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职教与成教 G01 Z0 F80; 在椭圆起点已知的情况下,用G01写出起点 坐标; #1=20; 定义z为自变量,并确定初始值为椭圆中心 到其最右端点的距离; N10}}2=13*SQRT[400一}}l*#1]/20;通过计算,用含有自变量z的 表达式表示x,许定义为}}2; G01x[2 }}2]Z[}}1l-20 F100; 执行语句,由于椭圆的中心在坐 标系中的位置为(0,一20),为了让椭圆中心与工件坐标系重合,所以减 去20; #l=#l一0.5; 现椭圆线段的加T; IV]#1 LE 11 GOTO; G01 X36 Z-29; 程序的前后用G01再写出非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坐标。 2.3检验 在编写完宏程序后,编程人员一般要先检查一下程序的语法和计 算的正确性,语法的格式可参照对应系统的编程说明书。变量之间换 算和偏移的正确性,可通过曲线当中几个点(如起点、终点或曲线} 的 特殊点)的值的带入来判断。 3、工程实践 以FANUC系统为例编写下图中长轴为40,短轴为26的椭圆方程, 根据图中给出的尺寸写出椭圆的标『伟方程:x2/13 +z /2o2=1 3变量的叠加,以驱动x、z值的变化,实 1由于图中给出的椭圆z方向终点尺、J‘ 为一19,根据变化计算写出判断语句; 验算时,可通过代入(0,0)和(26,一2O)两点,验算变量之前换算和 偏移正确与否。 4、总结 要灵活恰当地应用宏程序,有以下几点必须要清楚,首先要对所加 T的零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次要熟练掌握机床的各种基本功能,能 够根据图中给定的条件确定非圆曲线的方程,最后要掌握宏程序的基 本编程原理、编程格式和变量应用。宏程序是用以提高数控机床件能 的一种特殊功能,在非圆曲线、规则形状和相类似零件的加T中巧用宏 程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G0O X() 离职工科专业学生实跬与创新雒力培荠的探索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吴湘莲 张征宇楼平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围绕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制约创新 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创新 高职学生 培养途径 国内外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现状 1.国外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现状 闽外本科学生科研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 科研小组,担任研究助理的T作;二足学生自己提出项目设计方案,包 括研究性项日、创造性设计T作及公众服务性项目等。 一、荚国的本科生可以通过参与科研取得l/6以上的学分,各大学设立 々项资金埘木科生科研进行资助。德国著名的工科高校亚琛工大与德 闯企业界练习精密,从事科研开发强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 方式。教授讲授的号业课内容大部分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 2.围内大学牛参与科研实践的现状 1998年开始,清华大学、浙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广东T业大学等 高校相继开设大学科技训练教育。全国高校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也广 泛开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 赛、数学建模竞赛、 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牛电子设计嵌入式 系统竞赛等。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前七届本科生和高职高专学生 还足同场竞技。第八届(2007年)仝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才将高职高 々组与术科组分开。在与木科生同场竞技时,参加竞赛的高职学生卜 分少。从建 了高职高专组以后,高职院校十分重视这项赛事,参赛的 学校和学生人数也极大提高。以竞赛为依托,学校也加大了对学生参 与科研实践的支持。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的传承、轻创造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细,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范围窄。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的学习被动、积极性不高,学生 思维缺乏质疑精神、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 ●实践教学环节以验证性试验为主,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是按图索 骥的模式,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僵化,只有试卷考核一种模式,用成绩衡量学 生的水平。 2.学生个人因素的制约 ●高职学生的学习目标片面。学生往往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获取 文凭上。主要的学习动机,是获得一份好的工作,学习过于功利。学习 目标短浅,缺乏长期发展的规划。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遇到问 题缺乏钻研探究的动力。学习方式单一,主要依靠教师的教授,自学能 力较弱。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学方式改革,采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感性 思维强、理性思维弱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做r}I学,学中做;先模仿 冉总结然后创新。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项目式、互动式等模式,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培养学生闩主思考、闩主学习、闩主钻研的能力 、 ●建立全开放式的实验实训环境,采用虚拟实验和实际实验相结 合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来思考和消化课堂知识。 ●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笔试、技能 号核、非号试方式(如撰写学生报告等)。引入创新学分或者通过科技 创新获取相关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件。 2.建立大学生科研实践的机制与管理制度 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课题,支持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埘有潜力的 学生项目进行重点资助。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对学生的科技成 果与评优挂钩,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组织骨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 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导师制、采用T程综合训练形成长期的、系 统的、全面的培训机制,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学校为学生施展其才能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学生科技活 动提供场地、实验设备、资金支持等条件。开设专题的学术报告、专业 研讨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定期组织科 技文化节来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热情。 5.建立与学科相关的科技型社团 大学校同神团十分繁多,但多数的社团主要是提丌学生的业余爱 好,例如街舞社,合唱舍,艺术团等等。学校引导学生建立与学科相关 的科技型社团,社团的活动经费可以采用社团自筹和学校拨款相结合 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中国林业教育,2010 (1) [2]郭清,王元昔.浅析大学生创新训练能力培养价值工程,2010 (18) 『3]任成龙.论科研实践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南京工程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科技与管 理.2010(2) [5]姚有峰,张斌,聂丽.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 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