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软弱围岩隧道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快速施工技术

软弱围岩隧道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快速施工技术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隧道/地下工程・ 软弱围岩隧道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快速施工技术 谭侃让 (乌鲁木齐铁路局建设管理处,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针对某隧道3号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软弱围岩地质条 件,分析其工程特点及难点。为保证过渡段安全、快速施工,该 过渡段施工采用工作面预加固等综合施工技术,分三台阶开 挖,采用弱钻爆法顺利通过过渡段施工,形成正洞作业空间。 关键词:铁路隧道;竖井;正洞;过渡段;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954(2008)08—0088—03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全长10.2 km,是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隧 辅助坑道共设3个竖井、1个斜井。为施工方便,3个 竖井均采用矩形断面,且位于线路正上方,竖井的内净 空尺寸为8 m×16.8 m。其中3号竖井处于 DⅡK 1 568+395里程处,井深51.03 m,南北方向施工 长度分别为496、969 m,竖井井身采用明挖逆筑法 施工。 2工程特点及难点 3号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所穿越的地层为弱风化 泥质粉砂岩,围岩等级为V级,岩石遇水易软化。3号 竖井泥质粉砂岩层厚约43 m,上覆第四系松散覆盖 层,其中夹5~6 m厚砂砾石富含水层。 (1)地质条件差。泥质粉砂岩地层弱、含孔隙裂 隙水,遇水易软化,上覆砂砾石富含水体,从施工情况 来看,围岩自稳时问较短,工作面及拱顶易产生松弛变 形,甚至掉块,危及施工安全,需及时支护。 (2)施工工序转化复杂。正洞施工断面大,开挖 宽度、高度分别为15、13 m,竖井与正洞垂直,要实现 从矩形断面向圆形断面、从小断面向大断面、垂直方向 向水平方向施工的转变,其工序转换复杂;且过渡段结 构形式及支护参数的转变复杂、过渡段围岩受力变形 条件复杂。 (3)施工条件困难。竖井井深51.03 m,出碴运料 仅能依靠井口的提升设备;另受井身空间限制,无法使 用大型机械设备,只能采用人工及小型机具,施工条件 困难。 收稿日期:2008—04—14;修回日期:2008—05—08 作者简介:谭侃让(1962一),男,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 工民建专业。 88 3过渡段施工方案 3.1 总体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3号竖井C—C段为进入正洞过渡段施 工(图1),此段隧道正洞采用三台阶法施工,当竖井开 挖至正洞三台阶法开挖的上台阶底高程处时,在正洞 开挖轮廓线范围以外按设计施做超前支护,然后分别 向进、出口方向开挖上台阶并施做初期支护。当上台 阶断面开挖30~40 I11后,开挖竖井至正洞中台阶底高 程处,施做超前支护后向进、出口方向开挖,与上台阶 距离控制在20~30 m,形成正常开挖工作面以后,再 开挖竖井落底至设计高程,最后开挖下台阶。 等主 《 藿曼 (a)侧面 (b)正面 图1 竖井井身结构(单位:cm) u 3.2关键工序及技术要求 n【J _l 竖井井身采用明挖逆筑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喷 锚支护形式,锚杆和初期支护中的格栅钢架每0.75 m 1环,每次开挖1.5 m,每4.5 m为1节段,做完1节段 初期支护后,现浇该节段的内衬结构,按此循环至隧 底。但过渡段施工需做到分步开挖,步步为营并及时 做好支护,施工中开挖采用松动爆破,人工风镐修整断 面,龙门吊配碴斗吊运出碴。其主要步序及控制要点 如下。 第1步:竖井开挖至正洞上台阶底(高程一7.97 m)处,除正洞及导向墙预留孑L外,先施做竖井井身25 cm厚初期支护,然后施做1.0 m×1.0 m洞口导向墙, 洞口导向墙施工采用组合钢模板及木模板,混凝土采 用C25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然后施做洞15+108 mm 管棚,管棚长40 m,共47根。