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未来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全球化的未来
摘要:全球化在过去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与 国家在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是各国政府消除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之 间自由流动的限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自由 化,劳动力的自由跨国流通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均等化。
二、 经济全球化过去对中国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为 什么会这样,我国又为什么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全球化的发展,抛开官方 的说辞不谈,从根本上来说,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的。要推论全球化的未来,首先就必须明白全球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全球化在前十几年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可为 什么全球化会促进我国发展,相信那些反对全球化的国家并没有享受到 全球化所带来的推动发展作用,可为什么我国享受到了我国的特殊点在 哪里我在这里举个例子,有句老话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为利往。”在中国大地上,过去有着诸多的商队,他们奔波 来往于各个地方,为什么呢为的不就是将商品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以更 高的价格卖出吗。说白了就是利用地域之间的差价,那么再来看看现 在,全球化为什么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发展优势到底在 哪里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因为在过 去的治理不当以及闭关锁国,导致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 很多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而经济全球化却无视这种差距将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联系在一起,,而正是这种差距,成为了中国在全球化中发 展的优势。
这个优势产生于一种新利润,可经济学家们绞尽脑汁也无法用传统 的经济学理论去解释这种新利润,直到王建先生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 解释:冷战结束后,原木存在的不同体系开始接触,双方生产要素价格 之间的巨大差距开始发挥作用,因为中国低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吸引了 外来产业资木,正是这些资本,使得中国经济受到了全球化发展的推 动。现在的资木主义己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虚拟资本主义的阶 段。在这个阶段,资本的运行主题转移到了物质产业以外的行业中,而 原有的物质行业则转移到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地方去。什
么是生产要素 价格价格差距?浅显的说,就是物价的差距。想想在中国,内陆与沿海 之间,西北与东南之间的物价都有不小的差距,更别说是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之间了。相同的产品在生产要素价格低的地区生产成本比生产 要素价格高的地区要低了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发达国家将许多制造 业转入发展中国家来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得益于此,带 动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同时,因为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不 同。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分工不同的关系,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之间则是初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交换,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交换中 获利远远少于发达国家,也使得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越 来越大。
三、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扎起全球化的推动下,在生产要素差异这个 新利润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 为随着国家的发展,这种生产要素价格差异也会逐渐消失。那么,当这 种新利润在中国不复存在,面对全球化的未来,中国该何去何从?在考 虑中国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未来之前,我们要先考虑全球化未来会有怎样 的趋势。
从目前的国际发展来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全球化将会有更进一 步的发展,在过去时间的积累下,会有着新兴经济体崛起,而这些新兴 经济体和区域自由贸易组织也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力。所谓的新兴 经济体,也就是想中国、卬度这样在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崛起的国家。 从中国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对于全球化的支持,也可以体现出这样的 新兴经济体对于全球化进程的意愿。而区域自由贸易组织的观念更是深 刻的贯彻了全球化的理念。在全球化中获利的一方体会到了全球化带来 的好处,将会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下面将提出对于全球化的未来的 一点构想。
(一) 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快速恢复,自由化仍是主要趋势
2011年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己分别比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增长 44%和27%。从政策层面看,金融危机后各国投资政策出现双向调整的 迹象,多数国家继续开放并进一步加强投资促进政策,2011年全球共有 67项影响外国投资的新政策出台,限制性政策的占比己从2010年的 32%下降至22%。在制度安排层面,作为全球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特点, 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FTA)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月,己 向关贸总协定(GATT)或世贸组织(WT0)通报的RTA总数达到546个, 较2012年1月增加35个。而且,在已经和准备启动的自贸谈判中,也 岀现转向与重要经济体、建立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制度性安排的趋势。
(二) 跨国公司继续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国际化生产布局
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 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由于日益重视拓展海外业务,跨国公司国际化 生产近年来呈总体上升趋势。根据贸发会议(UNCTAD)的年度调查, 2011年全球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和雇员人数
的增速都明 显高于母公司的业绩增长。从衡量国际化水平的跨国指数看,全球非金 融类企业中,前100强的跨国指数不断提升,从1993年的%上升至2011 年的%。
(三) 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全球性议题显着增加
经济危机之后往往是新技术革命的孕育期和创新活动的爆发期。近 两年,各国加大研发投入、纷纷推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尽管新兴产业 的前景尚不明朗、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以信息技 术深入发展和应用、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为特点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不断 取得突破,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各国加快结构调整 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短缺、粮食 安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和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性议题显着增加,成为影 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促使各国深切地意识到,只有通 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
四、全球化的未来对于企业的利弊。
在未来,全球化的发展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将被破除,市场 将被扩展至全世界,企业也将拥有更多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全球化使 得企业的分销成木降低,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来自不同地区的消 费者有着不同的需求,使得企业有着更多的选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会逐渐提高,中国这一国内市场将会日趋完 善,也会为无数的企业发展创造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发展条件。同时,全 球化也会有利于国内企业更快更多的吸收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 验。
然而,全球化带来的不只是机遇,企业在拥有这些机遇的同时,也 将而临许多挑战。随着国家之间贸易壁垒的破除,国家在难以对企业进 行海关保护,于此,同一产业与可替代产业之间将被放在同一平台上进 行竞争,强大的企业也会通过种种手段来打击小型企业。企业之间的竞 争将变得愈发残酷。
五、全球化的未来对于国家的利弊。
在未来,全球化进程可以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在全球 化的进程下国际贸易将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进行对 外贸易。而且,因为新兴经济体的出现,可以提供一个将我国生产型企 业向外转移的方向。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营造对中国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化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便捷,让 我国能够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己。与此同时,跨 国公司的到来也一并先进的技术与成果。我国坚持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得 到更充分的体现。在全球化的未来,各国之间信息传递的更快,交流更 加充分。
但与此同时,有些弊病也更加明显。发达国家有着相对于发展中国 家更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更富裕的经济。我国虽然也在不断的发展着科 技,在某些领域己经走在世界前沿,但整体上的差距仍然存在。从国家二 政体上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
中面临资 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而临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针对与打 压。而且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可能。在国际 上,作为一个大国,既被期待着在国际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 责任,同时也面临更多的质疑与制约。
六、面对挑战国家需要的做法。
面对全球化的未来,国家应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 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 进技术来带动国内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一一吸收一一开发一一 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 和技术存量的开发与利用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 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所以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有利于实现 赶超战略。人才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从引进 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会越 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 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 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是否 能有效利用世界己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的利用这些知识和 技术,则取决了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员以及劳动者。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正在不断完 善,文化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与碰撞中尝试融合,全球化己是世界不可 阻挡、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做好向全球化转变的准备,国家也 需要正确的去面对这一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