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云南专用)
语文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1-5题 10分)
一、选择题
1.(本题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 水:指饮用水 .C.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答案】A
【详解】A.句意:吃粗粮,喝冷水。水:冷水; 故选A。
2.(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广袤的乡村,一批农民抓住直播带货的契机,以绿色生态为卖点推销农产品,深受广大网友好评。 ..B.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熏陶的孩子,往往会养成开朗外向的性格。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结束,台下的观众就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 ....D.长江从唐古拉山发源,穿过峡谷平原,川流不息,奔向大海。 ....【答案】D
【详解】A.广袤:土地的长和宽;广阔;宽广。句中形容乡村的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使用恰当; B.熏陶:比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句中是指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逐渐受到好的影响。使用恰当;
C.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句子形容台下的观众掌声和欢呼声声音很大。使用恰当; D.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来形容长江水,对象错误。使用不恰当; 故选D。
3.(本题2分)下列句子在横线上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B.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D.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
⑤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⑥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⑦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A.④⑤②⑦⑥③① B.⑤④②⑦⑥③① C.⑤④①②⑦⑥③ D.①④⑤②⑦⑥③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排序。
阅读文段内容可知,这里是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小山雪景。
前面说“小点儿小雪”,第⑤句则具体写了山上的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景象,正好是对“下点儿小雪”的承接,所以应当先是第⑤句;由山上“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到“山尖全白了”,这是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景物描写,所以再接第④句;由“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可知,这里是对小山全景的具体描绘,同样承接上句“山尖全白了”的描写,所以应该再接第②句;“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承接第②句中“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所以应该再接第⑦句;“这件花衣”承接第⑦句“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所以应该再接第⑥句;由“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可知,时间在发生变化;“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则与第⑦句的“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和第⑥句“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的描写相呼应,所以应该再接第③句;再由“就是下小雪吧”可知,这里是与首句“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相呼应,“那些小山太秀气”则是对前面小山雪景的描写进行总结。所以第①句放在最后。因此顺序为:⑤④②⑦⑥③①。 故选B。
4.(本题2分)下面是对《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因海水呈青仓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
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状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心怀远大、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结尾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感到的喜悦,而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答案】D
【详解】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故选D。
5.(本题2分)下列有关《朝花夕拾》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论语》,让“我”感到痛苦,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
B.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不拘小节,没有民族歧视,为人正直的人,他和寿镜吾都是鲁迅
非常尊重的老师。
C.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辛亥革命是非常欢迎的,但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D.《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鲁迅针对“卧冰求鲤”“孔融让梨”“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答案】B
【详解】A.“背《论语》”错误,应是背《鉴略》;“少年鲁迅也不喜欢《天演论》”错误,《琐记》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C.“随和”错误。范爱农是一个正直倔强的人,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 D.“孔融让梨”错误,应是“郭巨埋儿”; 故选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6-23题 50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本题6分)诸葛亮《诫子书》
(1)诸葛亮在文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励精、淫慢、躁、治性”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综合实践探究
7.(本题3分)七年级(4)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活动,同学们正在讨论阅读名著的意义。小越在朋友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针对朋友圈中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名著阅读体验,谈一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我认为有些名著篇幅确实较长,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从感兴趣的名著入手。经典名著是前人智慧之精华,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在书里体验不同的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看名著翻拍的电视剧虽轻松有趣、节