管棚完成后施工上台阶 铁道标准设计RAILWAY STANDARD DESIGN 2008(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谭侃让一软弱围岩隧道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快速施工技术 段竖井井身二衬,该段高度5.926 m。洞口40 m长管 棚及竖井上台阶段井身二衬完成后,在正洞工作面打 设长8 m的4,20 mm玻璃纤维锚杆,间距:0.75 m×1 m,进、出口方向工作面分别施工,见图2(a)。 fe1第5步:竖井开挖至正洞上台阶 ∞第6步:向进、出1:3方向开挖下台 底高程一15 45in 阶上台阶与中台阶距离控制在2O in 中台阶与下台阶距离控制在2O m 图2过渡段施工步序(单位:m) 第2步:玻璃纤维锚杆完成后,再进行正洞施工。 出口方向为主攻方向,在各台阶施工过程中,以正洞出 口方向先行,进口方向各台阶开挖滞后出口方向10 m,即当出口方向各台阶10 m范围内初期支护施做完 毕并变形稳定后,再依次进行进口方向相应台阶的施 工。见图2(b),先向出口方向开挖上台阶,当正洞出 口方向上台阶开挖30~35 m时,开始开挖中台阶。正 洞进口方向各台阶施工滞后出口方向10 m,且保证台 阶间距离20 m。以下主要介绍出口主攻方向,进口方 向施工不再赘述。 第3步:当上台阶开挖到位后,开挖竖井井身到中 台阶底(高程一1 1.67 m),开挖高度3.7 m,并完成竖 井井身中台阶段初期支护,见图2(C)。 第4步:在开挖正洞中台阶的过程中施做竖井井 身中台阶段二衬3.7 m,上、中台阶控制的开挖距离为 20 m,正洞出口方向中台阶开挖面距离竖井30~35 m 时,开始开挖下台阶,见图2(d)。 铁道标准设计 儿WAY STANDARD DESIGN 2008(8) ・隧道/地下工程・ 第5步:开挖竖井井身到下台阶底(高程一15.45 m),高度3.78 m,完成竖井井身下台阶初期支护,见图 2(e)。 第6步:在开挖正洞下台阶的过程中施做竖井井 身下台阶段二衬3.78 m,正洞进口方向下台阶开挖面 距离竖井20~25 m时,施做竖井井身剩余2.75 m初 期支护及二衬,并完成竖井底板混凝土。为保证施工 中机械设备及出碴方便,上、中、下台阶的台阶长度控 制在20 m,见图2(f)。 4辅助施工措施 4.1 竖井陀螺定向控制测量技术 竖井井深较大,井口小,施工长度大,竖井进入正 洞中线测量先采用激光投点器投点,并确定洞口位置, 高程采用精密水平仪配合50 m钢卷尺测量。在进入 正洞开挖后采用铅锤仪、陀螺经纬仪联合定向法进行 竖井联系测量。3号竖井往小里程方向开挖长度约 969 m,往大里程方向开挖长度约496 m,故在开挖至 100、300~400 m及贯通前各进行1次竖井联系测量 (共进行不少于3次竖井联系测量),以确保隧道的顺 利贯通。 4.2竖井内集碴坑及集水坑的设置 竖井内集碴坑设置在底板右侧小里程端,碴坑深 2.3 m,宽2.5 m,长3.5 m,共设置1个,在集碴坑四周 设置水沟并在底部设小集水坑。大集水坑设置在竖井 左侧小里程端,集水坑几何尺寸为:2.5 m×2 m×1.5 m。集碴坑及集水坑同底板混凝土一同施工,竖井底 板混凝土向出口方向设置为上坡且四周设置水沟,保 证洞内积水汇人大集水坑。 4.3 监控量测 根据竖井周边环境及施工特点,施工中采用的监 测项目见表1。 表1 现场监测主要项目及方法 通过监控量测发现,竖井井身整体性良好,竖向变 形正常。施工期内地表最大累计沉降为12.3 mm,过 渡段竖井井身收敛最大值为8.5 mm,正洞入洞口处变 形最大达12.2 mm。该处变形较大的原因是:竖井向 正洞开挖后,矢跨比发生变化,结构发生转换,而造成 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隧道/地下工程・ 谭侃让一软弱围岩隧道竖井进入正洞过渡段快速施工技术 洞口处应力变形集中。 4.4超前支护及预加固 (1)超前支护。在进行正洞开挖前,按照设计要 求,采用长管棚超前支护,环向间距40 am,上台阶开 5 结语 过渡段由于结构形式、支护参数发生变化,特别是 在竖井进入正洞的“马头门”开挖时岩体出现两面凌 空,局部出现应力、变形集中,这是施工开挖的薄弱环 挖成形前,及时按设计施做超前支护。洞内管棚施工, 空间小,施做困难,施钻时采用2台KR80412—3钻机 节,容易引起坍塌,必须合理把握施做时机及支护强 度。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管超前、严注浆、强支护、短 进尺、勤量测”的原则组织施工,根据围岩遇水易软化 的特点,施工中必须加强水的处理,以保证开挖面的 稳定。 参考文献: [1]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手册・隧道[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钻孔(可机械定向),钻机同时作业,间隔钻孔,成孔后 及时顶管,防止孔口变形后孔内掉碴造成顶管困难。 