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7.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8.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
郑珍
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呜。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成: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噭(jiào):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4.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诗,《南征》押韵工整,押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1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18.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怀古之词怀想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洋溢着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是士兵作战时所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意境高远。
(2)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 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
(2)这首词选取“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边声”、“号角声”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渲染了悲凉而哀伤的气氛,意境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
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转笔抒写眷念故土、
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结合题意据此作答: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意思是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 ”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 ”,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 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在识诗句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注意进行对比阅读,找准异同点。 4. (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
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以景物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一\" 风细柳斜斜\" ,点明当时的季节: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城花\" ,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所以作者写了斜柳、 春水、春花、楼台等暮春时节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赏析。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表达出作者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年华” ,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故答案为:⑴ 1、斜柳 1、斜柳 3、城花 4、暮春(春天)
⑵ 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案进行作答。本题难度不大,找到意象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性情特点,抓住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诗人隐含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5.B
解析: (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
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6.C
解析: (1)C
(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示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解析】【分析】⑴C.“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曲解诗意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故选C。
⑵ “浩荡\"本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离愁本为无形之物,用”浩荡形容,则化有形为无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离愁之多之深。“白日斜”是白日西斜之意,点染出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情景,联系作者辞官出京的写作背景,可知这一-景物描写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浩荡离愁。
⑶本题考查古诗积累,类试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如: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故答案为:⑴C
⑵ 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⑶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识记,注意题干的要求。
7.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蘸”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拟人修辞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如锦,且花团繁多的特点,更加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⑵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结合语境,揣摩诗人的情感走向。原本因春雨水涨,桥断,人不能渡的状况,诗人正惆怅无奈之际,竟然有小舟从柳阴下划来,增添了意外之喜。诗人游春的兴致更加高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 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和娇艳欲滴的美丽。 ⑵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⑵
8.A
解析: (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惶恐;零丁
(2)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解析】【分析】(1)《行路难》运用两个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他们都曾在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过零丁洋》中,颈联的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营可叹我孤苦零丁。句中“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一语双关,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2)A句:此句诗表达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的自信豪迈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面对困难我也不会轻言放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会取得成功。B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作者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文天祥也确实如他所言,永垂史册,彪炳千秋。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有骨气的文人的“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 故答案为:(1)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2、惶恐3、零丁
(2) 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点评】(1)古诗鉴赏要注意:①抓住诗题;②抓住关键词句;③抓住意象特点;④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2)回答启示类的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联系生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表述。
9. (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
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10.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⑴风飘絮;雨打萍
⑵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1.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12.(1)“摇”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泛舟于江中之时,江边美景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的美丽景色。
(2)既有捕鱼、炊鱼、食鱼的美好体验,也有离群索居的孤独与惆怅。
13.(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14.(1)五言律诗;in
(2)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
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15.示例一:“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
16.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17.B
解析: (1)B
(2)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18.C
解析: (1)C
(2)浩荡'指水势汹涌壮阔。以“浩荡' 修饰\"离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的深广;又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示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E两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9.A
解析: (1)A
(2)【示例1】运用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示例2】运用比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20. 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风格的鉴赏能力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分析作答即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体现了诗词的风趣幽默。“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诗歌的鉴赏要结合相应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句子,结合相应的遣词去体会和分析。理解感悟,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阐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