省时间,但过于依赖视频会导致阅读能力下降,且无法体会书本文字的魅力,不符合我们长期学习发展的需要。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分析小越的言论和朋友圈的评论可知,小越认为名著篇幅过长,读起来费劲又枯燥。小文和小语同意他的观点,前者认为不如看电视剧,后者认为没有时间看书,看视频可以倍速播放,节省时间。针对他们的观点从正面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可。如:大部分名著都篇幅较长,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人物与情节,反映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们在阅读时,应从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入手,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克服畏难心理,进而从名著中获得学识的增长和心灵的升华。看电视剧和视频虽然可以节省时间,轻松有趣。但电视剧和视频会对名著进行一些改编,不利于吸引名著中的精华为我所用。而且过于依赖视频会导致阅读能力的下降,也不利于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8.(本题3分)阅读《西游记》后,有同学对师徒四人做出这样的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请你在四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具体情节,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对其中一人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我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作为取经集体中的核心人物,唐僧有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缺点。他胆小懦弱。走到穷山恶水时,常常“大惊失色”,“流下泪来”。他人妖颠倒,是非不明,多次上了妖精的当仍是执迷不悟,对忠心耿耿的孙恬空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可见,唐僧还真是可憎可恶。
示例二:我不同意“唐僧可憎”的观点。唐僧为了从西天取回真经,不畏千难万险,不为财色迷惑,他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执着追求的精神,普度众生的崇高信念无不令人肃然起敬;他对徒弟要求严格,对自己从不懈怠,处处以“慈悲为怀”,一路播撒着善良的种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理解。属于开放性问题。根据名著内容表述合理即可。
示例一:我同意“悟空可颂”的观点。孙悟空作为唐僧的高徒,每遇妖魔鬼怪,或遭阴谋诡计,他都主动请缨,冲锋在前,与邪恶势力搏斗在最前线,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孙悟空的身影。孙悟空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值得称赞。在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中,即使身遭伤害,一样毫无畏惧,舍生忘死。迎战红孩儿时,被“妖孩”的“三昧真火”,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差点丧命,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师父呢”,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师父的安危,确实可歌可泣。
示例二:我不同意“悟空可颂”的观点。孙悟空容易意气用事,为一点小事就返回花果山,还不知天高地厚,竟然与如来打赌,还经常欺侮和戏弄八戒,无礼、粗鲁,“孙爷爷”之类粗话经常从他的口中说出。 示例三:我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每当遇到困难,总想着分家回高老庄,他还喜欢进谗言,搬弄是非,挑唆不明真相的唐僧念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他还好吃懒做,贪图美色,真是可气可恨。
示例四:我不同意“悟能可气”的观点。猪八戒在西天取经的曲折道路上,也立下不少功劳,在降妖除魔之时还是孙悟空的好帮手。他曾用激将法让孙悟空重新回到团队,他憨态可掬的样子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示例五:我同意“悟净可敬”的观点。沙僧任劳任怨,对取经事业忠诚,一心一意服务着取经团队,不追求回报,令人敬佩。
示例六:我不同意“悟净可敬”的观点。沙僧既无突出的才干,又没有主见,降妖除魔主要依赖师兄和各路神仙。
9.(本题3分)请在田字格中工整、美观地默写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答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详解】用正楷字,工整、美观地默写在田字格里;一字一格,不写错别字。注意“僵、哀、戍、阑、卧”等字的书写。 四、诗歌鉴赏
10.(本题6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3分)【甲】诗以描写杨花和子规起笔,既表明事情发生的 _____,又渲染了 _____的气氛。 (2)(3分)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月”来抒发情感。请结合两首诗歌,从内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如何借“月”抒情的。
【答案】(1) 季节 冷落、凄凉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意象的理解与分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这里既点明了季节,同时借用“杨花”“子规”等意象
传达情感。“杨花”的特点是纷飞飘零,这里有漂泊不定的意思,“子规啼叫”是离别凄婉的象征,诗句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又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了冷落、凄凉的气氛。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
【甲】诗描写“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明月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的忧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的诗句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子比作雪,把月光比作霜,描绘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结合“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整首诗描写“月”,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寄托了征人思乡的愁绪。据此分析作答。 五、对比阅读
(本题9分)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文段1: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文段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注】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④扳(pān):同“攀”,牵,引。⑤环谒:四处拜访。
11.(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B.非学无以广才 广:广阔 .C.将复何及 复:又 .
