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山药蛋派: 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创作流派。代表作有赵《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马《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西《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5.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
的体验。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6、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7、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8.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9、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10、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
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11、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12、新写实小说: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13、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等。
5、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或“叙事圈套”
1、元小说叙事: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小说虚构性的小说。也被作为超小说。一是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此解构现实主义关于文学是真实生活反映的观点。二是在小说中说明自己的构思过程——将如何叙事作为小说的写作对象。传统小说:对故事的讲述——元小说:对叙述的叙述。
2.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叙事手法或“叙事圈套”(吴亮语)。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虚构》第十九节开头:“读者朋友,在讲完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前,我得说下面的结尾是杜撰的。有时将作者、叙事人与小说人物合为一体。(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5)拼图:非逻辑叙事结构。3、“形式”背后的意义:马原小说对新的哲理意义的寻求。(1)叙事的张力。空间叙事,有空间的对照,形成叙事的张力。(2)给偶然性以至关重要的位置。(3)阐释生活的多种可能性。(4)文化哲学意味。
2.梁三老汉: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敬慕。
是合作化运动的真正阻力。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富农和中农,而是要彻底铲除私有制的土壤。
(四)新农民形象:梁生宝
1.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无父”的孤儿,“养子”使梁三老汉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党是他新的父亲。无父→代父→寻父→认父,使农民英雄能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
2.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
3.体现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
德,更有目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如与徐改霞的感情,爱情服从于事业。最后发展成为“高大泉”式的人物。
6、《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
答:《白鹿原》:对近代历史的阐释——超越阶级斗争模式。对民族文化的解秘。1、白嘉轩形象:仁义文化的载体。(1)耕读传家——虽为地主,有家产(有药房等),但从不放弃劳动,亲自犁田——与农民没有两样。要儿子进山背粮,体验劳动的艰辛。注重子女的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读书学习。(2)广行仁义——组织“交农”事件;周济不得不卖地的李寡妇;与长工鹿三以兄弟相称;建乡规民约;建学堂;(3)慎独——批评鹿三从背后暗杀田小娥。宣称“人行事不在旁人知道不知道,而在自家知道不知道。”(4)传统道德卫道士(负面因素)——拒小娥入祠堂;修塔镇“妖”等。
林道静的形象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先锋小说的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
洪峰的《极地之侧》 苏童的《十九间房》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先锋小说家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古典爱情》等。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孙甘露《信使之函》 蒋氏干瘦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朦胧诗艺术特征
1.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2.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
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②对比手法:1.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2.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矛盾。
(3)对比手法: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杨沫
(1)主题: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2)艺术特色 ①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她的自身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②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余永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③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白鹿原》的思想内容: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重要收获,无论其思想容量,还是其审美境界,都达到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被称为“民族的历史画卷”,“民族灵魂的秘诀。”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白鹿原》思想意蕴的一把钥匙。
《白鹿原》的主要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近50年的时间里,在这50年,中国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的。首先是清帝下台引起民心浮动,接着是督军府的课税引起的“交农事件”,以后是军阀混战、抗日、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鹿原一个家族的两代子孙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亲翁杀媳、兄弟相煎……。
陈忠实在描绘这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以及家族的权利之争时,不再拘泥于原来同类题材作品所贯常采用的政治视角与框架,而是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下,站在当代的立足点上反思历史,过去许多被文学所忽略的东西纳入了作家的视野,从而写出了一部隐秘的社会演变史及人物的心灵史。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人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我们汉民族,几千年来读着一本大书……所有人接受的是一个老师关于修身做人,关于治国安邦的教诲。”而正是这本大书构成了民族灵魂的全部复杂性,优越性与劣根性,精华与糟粕。白鹿原上所发生的社会变动,无论是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都会被搅入到族权之争或个人的冤仇相报之中,“人们成了历史的糊涂看客与鏊子上被翻来覆去的饼。”
《白鹿原》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有白鹿、鏊子等。
白鹿象征着民族文化精神,例如,作为白鹿原人精神支柱的朱先生逝世时,他妻子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再如,白灵牺牲时,他的几个亲人都梦见了白鹿,这一描写增加了白鹿的另一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献身的精神。“鏊子”则象征着当时象烙饼一样翻来覆去的社会运动对人的煎熬。另外,像祠堂、塔等,也都承载着丰赡的象征意蕴。
其次,《白鹿原》充满了魔幻色彩。
作品不仅引用了神话,而且引入了民间传说。古典戏剧等神话情节,充满了魔幻、神奇的气氛。如,白鹿飘过的地方枯草复荣、毒虫俱死、瞎子重见光明、丑女变天仙、秃子生乌发的传说,小娥死后化为飞蛾的奇事等等,读来荒诞离奇,细细品味又别有深意。
再次,《白鹿原》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情。
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情节因素,细描风景画和风俗画,渲染人情美和人性美,营造诗意氛围,这些因素有机融合,形成一种闲适、散淡、优雅的审美情趣。总体风格上,汪曾祺的小说具有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诗化小说效果。
1.总体风格:超脱、通达、冲淡,闲适,富有诗意
2.乡土(二)艺术特色
气息和地域风情,如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生活器具、民歌、对联、剪纸、绣花、上庙进香、受戒等,展示了一幅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文化图景。带有理想化特点。 3.淡化情节,重写氛围和情绪,风格近似随笔。
4.语言简洁质朴,纯净透明、生动传神。以叙述为主,既口语化又典雅脱俗,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1)简洁,多用短句,包括对话。明子受戒后小英子划船来接时的对话(2)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3)幽默。(4)白描。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是对建国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形式技巧的一次冲击。汪曾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多元化趋势的开始。
1、余华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1986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早期的写作以极其冷酷的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著表现的对象。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的作品成为先锋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写作。
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冷漠叙述。作者在叙述中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更不作价值判
断。
对传统创作主题的颠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等的颠覆。
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2、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1、以文化遗址为依托。对文化遗址的描写成为余秋雨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他寻访中国各地历史文化遗迹,也寻访了欧洲、北非、西亚等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写都江堰。《道士塔》写敦煌莫高窟。《苏东坡突围》写黄州东坡赤壁等。 2、以文化反思为旨归。《道士塔》写王道士的愚昧与对民族文化的不知爱惜,也写了清朝吏治造成文物的大量外流,进而对民族文化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苏东坡突围》实际上是写苏东坡被围困,即被一群文化小人所污陷。表现了“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的社会历史主题。《千年一叹》则广泛地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化名人进行了文化反思与人性追问。等。3、以情感叹喟为动力。散文寻求作者自身与历史的对话,同时也表达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有这样情感,散文因此显得空灵,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有时未免有些矫情。
(备注一: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单篇散文名篇有《道士塔》、《苏东坡突围》、《风雨天一阁》、《一个王朝的背影》。
备注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地位与缺陷:1、散文地位:开创文化散文。2、散文缺陷:学术硬伤。金文明“余秋雨散文硬伤”(致仕等)。(2)用小说笔法写散文,违背生活的真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