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纲要复习提纲及答案1

纲要复习提纲及答案1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及答案(仅供教师参考)

一、考试题型:单选22题20分,多选10题20分,名词解释3题12分,问答4题32分,材料分析1题16分二、课程成绩构成和比例:平时成绩占总评的30%,由课堂教学点名、提问、作业、纪律等成绩综合构成。一般平时成绩的优秀率不超过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位任课老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梳理,要求学生掌握复习提纲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课件和教材内容进行复习。以下复习提纲大约涵盖了卷面80%以上的内容。因为涉及很多兼课老师,为了避免透题,试卷我们原则上就不给大家看了。主观题部分都在以下的复习提纲中都已经包括。

上编综述

1.\t简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P16,P1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

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严重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但力量很软弱;

⑤地方割据势力存在,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t简述中国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18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3.半殖民地——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

4.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式。P20-29

军事侵略; 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文化渗透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对近代中国尤其在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并驳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的谬论。

重大影响:

(1)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崩溃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在政治上: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近代化。

对谬论的驳斥:

鸦片战争不仅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一,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侵犯了中国主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二,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给民族资本主义带来阻碍。

3.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的意义。

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侵略斗争,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抗法斗争,义和团运动等,这些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

②中国在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P35-38

主要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5.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沙俄认为割让辽东半岛一事阻碍其向东北扩张,威胁它南下计划,伙同德、法出面干涉,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近于三国压力,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中国被迫交出3000万两赎赔。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进一步加深的标志,以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1.太平天国两大纲领性文件并对其分析评价。P41-43

答:《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天朝天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这种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天朝天亩制度》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核心主要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要建立“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制度,也就是要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局限,未能付诸实践。

2. 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永安封王、建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治制度的规模。

3.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P45-46

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④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失败的原因: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阶级局限性。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没有实现的现实依据。

(4)不能保持农民队伍的团结一致。农民意识导致农民运动领袖之间的内讧,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5)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 总理衙门——1861年1月,由恭亲王奕 等奏请成立。下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总揽各国外交及与处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物、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实际上成为清政府的“内阁”,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

5.洋务运动的性质、目的、指导思想、内容。P46-48

性质:是一部分封建地主和官僚,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所进行的以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培养近代军事和工业人才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目的: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指导思想: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失败的原因。P48-49

历史作用:①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②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③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开始变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 简述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内容及其意义。P51-52

论战的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维新派以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尽管也表现出对孔孟学说不敢正面批判的弱点,但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在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

8. 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54-56

意义:①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失败原因:

客观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比较强大,而维新派既没有严密组织,又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

主观上: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③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知识点:洋务派所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和军用工业有哪些

第三章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P58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1)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修订刑律,整顿吏治。

(2)经济方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军事方面,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创办巡警。

(4)文化教育方面,改革学制,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三项内容。

(5)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2.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内容与焦点。P62-63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3.中国同盟会——1905 年 8 月 20 日 ,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的内容并对其分析。P59-6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t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2\t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如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3\t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次第成立,如华光会、光复会等。

4\t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民主义:

1\t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的主张。

2\t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是社会革命。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5.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P67 -68,P73-74

历史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方面: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知识点:预备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的主要斗争

中篇综述

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P82-90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者是中国的反动势力,是中国走向独立、民主、自由的政治障碍。

②帝国主义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③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使中国经济落后,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又是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中国人民的工具,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④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中国的经济,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长期落后于外国资本主义。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性质。P97-98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口号:民主与科学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局限及发展。P99

意义:①新文化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②新文化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③新文化的倡导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①新文化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心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发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3.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导火线、经过、学生提出的主要口号及历史特点。P103-105

原因:①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状大。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前期以北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为主力。

学生提出的主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等。

历史特点: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②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总: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4.中共一大、二大的内容。P113-114

党的一大:

1\t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t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3\t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

①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开始采取路线的方法。

5. 关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认识,(1)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

(2)这一政策是何时正式制定的?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P117

(1)合作的原因:第一,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二,当时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比较真的民主派;它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2)制定时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的政党。

(3)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标志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

第五章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表《三省易帜之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日本侵占东北的计划遭到了很大的打击。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2.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在冯玉祥的斡旋下, 1927年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都南京,宁、汉合作正式实现。1927年9月 ,宁汉沪三方组成中央特委会,改组国民政府,谭延闿为主席。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P127

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④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⑤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

4.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

①中国共产党是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经过比较和对照总结历史经验。

②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③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同时注重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知识点: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和长征

第六章

1.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P143

一,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实行“三光”政策。

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控制铁路交通。

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2.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进行的一场殊死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抗日战争的胜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②日本发动的是一场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而中华民族进行的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走上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道路。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P151-162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它吹响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举起了全民族奋起抗战的第一面旗帜,担当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队。

第二,中共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是全民族抗战的核心。

第四,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4.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P144-151

①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实行的是一条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将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身上;在战略战术上采用单纯防御的原则。这是一条失败的路线。

②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正面战场虽然整体上是失败的,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积极作战,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力,迟滞了日军进攻的步伐,为后方转移和中国的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转入了消极抗战,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从整体看作战是比较消极的,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远不及抗战初期。

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P167

范例:

1\t就中日战争来说,日本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又是一个强国,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又是一个弱国。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②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在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空前的团结,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于中国坚持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还在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创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了解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役

第七章

1.重庆谈判P17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援助,力图恢复其优势,便带起“和平”的假面具,在 1945 年 8 月 14 日 、 20 日、 23 日,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的真面目,以利于团结和教育人民,决定派代表毛泽东等前往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8 月 28 日 ,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经过 43 天的谈判, 10 月 10 日 ,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这次谈判在政治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极大的主动,而是国民党陷于被动,因而是成功的。

2.《共同纲领》的简要内容及作用。P189-190

内容:①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集中制。

2\t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④保障本国独立,主权完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

作用:《共同纲领》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P191

胜利原因:

①有广大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

②有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有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基本经验:

1\t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t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t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t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5\t争取世界进步力量对中国的支持。

4.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多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包括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龙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但是都失败了,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这是因为:

 ①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②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中国只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③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蒋介石不允许民盟这样的组织存在,使中间路线最后破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