D.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12.(3分)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
④
⑤
①
②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3.(3分)文段1: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文段2:证明了语段(一)中的哪一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11.B 12.(1)以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2)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3.立志,学习,惜时。(安静、勤奋);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注意在语境中明确词义。
A.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B.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C.句意: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复:又;
D.句意: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消失”的正确翻译。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段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据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立志,内心恬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据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学习勤奋。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据此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惜时。 文段2仲永能“指物作诗立就”,可知他是一个天资很高的人,但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不让他继续学习,最后“泯然众人”,成为普通人。
可知文段1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天资再好,后天不学习也会沦为普通人。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与文段1的“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观点一致。 【点睛】文段1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段2参考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六、现代文阅读
(一)(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山伯家的桃树 黄廷洪
①山伯是我们家的邻居,因为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山,辈分又比较高,村里男女老少都叫他山伯。 ②山伯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桃树。每年三月,粉红色的桃花开满了枝头,村里的孩子们总是眼巴巴地望着。在那些天真而又稚嫩的眼神里,山伯家的桃树是一棵会变魔术的童话树,它能把粉红色的桃花变成又肥又大的桃子。
③布谷鸟来了,又走了;紫云英的花儿开了,又谢了;屋梁上黄嘴的燕儿会飞的时候,山伯家的桃子成熟了。孩子们在山伯老人笑呵呵地招引下,山雀似地拥进来,绕着桃树闹着。山伯婶子端着盛满桃子的笸箩,让孩子们在桃树下排成一排,给他们发桃子吃。孩子们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接过山伯婶子给的桃子,嗡地一声散去,像一群蜜蜂。
④这样的童话在山伯家的院子里上演了一年又一年。
⑤那年春上,山伯婶子对山伯说:“如今,大马路修到了门口,什么东西都能拿到镇上去卖钱了,我们家院子里的桃子又大又甜,到了镇上一准能卖上个好价钱。”
⑥山伯老汉宽厚地笑着,说,桃树长在自家的院子里,结出的桃子是孩子们的,是大家的,这是他家祖上的传统。村里一茬一茬的孩子都是吃着这树上的桃子长大的:在东北当兵的黑子,在上海当工人的冬狗,还有在省城当官的石头,每次回家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来看看我的桃树,这叫什么?这叫乡情!现在你却要把桃子卖钱,这可是坏了祖上的规矩呀。
⑦山伯婶子笑山伯的脑子跟不上形势,如今到处都是市场经济了,自家的桃子拿去卖了换几个盐钱,
怎么不应该?
⑧山伯沉默了,他找不出说服山伯婶子的理由。
⑨山伯婶子是个精明人,第二年,桃树刚刚开花的时候,她就跟孩子们打招呼,说她家的桃子是养着卖钱的,不准娃们再糟蹋了。打过招呼,她便关上了自家的院门。
⑩“咿呀”一声,那扇关着的门将一树灿烂的童话和一群蜜蜂似的孩子们隔开来。孩子们站在院子外面,望着那又肥又大的桃子,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将躲在枝叶后的桃子变成了囊中之物。
⑪稻禾扬花的时节,山伯婶子像往年一样拿着笸箩来摘桃子,可是藏在树叶中的桃子像是变戏法似的不翼而飞。山伯婶子拍着笸箩喊叫起来:“我的桃子,我的盐钱啦!”
⑫山伯知道了桃子失踪的秘密,快活得大笑起来。
⑬山伯婶子骂山伯吃里爬外,她为自己的盐钱心疼了好些时候。
⑭又过了一年,那年桃树开花的时候,山伯婶子不再关上她家的院门,而是每天都要用喷雾器往桃树上喷药。她给那些有孩子的人家挨家挨户打招呼,说我家的桃树打了农药,千万别让孩子偷那树上的桃子吃。那年,山伯家树上的桃子果然一只没丢。桃子收获的季节,山伯婶子将桃子拿到镇上去卖。可是,别人家的桃子都好卖,山伯婶子的桃子却无人问津。山伯婶子很是奇怪,她的桃子又肥又大,一点也不比别人的差呀。后来,有人说,山伯婶子家的桃子是打农药长大的,吃不得。山伯婶子急了,赶紧解释说,其实那都是吓唬孩子们的,我每天往树上喷洒的都是清水,哪是什么农药!
