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南平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南平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3南平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颂钓者 (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①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注释】①丝纶:钓鱼丝线。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江水的什么特点?

(2)诗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内容分析。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特点的概括。“一波才动万波随”一句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江面上,一个水波才起,便牵引出万重的波光荡漾。由一波才动,万波马上相随,看到江面之广阔无垠。答此题要读懂诗句内容。

(2)考查诗歌蕴含的人生道理。虽未得鱼,空船而回,却也载满了皎洁的月光,与我相伴同行。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此题要由钓鱼不得而联想到人的得,这样诗句的内容就有了思辨的色彩。

故答案为:(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点评】《颂钓者》是唐末的南宗禅师,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所作的一首禅偈。作者观察得细,表现得真,语言虽然平易,却极为传神,碧波荡漾的一江春水宛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它的好处更在于平淡的语句中蕴蓄着理趣,使人受到理性的启迪。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创作背景)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帮助下盖成一座茅屋,并在此居住4年,度过了一段相对的日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只好携家眷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为途中所作。

(1)前两联由近及远描写旅夜所见。请选择你所喜欢的近景或远景诗句,作简要赏析。 (2)“飘飘”在诗中是飘零、漂泊的意思;“沙鸥”是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鸥一类的鸟。请结合上述词语和创作背景,简析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点评】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 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 狂风挽断最长条

(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释】《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一时成之。

(1)(甲)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处境,(乙)诗借________来写自己的心情。 (2)结合(甲)(乙)两诗,分别分析每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 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首联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诗,奠定了本诗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无罪遭贬的命运。

(2)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17.古诗鉴赏。

庐山杂兴 宋·惠洪 别开山径入松关, 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 一池寒水动秋山。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1)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间秋色,但表现的景物不同:前一首“半在云间半雨间”突出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后一首则用“无数峰峦远近间”照应了前句中的“________”字。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都描写了山在水中的倒影,但展现的画面及带给诗人的感受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8.古诗阅读。请结合诗句,分析两文作者的情感。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杜甫①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③清江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时年杜甫50岁。②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④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任务。

(甲)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qū)______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zhē)_______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1ǒu)______,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乙) 观刈①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②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A)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③遗穗,左臂悬敞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B),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注释)①刈:割(草或谷类)②覆:________,如:天~地载。③秉:________,如:~烛夜谈。 感知诗意

①根据拼音,填写(甲)诗中的汉字。 ②依据文意,补写(乙)诗中的注释。 (2)探究诗形

艾青诗歌往往不拘泥于形式,极具“自由诗”的特点。对比(乙)诗,简要说明(甲)诗在形式上有哪些“自由”之处。(至少两点) (3)体会诗心

①(乙)诗写刈麦全景,满溢诗人的同情。请在加点的两个“尽”字中选择其一,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甲)诗为什么专写孩子割草的画面?结合具体文字,探究作者的意图。 20.古诗阅读

悯农 杨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首以农家生活为题材的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写出了水之深和江面的广阔无垠。

(2)夜静水寒,鱼儿不再食钩,回程之时,并无渔获,只有清冷的月光洒满船舱。人生中遭遇失败和挫折都是常事,但不能丧失信心和勇气,仍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求而不得,但仍然心存美好,求“道”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2.无

3. 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一致,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4.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1)杨柳;燕子

(2)甲诗后两句借杨柳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乙诗借“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表达诗人在草堂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同时这些描写中也写出了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之情。

【解析】【分析】(1)第一首,前两句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可见借“杨柳”写诗人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的处境。第二首,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凸现燕子的可爱之态,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可见借“燕子”透露出诗人对草堂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2)第一首,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二首,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表现出燕子对诗人的亲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生活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杨柳;燕子;

⑵甲诗后两句借杨柳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乙诗借“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表达诗人在草堂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同时这些描写中也写出了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 (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分析】(1)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是: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所以,诗句中的“圣明”指的是“皇帝”;“肯”是“岂肯、哪能”。据此作答。

(2)诗人把自己的诸多感慨融于眼前的景物上——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之情和思家念亲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⑵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关键语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仔细分析理解诗句,注意诗句中的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7. (1)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示例二:(远景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结合创作背景看,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

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很是动人。

(2)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尾联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以沙鸥自况,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近景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诗人借景抒情,自喻为“细草”“孤舟”,说自己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⑵答案要点:飘泊无依的感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 (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如: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百花花映浦”,美极了,据此空缺处可填“百”;也可填“桃”,因为从后文的“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会让人想到桃花,而且开头第一句也点明季节是春季,桃花的季节是在春季;也可填“春”,因为诗歌写的就是暮春之景。

