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C 2.D 3.B 4.A 5.B 6.C 7.B 8.C 9.C 10.D 11.C 12.C 13.C 14.A 15.D
二、填空题
16.仲尼 17.论语 18.惟有杜康 19.为何民不加多 20.相对 21.文选 22.绍兴 23.沈从文 24.激流三部曲 25.翻译
三、词语解释题
26.招徕 27.长大成人 28.推原,探究
29.通“佞””30.客观世界,大自然 31.梵语“劫波”之简称 32.何时,古代疑问词 33.战火 34.侍奉 35.赠送
四、翻译题
36.这是因为他的抱负很大。 37.学习了不去思考就不会有收获。
38.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纳贤能的人。39.因此长久不被长官所喜欢。 40.而如今在哪里呢!
五、材料分析题
41.莺莺自己是不愿意张生进京赶考的,这完全是莺莺母亲的主意。莺莺认为:“但是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还认为母亲的做法是: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莺莺对别离是又怨又恨的心情。
42.“恨不得倩疏林拴住斜晖”,这就是情景交融。
43.“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两处都是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53.这首诗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开头两句,写时节,写环境,点染旷远空寂的意境。第二层,包括颔、颈二联,展示山中美景,引读者身临其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第三层,尾联,抒发自己寄情山林、抬然自乐、与世无争的人生感受。
54.属于山水诗。显示了诗人沉醉秋夜雨后清新美丽的山中景色的心态,以及他厌烦尘世喧嚣、归隐山林恰然的生活情趣。
55.本诗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动静相衬,相得益彰。所谓“诗中有画”,是说诗中山谷、新雨、明月、松林、清泉、涧石、翠竹、浣女、莲花、小舟构成了一幅《山村秋野图》。本诗写景具体、生动,画面感、空间感极强,想像中的造型性十分突出。
六、作文(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