⑮没有人相信山伯婶子的话。她的又肥又大的桃子一个也没有卖掉,沉甸甸地拎到镇上,又沉甸甸地......拎了回来,她的心里也沉甸甸的。那天晚上,山伯和山伯婶子坐在屋子里,老两口都不说话。屋子里没有...开灯,山伯的红烟头一闪一闪的。第二天,山伯婶子端着笸箩,将桃子送到那些有孩子的人家,她对父母们重复着自己的话:这桃子没有打过农药,真的,我往树上喷的是清水。父母们不肯要,将那些又肥又大的桃子送回到了山伯婶子的家里。
⑯山伯老汉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心里怅然若失。山伯婶子也常常望着院子里的那棵桃树发呆。 ⑰春去春又来,第二年,桃树依旧艳艳地开花、旺旺地结果,成熟了的桃子依旧又肥又大,无人问津的桃子从树丫上掉下来,落寞无声。
⑱第三年,山伯家的院子里那棵桃树没有熬过一场大旱,枯死了。山伯老汉痛心地说:“孩子的眼神是桃树最好的肥料,没有了那肥料,桃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4.(2分)请你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厘清事情的因果关系。 (1)________,山伯婶子决定卖桃子。 (2)________,山伯婶子开始朝桃子“喷药”。 (3)________,桃子卖不出去也送不出去。
(4)因桃子无人问津,________。 15.(2分)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孩子们在山伯老人笑呵呵地招引下,山雀似地拥进来,绕着桃树闹着。(赏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2)她的又肥又大的桃子一个也没有卖掉,沉甸甸地拎到镇上,又沉甸甸地拎了回来,她的心里也沉甸甸.........的。(请谈谈你对三处加点词的理解。)
16.(2分)文中第⑥段是山伯劝告山伯婶子的话,但最终山伯没能说服山伯婶子,那么,第⑥段还有存在的 价值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17.(2分)文中第⑨段写到“山伯婶子是个精明人”,你认为山伯婶子“精明”吗?为什么? 18.(2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样的童话在山伯家的院子里上演了一年又一年”,这里的“童话”既指山伯婶子给孩子们分桃子的美好情景,也指邻里之间充满温情的相处。
B.刻画某个人物的形象,既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也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文中作者塑造山伯宽厚、重情义的形象时,只运用了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
C.山伯婶子一再向乡邻解释桃子并没有喷药,但乡邻们却始终不愿收下她送去桃子,是因为山伯婶子的做法破坏了邻里之间的信任,也损害了乡邻之间的情感,让大家觉得她薄情寡义。
D.孩子们期盼、渴望、感激的眼神是桃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桃树是串联邻里之间乡情的纽带,文章以桃树的死作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引人深思。
【答案】14. (1)因为大马路修到门口,市场经济兴起 (2)因为桃子全部被偷走 (3)因为朝桃子喷药 (4)桃树没有了孩子的眼神作为肥料,活着没有了意义。
15.(1)示例一:比喻,把孩子们比作山雀,写出孩子们的热闹欢快,表现出孩子们即将要吃到桃子的快乐、欣喜。
示例二:动作描写,“拥进”“绕”“闹”等词,写出孩子们想吃到桃子的迫不及待,表现孩子们对桃子的喜爱、期盼。(侧面突出孩子们等待桃子成熟的时间长,以及山伯家的桃子味道香甜。)
(2)第一个“沉甸甸”指桃子又大又肥,很沉、很重。第二个“沉甸甸”指一个桃子也没有卖出去,重量没减少,依然很沉,还有内心的沮丧、失落。第三个“沉甸甸”是指山伯婶子不但桃子没卖出去,还要面对别人的不信任,内心沉重。
16.写了山伯列举村里的孩子一回家就来看桃树的事来阻止山伯婶子卖桃子的事,表现孩子们长大后依然眷恋桃树,写出由桃树串联起来的乡情,与山伯婶子重视利益形成对比,突出山伯的重情义,为后文山伯婶子卖桃子破坏乡邻之间的情意,桃树死去做铺垫。 17.示例一:精明
