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3.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4.阅读下面诗歌选段,完成小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或是鬓如霜雪 却又是深不可测有人喜欢它 它最爱真实因为自己美 决不隐瞒缺点 有人躲避它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因为它直率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甚至会有人 或是醉后酡颜 恨不得把它打碎
(1)概括诗歌前后两节的内容。
(2)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 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 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注】①蘼芜:一种香草。
山 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田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蒲:蒲草。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遣意①(节选)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 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②酿黍:酿酒。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13.古诗文阅读
春日 秦观①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初晴游沧浪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歌,先后多次贬官,一生潦倒失意。①庆历四年,苏舜钦被罢去官职,流寓苏州,在城南营建沧浪亭。
(1) 两首诗歌都描述了雨后初晴的景象,《春日》中________写出了春雨淅淅沥沥,《初晴游沧浪亭》中________则写出了雨势不小,河水涨了起来。
(2)《春日》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而《初晴游沧浪亭》则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你选择其一,试做简要赏析,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4.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6.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17.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眼前不管是和非。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①共凄凄, 春半②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①宦情:做官的情怀;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②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
(1)诗中的“尽”和“乱”两字描绘了“春半”时节怎样的景象? (2)面对二月春景,诗人为何生发了“如秋”之感? 20.古诗阅读。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
(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2.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此皆天然佳句。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故答案为:(1)①泛; ②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字词的对应关系,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表达诗人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附参考译文】
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3. 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解析】【分析】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所以此诗抒发对扶苏之死的惋惜和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痛心无奈。
故答案为: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1)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3)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解析】【分析】(1)本题抓关键句子回答即可。前一节诗,“平面”“深不可测”“最爱真
实”“不隐瞒缺点”“都能从它发现自己”,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恨不得把它打碎”,写了镜子的遭遇。
(2)本题结合对此形象的客观描写和直接评价分析。“仅只是一个平面”,点明其身份的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 “忠于”“发现自己”, 平面的反射,直来直去,毫无掩饰躲闪,写出了镜子的真实与率直,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
(3)“最爱”“不隐瞒”“忠于”“直率”等词本是写人的心理和性情的,却用来写镜子,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具有象征意义,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物了,而是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象征着那些敢于直言的刚烈之士。而人们对镜子的种种态度,“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恨不得把它打碎”,则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这种现象的批判,从而表达了对那些如镜子般刚烈之士的正直无私品格的赞美与弘扬。
故答案为:⑴前一节诗从正面描述了镜子的特征,后一节诗节写了镜子的遭遇。 ⑵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⑶主要运用了拟人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归纳时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好发现的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意象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诗歌的修辞的运用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那个辨析,其次是要结合语句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5. (1)橘;笋
(2)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解析】【分析】(1)橘、笋两种景物让作者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
(2)第五、六句,诗人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思乡之情在所难免,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第七、八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乐观信念。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因此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寻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上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 橘 ; 笋
⑵ 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歌表现 “不须嗟” 所抓住的景物 。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明确作者感情。 6.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甲】诗“长江春水绿堪染”意思是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以“堪染”表现江水碧绿色彩之浓重。【乙】诗“雨匀紫菊丛丛色”意思是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甲】诗写自己在那江头种下的橘树,也无法拴住将要远行的小舟,以此含蓄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乙】诗是诗人闽中思乡之作,因离乡在外,正值秋时,触景伤怀,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⑵《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遣词赏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进行正确的理解,结合句意从内容上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抒情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7. (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
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 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 “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8. (1)崇山峻岭中,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2)将士们思念相距的家乡,但却没办法回去,因为还没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以这样描述画面: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2)浊酒,本是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表现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崇山峻岭中,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一座孤城紧紧关闭了城门。 ⑵ 将士们思念相距的家乡,但却没办法回去,因为还没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表达了将士们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思念家乡、有家难归的无奈之情。
【点评】⑴回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根据句意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感情。
9.无
10. (1)第一首中的春风 轻柔美好,带来生机;第二首中的秋风萧瑟寒冷,凄凉无情。
(2)第一首表达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首抒发了韶华易逝、老之将至(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伤感之情。
11. (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山路”“秋雨”“溪风”“岸蒲”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抒情,含而不露。问及禽鸟,痴作一喻,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大雁身上,不言使大雁为之传书,却来痴心问大雁:你们飞来时有没有经过我的杜陵老家呢?这真是痴语,明知大雁不会回答,根本闻不出结果,还是要这么轻声一问,足见作者旅程的孤独寂寞。无人与之话短长,只有问及不会言语的大雁。最后两句,从写法上来说,这是寓情于景(物),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⑵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分析诗句,根据句中的景物特点,概括画面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从“问雁”来看,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来时还下杜陵无”运用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2. (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13. (1)落万丝;春水生
(2)①《春日》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含春泪”的芍药和“无力”的蔷薇,来寄寓自己人生的愁苦:②《初晴游沧浪亭》中“时有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表达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或对沧浪亭的喜爱之情),以此寄托忧思。
14. (1)平定叛乱(“收蓟北”,或“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可);一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忽”
(2)示例一:“涕泪满衣裳”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情态,生动地展示了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诗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示例二:“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写出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顷刻消失,亲人们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随手胡乱地卷起诗书,大家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
15.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16.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17. (1)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2)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18. (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19. (1)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2)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解析】【分析】⑴根据“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可知“尽”“乱 ”二字的主语为“百花”“莺”,描写的内容便明确了。再根据画面的内容大意及上句中的“凄凄”以及“春半”的时节,即可确定描绘的景象特点了。
⑵“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触发情感的直接原因,“宦情羁思共凄凄”是点明写作背景、人物心境关键的语句,也是间接原因。
故答案为:⑴雨后百花凋零,榕叶落满庭院,黄莺乱啼,呈现出一派凄惨景象。 ⑵第一,这凋零的景象,让作者有了秋风扫落叶之错感。第二,诗人借景抒情。当时诗人被贬柳州,仕途不顺,羁留在外,远离故乡,所以产生了秋天般的凄苦和孤独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0. (1)弄
(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并蕴含着要欣赏最美景致就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