为加固隧道周边围岩,控制地表下沉,充填钢管周边空 隙,对每根钢管进行注浆,注浆结束后用M30水泥砂 浆填充。 (2)工作面超前预加固。过渡段围岩受力条件复 杂,在拱顶施做完超前管棚后,为保证每次开挖后正洞 工作面围岩稳定,采用对工作面施做8 m长、4,20 mm 玻璃纤维锚杆,锚杆间距0.75 m(竖)×1 m(横),整个 工作面打设共需40根,施工中主要在上台阶施做28 根,中下台阶根据情况打设。工作面采用玻璃纤维锚 杆加固以后,可以保证开挖后工作面处于稳固状态,避 [2] 杜立红.竖井、斜井施工方法探讨[J].陕西建筑,2005(11). [3]崔云龙.简明建井工程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4] 高存成.大台竖井快速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5(9):50 —53. [5]雷军.芨芨沟竖井掘进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5(9): 133—134. 免在初喷之前发生变形失稳,同时可以避免因初喷造 成的工序调整。 (上接第83页) [6] 邓敦毅,周艳芳.竖井横通道转入隧道正线的施工关键技术[J]. 铁道标准设计,2006(8). (2)简支转连续边跨比中跨受力要大,边跨配筋 各阶段应力、强度进行平面杆系分析。成桥后结构内 力计算考虑支座沉降、温度力及收缩、徐变引起的次内 力,均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需加大,应有别于中跨配筋。墩顶负弯矩束的张拉,必 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张拉时混凝土实际强度不小于 设计强度的95%,采用强度与弹模双控。控制混凝土 龄期的时间,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计算中考虑的附加力如下所列。 (1)基础沉降 桥墩沉降均按1.0 am进行计算,并按最不利情况 进行组合。 (2)纵向温度荷载 (3)墩顶负弯矩区合龙顶板束的张拉应按照先边 孔,后中孔的顺序,两侧对称张拉。 (4)本桥部分梁段位于R=1 000 In的圆曲线上, 预制梁段时边梁宽度为2.60 In,并预留搭接钢筋,后 期现浇悬臂部分梁段形成梁部外端线形。 ①均匀温度: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 GD60--2004)中第4.3.10条取值,按体系升温20 cI=、 体系降温24 cI=计算。 ②梯度温度:梯度温度正温差按《公路桥涵设计 (5)受纵、横坡的影响,每片梁支座垫石顶的高程 都不相同,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提供高程进行施工。 5 结论 通用规范》(JTGD60--2004)中第4.3.10条计算,考虑 9 am沥青混凝土面层和9 am 昆凝土铺装层。梯度温 度负温差效应取正温差乘以一0.5计算。 (3)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次内力 按相关规范进行计算。 4需注意的问题 简支转连续梁施工工艺简单,质量可靠,可以有效 地改善桥梁行车的舒适性、平稳性,有利于高速行车,相 比连续梁能够节约投资,缩短施工工期。该桥已于2007 年年底简支部分顺利预制架设完成,现阶段情况良好。 参考文献: [1] 范立础.桥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湿接缝也是简支转连续桥设计的一个重点。 由于湿接缝是在梁体纵向形成连续梁后浇筑的,此部分 新老混凝土结合最易成为结构的薄弱环节,新老混凝土 [2]刘效尧,赵立城.公路桥涵设计手册・粱桥[M].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1996. [3] 李强,苏木标,吴银利,等.先简支后连续桥梁结构施工技术研 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6(10). 强度必须达到一致连成整体,所以湿接头部位老混凝土 凿毛相当重要,接头混凝土养护工作也必须重点注意。 9O [4] 胡肇滋.桥跨结构简化分析——荷载横向分布[M].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1996. 铁道标准设计RAILWAY STANDARD DESIGN 200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