①山伯婶子由大路修到门前想到把桃子拿到镇上卖,懂得抓住市场经济这个机遇。 ②在桃子被偷后,先挨家挨户告知要撒农药,先礼后兵,然后再假装撒农药,保住了桃子。 示例二:不精明
①山伯婶子为了几个盐钱,把桃子拿去卖钱,坏了祖上的规矩,破坏了乡情;②假装向桃树喷药,失去了乡邻的信任,最后让邻里关系变得冷淡疏远,桃树最后也死了,得不偿失。 18.B
【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情节的梳理及概括。阅读题干,由题干已有示例可知,答案应组织成前因后果的形式,前半句为因,后半句为果。
由“山伯婶子决定卖桃子”可定位文章第⑨段“山伯婶子是个精明人,第二年,桃树刚刚开花的时候,她就跟孩子们打招呼,说她家的桃子是养着卖钱的,不准娃们再糟蹋了”,联系前文第⑤段“那年春上,山伯婶子对山伯说:“如今,大马路修到了门口,什么东西都能拿到镇上去卖钱了,我们家院子里的桃子又大又甜,到了镇上一准能卖上个好价钱”及第⑦段“山伯婶子笑山伯的脑子跟不上形势,如今到处都是市场经济了,自家的桃子拿去卖了换几个盐钱,怎么不应该?”可知,山伯婶子决定卖桃子是因为大马路修到门口,市场经济兴起;
由“山伯婶子开始朝桃子‘喷药’”可定位文章第⑭段“又过了一年,那年桃树开花的时候,山伯婶子不再关上她家的院门,而是每天都要用喷雾器往桃树上喷药”,联系前文第⑪段“稻禾扬花的时节,山伯婶子像往年一样拿着笸箩来摘桃子,可是藏在树叶中的桃子像是变戏法似的不翼而飞。山伯婶子拍着笸箩喊叫起来:‘我的桃子,我的盐钱啦!’可知,山伯婶子向桃子“喷药”是因为桃子全部被偷走;
由“桃子卖不出去也送不出去”可定位文章第⑮段“她的又肥又大的桃子一个也没有卖掉,沉甸甸地拎到镇上,又沉甸甸地拎了回来,她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第二天,山伯婶子端着笸箩,将桃子送到那些有孩子的人家,她对父母们重复着自己的话:这桃子没有打过农药,真的,我往树上喷的是清水。父母们不肯要,将那些又肥又大的桃子送回到了山伯婶子的家里”,联系第⑭段“后来,有人说,山伯婶子家的桃子是打农药长大的,吃不得”可知,桃子卖不出去也送不出去是因为山伯婶子朝桃子喷药;
由“因桃子无人问津”可定位文章第⑰段“成熟了的桃子依旧又肥又大,无人问津的桃子从树丫上掉下来,落寞无声”,联系第⑱段“第三年,山伯家的院子里那棵桃树没有熬过一场大旱,枯死了。山伯老汉痛心地说:‘孩子的眼神是桃树最好的肥料,没有了那肥料,桃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知,桃子无人问津后,桃树没有了孩子的眼神作为肥料,活着没有了意义。 15.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与赏析。
(1)“山雀似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孩子们比作山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热闹欢快的状态,表现了孩子们即将要吃到桃子的快乐、欣喜;同时还可以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拥进”“绕”“闹”等词语,是对孩
子们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想要吃到桃子的急切心理,突出了孩子们等待桃子成熟的时间之长,表现了孩子们对桃子们的喜爱、期盼,也从侧面写出了山伯家的桃子味道清甜。
(2)“沉甸甸”形容物体因过重,像要掉下来的样子。可形容果实饱满,有时也可形容心情。此句第一个“沉甸甸”形容桃子,指山伯家的桃子又大又肥,非常饱满,很重;第二个“沉甸甸”则形容桃子没有卖出去,依旧沉重地拎回来,重量没减少,同时也暗示了山伯婶子因为桃子卖不出去而沮丧、失落的心情;第三个“沉甸甸”直接写山伯婶子的心理,说明了山伯婶子不但要因为桃子没卖出去而忧心、失落,同时还要面对别人不信任,以及邻里关系的疏远,可谓弄巧成拙,因而内心沉重。
16.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此类题目,结合段落具体内容,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上:“村里一茬一茬的孩子都是吃着这树上的桃子长大的:在东北当兵的黑子,在上海当工人的冬狗,还有在省城当官的石头,每次回家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来看看我的桃树,这叫什么?这叫乡情!”一句,山伯列举了村里的黑子、冬狗、石头等孩子一回家就来看桃树的事,说明孩子们即使长大后依旧眷恋桃树,写出了由桃树串联起来的乡情,表明山伯重情义,并曾试图阻止山伯婶子卖桃子,以免坏了乡情;山伯重情义的形象与山伯婶子一心卖桃子、重视利益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山伯的形象,是人物形象更丰满;
