临床表现,能够快速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从而达到准确 诊断的目的。 2明确穴性,选穴精当 穴性是腧穴性质的简称,是指腧穴因其所在经脉、部位及 针刺层次、角度不同而表现出的穴位本身、穴位之间以及反应 在治疗作用方面的差异性。穴性内容极其丰富,简要从以下 几点来说明。①穴位属同经但作用有所偏重:比如同属胃经 的内庭和足三里,二者都可以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疾病,但从 特定穴来看,内庭属于胃经五输穴之荥穴,偏于清泻胃热,而 足三里属于胃经五输穴之合穴,善于治疗脾胃脏腑病证,偏于 补益作用。又如列缺和中府穴同治咳喘,但列缺偏于外感所 致,而中府偏于内伤所致。这就好比哲学概念里的共性与个 性的关系。②针刺层次、角度影响作用的靶点。以合谷穴为 例,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我们都知道其具有解表、通络止痛、 理气活血之功,但如何针刺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靶向性治疗 作用呢?因为针刺的深浅、角度不同时发挥的治疗特性也不 同。如合谷浅刺偏于治表;合谷透劳宫,偏于镇静安神;合谷 透 问偏于治疗指部疼痛;合谷透阳溪偏于治疗手腕屈伸不 利。类似腧穴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临床中多实践、多总结。 ③重视解剖、同穴可能不同功。比如腹部的滑肉门,左侧滑肉 门穴下是胃大弯(胃底)与横结肠交界区,右侧滑肉门穴下是 胃下口(幽门部)与十二指肠交界区,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针刺 右侧时可以缓解因胃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胃胀、反酸、胃痛等症 用穴如用兵,打胜仗需要将军和士兵的默契配合,各司其 职,针灸治病选穴也是一样,有时候仅用单穴即可生效,更多 时候则需要多穴配伍,选择何穴进行配伍即是关键。方剂的 配伍讲究君、臣、佐、使,中药的配伍亦有七情之分,实际上针 灸处方配穴规律与之基本相似。《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相须: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是指将相同功效或属性相似的药 物组合使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或者非两药简单相加的效 果。在腧穴配伍中,相须是具有协同作用的一种配穴方法,指 两个以上腧穴配伍,相辅相成,协同发挥作用以提高疗效。比 如俞募配穴、原络配穴、郄会配穴、募合配穴、八脉交会穴配 穴,两穴有相似的主治功效,配伍运用协同发挥效应较之单穴 使用更佳。相使乃某穴之特性与它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 特效之用,犹之用药,某药为主,某药为辅,相得益彰。其中辅 助主穴,针对兼证起至U治疗作用,或引气直至病所的腧穴均可 称为使穴。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的对应配穴法,如 “神门去心内之痴呆,应在太冲;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应在承 浆”,主次相配,先取主穴,后取应穴,其中所指的应穴即为在 治疗上起到辅助主穴作用的使穴;此处所指应穴即为引气入 病所的使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损不足而益有余,是 谓甚病。病益甚者,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夺阴者死,夺阳者 狂,针害毕夷。”就是指多穴处方,若选穴或配穴不当会造成 危害。此种情况下的配伍关系我们称之为相恶。这种两穴或 数穴配伍后导致疗效劣于单穴、原有功效消失甚至产生相反 效应的相恶关系称为拮抗作用。如有医者曾报道在治疗1例 肺结核患者过程中,起初选用膀胱经和胃经的腧穴治疗,患者 反应良好,加用三阴交和阴陵泉后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 去除两穴后情况又逐渐好转_1]。有实验研究发现“内关,神 门,心俞”三穴单用均可用于心脏疾病的治疗,且三穴对于心 律失常模型家兔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并且疗效相当,但是三穴 联用后效果却没有显著提高甚至还出现下降的情况_2】。说明 腧穴配伍也是有所禁忌的,并非可以任意搭配,具体的效应还 有待针灸医生在临床中多加观察并思考其可能的原因。 4方法灵活。不拘一格 针刺不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方法,灵活根据个体选用,其最 终目的均在于扶正祛邪,促进机体康复。医者不应嫌麻烦,应 始终将患者的疾患放在首位,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选择最优 的治疗方案,并适时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处 方法的内涵丰富,一是指针刺、艾灸、拔罐、刺络放血、埋线、火 针、耳穴等方式的灵活选用及联用;二是指针刺的深浅、角度 的选择,艾灸的时间长短、留罐、走罐或是刺络拔罐的选择以 及是否需要配合中药等;三是针刺手法如补泻是否合理选用、 2017年第20卷第1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59・ 得气与否等;四是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进针方法等方面,既 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做针灸治疗 的患者,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会影响针灸的疗 效,另外选用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练的进针方法,亦是成功的关 挥疗效的关键因素。此外,笔者认为尤其应重视穴性辨析,穴 性如药性,不仅具有药物的寒凉温热之别,同时对于腧穴的不 同层次、腧穴不同的定位的认识,根据情况选择可使穴位发挥 其靶向性的治疗作用。只有明性配穴才能做到更精确的处方, 才能在临床运用中取得更明显的效果。所以,作为一名临床 针灸人应该扎实掌握经络腧穴理论,熟谙经典,结合现代解剖 知识,不断总结、实践,用理论指导临床,同时以临床验证和补 充经典,达到二者相辅相成之功。在明辨穴性的基础上,准确 辨证、合理选穴配穴及灵活选用治疗手段才能在临证时最大 键。针刺的方法和针具多种多样,但当以毫针针刺为主时,取 效的关键以得气为要。《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节之交,三 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 也。”这是给腧穴下的定义,说明腧穴是机体之气活动的场所。 针灸取效与否,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神气”的把握,调腧穴的 目的在于调气,调动人体自身的元气,让身体自我恢复平衡状 态。《针经指南・标幽赋》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而不治。”这 程度发挥针灸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句话说明得气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疗效的好坏并反映机 体本身的状态。由此可见在做好上述辨证、明性、选穴、配伍 之后,最实实在在体现在患者身上的最后一步即操作,这也是 最直接反映医者水平的一步,我们绝不能草率应付。 [1]郑常惕.腧穴拮抗作用偶拾[J].中国针灸,2002,22(6): 426--427. [2]李学惠,高忻洙,胡玲.“内关”“神门”“心俞”间协同作 用与拮抗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2): 819—821. S结语 综上所述,准确辨证、选穴精当、合理配伍和灵活选用方 法是决定具体针灸处方的关键思辨过程,是决定后续针灸发 (编辑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