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含解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第1页,共6页

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的山峦起伏,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河流”“山”其实是诗人自身精神的投射,请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阅读《登飞来峰》,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寻塔指建在宝林山上的一座塔,诗中称之“千寻塔”,一是说塔的位置更显其高,同时也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5.“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请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中的“千寻”有什么表达效果? (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试卷第2页,共6页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他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代文人志士有登高抒怀的传统,唐代陈子昂登黄金台遗迹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B.登高所见多为雄壮阔远之景,陈诗前三句细腻刻画时空的浩茫,王诗前两句直接描画出塔上高远的视野。

C.由登高引发的诗情往往会走向极致,陈诗以“独”“怆然”“涕下”显大悲,王诗则以“不畏”“自缘”显大志。

D.两诗都表达出有所作为的愿望,陈子昂因怀才不遇而思古代明君,王安石为破除阻碍而勇于攀登最高层。

8.请写出自己喜欢的两句登高抒怀的古诗句,并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诗句不能写本试卷中出现过的,原因写一条即可) 诗句:① ,① 。 原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试卷第3页,共6页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陆诗中,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陆诗中,“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谭诗中,首句写高山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D.谭诗中,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10. 请分别赏析“尚思为国戍轮台”中的“尚”字的妙处和“河流大野犹嫌束”中“犹”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1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李商隐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家人团聚后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远方家人的深挚思念。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也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试卷第4页,共6页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诗词赏析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3.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诗后两句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B.【乙】诗末句的“放过”和“拦”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 C.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逸趣横生。 D.这两首诗都没有细写眼前之景,重点在叙写感受,寄寓哲理。 14.请简要分析【甲】诗“闻说鸡鸣见日升”在全诗中的作用。

15.由这两首诗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哲理性的诗句呢?请举一例,并简述其中蕴含的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试卷第5页,共6页

1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 ;《登飞来峰》的作者是 (人名)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又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D.“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18.《登飞来峰》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历代被人们所喜欢?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甲】诗第三句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C.【乙】诗前两句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为下文的哲理表达奠基。

D.【乙】诗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0.【甲】诗“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21.【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1)D

(2)同:面对人生阻碍时,两位作者的态度均是不屈不挠、勇于进取。异:甲诗作者主张要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乙诗作者主张勇往直前、冲决罗网。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原野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这两句诗,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因此选项“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

【甲】诗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登高抒怀,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从中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乙】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这里的诗人即大河,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的黄河,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表现了作者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和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

因此【甲】【乙】两首诗的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都具有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态度;但有所不同的是王安石通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道理,侧重于高瞻远瞩,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谭嗣同

答案第1页,共7页

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其侧重于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B 3.“犹嫌束”,河流嫌弃拘束,“不解平”,山不知何谓平坦,我看到了一个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

【解析】2.考查诗歌赏析。

B.“秋风吹散马蹄声”,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豪迈奔放。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并不是“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为: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极力攀爬,一峰更比一峰高。“犹嫌束”“不解平”赋予山水以人的性格,把山水写出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亦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也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积极心态。

4.D 5.“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立足高远,就能够拨开重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表现出他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理解错误,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

答案第2页,共7页

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诗歌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选D。

5.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句意是“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因此“不畏”是不害怕的意思。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哲理:哲理意义可分作两种:一种是自然哲理,身在最高层,就不惧浮云遮望眼,表达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自然理趣;另一种是人生哲理:人的眼界开阔了,境界高远了,就不会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表达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的人生哲理。

6.(1)“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 (2)D

【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飞来山上千寻塔”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句中的“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七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极 言塔高,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2)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D.有误,“表现出他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错误,此诗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诗歌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故选D。

7.B 8. 诗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原因:蕴含着积极进取的力量,可以激励我为了能高瞻远瞩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解析】7.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B.登高所见多为雄壮阔远之景,陈诗前三句粗笔勾勒时空的浩茫,王诗第一句直接描写出塔上高远的视野,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答案第3页,共7页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

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原因:寓情于景,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融入此联中,给人一种萧瑟悲凉之感。

9.A 10.陆诗中,“尚”,仍然,还,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却依然想要上阵杀敌的报国之志,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谭诗中,“犹”,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河流过大野,像是有脾气一样嫌弃被束缚,表现了黄河的奔腾壮阔,表达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A.根据“僵卧孤村不自哀”的意思“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可知,诗人在这里没有哀叹连连; 故选A。

10.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赏析。

陆诗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作者的现实处境并不好,处境寂寞、窘迫、冷落,但是一个“尚”字,诗人不顾个人处境,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又跃然纸上。

谭诗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意思是:黄河在广阔的原野奔流仍嫌受到了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做平坦。“犹嫌束”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山和河流拟人化,“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一个“犹”字更是将诗人特有的冲破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少年气概。

11.不一致,《夜雨寄北》中的秋又有雨,蕴含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归期无望的无奈也凄凉。《潼关》中的秋风吹散了马蹄声,表现了诗人追求解放的豪迈之情。 12.D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比赏析。作答时,根据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具体分析。《夜雨寄北》中“问归期未有期”表明诗人的羁旅身份,游子在外又遇到秋天下雨,表现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家人思念又归期无望的伤感凄凉。

答案第4页,共7页

《潼关》写于谭嗣同十七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这里的“秋”表现诗人秋高气爽之时产生的豪迈奔放之情。 1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

A.句意: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本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B.句意: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渝州。“清溪、三峡、渝州”都是实景,是实写;

C.句意: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阵阵鸟鸣。本句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D.句意: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披着盔甲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本句中“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实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虚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故选D。

13.C 14.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 15.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结论;旁观者清。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哲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陶渊明《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哲理:美妙的体验,“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分析】13.这两首都是哲理诗,语言不幽默。 故选C。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首句句意: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也可见飞来峰之高。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同时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15.本题考查诗句积累。结合所学诗句,找出哲理句分析哲理即可。示例:刘禹锡:《酬乐

答案第5页,共7页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6. 降职(意思对即可) 王安石 17.A 18.示例:因为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登飞来峰》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创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有误,此诗开头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故选A。

1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和挫折,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 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19.B 20.一个“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或: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 21.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意思相近即可)哲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B.理解不正确。【甲】诗第三句的“造化”是大自然的意思,这句是说大自然在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使得泰山如此地神奇秀美。

答案第6页,共7页

故选B。

20.本题考查炼字。

结合【甲】诗“阴阳割昏晓”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 21.本题考查诗句哲理与对比阅读。

结合【乙】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反映了作者高瞻远瞩,胸怀宽阔,不是困难,勇于改革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

结合【甲】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