结构上:联系第⑨段“山伯婶子是个精明人,第二年,桃树刚刚开花的时候,她就跟孩子们打招呼,说她家的桃子是养着卖钱的,不准娃们再糟蹋了。打过招呼,她便关上了自家的院门”第⑮段“父母们不肯要,将那些又肥又大的桃子送回到了山伯婶子的家里”及第⑱段“第三年,山伯家的院子里那棵桃树没有熬过一场大旱,枯死了”可知,此处写山伯劝阻山伯婶子卖桃子的事,为后文山伯婶子执意卖桃子破坏相邻之间的情义,最终导致桃树死去的事做铺垫。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开放性试题,任选角度,联系文章具体情节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山伯婶子是精明的,从第⑤段“那年春上,山伯婶子对山伯说:“如今,大马路修到了门口,什么东西都能拿到镇上去卖钱了,我们家院子里的桃子又大又甜,到了镇上一准能卖上个好价钱”及第⑦段“山伯婶子笑山伯的脑子跟不上形势,如今到处都是市场经济了,自家的桃子拿去卖了换几个盐钱,怎么不应该?”可知,山伯婶子在大路修到门前时,就想到了把桃子拿到镇上卖,懂得抓住市场经济这个机遇,具有经商头脑;从第⑭段“又过了一年,那年桃树开花的时候,山伯婶子不再关上她家的院门,而是每天都要用喷雾器往桃树上喷药。她给那些有孩子的人家挨家挨户打招呼,说我家的桃树打了农药,千万别让孩子偷那树上的桃子吃。那年,山伯家树上的桃子果然一只没丢。”可知,山伯婶子为了防止桃子被偷,挨家挨户告知要撒农药,先礼后兵,再撒水假装撒农药,最终保住了桃子,这些都能看出她的精明;
但山伯婶子也并不精明,由第⑥段“山伯老汉宽厚地笑着,说,桃树长在自家的院子里,结出的桃子是孩子们的,是大家的,这是他家祖上的传统。村里一茬一茬的孩子都是吃着这树上的桃子长大的:在东北当兵
的黑子,在上海当工人的冬狗,还有在省城当官的石头,每次回家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来看看我的桃树,这叫什么?这叫乡情!现在你却要把桃子卖钱,这可是坏了祖上的规矩呀”可知,山伯婶子为了换几个盐钱,执意把桃子拿去卖钱,坏了祖上的规矩,破坏了乡情,舍大求小,并不精明;由第⑮段“第二天,山伯婶子端着笸箩,将桃子送到那些有孩子的人家,她对父母们重复着自己的话:这桃子没有打过农药,真的,我往树上喷的是清水。父母们不肯要,将那些又肥又大的桃子送回到了山伯婶子的家里”及第⑱段“第三年,山伯家的院子里那棵桃树没有熬过一场大旱,枯死了”可知,山伯婶子假装向桃树喷药的行为,失去了乡邻的信任,使得原来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冷淡疏远,最终桃树也枯死了,最终人财两空,得不偿失,是不精明的。据此任选角度,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即可。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文章第⑦段“山伯婶子笑山伯的脑子跟不上形势,如今到处都是市场经济了,自家的桃子拿去卖了换几个盐钱,怎么不应该?”通过对山伯婶子执意卖桃,甚至不惜损害乡情,坏了祖上的规矩,与山伯重情义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山伯的形象更突出;文章第⑬段“山伯婶子骂山伯吃里爬外,她为自己的盐钱心疼了好些时候”中通过对山伯婶子知道桃子被偷后的表现,与第⑫段“山伯知道了桃子失踪的秘密,快活得大笑起来”中山伯的表现形成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山伯的重情义、宽厚,选项中“只运用了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表述有误; 故选B。
(二)(本题10分)阅读《难吃的美味菜》,完成下面小题。
难吃的美味菜 叶倾城
①有位同事的母亲来看她,在她这里小住了半个月,她天天幸福的不行。可是有一天,她要同我们一起去吃饭。我们很奇怪:“你不回家去吃妈妈做的饭?”她连连摇头,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别提了,我妈做的饭真是够难吃,我不和你们调剂一次半次,撑不下去。”我们全体大笑,个个心有戚戚。 ....
