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文)
摘要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络舆情监测引导 G640A
伴随互联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更新,引领社会步入一个以“微传播”为典型特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New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无线通信、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具有信息承载海量化、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环境虚拟化特征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也即数字化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更广泛。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络舆情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络舆情研究工作,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络文化建设与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
1高校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概述
高校校园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通过互联表达和传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主要通过校园新闻、学生站、论坛、博客、QQ、MSN、微博、微信、SNS社交站等载体形成舆论场。
高校络舆情除了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往更广、内容更多、体量更大,同时络信息更新与传递的速度又比传统媒介快,信息纷繁复杂;二是形成具有即时性,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络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民在浏览站后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评论,而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具有敏感性,因此使校园络舆情的形成更迅速快捷;三是影响具有辐射性,大学生作为络主体力量,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意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以点带面,以片带群,范围逐步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四是渗透具有交互性,互联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
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形成强烈的互动;五是发展具有难控性,由于高校校园络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领域,络舆论的内容牵涉各个方面,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导向性,各种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并存,真假难辨,无法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舆情传播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一旦甄别有误,会造成有失偏颇、失真乃至失控的发展态势,对高校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高校络舆情的成因、形成与演化 2.1高校络舆情的成因
从校园络舆情生成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催化,因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引发了在校大学生出于普通公民意识、青年自我意识对校园以外的广义上的社会表示学习,发表观点,成为了校园络舆情产生的源头;从内部结构来说,主要是学生群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数量与强度的耦合,①从人数到意见不断聚集,推动了舆情的发展;从传播介质来看,主要是基于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目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被大学生接受。
2.2高校络舆情的形成
络舆情是由一定数量的民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络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络聚集的方式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高校络舆情的形成也如此,高校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校园络舆情的主体,又是校园络舆情的客体,同时还是校园络舆情的中
介者,他们不同角色的参与使校园络舆情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从校园络舆情的形成流程来说,一般先从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初步学习与微弱表达开始,通过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微博的记录转发、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SNS的好友添加等渠道与方式不断放大事件,扩大传播,强化学习,在参与人数与参与强度达到一定量后,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较量、修正、融合,趋向思想一致、指向明确,从而形成校园络舆情。如图1所示。
2.3高校络舆情的演化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②因此根据这个演化规律,校园络舆情从产生到消解,也同样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即络话题初步产生阶段,引发在校大学生个体或部分人先行学习,在络上表达观点。聚焦阶段:即由少部分人转为多数人学习话题阶段,对话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转帖等方式进行话题传播。放大阶段:即舆论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阶段,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背后隐性信息的不断挖掘,不同声音在络空间中产生交互、共振,最终强势声音成为主导,占据“舆论领袖”的地位,从而对整个络舆情产生绝对性影响。消褪阶段:即络舆情逐步消解阶段,由之前的高密度学习转化为平缓趋势,校园络舆情一旦形成后,上线下会进行介入和引导,对于敏感话题还原真相,或给予合理解释,引导络舆论压力的缓解与释放,并且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学习会经历发生、发展、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
因此在校园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的学习、猎奇、热衷心理也会逐步趋向理智、平静、淡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