(2)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

怀。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⑵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9.无

10. (1)崇山峻岭中,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2)将士们思念相距的家乡,但却没办法回去,因为还没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这样描述画面: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2)浊酒,本是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现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崇山峻岭中,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⑵ 将士们思念相距的家乡,但却没办法回去,因为还没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无奈之情。

【点评】⑴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根据句意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感情。 11. (1)阻断、淹没

(2)“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桃花沾满春雨的可爱情形。 (3)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喜悦的心情。 12. (1)穿天透地

(2)不相同。《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13. (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

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14. (1)杨柳;燕子

(2)甲诗后两句借杨柳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乙诗借“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表达诗人在草堂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同时这些描写中也写出了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之情。

15. (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②动静结合。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16. (1)悲;凄怆(悲愤、痛苦等)

(2)“独”意为“孤独”,表现了他对贾谊的景仰之情和落寞之感;“空”字渲染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二者共同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氛围。 17. (1)高大;冷

(2)“一池寒水动秋山”展现的是山影随水摇曳的动态画面,表现出诗人面对秋天的悲凉之感。“忽于水底见青山”展现的是山倒映在水中欧冠的静态画面,表现了作者无意中见到山的倒影的惊喜。

18. 王绩的《野望》处处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第一,从“薄暮”、“秋树”、“落晖”凄清落寞的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二,颈联中借牧人驱犊、带禽返回的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第三,尾联中借伯夷叔齐的典故抒发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杜甫的《野望》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首联写作者看见“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不堪人事日萧条”的忧国忧民之情。

19.A

解析: (1)曲;遮;篓;①盖②拿着,持着

(2)①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标点符号根据情感内容多变;②韵律自由而灵动,没有押韵;③镜头多变,在夕阳、孩子、草原、竹篓、镰刀之间转变跳跃。④诗体自由多变,语言自然朴素,富有散文之美。

(3)①示例1:【A】“尽”字写出了农人因为劳作早已精疲力尽,然而,他们似乎连酷热都已感觉不到,只知珍惜夏日时间,竭力苦干。可见农人对麦子的珍惜程度。

②示例2:【B】这个“尽”字写出了农人因繁重的税收而将赖以生存的田地都卖光了,表现了辛苦劳作却家无恒产、食不果腹的艰辛。2)示例:诗人专写孩子割草,强调了孩子割草的动作,描摹出孩子辛苦劳作的画面:在辽阔的草原中,是孩子小小的身子,他们在“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即使夕阳西下,孩子还在艰辛的劳作;即使年龄还小,却要承担超过年龄的生活重担。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们的父母呢?这其实是一种画面聚焦与特写,隐藏着诗人对孩子的深深同情与对民不聊生的时代的愤慨。

20. 《悯农》前两句用对偶句式描绘灾情,后两句叙述感叹,“已分”与“更堪”相互呼应,

又推进一层,强化了农家的苦难,表现出诗人对农家苦难的深切同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前两句概述了乡村农民耕织的情景,后两句特写,描写了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农村夏忙时节热烈的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女的赞扬。

【解析】【分析】《悯农》开头两句概括所见的灾情,写田野的荒灾年景。长久无雨,水田遭旱,一眼望去,如云的稻子难以成熟泛黄。而旱田的庄稼又偏偏遇上冻灾,荞麦早遭霜冻。两句诗写实,道出了农村水旱难收的境况,农民在这灾年将难以度日。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日子难过。在灾荒年头,农民已知道要忍饥挨饿度过岁末了,面临灾年,无可奈何,只好苦度光阴,忍受煎熬,谁知这一年又偏偏是闰年(是年夏历闰十一月),比平常年头又多出一个月来。灾荒已不堪忍受,又加岁月添长,愁苦又添了一层。这两句发出了农民在极度困窘中的呼号,流露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题“悯农”之意也得到了集中的表现。《四时田园杂兴(其一)》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男人们在水稻田里秧苗除草,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结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的紧张而热烈的劳动气氛,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女的赞扬。

故答案为: 《悯农》前两句用对偶句式描绘灾情,后两句叙述感叹,“已分”与“更堪”相互呼应,又推进一层,强化了农家的苦难,表现出诗人对农家苦难的深切同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前两句概述了乡村农民耕织的情景,后两句特写,描写了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形,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农村夏忙时节热烈的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女的赞扬。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通读两诗,把握诗歌内容,揣摩思想感情的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