②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出生于中国第一代双职工家庭,母亲善烹饪,精女红的,大概没几个。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是隔着几千里辛苦路,时间给撒了浓浓的胡椒面。
③我妈是农家女出身,初中起就开始住校,每学期之初,扛着一麻袋红薯去交伙食费。一路吃食堂吃到大学毕业。成家后下厨,向隔壁老太太们学会煮羹汤。正值时世艰难,六口之家六个空空如也的胃袋,把它们填满就是大问题。吃饱了,才有资格脍不厌细。
④我妈退休后,在我们姐妹还没养育下一代前,有过几年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早已搬到武汉,楚地多少风流,她也学做了糍粑鱼,粉蒸肉。好日子没过两年,“健康饮食”的理念便大行其道。从此,饭桌上厉行极简主义:味淡油少,白水煮是常事,省油,用一支毛笔蘸着油在锅里划几道。味精是禁品,唯有
醋大量挥洒,跟不要钱似的。从此,我家厨房的味道,便比较像中世纪炼金士的实验室,酸的怪异,实在勾不起食欲。
⑤记忆中,我一直忘不了的,是母亲给我炒的红菜苔。在红菜苔刚刚上市的十一月,我匆匆回家一趟。...她在深秋侵骨寒的淫雨里,搭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为我买红菜苔,因为“都说那家的菜最新鲜”。她给我炒了菜苔,自己一口不吃:“我吃的机会多呢。”其实也不多,这虽然是青菜,现在却贵的令人咋舌,她平时不怎么舍得吃。
⑥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却是我一生不会再遇到的美味。 19.(2分)结合文章内容考虑,选文中加点的“心有戚戚”是什么意思? 20.(2分)从文章中所记叙的内容来看,我妈妈做菜为什么会这么难吃呢?
21.(2分)文中说“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是隔着几千里辛苦路,时间给撒了浓浓的胡椒面。”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22.(2分)文章第⑤段中,作者说忘不了母亲炒的红菜苔,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作者忘不了的原因是什么? 23.(2分)“难吃”和“美味”本是一组反义词,那本文的标题为什么会叫做“难吃的美味菜”? 【答案】19.内心有所触动或在心中产生了同感(共鸣)(意思对即可)
20.妈妈从小一直吃食堂;成家后正值时世艰难;退休后受“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
21.那些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不是因为妈妈做的菜有多好吃,而是他们离开家乡几千里,而且离家时间久远,在外面漂泊辛苦,思念远方的母亲,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才会记得“妈妈做的菜”特别好吃。(意思对即可)
22.妈妈为了给我买红菜苔不顾环境恶劣,路途遥远,因为贵自己平时不舍得吃,能够让我感受到爱。 23.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但妈妈做的菜中融入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所以我觉得是美味,永远无法忘怀。
【解析】19.本题考查词义。
根据①段“我们很奇怪:“你不回家去吃妈妈做的饭?”她连连摇头,一副一言难尽的样子:“别提了,我妈做的饭真是够难吃,我不和你们调剂一次半次,撑不下去。”我们全体大笑,”可知,“心有戚戚”指“我们”在听完话后心中产生了同感,内心有所触动。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③段“我妈是农家女出身,初中起就开始住校,每学期之初,扛着一麻袋红薯去交伙食费。一路吃食堂吃到大学毕业”可概括为:妈妈从小一直吃食堂;
根据③段“成家后下厨,向隔壁老太太们学会煮羹汤。正值时世艰难,六口之家六个空空如也的胃袋,把它们填满就是大问题。吃饱了,才有资格脍不厌细”可概括为:成家后正值时世艰难;
根据④段“我妈退休后,在我们姐妹还没养育下一代前,有过几年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早已搬到武汉,楚地多少风流,她也学做了糍粑鱼,粉蒸肉。好日子没过两年,‘健康饮食’的理念便大行其道。从此,饭桌上厉行极简主义:味淡油少,白水煮是常事,省油,用一支毛笔蘸着油在锅里划几道”可概括为:退休后受“健康饮食”理念的影响。 2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选文第②段“文人雅士怀念‘妈妈做的菜’,是隔着几千里辛苦路,时间给撒了浓浓的胡椒面”可知,古代文人雅士常远游他乡,“妈妈做的菜”就成为了家乡的味道,也是漂泊在外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多种因素的影响才会让文人雅士觉得“妈妈做的菜”格外好吃。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选文第⑤段“她在深秋侵骨寒的淫雨里,搭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为我买红菜苔,因为‘都说那家的菜最新鲜’”可知,妈妈不顾恶劣的环境和路途的遥远去给我买红菜苔;
