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行路难》和《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古诗词往往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增强情感表达。《行路难》中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抒写了诗人________;《过零丁洋》中则运用“双关”,巧借战败之地、被囚之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写出了诗人身陷敌手、孤立无援的感受。 (2)《行路难》和《过零丁洋》这两首诗都体现出诗人在遭遇困苦时的广阔襟怀。请在(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其一, 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感受或启....示。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13.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4.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山坡·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9.诗歌鉴赏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本诗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 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结合题意据此作答: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意思是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 ”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 ”,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
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 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在识诗句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注意进行对比阅读,找准异同点。
3. (1)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2)“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3)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考生要先把诗歌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对其进行润色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即可。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要抓住“云山”“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晚烟”“落日”等特点进行描绘。如;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抓关键词,分析该词句写了什么内容,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本句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北风”点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是阴深肃杀。“断”字不仅生动描绘北国秋冬环境的险恶,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⑶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句的理解。本句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痛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怀乡的感叹,而是作者对浩瀚的宇宙,纷繁的
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故答案为:⑴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方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⑵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⑶ 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Ischia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词,把握诗词的大意,注意在描述时语言要优美、流畅。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抓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表达等方面结合诗词的主旨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结合重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4.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5. (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前两句写景:长满竹子的小岛,残阳映照着碧绿的青山,雪白色的水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幽美恬静的画面。正是这里的环境幽美恬静,所以诗人产生了不欲归的思想。因此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及抒情的诗句进行分析。前两句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这里的美景让诗人产生“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的思想,即看到这样的美景,人间所有的事都与我无关,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不愿回去,这里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呀。据此可知后两句通过对渔家生活的描述,抒发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⑵ 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结构的暴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的联系。
⑵本题考查考生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人的水平、处境,结合诗句的内容,抓抒情的语句、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6. (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 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 “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 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 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7. (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2)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化常识的掌握。从体裁上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本诗共包含四句,第二、四句韵脚-致,符合绝句特点,属于绝句。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咏史怀古等类型。从内容上分析,诗歌借凭吊赤壁之战一事抒发情怀,属于咏史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写法和情感的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以方便,桥峤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诗人用大乔小
乔的命运代表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说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离不开某种机遇,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2、咏史诗/怀古诗
⑵ 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8. (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 “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⑵ 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 地写出了, 表现了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9.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据此归纳: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⑶ 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10. (1)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分析,从“霜落”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时的景色。描写的景物有:连绵起伏的山,蜿蜒幽深的小路,霜雪融落,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笨熊,悠闲地喝着小溪水的鹿儿,从远处云雾缭绕的山间传来一声鸡鸣。把这些景物用生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2)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诗歌中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这是一种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一边走一
边欣赏周围的美景,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故答案为:⑴ 深秋。本诗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⑵ 尾联巧妙地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移步换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11. (1)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惶恐;零丁
(2)示例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在困境中依然有远大的抱负,想要渡过沧海,抵达理想的彼岸,这让我深受触动。在生活中,我也应胸怀大志,直面困难,不轻言放弃。示例二: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中,我看到诗人视死如归,决心舍生取义,留下一颗赤诚之心照耀古今,这让我深感敬佩。自古以来有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心中澎湃着大义与大爱,他们的精神因此彪炳千秋。
12.(1)漏断;清冷、孤寂(意近即可)
(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3.C
解析:(1)C
(2)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14.示例一:“聚”字,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地势险要,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好似它们守卫着潼关。“波涛如怒”,从听觉角度写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地势,表现生动形象。示例二:“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 15. (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
和对元人的蔑视。”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16. (1)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2)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3)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17. (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8. (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19. (1)“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的查无和归梦的渺茫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因此而怅然若失的心情,同时,隐含夫妻别后经年时空远隔之意。(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 \"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如互文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20. 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风格的鉴赏能力和作者情感的理解,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分析作答即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体现了诗词的风趣幽默。“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写出了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体现风趣幽默风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评】诗歌的鉴赏要结合相应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句子,结合相应的遣词去体会和分析。理解感悟,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阐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