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
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 江 瑟 瑟 半 江 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5.诗歌鉴赏
鹧鸪天・咏渔父 〔宋〕王质
一只船儿任意飞。眼前不管是和非。鱼儿得了浑闲事,未得鱼儿未肯归。 全似懒,又如痴。这些快活有谁知。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
(1)上阙中“飞”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船儿的________特点,又表现了渔夫________的心情。
(2)下阙中词人感慨“这些快活有谁知”,你觉得“这种快活”蕴含了怎样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口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 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②遣:派。深造次:频频拜访。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此诗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后两句的意思是: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层层翻出“无赖”之意,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能使所写哀情表达得更加充分,深深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
(1)客愁。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点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②解把:解得,懂得。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试结合诗歌
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请写出体现诗人获罪之快的两句诗。 (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别曲 (唐)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乙】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唐代诗人。字意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1)这两首诗的一二两句描写景物时都注重“着色”,请从“染”和“匀”两个字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赏析妙处。
(2)两首诗均含蓄地借物抒情,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从“闻笛赋”、“烂柯人”中任选一个,说说其中包含的典故。25字以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描述和概括。40字以内。 1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蒲:蒲草。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题北榭碑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①,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1)甲诗中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没有运用与之相同的艺术技巧的诗句是() A.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D.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甲、乙两诗都写到笛声,引发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C
解析: (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2.无
3. (1)穿天透地
(2)不相同。《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解析】【分析】(1)结合题意中的“动态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回答。“穿天透地”四个字写出了瀑布不辞辛劳,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望庐山瀑布》李白初游庐山时所作。“三千尺”“银河”表明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且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是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所作,“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焉能留得住”二字,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此诗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自己成就伟业的决心,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穿天透地
⑵不相同。《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注意诗歌的用语。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考生要对诗人、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都要仔细体会。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4. (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 “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5. (1)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2)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解析】【分析】(1) “飞”是飞翔的意思,一般指空中行动的动物或者被风吹起的事物,它们普遍比较轻盈。这里用来形容船儿在水上的行动好像在空中飞行一般,突出了船儿的轻快灵活。一切景语皆情语,船儿如此轻快灵活,暗示了船儿行的快,进而暗示了渔夫此时心情的轻松自在。
(2)结合“华堂只见灯花好,不见波平月上时”可知,这里描绘了两个画面,暗示了两种生活,“华堂只见灯花好”写华丽的厅堂里花灯美丽,象征着俗世的富贵名利,“波平月上时”则用自然景观象征着一种朴素、淡雅的隐居生活。显然作者更倾向于淡泊的、远离俗世富贵的生活。故“这些快活”里包含了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
怀。
故答案为:⑴轻快灵活;轻松自在;
⑵抛却名利,远离世俗纷争,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6. (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如: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穰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百花花映浦”,美极了,据此空缺处可填“百”;也可填“桃”,因为从后文的“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会让人想到桃花,而且开头第一句也点明季节是春季,桃花的季节是在春季;也可填“春”,因为诗歌写的就是暮春之景。
(2)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故答案为:⑴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言之成理即可)
⑵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本诗中上联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 7. 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
互思念之情。 8. (1)橘;笋
(2)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9.无
10.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11. (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樵夫早起上山砍了一担干柴,挑到人来人往的古渡口去卖,得到的钱足够一天的花销,便心满意足回家了。他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山涧边,在石头上磨快刀和斧头,准备明天再去砍柴。所以描写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的词语可提取“一担乾柴古渡头”中的“古渡头”、“归来涧底磨刀斧”中的“涧底”作为答案。
(2)如第一种观点,把渔翁和樵夫的生活描写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绿水间劳作,没有和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纷争,自食其力,逍遥自在,樵夫的生活让人羡慕。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第二种观点,写出了樵夫的忙碌与辛苦,每天要去山里砍柴,挥汗如雨,才能砍得一挑干柴,然后远远地挑到集市上去卖,再用这些钱买米买盐,回家之后还是不得休息,要磨好刀子和斧头,为第二天砍柴做准备。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故答案为:⑴ 古渡头 ; 涧底
⑵ 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抓住重点字词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明确写出了樵夫每日生活的片断,是苦是乐任由读者去解读。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2. (1)“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
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2)表现了诗人历经挫折依旧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13.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诗人想劝阻皇上做有害的(迎奉佛骨),不以衰者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忠君不渝的情感。
14. (1)示例一:“染”字夸张地写出了长江春水之碧绿,色彩之浓重。
示例二:“匀”字赋雨以人格,细密、轻柔的雨将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
(2)《春别曲》诗人埋怨江头之橘为什么不把友人的行舟拴住,以此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惜别之情;《闽中秋思》一二两句描绘风雨中的芭蕉声,表达离乡愁绪。(或三四两句美好的山水风景与不堪行走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5.C
解析: (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16. (1)(闻笛赋)向秀过旧友嵇康故居,闻笛音而悲,作《思旧赋》。 (烂柯人)王质砍柴时观两童子弈棋,一局终了,斧柄已烂。
(2)沉舟旁边,千帆竞发,病树前面,万木逢春。新事物战胜(替代、取 代)旧事物。 17. 乡村秋夜苍苍霜草、切切虫声、行人绝迹的凄凉景象,让诗人倍感孤独寂寞;而出门远望,田野的荞麦花在月光朗照下如同一片晶莹白雪的美景,却又让诗人不胜惊喜。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感情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主要是因为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故答案为:乡村秋夜苍苍霜草、切切虫声、行人绝迹的凄凉景象,让诗人倍感孤独寂寞;而出门远望,田野的荞麦花在月光朗照下如同一片晶莹白雪的美景,却又让诗人不胜惊喜。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18. (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山路”“秋雨”“溪风”“岸蒲”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抒情,含而不露。问及禽鸟,痴作一喻,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大雁身上,不言使大雁为之传书,却来痴心问大雁:你们飞来时有没有经过我的杜陵老家呢?这真是痴语,明知大雁不会回答,根本闻不出结果,还是要这么轻声一问,足见作者旅程的孤独寂寞。无人与之话短长,只有问及不会言语的大雁。最后两句,从写法上来说,这是寓情于景(物),不直抒乡思旅愁,只借归雁设问,则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尽寓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⑵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分析诗句,根据句中的景物特点,概括画面特点。
⑵本题考查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从“问雁”来看,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来时还下杜陵无”运用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9.C
解析: (1)C
(2)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1)甲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四个选项中A、B、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C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运用的是对偶修辞。故选C。(2)甲诗开头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乙诗“一为迁客去长沙”,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上的打击,并没使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他“西望长安”,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故答案为:(1)C;(2)不完全相同。甲诗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或描写了触发征人情感的典型环境),营造了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此时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自然唤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乙诗作者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在流放途中,他仍然眷恋朝廷,可惜长安迢迢,望而不见。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全诗传达了身为迁客的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句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本题划线句运用了比喻,所以可以从比喻修辞来分析选项句子。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题北榭碑》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20.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的赏识,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