结合选文第⑤段“她给我炒了菜苔,自己一口不吃”“其实也不多,这虽然是青菜,现在却贵的令人咋舌,她平时不怎么舍得吃”可知,红菜苔价格贵,母亲不舍得吃。“我”从中感受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据此概括作答。
23.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结合选文第②段“我们这一代,大部分出生于中国第一代双职工家庭,母亲善烹饪,精女红的,大概没几个”、④段“从此,我家厨房的味道,便比较像中世纪炼金士的实验室,酸的怪异,实在勾不起食欲。”等内容可知,选文中的母亲烹饪手艺并不好,做的菜其实很难吃;结合选文第⑤段“她给我炒了菜苔,自己一口不吃”“其实也不多,这虽然是青菜,现在却贵的令人咋舌,她平时不怎么舍得吃”可知,红菜苔价格贵,母亲不舍得吃,却不顾恶劣环境的路途遥远去买菜,母亲将伟大的母爱融入到做菜中,因此“我”觉得妈妈做的菜是美味的。因此标题为“难吃的美味菜”。
第三部分 作文
(24题 50分)
七、写作
24.(本题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我们总会有突如其来的情绪——快乐、沮丧、愤恐、悲伤,有时还有一些不知从何而来的要强和清高。搜寻记忆的宝库,找到那件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把它写下来,让大家都能分享你的快乐!
请以“那一次,我真开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1)内容写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等。 【答案】例文
那一次,我真开心
相信很多人都坐过公交车吧?这个名字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事情,就让我受益无穷。
这是一件就在昨天发生的事情,我和我的几位很好的朋友去往电影院看电影,说实话这还挺让人激动的,毕竟也不用花钱,因为这是我的朋友家的影院,想想都觉得赚了。
那个地方很远,离我们几个的家得有十几站直到终点站。我们几个坐上车,四个位置刚刚好,欣赏欣赏风景,聊一聊小天儿其乐无穷,可这毕竟是共用的,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都是年迈的老人。
就在我玩手游不注意间,一个声音打扰了我,我抬起头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可就在我抬头的那一刹那间,我真的被惊到了,原来是一个老人在给一个更年迈的老人让座,两个人既不是至亲也不是老友,却还给对方让座。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顿时我感觉自己如坐针毡,内心忐忑不安,想着现在坐的这个位子不应该是我的,应该属于需要的人。
我越想越不安,感觉特没面子,手心里也满是我攥久了的汗,很快下一站到了,又有几个老人上了车,这一回我毫不犹豫地让了我的座位,当我看到老爷爷坐上我的位子时,一下子心中坦荡了许多。
紧接着我的朋友们也觉得不好意思,一个个都让了座,尽管那个座还没有人需要。一个男人突然碰了我一下给我们说:“你们真棒!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像你们这样的了。”听完这话,我感觉自己比中了彩票还开心,就这样我们一直站着,直到下了车,好像这股劲还没过去呢。
是啊!让座是一件大多数人们觉得多么小多么不在乎的事情,可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有些人得到了帮助。从此以后我会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人快乐,让自己开心!
【详解】本题是命题作文。根据提示语“搜寻记忆的宝库,找到那件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把它写下来,让大家都能分享你的快乐!”可知,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那一次”表明只写一件事,写曾经发生过的事。“开心”限定了内容,令人开心的事很多,比赛获奖、考试取得好成绩、学会骑车、完成一件作品、给人让座、帮助了他人……只要主题积极、健康、向上都可选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或最有趣的,或最有教益的题材,挖掘出这件事中含有的生活道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做到选材典型。文体上要写成叙事的记叙文,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要有一定的顺序,可采用倒叙的写法来吸引读者。写事离不开写人,因此在记事过程中,一定要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写细致,写逼真,更好地表达这件事令人开心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